㈠ 美国人均GDP比欧洲高那么多,为什么生活质量
90年代我们的钱都少,可是生活质量吃喝的睡得都比现在完美很多
㈡ 欧洲GDP和美国哪个高点
当然是欧洲,美国虽然是全球第一的发达也不可能和整个欧洲相比
㈢ 美国为什么比欧洲国家人均GDP高这
美国的经济那是虚的,美国GDP贡献最大的是金融业为首的第三产业,约占60%,而金融这些行业是出了名的光交换,不生产的典型,这玩意撑起来的GDP会是真的么?
现在美国的GDP是虚高,主要就是依靠欠款撑着。
美国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靠的是两大法宝:美元和美军。这两者里面,前者的地位是由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领先地位奠定的,美国借此成为了世界工厂;后者则直接是制造业的体现,正是因为美国拥有着强大的国家机器,才能产生出一只强大的美军。
二者相辅相成,一旦一个出了问题泡沫破灭,美国全民就会陷入不能收拾的衰退了。
㈣ 美国为什么比欧洲国家人均GDP高这么多
美国总体全球最强 GDP不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已,但人口多 一分就排后了,瑞士人口少 总量少 开支不大 ,人均GDP自然高,力气大的负担多,小的负担少
㈤ 美国第一强国,为什么人均GDP不及一些北欧国家
因为美国人多,而且GDP计算的时候分母是所有在美国的人,包括低收入者和非法移民。美国的贫富差距很巨大,有太多的人处在贫困线下
美国之所以是强国是因为他在文化上的输出和军事和政治上的独当一面
㈥ 经济观察:欧洲和美国经济差距究竟有多大
英国《经济学家》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当前欧元区的经济实力仍与美国分庭抗争,尽管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如美国,但是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实际差距不是人们普遍想象的那样大。 当前美国经济增长要快于欧元区,但是人均GDP和生产率增长速度相近 在过去的10年里,欧元区经济增长一直落后于美国。从1994年至2003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3.3%,欧元区仅为2.1%。在人均GDP年均增长率方面,美国为2.1%,欧元区为1.8%,这种差距比较适度,要小于GDP增长速度的差异。而且,德国自1990年东西德合并以来,全国经济一直处于徘徊之中。如果不包括德国,10年来欧元区人均GDP年均增长2.1%,正好与美国相同。 在人们的印象中,美国生产率增长速度要快于欧元区。从统计数据看,如果采用统一指标口径即整个国民经济每一工作小时生产的GDP来计算,10年间美国生产率年均增长2.0%,要略高于欧元区1.7%的增长水平。 应该承认,在近10年间,美国生产率不断加快,而欧元区生产率增长趋缓。欧元区生产率增长放慢的原因,一是劳动和产品市场僵化,结构性矛盾突出,不能有效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二是欧盟自1996年以来,为了让劳动市场变得更加灵活,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比如,降低低收入工人的劳动税率,放松对雇用非全日制和临时工的规定,鼓励公司雇用更多的新工人。尽管其结果导致生产率下降,但同时使更多的非熟练和低技能的工人进入劳动市场,从而增加欧元区的就业机会。自1997年以来,欧元区就业总人数增长了8%,而美国仅增长6%。 另外,普遍认为,美国存在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是由于美国资本回报率高于欧元区,从而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净流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高盛公司计算,近几年欧元区的资本回报率与美国大体相当。 统计指标口径的差异,夸大了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差距 统计指标口径的差异,夸大了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差距。比如,美国把公司用于购买计算机软件的支出作为资本形成,计入GDP总量之中,而欧元区则把它作为中间消耗来处理,不包括在GDP中。近年来,美国软件购置费用增加,且增长速度加快,这也无形中拉大与欧元区在GDP规模和增长速度上的差距。 另一个不可比因素是对信息技术设备投资的增长率计算方法,即从名义投资额转换成实际投资额的价格缩减方法不同。在美国,如果计算机的价格与两年前相同,但是在功能上是原来的两倍,则把名义投资额转换成实际投资额时按两倍的价格来处理。这种方法虽然合乎逻辑,但在经济学家中存有争议。欧元区大多数国家在计算信息技术设备投资的实际增长率时,不进行如美国那样的质量调整。这样,相对于美国来说,欧元区官方GDP和生产率的增长数据被低估了。 尽管两大经济体的统计方法有许多不同,但是不可否认,欧元区人均GDP仍落后于美国。 欧元区工作时间缩短,也是造成人均GDP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 经济学家认为,欧美之间人均GDP水平没有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欧元区把其生产率增长的一部分用来延长休闲时间,而不是增加收入;而美国继续用更长的工作时间来获取更多的收入。 据估算,美国工人在其一生中平均工作时间要比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长40%。欧元区与美国之间生产率的差距缩小了,而其人均GDP却没有赶上美国,其主要原因是欧元区工作时间大幅度缩短。在1970年至2000年间,美国生产率增长了38%,每人平均工作时间提高了26%,人均GDP相应增长了64%;而法国生产率提高了83%,每人平均工作时间却下降了23%,人均GDP只增长60%。在整个欧元区,生产率的提高因被工作时间的缩短所抵消,导致人均GDP增长缓慢,实际水平要落后于美国。 欧元区休闲时间长,生活福利和质量要高于美国 从一般意义上讲,休闲时间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延长。从经济福利的角度来看,是否有充分的休闲时间应该是评价和分析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问题在于,缩短工作时间是雇员愿意获得更长的休闲时间,放弃更多的收入,还是他们出于外部原因而被迫提前退休。 分析表明,在欧洲每一工人平均工作时间缩短,是因为他们每周工作时间更短,拥有更长的休假时间,而不是因为增加失业人口所造成的。而且,是由于全日制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了,而不是那些非全日制工人工作时间增加。因此,延长休闲时间完全是自愿的。 欧洲人选择缩短工作时间还有另外的原因,即高税负。在过去的30年中,欧洲的边际税率要高于美国,当生活水平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时,因税负较高,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他们宁愿去休假。但是,专家认为,欧洲工作时间缩短与税率的提高几乎没有相关关系。自1997年以来,爱尔兰平均工作时间缩短了25%,而税率增长幅度要小于美国。其他研究也发现,税负在欧洲工作时间缩短中所起的作用较小。 可以认为,欧洲人喜欢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因而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明显提高。而美国人对于物质消费更加执迷,为了取得更多的收入,他们要工作更长的时间,而缩短休闲时间,工作也更为辛苦。因此,从GDP规模上看,美国要大于欧洲,但是从总体生活福利上看,似乎欧洲要好于美国。 经济学家还认为,单纯GDP的比较,也夸大了美国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比如,美国气候要比欧洲恶劣,用于支付取暖和空调的费用要高于欧洲;美国犯罪率高,意味着有相当部分的GDP要用于保障安全的费用;目前美国关在监狱中的犯人达200万,占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欧洲国家,相应为此要支付更多的费用。尽管这些费用能增大GDP总量,提高人均GDP水平,但它不能提高实际生活福利。而且,欧洲十分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未能从GDP数字上反映出来。
㈦ 美国和欧洲的消费
呵呵,意大利在欧洲算便宜的了,一杯咖啡最低才0.6欧,味道还很不专错,比巴黎2.5的都好。。属。
其实不换算成人民币的话,也就是相对于当地收入,欧洲的消费真不高。我在欧洲衡量物价一般不换算成人民币而是以公共交通的车票为标准,一般1-2欧,意大利最便宜,米兰3欧可以买天票,一天不限次地坐地铁和公汽。这个不换算就和国内的公汽价格差不多。
按这个标准,1瓶水不到1块,百分百纯果汁1升1块,牛奶一升0.5,阿迪也就几十(还经常打折),LV的包对他们而言也就是1、2个月工资,攒一年买一个也不算奢侈吧,吃饭嘛去餐馆比较贵,一份套餐要十几块,自己上超市买菜的话,一个月200一个人(德国标准,也有不少同学比我省),麦当劳一份套餐4-6块(3张车票)。
去取款机取钱,最低面额是10块,很少会吐100的给你,100的很多地方都不收,不像国内,100块进一趟超市都买不了什么。还有哈根达斯2、3块钱(两张车票啊,太便宜了)
㈧ 作为发达国家,人均GDP多少才算是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 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 、 以色列、 韩国 、马耳他、匈牙利 和捷克 。
另外,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国人均GDP很高,但社会发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发达国家之中;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等微型国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台湾、荷属安的列斯等未获国家地位的经济体也不列入其中。
2005年世界发达国家新名单(括号里面的是按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发达国家(共24国):
欧洲(18国): 卢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爱尔兰 (46,335) 丹麦(45,015) 冰岛 (44,133) 瑞典 (38,451) 英国 (36,977) 奥地利 (35,861) 荷兰(35,393) 芬兰 (35,242) 比利时 (34,081) 法国 (33,126) 德国 (33,099) 意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腊 (18,995) 葡萄牙 (16,658)
美洲(2国):美国(42,076) 加拿大 (32,073)
亚洲(2国):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
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29,761) 新西兰(23,276)
新增的发达国家(8国):
塞浦路斯 (19,008) 巴哈马 (18,190) 斯洛文尼亚 (17,660) 以色列(16,987) 韩国 (14,649) 马耳他(13,144) 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
从新增的8个发达国家来看,大多是原有发达国家的近邻,如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匈牙利、捷克、塞浦路斯是欧盟成员国的近邻,韩国是日本的近邻,巴哈马是美国的近邻。只有以色列是例外。
在发达国家之中,卢森堡仍位居榜首,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继续拉大 ;爱尔兰的人均GDP在20年前只是发达国家中的中下水平,2005年已跃居世界第5名,是过去20年中经济最成功的发达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东欧国家在经历了90年代初转型期的阵痛之后,在过去10年间纷纷走出低谷,成为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国家。东欧国家中转型最顺利且最靠近欧盟的斯洛文尼亚、捷克、匈牙利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爱沙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等国也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预备梯队中。
在人均GDP 的下一梯队中(5500-9000美元),有下列国家:
塞舌尔(8,892) 爱沙尼亚 (8,885) 斯洛伐克 (7,963) 克罗地亚(7,764) 立陶宛(6,796) 墨西哥(6,566) 波兰 (6,373) 拉脱维亚 (6,150) 智利(5,742)
如能保持发展劲头,它们有可能在未来10多年内成为新增的发达国家。
人的眼光都向前看的,人们都看到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有几个人注意到最贫穷的国家呢?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新闻公报宣布,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已达49个。它们是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老挝、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也门;安哥拉、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佛得角、中非、乍得、科摩罗、刚果(金)、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莱索托、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尼日尔、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多哥、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萨摩亚、瓦努阿图、图瓦卢、基里巴斯、所罗门群岛;拉丁美洲1国:海地。
世界最穷国是莫桑比克,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0.2美元,约为瑞士的1/500。瑞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410美元,人均每天近100美元。1996年5月17日,世界银行发表的统计资料表明,卢旺达成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年人均收入为80美元。
这些数字中惟独没有提到中国的情况,那是因为,中国既不是最发达的国家,也不是最贫穷的国家。中国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综合经济水平相当于2002年美国的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然后再用50年,进入世界前10名。中国从经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仍任重道远。
㈨ 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人均GDP怎么和美国差一截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质制造、实用消耗、转运的中心,它生产的许多东西全世界都得用,比如电脑、飞机。其他国家没有这个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