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湖南大学哪些专业最值得读
湖南大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着“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历史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很多高级人才和专家,而且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⑵ 大连工业大学怎么样
大连工业大学(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原名大连轻工业学院,是辽宁省属、“卓越计划”、“2011计划”重点回建设高校,答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4所轻工业学院之一,原隶属轻工业部,1998年划归辽宁省管理。
截止2014年7月,学校总占地面积1064亩,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59.2万册;截至2006年底,教学科研设备总值8959万元。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其中研究生1445人,每年招收外国留学生近400人。
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艺、文、管、经六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以培养轻工、纺织、食品、艺术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的高等学府。
2013年12月19日,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朱蓓薇教授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学校培养院士的重大突破,使学校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怎么样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本科生。
学校设有9个学院,32个本科专业,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0人,其中研究生800多人,普通本科生近11000人;教职工近14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800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174人。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10个,国家级和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取得了标志性成果。近三年,学校有1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取得了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选题17个、北京市级精品教材16本、精品课程9门等成果。学校在电子信息、现代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知识管理与技术经济等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取得了以连续3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为标志的重大突破。
⑷ 北京和深圳哪里更有发展前景为什么
来深圳二十三年了,刚来深圳时,深圳CBD还只是一些纵横交错的道路,里面还有很多菜地,现在,深圳CBD已经摩天楼林立,这片不足7平方米,全国大城市中面积最小的CBD,已经是全国实力最强的CBD,这只是深圳发展的一个缩影。
深圳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真的很难预测,但应当非常不错。想想当年深圳一个小渔村,谁能想得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深圳 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19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经济实力更是飞速发展,2017年GDP达到了2.2万亿元,超越了广州,也超越了香港。三十多年前深圳人想方设法去香港甚至逃到香港,但现在深圳的城市环境,经济实力,吸引了众从香港人来到深圳工作生活。
深圳是中国的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的核心精神就是敢闯敢拼,勇于尝试。曾经有一段时间,深圳被质疑,被抛弃,但事实说明,这些年,深圳并没有被抛弃,相反,深圳经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IT产业,金融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和一些新兴产业,深圳科研投入的比例 在全国城市名列第一,科技创新能力也位居全国城市前列,近年来,深圳通过各种措施引进了大量的人才,深圳的人才吸引力也高居全国前列,这给深圳的持续发展集聚了动力。
深圳CBD风光(途虫摄影)
深商,已经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深圳 已经拥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本土企业,比如华为,中兴,腾讯,迈瑞,华大基因,招商,平安等等,给这座城市沉淀了实力和底蕴。深圳依旧中国最具创新精神城市之一,最适合创业的城市之一,专利授权量全国遥遥领先。创新,为深圳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在,深圳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提上国家级日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核心城市之一,深圳必将获得更长足的发展,现在深圳蛇口前海自贸区建设火热,新的跨海大桥深中通道正在建设中,珠三角一体化加速,深圳 机场,高铁,海运等立体交通网,也十分有利于深圳的发展。未来,深圳 的发展前景是相当不错的。
深圳 香蜜公园一景(途虫摄影)
最后我们来看看深圳的城市定位,深圳,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国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都市,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城市。从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到全国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都市,深圳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深圳 应当能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发展会越来越好!
深圳 人才公园一景(途虫摄影)
深圳是中国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城市绿化好,空气质量长期位开全国前十位。当然,没有一座城市是完美的,深圳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房价高,可利用土地少,发展空间受限,教育医疗还是短板等等,近年来深圳的教育,医疗等方面投入巨大,已经有显著改善。
⑸ 中国未来有发展的十大行业是什么
这10大行业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大健康领域,大数据领域,新物流领域,新能源领域,环境保护与改造领域,旅游领域,智能家居领域,新零售领域,新型保险领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10个领域确实是未来发展最有潜力的领域,很多大型企业甚至从现在开始就已经布局了,其实保守的估计,这10个领域最少要在未来30~50年左右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谁先起步的早谁就能占领行业的头几名。其实我个人觉得人工智能领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军事领域的应用
可以说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当中,人工智能被应用到军事领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们经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样,机器人无论是在数据处理还是在反应速度上,面都优越于我们普通人,而且在危险区域勘察或大型规模战争的时候,机器人如果参与的话,会极大限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
⑹ 上海理工大学怎么样啊
上海理工大学挺好的,是一所省部共建大学,上海市重点大学,教学质量也很高。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盖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创业实验班和创业管理第二专业,同时,作为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四家受理点之一,累计培育146个项目,成活率近62.3%,获得了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及全国性大奖。
2018年上海理工大学推出师生学术共同体交流计划,为学生随导师出境交流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每位教师到境外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时,最多可以带4名学生,学校为每名教师和学生提供最高1万元经费资助。
(6)机械工业环境产业发展中心扩展阅读: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在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级平台51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44门。
学校持续推进专业国际认证、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等,2013年在国内首个以纯本土专业通过德国工科专业权威认证ASIIN认证;截至2019年6月,学校共有9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7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证。
⑺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区别
1、首次提出时间不同
德国工业4.0:在德国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
中国制造2025: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2、目标不同
德国工业4.0: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会使德国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在社会根本上,德国完善的民主法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德国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更是降低社会生产成本、提升效率的真正利器。
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3、主要内容不同
德国工业4.0:
1、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2、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3、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中国制造2025:
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2、智能制造工程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
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业强基工程
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
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
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4、绿色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
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⑻ 未来十年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是
1.人工智能 最近十年来,最火自的行业肯定是互联网,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同时,移动互联网也迎来了飞速的发展,随之引申出来一个“互联网+”的概念,带火了许多传统的行业。那么,在“互联网+”之后,又有什么相关概念会引起新一轮...
2.智能家居 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年轻一代成家立业,智能家居也将成为有前景的行业。新一代年轻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要...
3.文化娱乐行业 多年以前,一部投资一亿的好电影不一定能得到一亿的票房,最近几年,国内电影的...
⑼ 中国农业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一、陈云林,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曾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1961.09——1966.09,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农药专业学习。
二、钮茂生,男,满族,1939年10月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田水利系。曾任河北省省长,原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三、任洪斌,男,汉族,1963年4月23日出生于辽宁省,籍贯吉林双辽,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机系农机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四、石元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土壤学家。1949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当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后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于该校农学系,1956年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于1985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7—1995年任校长。 现为两院院士,《中国农学通报》主编。
五、吴常信,1935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嵊县,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吴常信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陈云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钮茂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任洪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石元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吴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