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道德经》这本书属于国学吗
最近阅读李冠论老师编写的书籍,有对这个的讲解,还挺独到
② 道德经是国学还是道学
道德经
Dàodéjīng
[Dao De Jing of Laozi] 书名, 即《老子》, 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
③ 国学老子道德经
老子一书分为道经和德经,故而又称为道德经,就象庄子又称南华经一样,因庄子隐于南华山而得名.
④ 道德经国学课堂上的小游戏
《地复城之光》以光明与黑暗两大制势力的斗争为背景,营造了一个恢弘魔幻、亟待
拯救的暗黑世界。玩家在这里成为可爱勇敢的光明勇士,开始一段与黑暗恶魔抗争的探险之旅。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地城之光》有明显的特点和创新优势:超Q有爱,清新风格人物,让你欲罢不能的激萌角色;暗黑3风格,原汁原味,让你重返经典的暗黑世界;自创职业,技能传承,让你打造自己的专属角色;一键操作,酷爽打击,让你真实体验动作的快感。
⑤ 国学:《道德经》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原文: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翻译:
“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其实字面的解释太多了,而且字面意思也是最基础的入门,不值得推广。
天道之中万物各有自己的轨迹,比方说兽奔于林,鸟翔于天,鱼潜于水,又好比宇宙之中行星都有自己运行的轨迹,如果运行到别人轨迹上就相撞了,在自己轨迹上就利而不害。我们也应该学习天地万物,在自己的安心于在自己的轨迹上运行,这是为,不到别人的轨迹上去,这是不争。
⑥ 国学,道德经什么的为什么会被捧那么高
除了道德经,大多是形而下的书籍。
中国只有一本著作,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境界,那就是《道德经》。
⑦ 本人欲从《周易》《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中提取一个词语作为斋号,请各位大师指点,标明出处及解释
斯文败类!
周易,道德经上兼而有之!
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羞之~
⑧ 《道德经》的版本有很多,哪里才可以学到真正的传承的国学经典啊
1.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老子2.河上公注本3.王弼注本。这三个版本被大多数人回看好,只要是以以上三部答为底的都还不错!其实也没什么真与假?多看几种版本,看看有什么不同,通过自己的分析来看!也许能领悟更多的东西
⑨ 如何理解国学中的“道”的含义 主要是从《大学》和《道德经》这两本经典方面来理解。
中国文化思想中,“道” 的涵义较广。大致为两类:儒家和道家两派之分。
简单的说。儒家之“道”,倡导人伦,表示安邦治国的理论、道理。属于主观范畴。我们所说什么“得道多助”“无道昏君”,其中的道都是指这个涵义。
而道家的“道”是十分重要的概念。“道家”也因此而得名。属于客观范畴,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他把道描述为一种无形无相,但是能生养万物的原始生命力。有学者说他是从上古的“命”学说发展而来的。我也认同这一点。要理解“道”,很难几句话说清楚。但要看从什么角度上分析。历来有从哲学的、文学的、社会学人类学等各个角度的研究。陈鼓应对道的分析比较完整,他认为道有多重涵义: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客观规律。4,人类行为的准则。
对“道”的理解和掌握,运用于自己的处事中,就是“得”,老子认为,即“德”。这就是“道德”的由来。
自我研究的简述,全部手打。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⑩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真的被蓄意篡改过吗
《道德经》真的是老子所写吗,到底有没有被蓄意篡改呢?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曾经古老神秘的一本书,真正读进去,你会感觉奥妙无穷。
《道德经》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可贵的是,这样一本上古奇书,并没有多少生僻晦涩的古文字,整本书行文流畅,文字简练易懂,实属难得。
在《道德经》通行本风靡于世的同时,一种质疑的声音也出现了。那就是,有些人认为:现在通行本的《道德经》并非老子的原著,而是经过儒家蓄意篡改过的,甚至有人直接说现在通行的《道德经》就是一部伪经。
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说《道德经》通行本确实存在篡改,那么老子的原著又是什么样的呢?
要揭开事实真相,首先要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说起。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也就是今河南鹿邑人。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身份是一个谜,因为曾经有三个被称为老子的人:老聃,老莱子,周朝的太史儋。
其实这三个是同一人。先说老聃,聃就是大耳朵的意思,老和李上古时期发音相同,所以,老聃有个别名就是李耳。
至于老莱子,笔者认为他就是老聃。《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莱子者,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养寿也。并且孔子也曾经专门请教过老莱子,从这些资料看,很可能老莱子就是老聃,而郭店简本的《道德经》,就是老子这一时期所写。因为是老子在楚国时期写的,当时民风淳朴,仁爱之风盛行,所以当时的老子是并不反对仁义的,这就是为什么郭店简本没有通行本对于仁义的激烈反对的言辞。
而周朝太史儋,就是出函谷关,写五千言的那个老子。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因为所有的史料,对老子生平记载很少,而且大多是《神仙传》一类神乎其神的传说。唯一靠谱一点的《史记》,也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并没有对老子的身份给个最终的说法。而且,当时老子出函谷关所写的五千言,是没有名字的,《道德经》这个名字是后人给起的。
所以,事实的真相很可能就是:郭店简本是老子也就是老莱子所写,五千言是老子也就是太史儋出函谷关所写。《道德经》并不是五千言,而是在五千言的基础上,后代道家学者整理而成,经马王堆的帛书本,发展到现在的通行本。
结论:《道德经》不存在蓄意篡改,它只是逐步完善。
《道德经》也不是伪经,无所谓篡改。《道德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括很多的世界名人,政要,都对通行本《道德经》推崇备至,如果质疑通行本《道德经》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是假经,真当那些风云人物是傻子?
有人会说,我要的就是老子原著,怎么可以修改呢?
老子原著是介于甲骨文和大篆的文字,像虫子一样形态各异,有的字体已经缺失,如果不修订,你确定看的懂?既然修订过,肯定就已经和原著有所不同,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才会有版本的变化,可以说,现在的通行本就是最完美的,因为挑不出大毛病,而郭店简本,马王堆帛书,或多或少都有解释不通的地方。
既然《道德经》经过修改,那么是否是儒家所为,又是否蓄意呢?
肯定不是蓄意,因为动机不成立。说是儒家所为,郭店简本并没有针对儒家思想的言辞,而通行本是反对儒家仁义的,说儒家篡改,难道儒家神志不清,自己打自己?这显然说不通。
所以,有志于修道。或者对《道德经》以及道家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不要再纠结于版本的不同和差异,也不要再疑心重重,不管哪一个版本,都是在阐述道法自然这个核心,核心没有变,也就不要纠结于只言片语的差异。
很多事,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变成谜一样的存在。如果我们在已经变成谜的事情上继续分辨执着,那就难免应了“夫人神好静而心扰之”,应该放下执念,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这就是道,有道之人,看什么都是道,又岂是些许文字的改变所能左右的呢?
《道德经》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对那些义愤填膺,火冒三丈的指责《道德经》被蓄意篡改的朋友,我想送给你一句话:
其实《道德经》它就是一本书,不要把它看成神一样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即便是老子本人,一说出来就已经不是道,写出来更不是,被很多人传抄更改过就更加不是,《道德经》的意义就是给你一点启示,让你转变思想,转换思维,让你醒悟,学会变通,仅此而已。如果不能澄其心,遣其欲,学道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便老子原话原文写给你,又有什么意义呢?
怎么学习《道德经》?怎样修道,悟道,证道?
很多人学习《道德经》,迷惑于众多的版本,不知道该从哪一个版本下手,我的建议是,以通行本为主,适当的可以参考下郭店简本和帛书本。
至于各家注解,可以参考,但不必盲从,包括那些大师级的人物,注解的也就那么回事,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都是一家之言。学《道德经》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体会和领悟,并结合自身,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在上面已经说过,《道德经》不是道,它只是给你指明方向,那么道究竟在哪里?
不用找了,道就在你自己身上,换言之,你自己就是道。
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道法自然。
道是恒常的主宰,周行不殆。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就是说,道虽然化生万物,长养万物,但同时也藏于万物,一花一草,一尘一土皆有道。道的规律就是效法它自己,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有道之人,但是并不能得道,为什么?被后天的欲望杂念淫灭了自性。
如果可以放空欲望,放空杂念,“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样就可以明心,明心就可以体会到“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的真空境界,真空生妙有,妙有就是见性,也就是道的境界。
那么在日常生活里面怎么修道呢?
很简单,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给出了方法: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什么意思呢?
为道日损,就是要你放下。放下什么?
放下欲望重重,放下自私犹豫,放下急功近利,从此不再瞻前顾后,行事不再颠三倒四,错误百出。
只要是妄念,你就放下。一样一样的放下,一天一天的放下。这就是损之又损。
损之又损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以至于无为。无为就是道。
有人会说,我无为了,是不是就一无所有了?当然不是,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凭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做到了无为,你的状态就是最正确的,你的行为就符合天道,符合本质规律,符合根本法则。你就能成事,你事成之后,应该得到的自然也就一样都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