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在世界排名第几(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
经历实力全球排名倒数(中国人多啊,又没什么产业,印度还有个软件业),军事实力这个真不知道,只知道中国吹牛第一,面子第一,实力坑爹
Ⅱ 国防工业属于第几产业
工业都属于第二产业
Ⅲ 中国未来有发展的十大行业是什么
这10大行业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大健康领域,大数据领域,新物流领域,新能源领域,环境保护与改造领域,旅游领域,智能家居领域,新零售领域,新型保险领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10个领域确实是未来发展最有潜力的领域,很多大型企业甚至从现在开始就已经布局了,其实保守的估计,这10个领域最少要在未来30~50年左右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谁先起步的早谁就能占领行业的头几名。其实我个人觉得人工智能领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军事领域的应用
可以说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当中,人工智能被应用到军事领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们经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样,机器人无论是在数据处理还是在反应速度上,面都优越于我们普通人,而且在危险区域勘察或大型规模战争的时候,机器人如果参与的话,会极大限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
Ⅳ 什么是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即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是指由国家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和配套等行业组合而成的工业体系。主管部门为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防科技工业已建构起覆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和配套等行业的现代化完整工业体系,成为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成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骨干力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4)中国的产业国防以后的发展扩展阅读: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提升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水平、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涵盖核、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电子六大行业和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中国十一大军工集团。
Ⅳ 中国航天事业带动了我国哪些行业的发展
怎么说呢?航天事业带动了科技行业、智能现代化、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所以这也是一项重大的发展方向。
回顾中国的航天之路,有希望,有辛苦,有骄傲,有忍耐。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以来,到2020年嫦娥5号完全关闭,中国航天事业经过64年,失败也获得了成功。 总体上我们经过以下阶段,在各个阶段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智能化和环境研究阶段:对于这次嫦娥5号的成功发射,很多人说50年前人类实现了月球着陆和自主采样,我们只是走在别人走过的路上,真的吗? 很明显,上世纪月球的热度是美苏争霸的产物,是不划算的投资,客观上发展了科学技术,但实质意义不大。 这就是后来月球计划长期搁置的原因。
反观中国航天,不求速成,不断攻陷基础技术,我们的月球探测发射从未失败,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的新高度,月球背负陆地,月球轨道没有对接。 我们更新了新的宇宙记录,中国的宇宙发展基于科学进步,推进民生福利。
Ⅵ 中国军事工业 发展
辛亥革命前:
写道以前还要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立内军械所开始。
1、安庆军械所
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企业,也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发起。而洋务运动也推动了中国的三个方面的发展: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 3、创办近代海军。1863年安庆军械所造出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命名“黄鹄号” 。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
2、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为晚清中国重要的军工厂。但是晚清军事基础薄弱,每支步枪的成本高达17.4两,而外国产品成本仅为10两左右,再同治年间已经成为东亚是最大的兵工厂。1867年时,每天平均可以生产十五枝毛瑟枪和各式弹药,除了枪弹之外,该局也在1868年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制船身)惠吉号。1891年时,为中国首次炼出钢铁。到20世纪末,江南制造总局一年可以制造子弹9万发,地雷200枚,枪支2000支。1996年改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3、汉阳铁厂
1889年春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开始提案,1893年建成。辛亥革命前约年产生铁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抗日战争时期 ,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内迁重庆,其余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作为敌伪产业清理结束。后在原汉阳铁厂基础上建成武汉钢铁公司。
4、轮船招商局
1872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5、天津机械制造局
1867年由崇厚创设于天津。初名“军火机器总局”。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后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易名“天津机器制造局”。1893年增建一座炼钢厂。该局分为东、西两局。东局设城东贾家沽,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为主。西局设城南海光寺,以制造军用器具、开花子弹及布置水雷用的轮船和挖河船为主。东、西两局所产军火除供应本省淮练各军、兵轮、炮船外,还按时拨给吉林、奉天、察哈尔、热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陆淮军。此外,东局还附设有水师、水雷、电报学堂。1895年改称“北洋机器制造局”。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时,被破坏。
6、北洋海军
最后还要提到这个让我们充满了伤痛的海军,正是因为甲午海战的失败。中国开始进入了清王朝毁灭的进程,从中法战争道甲午战争的9年中是19世纪中国相对稳定的几年,中国的洋务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伴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马关条约》的签订造成了中国的大量赔款,相对的叶刺激了日本的野心,又名被北洋水师。当时北洋水师有船50余艘,共计5万余吨。却在甲午海战中损失殆尽。这也是中国更加没落的开始。
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
这期间中国出去军阀割据的场面,中国没有更多的心思去发展自己的兵工企业,各个军阀只想怎样才能扩大自己的地盘,根本就没想到民生,别说发展工业呢?只有大批的进口一些外国的武器装备。怪就怪在清朝这个王朝,始终抱着“骑射乃满州根本”这种白痴的念头,导致火器的不能发展,也把中国天才的火器发明家戴梓断送了发明的念头。清王朝的时候别的国家可每闲着所以说,外国的火器比中国先进的多了,在1915年意大利人B•A•列维里设计的连发枪,奠定了冲锋枪的基础,而中国还是在争地盘中煎熬着。所以说这个时期中国在军工方面已经被世界拉大了距离。中国处于军工发展的停滞阶段。
新中国建立以后:
中国处于刚建立阶段,很多武器都是缴获日本的或者是缴获国军的武器,而没有自己的大规模武器制造工厂,或者说只能制造一些手榴弹一类的东西而已。当需要武器的时候只能从苏联进口,而苏联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苏联,早在跟德军在东线战场作战的时候,苏联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内部战争,所以东线作战不耽误他自身内部的军事设备的研制开发和生产。比如二战期间苏军装备的Ppsh-41型冲锋枪也就是波波莎和著名的T-34中型坦克就给德军予以沉重的打击,因为苏联有军事基础,当苏联占领德国前,德国的钢年产量达到2084万吨,而苏联那时候也有1832万吨。这还是1940年的时候,而中国到了1949年的时候才15.8万吨。随着苏联从德国的撤军,西德的一些炼钢设备,和军机械制造设备都80%被苏联拿走,包括从中国东北撤军的时候从中国拿走的一些东西,可以想象到苏联是一个多么无耻地国家。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还有几年的内战,所以中国那时候的重工业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新中国成立后,90%的重工业都在东北,而东北又经过日本的建造,洗手。苏联人的洗手。等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苏联红军拿走了大部分的重工业机械。重工业开始兴建,但是也走过一段弯路,大炼钢铁就是一个误区。但是中国设计到军事重装备的设计方面还是一穷二白的境界,没有经验。因为中国新政府是从什么都没有的身份起家的,和国民党不同。这也是开展大炼钢铁的原因,最终导致材料的浪费。
因为渊源的关系,中国还是跟苏联走的比较近的,所以中国的武器装备也是走了苏联的路子,中国的很多武器都跟苏联和或多或少的有点关系。
现代,中国根俄罗斯的关系比较融洽了,而中国的武器,发展史还是比较短,而俄罗斯不一样了。有自己的军工业长时间发展历史,尽管跟强盗有关系,但是这是过去了,现在出口中国的武器只有几种武器了,相对来说中国的一些武器可以自己研制开发制造了,当然是在俄罗斯武器基础上。而且可发展了一些更高的功能。
中国军工的发展离不开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专业人员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中国重装备的发展还是要靠这些人一手一手来研制,总之祝愿祖国早日屹立在世界军事研发强国之林。
以上个人仓促时间写出来的,如有不对的地方请拍砖。
Ⅶ 国防工业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国防工业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现阶段国防工业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会长刘东奎8日表示,将建立军转民与民参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产业促进、金融服务和国际合作五大服务平台,促进军民资源双向转移、良性互动。
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军民融合产业联盟8日在北京宣布成立。刘东奎说,适时成立联盟,坚持“军民融合、凝聚资源、协同创新、服务产业”为宗旨,有望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效益最大化、助力企业自身核心业务拓展。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十几万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可与传统军工企业相比肩,但却只有上千家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
对于现阶段军民融合面临的问题,刘东奎列举:从企业外部来看,军民融合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军民融合行业壁垒亟待突破,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急需建立。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产权与组织机构互相适应融合发展的要求,企业军民统筹的战略和机制尚需加强,军民产业与创新应用不能满足供给侧需求,国防科技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稳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的天然载体和核心领域。”刘东奎说,未来要着力搭建军民协同创新展示引导平台,提供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相互促进和交流合作的机会,进一步促进联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落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不断优化有利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打通阻碍融合的堵点。“希望联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优化军民融合产业链,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有关人士说,积极探索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新模式,联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凝聚和平台服务功能,发挥成员单位的科技、市场等优势,大力促进相关产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据了解,该联盟由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共同发起。
Ⅷ 中国军事工业详细情况
建立起完整的国防体系 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前沿 但总体上还落后西方发达国家10到20年
Ⅸ 军事工业的世界现状
世界军事工业经过冷战时期的扩张及其以后的调整,21世纪初仍保持着相当大的规模,不仅分布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覆盖了航空、航天、兵器、舰船、电子、核等多个行业,产品范围极其广泛。21世纪初,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以色列、印度和中国10个主要国家直接参与军事工业的,参与国防,军工企业超过15000家。2001年,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日本、以色列、印度10个主要国家军事工业产值达3000亿美元,约为这10个国家GDP值总和的1.42%。
在世界军事工业中,以美国的规模最大,其军事工业产值高达20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值的2%。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其它主要国家的军事工业产值在90~260亿美元之间,与各国GDP的比值在0.6%~4.1%之间。军事工业产值占GDP值的百分比最多的国家是以色列,高达22.8%。俄罗斯军事工业的直接从业人员最多,约为300万人;美国超过100万人,其它主要国家的军事工业直接从业人员在2~35万之间。美国的军工企业最多约上万家,其中约65%的企业是从事军事电子并兼营民用电子的企业。日本的军事工业几乎完全“寓军于民”,所以直接从事国防科研的大型机构只有1家,大型军工企业也只有17家。各国国防研究与发展(R&D)费和装备采购费对军事工业的发展及规模有重要支撑作用。2001年,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6国的国防研究与发展(R&D)费的总额为542.24亿美元,装备采购费总额为807.51亿美元,分别占以上6国国防预算总额的13.09%和19.5%。
虽然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重组、收缩,主要国家现有的军事工业生产规模仍然大大超出了满足各自武器装备采购的需求,各国国军事工业都以相当大的规模和能力生产出口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大力争取在国际军贸市场和民品市场的份额,以保持本国军事工业的不断发展并为本国的经济竞争力作出贡献。2001年,美、俄、法、英、德、意6国的军事工业产值总计为2745亿美元,是这6国武器装备采购费总和807.51亿美元的3.4倍。其中俄罗斯的军事工业产值约为124亿美元,更达到本国装备采购费8.18亿美元的11倍之多。显然,上述国家即使不从其它国家采购武器装备,完全依靠本国产品来满足武器装备的需求,也根本无法支持军事工业的现有规模和持续发展。实际上,主要国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军事工业产品用于出口。2001年,俄罗斯军事工业武器与军事装备的出口销售额达到44亿美元,约占俄军事工业产值的35.2%;英、法两国的军事工业产值中也分别有31.3%和22%的产值为出口产品销售额。另一方面,主要国家军事工业的民品产值约占总产值的一半,如2001年,俄罗斯军事工业民品产值的份额就为总产值的47%。但是,即使这样,在一些国家现有军事工业的许多产品领域中,依然存在相当规模的生产力过剩。以美国为例,在固定翼飞机、大中型运载火箭、潜射战略导弹和舰船的生产上只使用了不超过现有规模50%的生产能力。
21世纪初的世界军事工业是由多个与国防紧密相关的产业或行业组成、具有从科研、生产到维修职能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与产业体系,其产品不仅包括所有武器装备也涉及大量的经济、科技及其它非国防产业的民用产品。大多数国家的军事工业由多种科研部门和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构成,这些组成部分的产权所有制一般都包括国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所有制。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当今的世界军事工业由兵器、舰船、航空、核、航天和军事电子六个主要行业以及军事工程等其它部分构成。六大行业既各有其特点和独立性,相互间又有一定联系,其中航空航天两个行业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在美国、欧盟国家和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甚至将其统称为航空航天工业。各国军事工业各行业的规模和产值比重各不相同,但是在美国、俄罗斯、法国等主要国家中以航空行业或航空航天行业的规模、产值所占的比重最大。如,2001年美国的航空工业产值和航天工业产值分别占其军事工业产值总额的42%和19.5%,俄罗斯的航空航天工业产值总计占其军事工业(不含核工业)产值总额的42%。
军事工业的产品大多是六大行业各自独立研制、生产的产品,即基本上是由一个行业单独完成研制生产的产品。但是也有一些重要军事工业产品是跨行业的产品,即由两个或更多个行业协作、共同完成研制生产的产品,例如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武器和潜射核导弹武器系统就分别是由舰船与核、航天与核、舰船和航天与核两个或三个行业完成研制生产的产品,航天飞机则是具有航天、航空两个行业特点的产品。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空天飞机、核推进航天器、天基激光器等一些军事工业新的重要产品上,行业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这对军事工业的行业结构产生也将一定影响。
军事工业的产品一方面按其用途即是否用于军事目的分为军品和民品两部分产品,另一方面又根据产品的特性、功能分为不同类型的产品。21世纪初,在军事工业的产品结构中,军品与民品的比例大致各占约50%。2000年,全球军事工业的十大企业中有6家企业的军品销售额超过各自产品销售总额的50%。同时,这十大企业的总销售额约为2038亿美元,其中军品销售额约913亿美元占45%,民品销售额约1125亿美元占55%。按产品自身的特性、功能、作用或在各行业中的地位,军事工业产品分为基本产品、配套产品和辅助产品三类产品。基本产品是代表各行业基本特征的产品或各行业的核心产品,一般为武器、武器系统或独立应用的民用系统。如航空行业的飞机、直升机,航天行业的导弹、航天器,兵器行业的坦克、火炮,舰船行业的水面舰、潜艇,军事电子行业的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核行业的氢弹、核电站等。配套产品是根据基本产品的任务而设计并安装在基本产品上的设备、装置或以基本产品为系统的分系统产品。如飞机的发动机、导弹的推进系统和战斗部等,坦克、舰船上的通信设备、导航设备、雷达等。这里也包括其它行业提供配套产品,如军事电子行业向各行业提供的光电设备、元器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