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菇种植创业者具备的优势和劣势
1.由于创业者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家以前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其实,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
2.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影响创业者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创业者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此外,由于创业者对市尝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
3.创业者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在创业者提交的相当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还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这样的事以前在国外确实有过,但在今天这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了。现在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的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而对于这些,你必须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决不是仅凭三言两语的一个主意就能让人家掏钱的。
4.创业者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创业者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其实,真正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那些技术含量一般但却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同时,创业者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
5自主创业多是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成功率低。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积累经验。人们对于创业者创业无疑是寄予厚望的,尽管国家出台了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创业者并不多,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
6综合素质较弱。首先,缺乏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
⑵ 中国发展食用菌有利和不利条件
生产食用来菌除技术资金而外自,食用菌栽培条件首先要进行地区区域选择,关键是温度的选择十分重要。一般除干旱高温沙漠地区而外,其余地区都可栽培,适宜自然生长气温一般在5℃-30℃之间,根据不同的品种按排不同的生产季节,使每个品种出菇时处于最佳的温度时期,有利于高产、稳产。
根据不同的品种,若利用自然条件,大多数食用菌生产季节为每年9-次年3月,出菇期为10-次年5月,属于中低温型品种,高温型品种生产季节应为每年3-5月,出菇期5-9月,很多品种都能常年生产。
⑶ 食用菌有何发展前景
“土大力”菌糠微生物有机肥、“畜大壮”菌糠营养饲料、“果正大”菌糠有机肥、“地大丰”菌糠生物有机肥、“苗正红”菌糠有机肥。山东土大力生物科技研发基地,晾晒场地面积60余亩,在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境内设有三处大型天然晾晒加工厂(场),大型机械化作业、半自动化生产。研发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食用菌协会权威技术,以山东省工厂化食用菌省、部级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真姬菇、白玉菇、杏鲍菇、金针菇、菇菌菌糠为原料。专业研发、加工、生产微生物菌糠。通过吹瓶、晾晒、脱水、储存、粉碎、二次发酵、杀菌、消毒、搅拌、添加辅料等科学技术工艺处理,年提供发酵菌糠30万余吨。工厂化食用菌培养基为食品PEC瓶装采潮(茬)一次与农民小规模散户、合作社种植的木耳、平菇菌棒有很大的不同。小规模种植食用菌一般采菇3-5潮(茬),剩余的食用菌菌渣菌糠几乎没有任何养分成为废弃物。而工厂化食用菌为了提高工厂无菌库房车间利用率增加生产茬次,采取仅收一潮菇。养分剩余为65-80%。
通过天然晾晒、脱水、杀毒、灭菌、二次发酵、添加有益菌群等先进工艺,生产加工的菌糠菌渣含水量20、30%、40%三个等级,有机质含量70-90%,腐植酸30%、蛋白质12-21%,氨基酸总量11.2%。附有发酵前(后)菌糠营养成分化验报告(国家级权威检测机构出具)。可按各地有机肥、饲料厂家不同需求深加工,送货上门(需方支付运费)或自提。配有检测报告、有发票结算方便。欢迎各地有机肥、饲料厂家前来考察和咨询。有意者可签订长期合同,可先免费邮寄菌糠样品化验。菌糠食用菌蘑菇培养基也称菌棒、菌糠,是有机肥生产的首选原料,还可加工动物饲料,植物营养土(基质)。还可利用菌糠养殖蚯蚓、做牛、羊、猪、鸡舍的发酵床,同时还可以做活性炭。
经食用菌转化后的菌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均已被不同程度的降解,还含丰富的菌体蛋白、多糖、维生素及FE、CA、ZN、MG等微量元素,其营养价值可与麦麸、玉米面相比;据测定,每100公斤菌糠干料中,仍有40%~55%的食用菌丝体残留在肥料中,菌糠中粗蛋白含量大多在8%~13%,粗纤维素降低50%,木质素降低30%左右。菌糠可以作为肥料:菌糠疏松透气,可在土壤中进一步分解成具有良好通气、蓄水能力的腐殖质,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避免土壤板结等现象。菌糠富含有机物和多种矿质元素,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单位土壤面积的生产效益。热忱欢迎新老客户与有识之士共谋发展大计!
⑷ 食用菌行业前景如何
2005年中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达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种植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全国的90%。中国虽然是食用菌产量最大的国家,但年人均消费量不足0.5公斤,美国年人均为1.5公斤,日本年人均为3公斤,全国年人均消费量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据海关提供的数据,2001年、2002年、2003年食用菌出口量分别为47.6万吨、38万吨、43万吨,换汇分别为6亿美元、4.6亿美元、6.2亿美元,出口量和总量相比才接近二十分之一,国外食用菌人均消费量每年正以百分之十三的速度递增,有大的国外市场空间可供开拓。中国内地食用菌人均消费量还不到香港的十分之一,
因此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有调查表明;北京每年的食用菌产量为15万吨,按固定人口1500万人计算,每人每年只能吃到10公斤左右的食用菌,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受此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所以对国内市场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及产业整合,扩大消费群体,提高消费总量,以拉动生产;对国际市场关键是提高产品各层面质量,以求增加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中国大农业的发展是三色农业,即绿色农业,兰色农业和白色农业.白色农业就是微生物农业,即食(药)用菌产业.这个小生物,大农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它不仅能解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蛋白质,而且还能用于医药上,解决与人们生命相关的重大疾病问题.从整个发展趋势看,将来的菌业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将来要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菌类.从食用菌价值上来看,食用菌将成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质的来源.如风尾菇和牛肉,猪肉含的各种成份基本相似.从销售情况看,食用菌的销售量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费量增加了223倍.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加之地方各级政府重视,栽培原料丰富,技术容易掌握,未来的食用菌产业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根据食用菌的发展情况,未来的食用菌将会出现以下几种可能情况.
工厂化杏鲍菇栽培
1,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为了保证菇农的稳定收入,菇农要适应市场要求,一种品种价格销量不好,另外的品种可以补充.
2,从生产方式上由人工向机械化发展.因为人工的代价会越来越高,加之难以保证质量,所以必须向机械化发展.
3,从小规模向大规模发展.小的规模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就是群众经常所说的"生意要成桩",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客商来本地收购,销售.才能保证市场的产品不积压.
4,从产量型向质量型发展.菇农生产出不仅是大量产品,而且保证质量,如香菇要多产花菇和厚菇,农药含量不能超标等.就从平菇而言,日本要求平菇不是大而厚,而是小而厚,只有5分钱人民币那么大.
5,从季节性栽培到全年型栽培.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一年只在旺季生产很难保证菇农的效益,而且大量的机械设备闲至,相对就减少了收入,可以采取多品种,多季节的栽培方法,保证每年各个季节都有菇出售.
6,从平地向立体化栽培.菇棚不只是地面上种植,而要搭架分层种植,以便充分利用空间.
7,从木材,料食向农副产品.下脚料和菌草上发展.根据国家森林法,木材的砍伐要限量并要有计划,所以有木材和锯沫为原料的品种要及时更换,可用农副产品下脚料和种植菌草来满足菌类生产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改变,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加之中国又是食用菌出口大国.中国每人每年吃2斤食用菌,就可以增加销售收入80多个亿,由此可看菇类市场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菇农生产者都有很大的收入.为了保证菇农的经济收入,发展食
用菌还必须认真的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定你种植的品种和生产规模.应做好以下几项调查.
1,做好本地市场调查与分析:根据当地市场的容量和饮食习惯,确定生产规模和种类.
2,做好国际国内市场调查.国内市场可根据你离城市的远近,所需的品种和数量,价格,国际市场可根据外贸,海关提供信息,签定合同,确定生产种类和规模.
3,生产因素和调查.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气象条件,能否生产,生产原料和来源,价
格,距市场的远近,土地,劳力资源是否充足,来确定生产与否.在食用菌生产之前,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和生产因素的调查,而后进行汇总分析,成本核算,市场预
测,计算出成本和收益,再开始生产.
⑸ 当今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是什么
据国内有关食用菌专家分析,当今食用菌业的发展方向趋于以下几个方面:
(1)品种多样化
目前,我国规模栽培的食用菌有20余个品种,近年来还有些新品种驯化栽培成功。要在目前品种结构基础上,积极推广具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大的新品种。
(2)资源持续化
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菇耳专用林,充分利用果、桑业下脚料及农作物秸秆,扩大袋料栽培;通过对食用菌营养生理及原料成分的分析,研究合理的栽培配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菌种优良化
我国食用菌生产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倾向,致使一些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同时,在菌种选育方面的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相对缓慢。加快优质、高产、抗病、抗虫、耐贮等优良菌株的选育,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要不断通过国际交流,引进国外新菌种和先进的育种技术,并开展野生菌种的驯化研究,研究有我国知识产权的菌种。
(4)生产规模化
食用菌生产将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转变,采用合作经营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有条件的地区要搞“一乡一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有实力的企业可进行工厂化栽培。统一供应原辅料、统一培育供应菌种、统一加工流通,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
(5)质量标准化
产品的市场流通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菌种和产品质量都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检验,菌种要实行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制度;产品要进行注册商标,零售要有包装,树立品牌意识。
(6)管理严格化
栽培管理要有技术操作规程,尤其要加强预防杂菌污染和对生产投入品的限制,每个环节建立责任制,严格管理。
(7)加工增值化
加大对食用菌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增值,向保健食品、药用品方向开拓新产品。
(8)市场网络化
主产地区培育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出口创汇;产区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在销往地城市建立批发、仓储公司,在菜市、超市设立食用菌专柜,健全信息与市场体系。
(9)菇餐大众化
广泛宣传食用菌的营养及食疗价值,开设食用菌专业餐馆、连锁店,在饭店餐馆有食用菌菜谱,食用菌进入家庭餐桌,扩大消费。
(10)贸易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创汇,还可以到国外办菇场。
⑹ 为什么说食用菌产业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具体记述食、药用菌最多的国家,也是有关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距海远近差异很大,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是菌类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其中人工栽培和菌丝体发酵培养约100种,药用蕈菌及试验有效的500种(卯晓岚,2001)。按照Hawk Worth(2001)提出的估计方法估计,我国蕈菌可估计为13000种,占全球估计数9%,食用蕈菌约为6500种。
食用菌已成为中国农业中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的第六大类产品,超过了茶业与桑蚕业。多年来,食用菌产业为当地农业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以及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4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103.87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产值达437.84亿元,出口创汇6.22亿美元,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以上,占全球贸易量的40%以上(中国食用菌协会,2005)。
有些专家把食用菌产业比喻成大农业的“垃圾处理场”,意思是说食用菌生产能科学而有效地利用农业、林业、畜牧业的秸秆、枝条木屑、畜禽粪便等“垃圾”,这个比喻很贴切。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禾谷类、豆科类、锦葵类)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数量上亿吨。除用于机械还田、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和工业原料外,每年仍有2000多万吨以粗纤维的形式存在,任其在大自然中自生自灭。污染环境、占用土地、影响交通……,从物质和能量的利用角度看,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光、热、水、肥、气,所积累的光合产物却有75%~90%是不能被人体所直接利用的秸秆和糠壳。而食用菌生产正是将这些“垃圾”按照科学的配方组合起来,食用菌菌丝体在纤维酶的协同下,将农作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中最能起到降解作用,并将碳源转化成碳水化合物,氮源转化成氨基酸,生产出集“美味、营养、保健、绿色”于一体的食用菌产品,使高蛋白有机物进入新的食物链。分解后的废料施入大田后,可大大提高地力肥力,增加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结构,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同时,这些废弃的培养料因含有大量蘑菇菌丝体,散发着浓郁的蘑菇香味,营养丰富,经处理后可作为畜禽的饲料添加剂,还可用来培养甲烷细菌产生沼气,用来养殖蚯蚓,蚯蚓又可作为家禽的饲料,鱼、虾的饵料,家禽的粪便又可栽培食用菌,进入了新的生物循环(图1-1)。这样,有了食用菌这一环节,便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搭配、多环节相扣、多梯级循环、多层次增值、多效益统一的物质和能量体系,构成了食物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如每年发展双孢菇棚1万个,每棚实用面积为200米2,就能使1万个家庭脱贫致富,可消耗废弃秸秆1亿多千克,解决2万余人的劳动就业问题,总产值可达7千万元人民币,而且生产完双孢菇后的废料还田后,可节省复合肥 1500余吨,使每千克秸秆增值10倍以上。这充分说明了食用菌产业在废物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图1-1 食用菌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蔡德华,1995)
所以说,食用菌产业是生态农业的典范。不仅如此,由于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需水量很少,又是典型的节水农业;由于它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技术简单、管理方便、栽培场所灵活,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又是一种高效农业;又由于食用菌具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行业优势及“美味、保健、绿色、安全”的产品特点,在国外被誉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我国的食用菌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它又是一种创汇农业。
2003年12月,国家领导同志在视察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双孢菇生产基地时,对该县以食用菌生产为突破口,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姜春云同志在考察了北京市朝阳区食用菌生产基地后强调指出,“食用菌在我国既是一个传统产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应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⑺ 当前,我国食用菌产业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和不足
(1)科研滞后,产品档次低
有些地方科研滞后于生产,科研脱离于生产,关门搞科研,埋头抓生产的现象仍然突出,使育种水平、栽培技术仍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水平上,忽视了知识的更新和品种的改良,总产量上去了,但转化率低,品质不优,加工水平低,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差。
(2)分散发展,无序经营
很多地区的食用菌业是以农民自发生产经营为基础的,因此缺乏根据当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区域化布局,缺乏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手段。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短期出成绩,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规模,不顾当地资源和气候、技术条件和市场适应能力,结果造成轰轰烈烈上马,又无声无息下马,使农民怨声载道;在流通领域内,无稳定畅通的渠道,缺乏有序的经营管理和有效的信息服务,使产供销不能很好地衔接。有些地区,这种盲乱无序的状态尤为突出,你搞什么品种,我也搞什么品种,你在哪里收购,我也紧随其后,你争我抢,一会儿相互抬价,一会儿又互相压价。产品多了就疾声呼呼大砍特砍,产品少了就鼓动农民大上特上,结果搞得商家或大哭大笑,或两败俱伤,菇农也终日惶惶,不知今后种什么好,最终受害的还是菇农。
(3)没有标准,缺乏品牌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长期以来,有些地区的食用菌栽培和加工技术落后,产品没有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也没有建立自己的行业标准体系。人们只为关心产量多少,产值多少,却忽视了转化率和加工产品质量、档次的提高。产品如此,技术、菌种、物资、设备、生产同样缺乏标准。大量的劣质产品充斥市场,仅有的优质品又缺乏品牌包装和保护,品牌意识的淡漠,加之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假技术、假信息、伪劣菌种、伪造设备充斥市场、鱼目混珠、屡见不鲜,致使技术密集型的食用菌业,其科研却在低水平上徘徊。我国加入WTO后,这种现象的解决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4)缺乏行业合作和产业龙头
行业内部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不讲配合,形不成拳头,形不成合力。重复科研,重复生产,竞相比价,互相拆台。据统计,全国现有大大小小几万个菌种场,上万个加工厂,这样一个庞大的队伍没有核心、没有标准、没有规划、没有管理,菌种及产品质量低劣可见一斑,必然会出现坑农害农等欺骗行为。这种欺骗行为在菌种出售、技术推广、产品回收等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是当地缺少主管部门的管理和龙头企业的主导,造成科研肤浅、生产分散、竞争无序、管理混乱。由于企业不占核心主导地位,技术创新迟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产品深加工上不去。
⑻ 食用菌的发展前景!!!
食用菌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公害。而且食药兼用的优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健康食品。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大消费者普遍青睐。市场消费量逐年扩大。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国的食用菌生产由1978年的年总产5万吨,发展到2008年食用菌总产1600万吨。30年时间,增长了300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它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我国的食用菌商品出口量达到世界的70%左右。在国内,食用菌产品也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主要食品之一。市场逐年扩大。广大农民群众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绿色营养健康食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作为一个长期创业投资项目是前途光明的,而且国内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良好的典范。数千万的食用菌企业各地都有。而且日本,韩国,以及香港,台湾的很多人到中国大陆来投资建菇厂。就是看到了中国的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土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⑼ 我国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吉林省发展食用菌优势主要有原材料资源丰富,人力和土地资源丰富,有一定的市场消费潜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食用菌科研技术力量不足。缺乏统一的部署指导。市场信息沟通不畅。生产盲目性较大。
⑽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有何特点
当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很多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发展上呈现出如下特点:
(1)食用菌生产品种日趋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缓慢,且一直呈区域性单一品种发展的局面,如山东的平菇生产、福建的双孢菇生产、浙江的香菇生产及东北地区的黑木耳生产等。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各地也注重了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完善与构建。我国迄今代料栽培的种类,如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香菇(Lentimda edodes)、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平菇(Pleurlus osrtealus)、美味侧耳(Pleurotus sapis)、凤尾菇(Pleurotus plumonarius)、亚侧耳(Hohenoueheha serolina)、榆黄蘑(Pleurolus citrinopileatus)、黄白侧耳(Pleusolus comucopiae)、鲍鱼菇(Pleurolus abalone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银耳(Tremella fuoiformis)、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棘托竹荪(Dictyophora ochinovolvala)、茯苓(Wolfiporia cocos)等的生产得到巩固和发展,各种新开发的珍稀食用菌如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巴西蘑菇(Agaricus blazei)、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刺芹侧耳(Pleruolus erynggii)、阿魏侧耳(Pleurolus ferulae)、真姬菇(Hypazigus mamoreus)、杨树菇(Agrocybe aegerita)、茶薪菇(Agrocyoe chaxinggu)、巨大口蘑(Tricholomu giganteum)也普遍应用于规模生产,促进了我国菇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黄年来,2000)。
(2)以传统的季节性栽培向反季节周年生产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菇农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在经济效益及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传统的季节性生产模式已被打破,季节安排越来越灵活。在对各品种生物学特性及市场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地方开始进行了夏香菇、夏平菇、高温蘑菇及深冬菇房增温栽培的推广与发展,各品种尤其是珍稀品种的工厂化、反季节生产发展迅速。此外,在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改进等方面也都有频繁的技术革新,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成倍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以传统的栽培模式向立体高效模式发展
我国传统的栽培模式是以室内菇房栽培为主导的,近10多年来,各种各样的栽培场所和栽培模式得到空前发展,如双孢菇生产目前可在废弃房屋、养殖场、地沟棚、简易棚、蔬菜棚、防空洞、地下室等场所进行地面或架式栽培;木耳栽培由室内吊袋转移到室外畦式地栽;夏香菇、高温平菇、灵芝等中高温型品种的室外丰产林、桑园、果园、玉米等高秆作物、芸豆等高蔓作物的立体组装复合种植。同时在食用菌行业内部也形成了科学的多层次间混套轮作种植体系,如在春栽香菇棚内吊袋木耳,金针菇、平菇废料种植草菇等菌—粮、菌—菜、菌—菌间作或轮作。
(4)由自发分散的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发展
10多年前,我国的食用菌生产还处在分散的、自发的一般家庭副业。随着该行业体系和规模的逐步完善和扩大,也逐渐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部分县、乡及时地出台了系列发展措施,相继确立了规模拉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市场牵动的发展战略,宣传引导、组织发动、参观学习、试验示范、推广上规模,周而复始。到目前为止,已成为很多县、乡的支柱产业,且建立了规范的组织领导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对我国的食用菌行业进入规范化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由粗放的经营管理向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以前,由于政府部门和从业人员对该行业的认识程度不足,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及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手段,也有地方政府部门缺乏长期规划和长远目标,曾一度使当地食用菌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凡是能始终以菇农效益为中心,遇到问题能正确对待的地方,食用菌产业都能稳步、健康地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和当地食用菌科技、加工龙头企业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食用菌科研、技术、推广、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计协调产供销关系,加强了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力度,为菇农的生产保驾护航。当前,越来越多名副其实的食用菌生产专业县、专业乡、专业村异军突起,加工流通企业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集约经营、规模发展、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
(6)食用菌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
食用菌产品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药效、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被国际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国际市场上食用菌及其加工品的交易日趋活跃,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出口量逐年上升(图1-2)。在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量每年以7%的速度持续上升,在这样一个具有 13亿多人口的国家内,其市场潜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再者,我国加入WTO后,在给我国带来全局性战略利益的同时,也使许多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这就迫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种植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粮、棉、油等大宗产品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为这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点,及以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比高、商品率高、加工增值高、综合效益高为优势的食用菌产业腾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食用菌产品以质优价低、产量大的优势,将为世界各地的消费需求提供方便。为此,我们的市场将更大、更广阔。综上所述,我省食用菌发展现状从总体上看是好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典型、新产品、新政策层出不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但由于食用菌行业毕竟是一个新兴行业,自身素质相对较差,虽大而不强。由于地区之间政府的重视程度、发展力度及实施方法不同,使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组织者和生产者如果不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违背了该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使行业发展受挫,菇农蒙受损失。
图1-2 1990—2001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