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探析

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探析

发布时间:2020-12-22 05:39:35

1. 吉林有种人参的地方

吉林这有许多种人参的农户,在吉林蛟河至敦化的公路两边就能看到半山坡上蒙着黑色遮阳网的田地,都是种人参的,如果往林区走会看到更多的参地,收获季节就在公路边卖鲜人参,价格跟萝卜差不多。

2. 吉林省哪里的人参最好。

吉林省出产人参的主产地就是抚松县和靖宇县。不过现在的人参绝大多数都是园参,很多地方都有出产。

3. 吉林抚松县主要产什么

吉林抚松县主要产人参。

吉林抚松县全县幅员辽阔,山峦叠嶂。河流又厚又密。全国五大王牌景点中有35个。1994,长白山省西部坡旅游线被省政府批准。

200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它是中国人参的故乡。野生人参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栽培人参已有450余年。是正宗人参的起源和主要产地。

(3)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探析扩展阅读:

抚松县人参产业面临三个突出困难。一是参源不足,近年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传统的伐林栽参生产模式受到严格的限制,参地不断减少。

二是深加工能力弱,抚松县地区人参加工以家庭作坊为主,参农数量虽多,但单户规模普遍偏小,不具备深加工的技术和能力。

三是资金缺乏,受制于民间资金匮乏及融资成本高,抚松县地区民间借贷一直不成规模,由于参农及加工企业普遍没有充足的抵押物,从商业银行贷款也十分困难。

就在这三大难题严重制约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的关头,省开行本着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的理念,会同当地担保公司深入田间地头,与参农探讨人参种植技术、成本收益,和企业老总分析产业政策、融资难题。

经过深入分析调研,省开行为支持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开具了三个药方,即通过批量式个人贷款帮助参农扩大种植规模,开辟新参地,从根本上解决参源不足问题。

通过批发式企业贷款帮助人参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深加工能力;通过开行贷款和民间资本的有机结合,为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4. 通化为什么被叫做 人参之乡

作为通化的本地人来说下,通化确实是人参之乡而且通化地区也有好多地方都中人参,人参博物馆就坐落在通化市,说通化不是人参之乡的人,你们确实了解通化吗?这!!!

5. 吉林省人参种植者有多少

你好,吉林省靖宇县人参种植115元/斤。因人参的品种及市场行情不同,各地区价格会有所差异。价格仅供参考。
你可以到市场咨询下。
希望可以帮到你,满意请采纳~
如果不懂可以继续追问,谢谢~

6. 吉林省人参市场那里大

吉林市东市场,有很多卖人参和东北三宝的

7. 吉林省现在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是什么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支柱,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战略地位

回顾该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三次跨越。起步于“八五”阶段,快速发展于“九五”阶段,整合扩张于“十五”阶段。2000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一次跨越;200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70亿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去年突破1800亿元,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努力做大做强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农业资源大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强工兴农、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近五年,农产品加工业每年都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最具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从五个方面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

一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稳定了粮食和畜产品市场及其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该省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近三年连创历史新高,2008年产量达到568亿斤的根本原因,也是畜牧业快速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384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1年居全国之首的基本保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推动粮食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了粮食产业链条,转化增值的幅度不断提高,把几代吉林人的玉米黄金梦变成了现实;另一方面,破解了卖粮难这道困扰我们十几年的难题,彻底扭转了过去丰收后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调不出、补不起和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局面。

三是形成了农民多元就业增收、快速增收的新格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解决城乡就业近330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形成了就地就近省内为主的就业局面。同时,使农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劳务收入明显增加,再加上其它产业的发展,目前广大农民已经形成了多路进财、多元增收的格局。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8.6%,2006年增幅8.8%,2007年增幅10%,2008年达到17%以上。

四是推动了全省工业结构升级。多年来,吉林工业一直是汽车和石化两大产业支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使工业经济从两轮驱动转向三足鼎立。到2008年底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60亿元,增长18%。

五是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目前,多数县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县域工业的主导产业,县域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08年底,县域GDP增长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正在有效改变。

二、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

该省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强化措施,合力推进。

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从多年实践探索中我们体会:统筹城乡、工农和整个“三农”工作,必须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坚持用效益理念运作农业,坚持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农村经济。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将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该省的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正是我们抓住了农产品加工业这个关键点,不仅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而且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不仅使农民分享到了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增值收益,而且还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规模发展集约经营,而且还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粮食不是包袱是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战略之举的共识。

二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在加工转化、多重增值、打造品牌、开拓市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三年来,我们采取内扶外引、重组兼并、技改扩产等措施,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2025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就有52个,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业、中药、特产、乳业、绿色食品等10大龙型加工企业群。全省较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10多户,省有重点龙头企业320户,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90多个;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50亿斤,实际加工280亿斤,畜禽加工能力达到4.1亿头(只),实际加工3.1亿头(只);农产品加工业覆盖农户25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6.4%。

目前,长春大成玉米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赖氨酸销售占据世界市场的70%。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50%;德大公司成为国内最大肉鸡加工企业,进入全国进出口500强企业行列。短短几年,粮食、畜禽和特产品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000多个。玉米加工增值幅度达到数十倍。

三是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是加工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围绕基地建设,主要抓了三件事:

(一)推行标准化。从产地环境,种植养殖过程,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全程实行标准化,制(修)定和执行各类各项标准达到1096项。

(二)技术集成化。从2004年开始,该省连续五年通过财政补贴13500万元,组装集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操作技术和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技术,在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基地建设规模化。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中部黄金玉米、东部林特药、西部杂粮油料和城郊肉蛋奶瓜果菜等四大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上规模上水平。

四是坚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从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进程看,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努力搭建了五个平台。

(一)政策平台。为促进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吉发[2005]26号)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吉发[2005]27号)两个文件,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政策支持。同时连续三年在全省开展了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全力推进该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对成绩突出的市(州)、县(市、区)政府和部门进行表彰奖励。

(二)融资平台。省政府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形式,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2007年和2008年分别安排2亿多元,拉动社会投入300多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贷款100多亿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利益连接平台。近几年省政府组织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与县市区开展了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806个,带动农户205万户,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四)市场开发平台。各级政府把培育品牌、推介名牌、开发市场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整合了吉林“鼎吉”大米、吉林长白山人参、通化葡萄酒和长白山泉阳泉矿泉水四大品牌。皓月分割牛肉、德大火腿肠、通化葡萄酒等一些产品相继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尤其是连续举办7届长春农博会和30多次境内外展会以及全国乡镇企业振兴东北老基地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推介名优特绿新产品2000多个,打造了吉林农产品加工业这一优势品牌。

(五)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储备农产品加工项目500多个,同时建设了22个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实行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区域推进,大项目、重点项目集中摆放,中小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用地、水电等一系列制约性问题。

三、立足全局、精心谋划,在高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吉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是商品粮主要调出省份之一,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我们将立足建设现代农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企业家成长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区域联合、集群发展、多极增长、整体推进。

一是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扶持食品加工业发展。逐步增加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额度,大力扶持引导发展绿色、文明和现代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2009]56号文件精神,确保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6000亿元以上,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二番的目标。

二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增产100亿斤商品粮工程,实施沃土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综合措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省粮食产量在500亿斤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亿斤,总产量达到600亿斤。粮食加工能力稳定在350亿斤水平。

三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2007年8月省编办已批准省乡企局加挂农产品加工局牌子,明确了农产品加工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条例》已列入省人大五年立法计划。今后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力度,整合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该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走出一条农业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省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编后语: 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且在活跃经济和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看到,在眼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场重大战役中,农产品加工业既是被扶持对象,更是“冲锋陷阵”的重要力量。在应对危机中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是保当前增长的需要,更是保长远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保增长增添动力、为扩内需创造条件。从资源禀赋和市场空间来看,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具备坚实基础,把这些好的条件和因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应对危机中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8. 吉林人参有没有高丽人参功效好

《本草正义》:“高丽参之功用,本与辽参无甚差池,皆以养津滋掖见长,补正固有奇功,去病亦有实效。涸溪‘长于补虚,短于攻疾’八字,可为定论。”
《中国新本草图志》:“上海参号贸易,以洋参、高参为主,而国产人参,反居客位。而一般买主,复存成见,以为高丽参,胜于关东参,日本参胜于辽东大力参,致国产参类,销路日滞,而价格下落。当时一般热心推销国参之士,特请药学专家精确化验,宣告大家,一面群相设法,尽量推销,所得化验报告之结果,则谓分析成绩及外观与气味方面,别直参之与关东参,云州参之与辽东大力参,均为同一物质,对于生理作用,当亦无二致。”
建国以来,上海人逐渐喜用长白山人参。现在上海人以服用长白山人参为主,外国人参为次。从地理环境看,长白山,“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固天地之奥区,九州之上腴也,长林丰草中,夜有光烛,厥惟人参。”用乾隆皇帝的诗句讲:“奥壤灵区产草神,三丫五叶迈常伦。”中国参农不用农田栽参,人参也不会吸收化肥的残毒。在长白山区新开垦的肥沃的林地里长出来的人参,可谓全是优质人参。
从人参皂甙的测定来看,吉林长白山人参中含量为5%以上,都比外国人参的含量高。
从药理学的研究来看,吉林长白山人参能够明显地提高人体与动物的活动能力,而且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低温、抗炎症等方面的作用。其中尤以抗利尿作用,强于外国人参。
在加工制作方面,吉林长白山人参既保持古代炮制加工的传统经验,也适当地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加工技术,使人参加工质量逐年提高。中国医药,讲究地道药材,并以货真质纯著称于世。经过加工后的吉林人参,基本保持了人参的色、香、味,从不添加任何香料。

阅读全文

与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探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