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述全球历史发展中的几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统称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200多年前,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意义重大的革命.这场革命就是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也叫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1733年,一个叫凯伊的机械师发明了一种能大大提高织布速度的装置—飞梭.为增加棉纱产量,1764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即"珍妮纺纱机"),把纺纱工效提高了很多倍.1769年,阿克赖特制成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朗普顿结合以上两种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完成了纺纱环节的革新.1785年,卡特赖特发明水力织布机,提高织布工效40倍.1771年和1791年,英国率先突破手工场的规模,分别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水力棉纺厂和织布厂.
随着机器的大量发明和使用,机器的动力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人力和畜力早已被淘汰,水力又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需要一种方便,实用,大功率的发动机.1782年,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机,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大加快了产业革命的进程.各种各样以蒸汽为动力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机器的制造,又增加了对金属原料的需求,这就促成了冶金和采矿业的繁荣.机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生产出来的产品堆积如山需要及时运出,同时还要及时运进原料,这又给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制造轮船;1814年,史蒂芬森发明制造火车机车,实现了运输行业的突破.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完成了产业革命.同时,比利时,法国,美国,德国,俄国等地的产业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些国家的产业革命在19世纪内完成.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末进入产业革命时期,到20世纪初,也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对人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产业革命的胜利和生产的大发展,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制,显示出在上升时期的历史进步性.
第二次技术革命
在现代社会,电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日常生活,电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感谢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这次革命把人类从蒸汽时代带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虽然它称为第二次技术革命,但它决不是第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简单延续,而是有着新的含义.它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的.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系列电气发明相继出现.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焊,电钻,电车,电报等相继出现.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明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结成网络.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廉价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
内燃机的发明是这一时期的又一大重要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又制造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它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可以作为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97年另一名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它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内燃机的发明在交通运输领域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交通工具如汽车,远洋轮船,飞机,拖拉机以及军用装甲车,坦克等也陆续出现.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1870年世界石油产量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
化学工业的建立也是19世纪晚期的一项重大突破.在无机化学方面,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有机化学工业也有发展,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学产品.当时还采用化学方法合成物质.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后来人们开始生产人造丝.炸药也是这阶段化学工业的一大成就.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80年代又改进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第二次技术革命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而且从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具有地域广泛的特点,发展进程极为迅速.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准备了条件,还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革.
第三次技术革命
1969年7月21日,是世界科技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天.在这一天,美国宇航员阿
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表面.他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的确是人类在征服宇宙方面的一个划时代的重大突破,它是第三次技术革命最重大的成果.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但1959年苏联就取得了一项新成就:她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正在美国人瞠目结舌之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美国不甘落后,开始了60年代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3种特长,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1970年以来,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还表现为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原子弹后,1949年苏联也试爆原子弹成功.1952年美国又试制成功氢弹.1953年~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术首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业也有一定发展.1954年6月,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下水.到1977年,世界上有2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核电站反应堆229座.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1959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在100万次以上.1964年达到300万次.60年代中期,出现许多电子元件和电子线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积或体积上的集成电路,每秒运算达千万次,它适应一般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发展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的计算机每秒可运算1.5亿次.80年代发展为智能计算机.90年代出现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大体上每隔5年~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银河"大型计算机每秒也可计算上亿次.从1980年开始,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科技手段现代化和国防技术现代化,也推动了情报信息的自动化.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同时,合成材料的发展,遗传工程的诞生和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也是这次技术革命的结晶.
第三次技术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技术革命,它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之一.
㈡ 世界软件产业的发展史
问的题目有些大,但是世界软件产业的发展的历史和电脑发展史是密不可分的.
你可以去看看几大软件巨头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世界软件发展历史的缩影
㈢ 现代产业体系的历史渊源
现代产业体系,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即伴随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虚拟经济的成功,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更加具有战略意义的盈利点,而且盈利能力非常强,从而使产业经济学高度关注该方面的研究。
受虚拟经济为支撑的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影响,一中老时间,区域发展中提高GDP中服务业的比重成为衡量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志。很多发达国家均先后出台重大战略举措,设法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至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基本上全部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服务化,现代服务业成为GDP的中坚力量。
在跨国公司发展中,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中,提高公司服务业占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也成为竞相发展的热点。像岩氏美国GE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努力,在“数一数二战略”框架内,把原有没有在全球做到前两名的分支机构全部逐步出售或整合,而把整个公司发展的重点由著名制造业巨头转移到服务业为主的状态,实现了所谓“服务化”的整体转型。受其影响,很多公司发起企业兼并浪潮,企图通过兼并,实现低成本扩张和高收益化,加快发展步伐,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其实,企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确实有部分企业在实现服务化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每一个企业家在拥有独特优势的同时,往往也有自己的劣势,而且事业成功者,往往由于舆论的关系,会放大自己的优势,掩盖自己的劣势,所以不少企业在实现服务化的路途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很多企业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没有成功。特别是美国2007年10月爆发金融危机以后,过分追求虚拟经济的不少企业,由于泡沫吹得太卖枣升多,遇到资金链条困难时,就无法运转,导致一批原来世界著名的企业先后倒闭,或者濒临破产。因此,这一次世界金融危机为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发出了警钟,以虚拟经济为支撑的发达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重新审视。
发展中国家,一直都以实现现代化为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现代化在产业方面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核心是服务业占GDP得比重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因此,发展中国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甚至模仿发达国家的做法,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至21世纪初期,发展中国家中,有一批特大型城市进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服务业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全球化的市场支持,也为经济全球化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之深出乎意料,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以虚拟经济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蒙上了阴影。因此,当代产业经济学开始高度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平衡问题。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则从制度的角度研究建立新的体制架构问题,包括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发展中国家发言权等敏感问题。
㈣ 历史,我国的工业发展
一、近代工业的起步
洋务运动引进机器生产,传播了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这是不同于传统手工业生产的新兴工业形式。他的出现表明中国经济领域近代化开始起步。
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随着封建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代表企业:陈启沅在南海创办的机器缫丝厂。
三、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主要是《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
四、“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黄金时代”,短暂繁荣。
其原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五、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尤其日本),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等因素,民族工业停滞不前。
六、新中国的工业化
1、工业化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并举;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成就:①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②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曲折发展(1956~1876年)
①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但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左”倾错误,影响了工业化进程。
②成就: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伟大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②从农村到城市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原由经济体制中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立起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③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
满意请采纳,谢谢
㈤ 世界煤炭产业的历史发展
人类对煤炭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中国、希腊、古罗马等地都有使用煤炭的记录。距今大约2000多年前,古希腊开始开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国早在6800~7200年以前,煤炭就被发现和利用作为燃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此时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早期,柴草是当时最主要的能源。
直到17世纪后,随着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木柴作为燃料越来越满足不了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煤炭真正得到广泛利用,取代木柴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
18世纪开始,煤炭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工业和运输能源。早期工业化国家发达的煤炭产业,为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大量能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蒸汽机的推广旦唤,冶金工业的勃兴及交通运输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各国几乎都在产业革命的同时,迅速兴起近代煤炭工业。18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的进展,英国对炼铁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炼焦炉应运而生。
随着钢铁工业的兴盛,西方工业国家,尤其是英国,迎来了“煤钢时代”。此时英国的主要煤矿产区大都经历了一个钢铁行业耗煤量占煤炭总产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的时段,模罩凯但是其峰值大多出现在1870年之前。
伴随着能源消耗和产业转型,煤炭产业在20世纪初迎来了繁荣时期。二战前,煤炭生产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苏联,合占世界总产量的3/4。1913年,世界煤炭产量13.20亿t,占世界一次能源总产量的92.2%,比1860年增加7倍,从而进入了能源“煤炭时代”。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大批煤矿被关闭,众多矿工被解雇,这又引发了不断的煤矿工人罢工。与此同时石油的大量开发,又夺走了许多煤炭市场,迫使煤炭产量出现了下降和徘徊局面。20世纪30年代,煤炭产业进入了最暗淡、最困难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复兴,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中期,美国煤炭产量迅速回升,支持了美国的战争和战后欧洲的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及大战期间,煤化工也取得了全面而迅速的发展。1950年,世界煤炭产量比1913年增长39.8%,达18.18亿t,占世界能源消费的62.3%。
20世纪50年代开始,煤炭在工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式微,煤钢时代的几个传统大国在二战后也都不复当年之辉煌。新兴的美国和石油一起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天然气与核能也在总的能源利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总体而言,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黄金时代,其间煤炭产业发展缓慢。1951~1974年,是煤炭生产的萧条时期,20多年间煤炭产量只增加12.2%。一些传统煤炭生产国弃煤开油,西方国家的煤炭工业一度衰落。由于大量廉价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除炼焦工业随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外,工业上大规模由煤制取气体燃料的生产暂时中止,不少工业化国家用天然气代替了民用煤气。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化工飞速发展,致使以煤为基础的乙炔化学工业的地位大大降低。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使煤炭工业重现生机,产量加速增长,生产和利用都有很大发展。1980年煤炭产量达37.89亿t,比1970年增长29.3%;1989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8.8亿t,比1976年增加50%;1990年世界煤产量达47.167亿t,为闷哪历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增长59.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煤炭生产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由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增长变为负增长,1996年产量为46.3亿t,比1990年下降1.8%。主要原因是:前苏联经济严重滑坡,煤产量陡降,从1990年的7.03亿t降至1996的4.192亿t,下降40.5%;西欧国家逐步取消煤炭生产补贴,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英国从1990年的0.944亿t降至1996年的0.505亿t,下降46.5%,德国从3.975亿t降至2.351亿t,下降45.8%;全球环境浪潮的冲击,使发达国家煤炭需求减少,OECD国家煤炭总需求量从1990年的13.552亿t煤当量减至1996年的13.35亿t煤当量,减少1.5%;世界第1和第3产煤国中国和印度煤产量增长速度趋缓。此外,曾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的法国和日本,煤炭工业即将消失,1996年产量已分别降到990万t和650万t。
进入21世纪,纵观当今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的煤炭工业,煤炭企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集团化、集约化、信息化和国际化。除中国外,目前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前4家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在40%以上(美国45.8%、南非62%、澳大利亚64%),单井平均生产规模200万t左右(德国280万t、波兰200万t、英国180万t)。
EIA近期发布的一篇报道称: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201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几乎占了世界煤炭产量的50%,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产国美国煤炭产量的3倍之多,差不多是继中国之后十大煤炭生产国的产量之和。世界排名前五的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煤炭生产占了全球煤炭总产量的75%,总产量增长占到了98%;而世界其他国家煤炭增长仅占7%。2000~2010年间,全球煤炭产量上涨了66%,年产量一度超过80亿t。
㈥ 概述我国及全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世界汽车工业大致可以分为欧系、美系、日系、韩系。中国相对来说要落后一些,但正属专于发展属期。
欧系不用说了,是汽车业的鼻祖,特别是德国车,奔驰、宝马、保时捷、大众,哪个不是大名鼎鼎啊。
美系:美国人一向科技发达,经过激烈的竞争,众多的汽车公司最终变成三大。本来美国技术是很发达的,但美国人适合创新,而不适于制造,所以汽车业并不算美国最好。
日系:日本人善于学习,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同时日本技术也很发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很有名气的品牌。丰田、本田、日产等行销全世界。
韩系:要说韩国人造车,比中国还迟,可是他们国家重视,加上善于学习,以性价比打入市场。虽然以前的质量很差,但现些年不断改善,已成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可谓后起之秀。
中国车:中国因为一些国有企业固有的弊病,躺在合资的梦床上,渐渐失去了努力的动力,更别提创新了。倒是一些不是很大汽车企业,在困难的情况下,在合资车的夹攻下,不断努力,不断发展。
一句话:中国是汽车业大国,但不是强国。
㈦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总体说来,世界汽车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世界汽车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这一时期,奔驰、福特、通用等20多家汽车公司相继成立,汽车生产进入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汽车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汽车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变速器、四轮制动、独立悬挂技术、压减震器都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
第二阶段:汽车全盛时期
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大力发展汽车,产量从战前的80万辆增长到了800万辆,增长了近10倍。在这个时期,日本也迅速崛起,至80年代,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一时期的汽车技术主要向高速,方便,舒适方向发展,流线车身,前轮独立悬架、自动变速器、全轮驱动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第三阶段: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汽车产量相对稳定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汽车产量稳定在5000万辆左右,发达国家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各个公司之间竞争激烈。欧、美、日之间贸易摩擦不断,而韩国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崛起,成功实现了技术跨越,成为世界汽车生产一个重要基地。这个时期汽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提高汽车安全性和降低污染。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电子控制喷油和点火、三元催化剂等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
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空气污染及石油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利用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替代传统汽油车和柴油车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推动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的研究。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整个轻型汽车和卡车市场28%的份额,这将比2005年增加20%。现如今,汽车工业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汽车正朝着智能、舒适、节能、环保的方向飞速发展。
㈧ 世界经历过多少次工业革命
三次。
1、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地位。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压迫,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逐渐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里自己的统治。
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变革,是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抗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辛勤劳动,直接创造财富,却相对日益贫困,他们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同时在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兴起。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化的兴起。
2、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19世纪70年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推动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少数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挤垮大量技术落后的企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垄断。
3、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8)世界产业发展史扩展阅读:
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1、工业化国家的民众日益分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2、资本家日益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在与贵族的对抗中取得优势;
3、人类从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业聚集,而影响了人类之间的关系。
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
1、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煤炭总量飞速下降;以及石油,天然气(沼气)等。
2、工业发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
3、增加生产用地,使大量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生物链遭到破坏。恶性循环。
㈨ 在世界人类历史发展上,共发生过几次工业革命
共三次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第二次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第三次工业革命
Internet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60年代末期组建的网络系统APPAnet,最初只有4个节点。1983年,ARPANET分裂成为公用性的ARPANET和纯军用性的MILNET两个网络,由这两个网络互连形成的网际网络则被称为DARPAInternet,简称Internet。后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非盈利性的公司(ANS)介入Internet的开发,使Internet得到迅速发展,欧洲各国及加拿大、日本等也将各自的计算机网联入了Internet,目前,它已扩展到七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差不多覆盖了整个地球。Internet的通信量以每个月10%的速度增长。
internet的出现实现了计算机的互联和资源的共享,使人类真正进入信息共享的社会,它对人类社会组织和生活的改变是革命性的,有人甚至将其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会以什么为核心,这个问题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做出解答。笔者在这里试大胆做一猜想。所谓核心,必然是属于广泛的基础性的领域,必然是新的领域,必然是能带来生产力巨大进步的领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延伸人的耳、目、手、足等等,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机器还不能具有人的智能,,还不能真正的做到听说读写,理解自然语言,即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机器还不具有小型化,即纳米水平的机器人;还不具有特定的功能,人类到现在还不能制造出类似昆虫的能飞行的机器人,因为无法制造出达到高速振动翅膀性能的装置;人类还不能快速有效的改造自我的某些方面,如记忆力,如性格。如体力,而只能依照外界环境对人进行锻炼,这种效果是很缓慢的;人类还不能随意制造出身上的某个零件;人类还不能直接聆听他人内心的想法;人类还不能很快的学完一些课程,例如五年的课程半年学完……
其中有些问题是属于整个社会的问题,体现了全体社会的基本需求。而这些需求是在前几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蒸汽机的出现对煤矿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输业的发展对通讯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讯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业的发展对精密仪器仪表、自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工业革命也必然是因为上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在什么行业上呢?先看化学工程类的行业。现代化学对新材料、新的高功能分子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在节省能源上,各国的政策也是一样的。再看机电工程业、通讯业、计算机业,它们对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信息处理上都提出了自己很高的要求。例如现代社会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污染,信息过剩,如何面对巨大的信息和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就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再看环境领域。现在尽管各国对环境问题都比较重视,但该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农药的污染、汽车尾气的污染、工业生产带来的废水、废气、废物依然不容忽视。还有一些行业,笔者就不例举了。
这些问题的产生,迫切要求新的行业的兴起,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除了各行业人员的努力,另有一行业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很好的前景,这就是生物工程。它的应用面宽,前景广阔。例如在环境业中,生物农药可取代有污染的化学农药,一些微生物可分解工业三废,一些植物对吸收废气,改善空气也有很好的作用,那么将这些植物改造一下,能否使它们在污染处理能力上更高呢?是很有可能的。又如人工智能,它的发展只有在对人脑机理有确切认识之后才能可能有大的突破,一些生物传感器只有依靠生物工程才能生产,生物计算机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再看化学工程业,化学生产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强效催化剂,而现在已知,酶的催化能力最强,酶的研究与生产将为化学带来革命。新材料,高功能分子上,生物材料,生物大分子具有很好的优势。生物工程,是对生物产品的制造,它可以是生产,加工,研制和改造,它的巨大发展,必将对各行业产生冲击性的影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改造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人本身就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生物工程有可能成为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但目前还不是。
第五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在我看来只有人工智能可选,非它莫属。因为机器的发展必将代替人的脑力劳动。各种定理、结论的得出,经验的归纳,材料的整理,信息的归类和消化,文章的草拟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机器来完成,机器的高度自动化,必将带来一场更深刻、更广泛的科学技术革命,必将对各行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教育、社会风气等等也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暂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的变化,对第四次、第五次科学技术革命的预见可以使我们对未来做好更充分的心理准备,更使我们充满信心,迎接科学风暴的到来!
㈩ 国际羊绒产业的历史
山羊绒是世界上名贵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纺织工业的高档原料,被人们誉为“纤 维钻石”、“软黄金”。它是山羊为抵御寒冷而在山羊毛根处生长的一层细密而丰厚 的绒毛,简称羊绒。气候愈寒冷,羊绒愈丰厚,纤维愈细长。由于亚洲克什米尔地区 在历史上曾是山羊绒向欧洲输出的集散地,所以山羊绒在国际市场上习惯被称为 Cashmere,中国采用其谐音为“开司米”。与其他纤维相比,羊绒具有光泽自然、柔 和、纯正、艳丽等优点。
一、世界羊绒业的发展概况
1.产量概况 世界山羊绒的主要生产国家有中国、蒙古、伊朗、阿富汗、哈萨克
斯坦、吉尔吉
斯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羊绒产量最大的生产国,约占世界 总产量的 70%以上;蒙古生产羊绒约 20%,还有极少的一部分羊绒生产在其余的国家。 由于山羊绒的重要经济价值和多种用途,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新西兰、苏
格兰、美国等也相继开始发展山羊绒产业。
在中国,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和 辽宁等地区是中国山羊绒的主要产区。内蒙古是中国绒山羊数量最多、产绒量最高的 山羊绒优势产区.约占世界羊绒产量的 1/3,素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内 蒙古”的共识。
2.质量概况 羊绒的价值受三种因素影响:细度、长度和颜色。国际纺织工业部
门对山羊绒的
细度要求以直径 13.0~16.0μm 的为最好,在国际市场上直径在 16.0μm 以下、长
度长的山羊绒价格最高,随直径加粗单价也随之下降。颜色分为白绒、青绒、紫绒,
其中白绒最珍贵,仅占世界羊绒产量的 30%左右。蒙古产的羊绒,颜色以青、紫为主, 约有 5%的白绒、70%的青绒和紫绒,长度为 35~37mm,细度在 13~15μm 之间。阿 富汗、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西亚国家产的绒,颜色以深色为主,细 度粗,长度短,手感较差。阿富汗山羊绒纤维直径为 16.5~17.5 μm;伊朗山羊绒 纤维直径为 17.5~19 μm,只能纺织粗纺的羊绒制品:俄罗斯的顿河山羊绒纤维直径 19.5 μm;土耳其山羊绒纤维直径为 16~17μm:澳大利亚野化山羊绒纤维直径 16.5~
16.9 μm。中国的山羊绒不仅细度好,纤维直径为 13~15μm,而且白绒的比例较高, 约占 40%。
在中国北部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辽宁等地,主要生产 长度 34~42mm 以上的白无毛绒.是针织服装的主要原料;中部的陕西、山西、山东、 河北等地。产 22~32mm 的无毛绒,适合制作粗纺梭织产品。西藏的紫绒,以细度 14.8μm,长度 34mm 的手感好,颜色纯正,风格独特,受到市场的欢迎。辽宁白绒山 羊的个体产绒量较高。内蒙古的阿拉善绒山羊、阿尔巴斯绒山羊、二郎山绒山羊,以 及赤峰塞罕绒山羊生产的被称为绒中极品“白中白”(长度 36mm 以上、细度 15.3μm 以下)和西藏选育的藏北自绒山羊生产的白绒,质量尤佳。
二、世界羊绒产业的贸易现状
英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羊绒进口国。据《中国海关 统计年鉴》统计显示,2006 年意大利进口原绒 2254 吨,英国进口 408 吨,日本 345 吨,美国由于受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进口原绒较往年减少。对于羊绒出口国家,2006 年蒙古出口原绒 927 吨, 出口金额 2222.4 万美元:哈萨克斯坦出 121 389 吨,出口 金额 151.4 万美元;比利时出 121318 吨,出口金额为 226.4 万美元:土耳其出 121119 吨;伊朗出口 115 吨。从全球格局看。近几年羊绒产业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美国 本土大生产企业逐步退出;其次日本的很多羊绒产业日渐萎缩。由于本国的高成本, 日本纺织业纷纷将工厂搬到中国生产。1989 年日本进口无毛绒过 1000 吨,2002 年进 口不足 400 吨。传统的欧洲羊绒生产大国,如英国(曾经是世界上羊绒加工量最大的国 家,每年进口山羊绒占世界贸易量的 60%)、意大利等国家。由于劳动成本高,也开始
将纺织企业向中国转移。
由于羊绒生产的资源优势,中国除国内生产的羊绒大部分在中国加工外,每年从 蒙古等国进口的 3000 吨羊绒也在中国加工。集中了全世界 93%的羊绒原料,主要出口 到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出口量的 80%。据 统计,2006 年中国羊绒及其制品出口 15.7 亿美元,其中羊绒及无毛绒出口 3201 吨, 金额 2.38 亿美元;羊绒衫出 1212087 万件,金额 6.02 亿美元;羊绒围巾出口金额 为 4.3 亿美元;羊绒纱及其他制成品出口金额为 3 亿美元。较前几年相比,中国的原 绒出口比例下降.羊绒制品出口增加。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受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形势不景气的影响。1998 年中 国羊绒出口价格下降,出口量也有所下降。1999 年羊绒生产过剩,价格下降到最低点 4.73 万美元/吨,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点 5074 吨,比 1998 年增长约 1.5 倍。2000 年国际市场有效需求增多,羊绒出口价格比 1999 年上涨 0.71 倍;但由于 1999 年羊 绒价格暴跌引发一些小企业纷纷倒闭,致使出口量下降 38%。这两年国际市场波动较 大,超过了正常的需求量,造成外商库存增加。此外,部分企业为了牟取利益,将含 绒量低的劣质羊绒制品出口到国外,引发多起退货索赔事件,导致外商进货十分谨慎, 2000 年羊绒出口订单比 1999 年减少 30%。其中日本、美国、欧洲订单降幅分别为 50
%、20%和 20%。从 2002 年开始,羊绒产业的出口量和价格呈现稳步发展,上下浮动
不是很大。
中国羊绒贸易受国际、国内政策影响较大。2004 年 1 月 1 日,中国政府取消了山 羊绒 13%的出口退税政策,使生产羊绒的企业不得不按成本定价,出口价格攀升,从 源头上整治了山羊绒无序出口的混乱局面,规范了竞争环境。2005 年 5 月 1 日,欧、 美等国家取消对中国纺织品配额限制,实现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但是,欧、美等 一些国家和地区担心中国纺织品巨大的出口潜力。采取各种贸易救济措施,对中国 20 种产品进行限制或设限调查。据海关统计,2005 年中国无毛绒、羊绒衫创汇额分别仅 为 3 亿和 6 亿美元。
三、世界羊绒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世界贸易环境日益平等的今天,羊绒产业会在更有综合国际竞争力的地区得到 快速发展。从国内外羊绒产业的现状和走势来看,世界羊绒产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 点:
1.羊绒制品的消费迈向平民化,消费量逐年增加 在欧洲,羊绒制品的消费是高
收入阶层的专利。从经济学角度讲,羊绒制品属于
高档消费品,无论是增加收入还是降低价格都会使需求量增加。随着羊绒工业的发展
以及全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羊绒制品正在逐步迈向平民化,消费需求逐年扩大。 很多国家的制造商也在致力于打造低价位羊绒衫,将其毛衣工业设置到低成本国家, 低价位使欧盟的羊绒衫进口迅猛增长。在法国巴黎国际服装批发商展设立的纯羊绒制 品展会上,参展商推出了 100%纯羊绒的针织衫,卖给零售商以每件售价 17.5 欧元(约 合 180 元人民币);零售商随后将这些衣服卖给消费者的价格为每件 30~40 欧元。同 时,Gap、贝纳通、Zara 和 Mango 等时装品牌推出了售价几十欧元的羊绒混纺产品。
2.配额制度取消后,羊绒市场将会出现重新整合的发展趋势 取消配额制度后,
羊绒产业将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羊绒产
业链条将在一个公平、自由、互利的全球市场竞争中重新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世界
所有羊绒企业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市场上的羊绒衫有 3/4 是中国产品,但是真正挂中国品牌的不足 20%。前几 年受配额限制,中国出口的羊绒制品大部分以 OEM 的开工进入国际市场,靠“贴牌” 低价售卖产品,使中国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一直高不起来。2005 年羊绒制品 出口的平均价格为 30 美元,最低 16 美元,是英国苹果牌羊绒制品的 1/4,是意大利劳 罗比亚娜牌羊绒制品的 1/3。而外国企业的贴牌售价是进口价格的 3~4 倍甚至 10 倍以 上,国外企业每批产品销售 50%左右就能获利,即使过季后廉价甩卖依然有利润。
羊绒市场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随着 2005 年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国际市
场空间扩大,中国的羊绒制品生产能力将进一步释放,中国羊绒业由于其资源优势和
产品优势,将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等要素,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促 进中国羊绒业在质量、管理、环保、品牌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而外国的一 些羊绒制品企业,即将面临中国羊绒制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的冲击,将会寻找劳动力 较中国更为廉价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合作伙伴,开辟多元化市场。因此,羊绒市场将在 新的贸易环境下,重新整合。
3.中国的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国际市场的羊绒制品在短期内减少 中国是世界羊绒
及羊绒制品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而低价位是中国羊绒出口的
优势,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羊绒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此时会降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
上的价格竞争力。羊绒出口企业还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降低 羊绒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另外,2007 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升、原材料和能源 价格的上涨等导致生产成本增长,这将对出口贸易依存度大的羊绒企业造成短期冲击, 尤其是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羊绒制品出口。
综合以上因素,中国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外的生产成本产生了重大影响,将进一步 引导资本向更有利润空间的产地转移。因此,国际上的企业将在成本更低的国家投资
建厂。中国的羊绒生产企业短期内会在国内销售羊绒制品;长期内从降低成本和增加 效益上挖掘潜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出口呈恢复性增长。
4.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创建自主品牌将成为世界羊绒市场竞争的主题 在面临
环保和竞争环境严峻的影响下,世界羊绒产业的竞争逐渐由产品质量竞争
发展为个性服务和品牌价值的竞争。意大利、英格兰、法国等国家不产羊绒,却拥有
世界羊绒顶级品牌。而中国羊绒行业虽然已有几十个知名品牌,但“走出国门”的自 主品牌却寥寥无几。中国羊绒最大生产企业鄂尔多斯集团一直尝试在国外打自主品牌, 但在 2006 年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仅占 10%左右,其他都由世界知名的服装销售商贴牌 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