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那么多人均gdp高的城市收入比人均gdp低的收入还少一节人均gdp高的发展好还是人均收入高的发展好
工资的收入不仅和GDP 的多少有关 ,还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关系
就比如说 广州的人均回GDP 不如 大庆的答80%,但是广州的工资肯定比大庆高多了
工资性收入主要反映的是当地经济的构成,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比值高的城市 工资较高
要说发展,当然是人均收入的城市发展好了,
再举个例子,鄂尔多斯人均GDP 全国第一 ,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一
深圳不知要领先鄂尔多斯多少年呢
~~在统计学上 没有人均收入这一种说法
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B. 到2020年gdp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多少
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
C. 十八大报告提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国家统计局正在改革以往的城乡住户调查方案,逐步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以提供城乡可比口径的居民收支数据,但尚未公布相关调查结果。因此,本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城乡人口比例加权算术平均得到。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镇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由总收入③扣除个人缴纳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得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④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纯收入。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也是指扣除价格因素后的不变价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 2001-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7.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9%,比同期GDP年均实际增速低2.6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元,同比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同比实际增长10.9%;两者加权平均得到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12507.6元,同比实际增长9.4%。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3个百分点。2012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3%⑤,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2.5个百分点。 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11-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需年均实际增长7.18%。由于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9.9%,2012-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88%,即可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目标低0.06个百分点。根据2012年前三季度的数据,预计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11.0%,于是2013-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38%,即可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目标低0.47个百分点。可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
D. 巴西人均GDP比中国高,怎么还这么穷
巴西虽然同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物价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拿巴西的前首都里约热内卢来说,这座城市的整体物价概括起来就是:吃、穿,相当于国内物价的两倍;行则相当于国内的三倍(住比国内一线城市贵那么一些)。
巴西是陷入中产阶级陷阱,产业转型不成功,经济发展停滞,失业人口增大,社会治安混乱,对前景没有信心,抗议的自然增多。
同时与中国相比,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所以各种生活用品的价格水平自然就低,而巴西不是制造业强国,所以各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就高.表面上虽然巴西人均收入比中国高,可是由于物价远高于中国,所以实际生活水平反而低于中国。
实际上,大部分人均收入在1.4万美元以下,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实际生活水平都低于中国.以里约富人区莱布隆为例,这里的房价为15000美元一平米,租一套80平米的公寓价格约为2500美元一个月。
E. 中国人均收入占GDP比例到底为多少
随着中国这几年的发展,“某些人”口中的这个收入比例从8%、11%、一直上升到了最近的22%,增速不可谓不迅猛。而(8%、11%、22%)这三个数字,这些年也无数次的出现在经济领域的话题之中,被各路豪杰引用,成为了批判当局只会做蛋糕、不会分蛋糕的铁证,也引得无数国人心中郁闷,甚至怒发冲冠。这其中就包括曾经初入网络的Ismaire,也不禁为自己的悲惨处境黯然神伤。。。
但本人有个毛病就是多疑,东西看得多了,问题和疑惑也就多了。对这几个数字开始心生疑问。。。因为似乎明显和身边的例子不符,经过一番查证,对“中国人均收入占GDP比例”这个问题,就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今天在这里随便说一说:
如果简单地说,人均收入占GDP确实有一个大致的比例:市场经济国家一般是40%-50%之间。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的100%。
这个比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比例高一些,低的就少一些。以发达国家的美国为例,美国2011年人口普查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家庭中位收入为50054美元。那么就算美国每个家庭平均为2个人(很难再少了),人均收入大概是25000美元,和美国人均50000美元的GDP相比较,占GDP比例为50%。也大概符合这个比例。
那么回过头来看中国,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为5432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http://www.gov.cn/gzdt/2012-01/20/content_2050056.htm):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税后);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而中国截至2011年,城镇化比例已经超过50%,保守估计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也是基本持平。则中国的人均收入约为(21810+6977)除以2,为14393元,约为2281美元。占GDP比例为41%。这个数字,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也基本符合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说到这里各路精英先别急着拍砖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均收入和人均在岗工资是不一样的的,在岗工资要明显高于人均收入。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工作,西方有的家庭夫妻只有一个人上班,还有老年人、失业者、未成年的孩子。这些人没有工作的人,会拉低平均数。而有的地区,在岗工资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人均GDP的100%。
人均收入绝不等于人均GDP,也不等同于在岗平均工资。三者的关系应该是:人均GDP≥在岗平均工资,在岗平均工资>人均收入。
虽然有人故意混淆其中的差别,但即便以常识分析:一个国家产生的财富,也不可能100%转化为国民收入,其中还要有相当比例进行再生产、科研、基础建设、军事开支等等。。。而每个国家公布的在岗工资和家庭年收入,则往往能更精确的反映出各个国家的收入水平。
F. 人均收入与人均gdp是怎样的比例关系
两者比例关系说明了两个反应生活水平状况的标准之间的差距。
以上述的深圳为例,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比例为1:6.33.说明人均实际收入反应的生活水平远没有达到人均GDP反应的生活水平程度。主要原因资源不能公平、平等、有效的配置。人们没有享受到经济迅速发展的红利。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 总产出(即GDP总额,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额)/总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核算期内(通常为一年)实现的生产总值与所属范围内的常住人口的比值(当前流动人口成为全国或地区经济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忽视,故用户籍人口作为比较指标是不科学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简称GNP)。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
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G.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简称吗
问题:为什么要加上人均二字?国民和人均国民所指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一样吗回?
假设:中等家答庭水平:每家汽车2台,每家人均1台。
某家庭2口人,现在有一辆汽车(人均0.5台),明年汽车要翻一番,即1X2=2台。(完成了目标。但没考虑人的因素),如果明年人均达到1台的话,不巧,该家庭生一个小孩,这样看人均指标为2/3台就没完成目标,要完成目标,就需要3台。
所以 随着人口增长,完成人均指标更难,是保证了每个人的新增财富。
H. 中国人均收入占GDP比例到底为多少
中国人均收入占GDP比例到底为22%。
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数只占到人均GDP的45%,如果算人均家庭总收入来算的话也是只占到50%。
I.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比例能说明什么问题
从两个名称的意义上来看,人均GDP是一定时期内,某国某地区产生的总物质财富的人均分摊量,而人均收入指人们能够实实在在拿在手中使用的数量。如果这个比例较大,那么说明实际得到的量大大小于社会财富的人均分摊量,这个可以说明这么些问题:其一、政府及其公共部门收入太高,而人们收入较低;其二、此时期社会用于再生产的财富过多,这个现象更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其三、此国此地区的财富外流较多,且这些人一般都是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其四、这个经济体消耗的固定资本较大,即折旧较大,用于重置投资(等于折旧)的部分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