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液位传感器的发展历史,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求专业人士给一个详细的介绍 谢谢了
产业现状
在21世纪初,液位传感器产业化发展仍存在不小的挑战。据悉,我国已有1700多家从事液位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液位传感器年产量突破24亿只,液位传感器产品达到10大类、42小类、6000多个品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这企业中,外资企业优势明显,外资企业比重达到67%,尤其是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国有企业和民族企业所占比重仅为33%。国内外企业综合实力悬殊,规模小,人才短缺、研发能力弱,难与国外企业抗衡。
更关键的是,在技术上,国内液位传感器技术薄弱,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核心技术和基础能力欠缺,核心芯片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内企业在高精度、高敏感度分析、成分分析和特殊应用的高端方面与国外企业差距明显。
二是在设计、可靠性、封装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接口、深刻蚀、高温欧姆接触、高可靠MEMS封装、快速测试、高仿真模拟等技术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和产业化验证;
三是产品在品种、规格、系列等方面还不够全面,在测量精度、温度特性、响应时间、稳定性、可靠性等技术指标方面仍有不小差别,因此中国浮子液位计传感器企业任重道远。
发展前景
近几年国内磁翻板液位传感器市场一直持续增长,速度超过10%,2010年我国液位传感器销售额达到905亿元。据预测,未来5年中国液位传感器市场将稳步快速发展,在物联网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动力之下,2015年中国液位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亿元以上。
据统计,至2013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或达到7500亿元,作为物联网“金字塔”的最底层和最基础环节,液位计传感器产业将从中直接受益。
『贰』 电子元器件行业最近发展的怎么样
电子元器件是电子元件和电小型的机器、仪器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常由若干零件构成,可以在同类产品中通用;常指电器、无线电、仪表等工业的某些零件,如电容、晶体管、游丝、发条等子器件的总称。常见的有二极管等。
电子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器、电位器、电子管、散热器、机电元件、连接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声器件、激光器件、电子显示器件、光电器件、传感器、电源、开关、微特电机、电子变压器、继电器、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各类电路、压电、晶体、石英、陶瓷磁性材料、印刷电路用基材基板、电子功能工艺专用材料、电子胶(带)制品、电子化学材料及部品等。
传感器行业地位有所提升
传感器最早出现于工业生产领域,主要被用于提高生产效率。随着集成电路以及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逐渐迈入多元化,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也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
正因此,全球各国都极为重视传感器制造行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资源,目前美国、欧洲、俄罗斯从事传感器研究和生产厂家均在1000家以上。在各国持续推动下,全球传感器市场保持快速增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720亿美元。201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千亿美元。到了2016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增长至1741亿美元。截止到了2017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到1900亿美元,同比增长9.13%。随着全球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传感器市场规模仍将延续增长势头,预计2018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
2010-2018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虽然暂时处于落后,但中国企业并未毫无追赶机会。例如,在世界范围内传感器增长最快的汽车领域,中国就已占据着一定地位。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汽车传感器市场份额达到14.20%,仅次于欧洲,超过了美国和日本。
未来中国传感器朝着“四化”方向发展,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总体来说,在传感器系统向着微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下,我国企业仍有弯道超车的机会,未来有望出现产值超过10亿元的行业龙头和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小而精的企业。
『叁』 中国扭矩传感器市场分析报告
你要的里面的内容在专业公司购买都要好几千呢,特别是涉及一些数据分析,你不付费,哪里拿得到,如果你想买,我倒是可以推荐几家公司给你,因为公司内部价格我会比你了解。
『肆』 国外汽车传感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汽车传感器的现状:
1、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有线绕电阻式、热敏电阻式和热偶电阻式三种主要类型。线绕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准确度高,但响应特性差;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灵敏度高,响应特性好,但线性差,适应温度较低;热偶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准确度高,测量温度范围宽,但需要配合放大器和冷端处理一起使用。
2、压力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检测的量程为10kPa真空(车载诊断OBD蒸发漏油检测)到18mPa(柴油通用轨道commonrail油压系统)。满量程压力测量变化的要
求是18000∶1。
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气缸负压、大气压、涡轮发动机的升压比、气缸内压、油压等。吸气负压式传感器主要用于吸气压、负压、油压检测。压力传感器应用较多的有电容式、压阻式、差动变压器式(LVDT)、表面弹性波式(SAW)。LADT式压力传感器有较大的输出,易于数字输出,但抗干扰性差;SAW式压力传感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功耗低、可靠性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数字输出等特点,用于汽车吸气阀压力检测,能在高温下稳定地工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传感器。
3、角度和线性位置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测量线性位移的量程是小于1μm(典型的例子是在MEMS传感器内满量程敏感元件移动)到200mm(在主动悬挂系统支架震动和传输)满量程的位移量变化为2000000∶1。传感器的主要类型有:(1)电位计式角度和线性位置传感器;(2)霍尔传感器;(3)各向异性磁阻式角度和线性位置传感器;(4)光学编码。
4、流量传感器
空气流量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为:工作范围为0.11~103m3/min,工作温度为-40~120℃,准确度≤1%。
燃料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燃料流量,主要有水轮式和循环式,其动态范围为0~60kg/h,工作温度为-40~120℃,准确度±1%,响应时间小于10ms。
5、气体浓度传感器
气体浓度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车体内气体和废气排放。其中,最主要的是氧传感器,实用化的有氧化锆传感器(使用温度-40~900℃,准确度1%)、氧化锆浓差电池型气体传感器(使用温度30~800℃)、固体电解质式氧化锆气体传感器(使用温度0~400℃,准确度0.5%),另外还有二氧化钛氧传感器。和氧化锆传感器相比,二氧化钛氧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轻巧、便宜,且抗铅污染能力强等特点。
6、爆震传感器
爆震传感器有磁致伸缩式和压电式。磁致伸缩式爆震传感器的使用温度为-40~125℃,频率范围为5~10kHz;压电式爆震传感器在中心频率5.417kHz处,其灵敏度可达200mV/gn,在振幅为0.1~10gn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度。
7、位置和转速传感器
目前,汽车使用的位置和转速传感器主要有交流发电机式、磁阻式、霍尔效应式、簧片开关式、光学式、半导体磁性晶体管式等,其测量范围为0~360°,准确度为±0.5°以下,测弯曲角达±0.1°。
二、发展趋势:
将要研究的传感器如下:
(1)火花塞离子电流传感器(采用直流或交流施加间隙电压)。检测发动机熄火和爆震,而且指示气缸的峰压和空燃比。
(2)光纤膜片反射传感器:检测汽缸内的压力波形。
(3)压阻式碳化硅绝缘体压力传感器:检测汽缸内的压力波形。
『伍』 简述国内外传感器主要的发展趋势
一、汽车传感器的现状:
1、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有线绕电阻式、热敏电阻式和热偶电阻式三种主要类型。线绕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准确度高,但响应特性差;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灵敏度高,响应特性好,但线性差,适应温度较低;热偶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准确度高,测量温度范围宽,但需要配合放大器和冷端处理一起使用。
2、压力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检测的量程为10kPa真空(车载诊断OBD蒸发漏油检测)到18mPa(柴油通用轨道commonrail油压系统)。满量程压力测量变化的要
求是18000∶1。
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气缸负压、大气压、涡轮发动机的升压比、气缸内压、油压等。吸气负压式传感器主要用于吸气压、负压、油压检测。压力传感器应用较多的有电容式、压阻式、差动变压器式(LVDT)、表面弹性波式(SAW)。LADT式压力传感器有较大的输出,易于数字输出,但抗干扰性差;SAW式压力传感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功耗低、可靠性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数字输出等特点,用于汽车吸气阀压力检测,能在高温下稳定地工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传感器。
3、角度和线性位置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测量线性位移的量程是小于1μm(典型的例子是在MEMS传感器内满量程敏感元件移动)到200mm(在主动悬挂系统支架震动和传输)满量程的位移量变化为2000000∶1。传感器的主要类型有:(1)电位计式角度和线性位置传感器;(2)霍尔传感器;(3)各向异性磁阻式角度和线性位置传感器;(4)光学编码。
4、流量传感器
空气流量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为:工作范围为0.11~103m3/min,工作温度为-40~120℃,准确度≤1%。
燃料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燃料流量,主要有水轮式和循环式,其动态范围为0~60kg/h,工作温度为-40~120℃,准确度±1%,响应时间小于10ms。
5、气体浓度传感器
气体浓度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车体内气体和废气排放。其中,最主要的是氧传感器,实用化的有氧化锆传感器(使用温度-40~900℃,准确度1%)、氧化锆浓差电池型气体传感器(使用温度30~800℃)、固体电解质式氧化锆气体传感器(使用温度0~400℃,准确度0.5%),另外还有二氧化钛氧传感器。和氧化锆传感器相比,二氧化钛氧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轻巧、便宜,且抗铅污染能力强等特点。
6、爆震传感器
爆震传感器有磁致伸缩式和压电式。磁致伸缩式爆震传感器的使用温度为-40~125℃,频率范围为5~10kHz;压电式爆震传感器在中心频率5.417kHz处,其灵敏度可达200mV/gn,在振幅为0.1~10gn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度。
7、位置和转速传感器
目前,汽车使用的位置和转速传感器主要有交流发电机式、磁阻式、霍尔效应式、簧片开关式、光学式、半导体磁性晶体管式等,其测量范围为0~360°,准确度为±0.5°以下,测弯曲角达±0.1°。
二、发展趋势:
将要研究的传感器如下:
(1)火花塞离子电流传感器(采用直流或交流施加间隙电压)。检测发动机熄火和爆震,而且指示气缸的峰压和空燃比。
(2)光纤膜片反射传感器:检测汽缸内的压力波形。
(3)压阻式碳化硅绝缘体压力传感器:检测汽缸内的压力波形。
『陆』 国内外传感器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球传感器制造行业市场现状
由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和投入开发,传感器展十分迅速。目前上从事研制生产单位已超过6500家。美国、欧洲俄罗斯各自从事传感器研究和生产厂家1000余家,日本有800余家。
近年来,全球传感器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好转,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将不断增多,到2017年全球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955亿美元,同比增长12.29%。初步测算2018年全球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059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5.3%。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柒』 我国传感器行业存在哪些问题
一、本土企业规模偏小,受国外产品冲击严重我国从事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研制生产的院校、研究所、企业有1300多家,但研制、生产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较少,仅占总数的10%左右。国内市场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十分严重,上百家的国外传感器产品的国内代理商,使洋货在国内传感器市场占有主要份额。二、技术重复跟踪,自主技术创新少我国目前很多企业都是引用国外的元件进行加工,自主研发的产品少之甚少,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薄弱。甚至许多企业仅停留在代理国外产品的水平上,发展空间捉襟见肘。国产传感器企业按照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惯性发展至今,在技术上形成了“外强中干”的局面,不仅失去了中高端产品市场,而且也直接导致自己能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同质化十分严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国产产品只能模仿别人的外形,即使这样,由于技术水平低,模仿产品的灵敏度、精度和可靠性也差强人意。三、产业化技术水平低我国对传感器技术研究开发阶段的资源投入相对比较重视,但却相对忽略了产业化基础性的开发,对产品化、商品化的基础技术的开发严重滞后,材料、制造工艺和装备、测试及仪器等相关和配套的共性基础技术相互脱节,制约产业化的进程,与国际水平相比落后10-15年。四、分布不均衡,小型民营资本巨多国内传感器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其他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相对较少。在这些企业中,90%以上均属于小型企业,很多还都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所开办的“校办厂”。由于传感器制造早期的投入无需很多,所以有很多民营等小资本介入。大量小企业的存在使得低端传感器领域,国产传感器的价格竞争进入了惨烈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在高、精、尖领域,国产传感器经营惨淡。五、产品的性能价格比较低六、科技成果转化率,新技术实用化进程慢七、缺乏专业人才传感器行业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甚至计算机网络等多门学科,其应用领域之广在整个电子行业可以说再无其他产品可以超过它,要掌握其基本原理并应用于生产实践难度颇大。由此,虽然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前景极高,但相对于计算机、网络、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通信等专业来说,传感器技术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文章来自:中国·创羿 http://www.radio99k.com/doc/2010/11/25692_1.shtml
『捌』 想了解传感器行业
传感器作为现代信息产业的重要神经触角,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大力布局传感技术产业,中国的传感器市场发展很快,比如我国1400亿人民币的传感器市场,但本土高端传感器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很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里,因此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传感器产业链及发展历程概述
传感器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它也是当前各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技术。目前,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仍然是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而言,我国的传感器产业发展较慢,80%以上的传感器都依靠进口。我国物联网发展一直无法突破,缺乏“感知能力”正是一个重要原因。
传感器创业链大致可分为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等环节。目前,我国在传感器研发、设计、代工生产、封装测试、应用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伊始,结构型传感器出现,它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来感受和转化信号;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固体型传感器逐渐发展起来,这种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制成;
第三阶段是20世纪末开始,智能型传感器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智能型传感器是微型计算机技术与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使传感器具有人工智能的特性。
近年来,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等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指导文件,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物联网加速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强化产业生态布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标准体系、推进规模应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六大重点任务,为我国未来5年物联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几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增速都在20%以上,2018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超1.2万亿元。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