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教产生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阿弥陀佛。佛教是在汉朝传入中国的,汉朝之前我们祖国很穷的。
Ⅱ 今后佛教前途的发展是怎样的
赵朴初答: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采的文化遗版产的。论它的典权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的衰落,中国佛教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局限。如何克服历史所给予的污染和困难,积极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主要在于当前中国佛教徒本身的努力。如培养传灯人才,管好重点寺庙,开展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等等都是要立即抓好的大事。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中得到复苏和发展,宝镜重光,法炬复燃,像设严饰,气象万千。尤其是1979年以来,一切恢复整顿工作顺利进行,在近二十年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抚今思昔,我深为中国佛教庆,深为中国佛教徒庆。我深信,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精神文明的巍峨丰碑,中国佛教必将随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瞻望未来,前程似锦,春回大地,万卉争妍,佛教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Ⅲ 佛教目前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
佛教流传于欧美,至今约有150年。但欧洲人最初对佛教的了解,则可上溯到公元前329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印度河流域时期。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布道团去希腊属地传教。在中世纪,佛陀的本生故事通过中亚穆斯林学者的介绍传人欧洲,在西欧和东欧很多地区广泛流行。据《世界基督教网络全书》1982年的统计,欧洲有佛教徒21万余人,北美约近19万人,南美有50万余人,其中极大部分是亚洲移民的后裔或侨民,分属于南传上座部和北传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佛教传人欧美后,为了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在戒律和仪式方面有很多变化。
在欧美,佛学的研究,早于佛教的传播。17—18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人都巳谈到了佛教。特别是18世纪末,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向亚洲进行殖民扩张后,他们为了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为基督教徒,开始对东方宗教,特别是对有影响的佛教进行研究。
英国 20世纪初,英国始有佛教徒,第一个比丘是贝纳特(法名阿难陀弥勒)。他于1898年去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研究佛法,在缅成立了国际佛教会,1908年率布道团去英国传教,但遭到了失败。1906年,杰克逊、埃仑等人,在伦敦首先组织了英国佛教协会,公推李斯.戴维斯为会长。两年后,改名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佛教会,并在利物浦、伯明罕、曼彻斯特、牛津、剑桥和布莱登等地建立分会,出版《佛教评论》。参加这个会的主要是一些对佛学有兴趣的知识分子和一部分白人信徒。这个会由于创建人相继逝世,不久即衰落。24年法官洪飞斯,在英国灵智学会中建立佛教中心;出版《英国佛教》;1926年又从灵智学会中分离出来,单独成交了伦敦佛教会,并在丹佛、爱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国佛教》改名为《中道》。这个会提倡大、小乘并行,参加的人数较多,迄今还有重要的影响。1926年锡兰的达摩波罗去伦敦传授佛法,创立了摩诃菩提会伦敦分会。这个组织主要宣传南传上座部的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佛教一度衰落,战后即又复苏,除原有的大小乘佛教继续发展外,还引入了藏传佛教的很多派别。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
近年来,英国佛教徒人数有较大的增长,1970年联合王国有佛教徒约3万人,1975年骤增至8万多入,1980年又增至12万人以上。1970一1978年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1.3%,其中藏传佛教信徒约占50%,上座部佛教徒约占25%,大乘禅宗佛教徒约占25%。出现了IZ个主要佛教中心和45个数团组织。
德国 1913年,塞登斯杜车首先在柏林建立了德国佛教传道会,陆续出版了《佛教徒》、《佛教新报》、《佛陀世界镜报》等。1921年格林和塞登期杜车,在夜幕尼黑附近的乌亭建立了佛教联合会,出版了《乘》杂志,参加这个组织的有500人。1925年瓦勒泽尔在慕尼黑创立了佛教协会,主要宣传佛数的哲学思想,普及佛教的知识。1932年达尔克在柏林北郊的福禄那乌建立了有名的佛教精舍,内设佛殿、禅堂和图书馆等,是欧洲佛教运动的中心道场之一。51年柏林佛教徒建立了柏林佛教会,1954年建立了汉堡佛教会,1955年联合成立了德国佛教会。1960年改名为德国佛教联合会,设总部于汉堡,这是联邦德国佛教徒的统一组织。同年,藏传佛教信徒在柏林建立了圣弥勒寺,又称圣弥勒教会,主要宣传和实践密宗的教义。根据《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刊》的报告,联邦德国约有佛教徒7万人(另说少于5万人)。佛教徒大都集中居住在大城市,如汉堡、柏林、慕尼黑、斯图加特和下莱茵等地。
法国 法国最早的佛教组织—佛教友谊会,是在中国太虚法师的推动下,1929年由龙伯尔建立的。以后改名为巴黎佛教会,自1939年起出版《佛教思想》月刊,定期举行佛事,展览佛教艺术,是目前法国佛教徒的统一组织和活动中心。1945年后,大批越南佛教徒定居法国,在巴黎建立了越南佛教徒联盟。近年来,藏传佛教各派在法国也很活跃。宁玛派在卡斯特朗市仿照西藏寺院的形式建立了乌金滚桑却林寺,该寺占地面积I20公顷,规模宏大,每年有大批法国和欧洲的藏传佛教信徒去学习密法。据《基督教网络全书》统计,1980年法国有佛教徒近3万人,其中约有半数是亚洲裔佛教徒,其余为法国佛教徒。主要集中在巴黎、格里茨、班尼斯堡、莫金等城市。
美国 美国是一个盛行基督教的国家,原没有佛教。19世纪末期,日本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开始向夏威夷群岛移民。日本佛教也随之展开活动。日本佛教徒,首先在夏威夷等地建立了净土宗别院(分寺)。日本西本愿寺也派人去火奴鲁鲁(檀香山)等地传教,建立了寺院。夏威夷并入美国后,佛教活动尤为活跃。随着日本移民涌入美国本土,西本愿寺和其他教派(日莲宗、真言宗、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等)派出大批传教人员并建立众多的寺院。1899年西中愿寺薗田宗惠开始在旧金山活动,逐步建立了今天最有势力的佛教团体---美国佛教会。接着在洛杉矶、芝加哥、纽约等地建立佛寺,发展教徒。1900年只有佛教徒几千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展到18000入。佛教由美国北向加拿大,南向巴西、阿根廷等地传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日美处于战争状态,日本的传教活动被勒令停止,—度受到挫折,但在战后即恢复并有较大规模的发展。50-60年代,美国佛教信仰的主流是大乘禅宗和曰莲正宗。千崎如幻最先在纽约建立了第一禅院,佐佐本周承在纽约又建立了临济宗禅堂。创价学会是附属于日莲正宗的在家居士社团,由于它的教义具有现代化的内容,仪式简单,组织比较严密,适应美国的社会生活,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崛起后,迅速成为美国佛教中最大的教派。70年代以后,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主要教派,都在美国传教、建寺,吸引了大批群众参加。南传佛教的上座部也在华盛顿、洛杉矶等地建寺,开展活动。中国的大乘佛教在上世纪末就由华侨传入夏威夷,以后又传入美国本士,在夏威夷设有中华华侨佛教总会,修建富丽堂皇的檀华寺和启华学校。在纽约、旧金山都设有佛教会和寺院,参加中国佛教会活动的极大部分是华裔和侨民。
目前美国佛教徒,约有20-30万人(不包括信仰藏传佛教的信徒,有40个较大的佛教团体、教派组织。其中重要的有美国佛教会(西本愿寺)、北美日莲佛教会(创价学会)、美国佛教联合会(白人组织)、泰西佛教团、美国第一禅堂、东渐禅窟、以及,华盛顿上座部佛教中心、普世佛教徒联谊会、夏威夷华侨佛教总会、旧金山纽约华侨佛教会、曹洞宗北美教友会、高野山美国别院、净土宗美国别院、和罗彻期特禅宗中心、藏传佛教中玛派禅定中心、噶举派禅定中心、萨迦派研究中心、中美佛教总会等。佛教徒分布在美国十几个州,藏传佛教徒,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新泽西州、华盛顿州、马萨诸塞州、科罗拉多州、佛蒙特州,大乘佛教徒集中在夏威夷、旧金山和纽约三地:南传上座部佛教徒集中在华盛顿、洛杉矶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凯米尔。佛教为了适应美国的社会生活,已有了很多的变化。宗派、寺院常被称为教会,教徒被称为会员。有些教派,还仿效基督教划分教区,附设青年会、妇女会、童子军等。宗教生活一般安排在星期日上午在佛寺中举行,在钢琴伴奏下,读诵英译的佛经,代替了东方的晨钟暮鼓,顶礼焚香。在军队中还配有随军僧侣。
其他各地 近年来,意大利、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对佛教的研究也很活跃,建立了不少佛教研究所和佛学研究中心,出版了一系列佛教研究著作和期刊。例如意大利的中东远东研究所,在杜齐的主持下编辑出版了著名的《罗马与东方丛书》,其中包括很多佛教著作。但在这些国家中,佛教信徒屈指可数。
关于澳大利亚佛教,下面参考资料中的数据列得很清楚,可以参看.
以下是1998年佛教各派组织在澳大利亚各地区的分布量。
Table 1. Buddhist Organisations in Australia in January 1998
Tradition/Lineage ACT NSW NT Qld SA Tas Vic WA Total
Theravada: (86)
Cambodian 0 3 0 2 1 0 3 1 10
Lao 1 5 0 1 0 0 2 0 9
Malaysian 0 2 0 0 0 0 0 0 2
Myanmar 0 2 0 0 0 0 0 2 4
Sri Lankan 1 2 0 3 1 0 3 1 11
Thai 1 6 0 1 1 0 4 2 15
Vipassana 2 5 0 5 1 2 3 2 20
Other Theravada 0 3 0 3 0 2 7 0 15
Mahayana: (103)
Chinese/Taiwanese: Fo Kuang Shan 0 4 0 1 0 0 1 1 7
Other Chinese/Taiwanese 0 12 0 3 2 0 3 0 20
Japanese: Jodo Shinshu 0 1 0 1 1 0 0 0 3
Japanese: Soka Gakkai 1 1 0 1 0 0 1 1 5
Japanese: Zen 1 6 0 2 1 1 2 1 14
Other Japanese 0 1 0 0 0 0 0 0 1
Korean: Zen 0 0 0 1 0 0 0 0 1
Other Korean 0 4 0 1 0 0 0 0 5
Vietnamese 0 11 0 4 1 1 18 4 39
Other Mahayana 0 1 0 0 0 1 5 1 8
Vajrayana (Tibetan): (79)
Gelug 0 14 1 7 2 2 5 7 38
Karma Kagyu 2 3 0 0 0 2 1 3 11
Nyingma (Dzogchen) 2 7 0 1 0 0 2 1 13
Sakya 1 1 0 1 0 0 0 0 3
Other Vajrayana 1 7 1 0 4 0 1 0 14
Triyana (Western Buddhist): (7)
Friends of the Western Buddhist Order 0 5 0 0 0 0 2 0 7
Non-sectarian: (33)
Student Societies 1 6 0 0 0 0 3 0 10
Other Non-sectarian 1 9 2 2 1 2 5 1 23
State Totals 15 121 4 40 16 13 71 28 308
Ⅳ 佛教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
佛学是佛对九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并不是所谓的"宗教".现在是佛回所说的末法时代,信佛之人会答越来越少。这是正常的。所谓的普渡众生其实就是让在末法时代没有福报的众生离苦得乐,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后依教奉行。
Ⅳ 中国佛教协会的地位及发展现状
中国佛教协会是抄中国大陆唯一的全国性佛教组织,各省市均设有地方性佛教协会。截止至2012年,三大语系佛教活动场所有3.3万余座,僧尼约24万人,其中汉传佛教寺院2.8万余座,僧尼10万余人;藏传佛教寺院3000余座,僧尼13万余人;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1600余座,僧人近万人(其中比丘2千多人)。现有各种不同层次的佛学院38座,佛教期刊100余种,较有影响的佛教网站近200家。各地佛教界均设有公益慈善组织和佛教文化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佛教徒人数有1亿多人。
Ⅵ 关于佛教的现状,忧虑,,,,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昌明、经济的发展,中国佛教也与社会同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盛景背后,多少也已暴露出了一些存之已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正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树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部门都在大力践行“德政、勤政、廉政、民政”,作为中国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界,也应顺观大势、反观自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寺院多,僧人少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空前发展,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充分贯彻落实,各地恢复、重建、新建的佛教寺院大量涌现。这些寺院历史沿革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建设规模宏大,信众香火繁盛,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与寺院数量日渐增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家僧人的匮乏。根据中国佛教协会制定颁布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中对“传戒寺院资格的认定”,“纲领执事健全,有一人以上取得十师资格,常住比丘或比丘尼20人以上。”可见,作为一座殿堂齐备、执事健全的佛教寺院,其常住僧众人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条件,直接影响到该寺院的修学活动能否正常运作。目前,除了位于东南几个省或其他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的少数佛教寺院外,全国大部分汉传佛教寺院的常住僧众都不足20人,有的寺院只有一两位出家人。
1992年1月,中国佛教协会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会议,时任会长赵朴初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赵朴老所谓之“人才”,指的就是“僧才”,而“僧才”是要从广大出家僧众中选拔和培养的。现在全国兴办了许多高、中级佛学院,在教学硬件与经费都有保障的前提下,生源几乎成了一个普遍问题。因为佛学院所招收的学生,要求必须是出家的僧尼。
“量”的问题没有解决,“质”的问题便无从谈起。由于真正的出家人的缺乏,致使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假冒出家僧尼,骗取广大佛教信众的钱物。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经济而修建寺院,在没有出家僧人住寺的情况下,雇佣俗人假扮僧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佛教本身,还是政策法规,至今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供养多,学修少
由于寺院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是没有国家财政专门拨款的,其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养”,而“自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广大佛教信众对寺院供养的“香火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迅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比起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有了飞跃式的变化,广大佛教信众供养给寺院及僧众的“香火钱”也随之增加。
按照佛教传统,出家僧众之所以不进行直接的生产劳动,而代以乞食化缘和接受信众供养作为经济主要来源,其目的就是要将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修佛法、解脱成佛上来。寺院由困变盈,僧人由贫变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原本无可厚非,但由此给传统寺院功能及僧众定位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寺院每年举行诸多佛教法会与活动,主要是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吸引更多信众,给寺院及地方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其宗教内涵被极大地忽视了。按照佛教戒律规定,出家僧尼是不允许积蓄个人钱财的,但由于僧人收入的不断增加,其身份正逐渐从“修行者”向“职业者”转变,这种不良风气逐渐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佛教界“要更加重视端正道风”,他指出:“这些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风气,对佛教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道风问题随之而来,并有扩大之势。道风问题不仅关乎佛教的形象与声誉,甚至直接关涉佛教的根本与命脉,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对于佛教法师来讲,有必要强调以戒为师、以德为先;有必要倡导深入经藏、注重修持、淡泊名利、戒骄戒躁。对于寺庙和团体来说,要大力弘扬正气,相互团结,彼此尊重,树立良好的道风、寺风和会风;要立足正信,弘扬正法,加强对戒律的研究整理,正本清源,因时因地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调适,既要符合传统精神,又要适应现代需要。中国佛教协会和各地佛教团体要严把出家受戒关,经常性地开展道风教育和培训,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扭转市场经济环境下佛事活动的商业化倾向,不断纯洁僧伽队伍。”
自营多,监管少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院校属于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享受国家免税政策的。寺院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在经济上也是相对独立的,其内部财务收支情况基本都是由寺院自行记账的,政府审计、税务部门也没有相应配套的监管办法。
如何规范寺院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寺院规范化管理,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界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寺院经济问题处理不好,就会破坏清净庄严、和合共住的道场环境,就会降低佛教自身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就不能真正发挥佛教界与广大信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有鉴于此,国家宗教事务局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和有关法律规定,在深入调查研究并借鉴其他行业财务监督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行为,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的监督管理,保障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迈出了坚实可行的第一步。
信众多,引导少
虽然出家僧人的数量较为缺乏,但社会上信仰佛教的人数却在与日俱增。据统计,我国现有信教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信仰佛教的人数保守估计也要超过1000万。在中国,佛教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阶段。佛教是一个正信的宗教,是一个智慧的宗教,也是一个反对盲从迷信的宗教。那么,如何引导广大佛教信众信仰真正积极的佛教,而不被打着佛教幌子的“伪佛教”、“邪教”所蒙蔽、欺骗和利用,已经成为我国佛教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出家僧尼人数原本就很少,且其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佛学修养并不是很高,这就很难满足广大佛教信众日益增长的宗教需求,也更难在较高层面上给予他们信仰的引导。
以上4点,是笔者对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粗略归纳。虽然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佛教界内部,但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任何宗教本身都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佛教也不例外。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广大佛教信众在稳定社会、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12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曾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着力激发信教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把他们同不信教群众团结在一起,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为了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国家宗教事务局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与规章办法。其中,与现今佛教界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和《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这两个“办法”所涉及到的“佛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和“佛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管”两个专项工作,既保护了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又加强了佛教界的自身建设,对于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佛教界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年底,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在全国范围内表彰了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表示,2011年的宗教工作重在强化管理、规范管理、创新管理。这都体现出党中央及宗教主管部门对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视。
佛教界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一如既往地支持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最大限度地团结信教群众,加大佛教教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工作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合格的佛教教职人员队伍。只要在大方向上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Ⅶ 中国佛教发展的现状是什么
在家人来有智慧有悟性的人可以自学佛,二百五就不要学佛了,一准被魔收了去。变成神经病。没有慧眼识不破披着袈裟的魔鬼。大德告诫众生;识别真假和尚有一点。凡是玩钱的都是假和尚假寺庙。佛教发展到了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自由,受政府控制,为官府捞钱所利用。一个主持乃至佛教会长都奈何不得的。
Ⅷ 佛教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若以按历史来说,以下这个趋势:一、魏晋南北朝为经典翻译时期,二、隋唐盛世为八版大宗并弘时权期,三、五代赵宋为禅净争主时期,四、元明清朝为宫廷密教时期,五、清末民初为净土经忏时期,六、二十一世纪为人间佛教发扬时期;这就是佛教在中国的全过程,这其中有鼎盛的时候,也有衰弱的时期,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佛法没有盛衰之分,盛衰的只是当时的国情以及人心。
Ⅸ 中国佛教的现状如何
注:本人只是搞宗教文化研究的普通大众,不代表任何宗派群体,没有信仰,信自己,也不轻易否定评论各宗教与文化。某些教派或其他教人士自行绕道。
可以网络:
末法杂谈2——令人无语的“佛教发展
末法杂谈1——鸡汤式的伪佛法
表述的比较详细,客观。
以佛学角度讲:事物都建立在因缘上(起因+条件=结果),佛教在地球上(南阎浮提)因缘也并非永远的。据佛教经论的预言:正法住世500年,像法,1000年,末法10000年,之后就没了。现在算是进入末法初期了,属于衰落开始的时期。以后大致情况是呈下滑趋势。
(直接自行预言衰落,这点相比其他宗教还是很不同的,有些不像宗教的感觉,更像古代哲学。可能与其部分思想有关:一切事物均无常、没有永恒的神灵在操控宇宙、均是种种因素条件组合构成、必经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另,宗教这个词汇,语出佛家文化,原为宗门与教下,近代日本人翻译英文时借用了中国佛门“宗教”两个字,以此流传开来。
可以参考:汉语“宗教”一词的语源与文化意涵
论现况和未来发展,佛家的经典已经自有预示。可以对比下。有一部《佛说当来变经》就是说佛教未来的现象,对比之下确实很准确,现在的现象都不出其中预言。(比较长不便发在这里,自行网络)
今我涅槃后,正法五百年, 住在于世间,众生烦恼尽,
精进诸菩萨,得满于六度, 行者速能入,无漏安隐城。
像法住于世,限满一千年, 剃头著袈裟,持戒及毁禁,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
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
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
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
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法灭尽经:
佛告阿难: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
如佛先说:
‘若我去世,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扰。
我诸弟子,失其善念,唯长贪、瞋、嫉妒、我慢。
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
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
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鲜;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Ⅹ 佛教现状及营销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主要分三大派系:天主教(或称罗回马公教)、新教(答或称基督新教、耶稣教)和东正教。
伊斯兰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按信奉人数居第二。"伊斯兰"是顺从的意思,其教徒称为"穆斯林",该教主要分布在中东、北非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
佛教起源与古印度(今尼泊尔),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在信徒方面,曾经盛极一时但目前已经衰落人数较少。
道教始自东汉的张陵,至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乃集大成。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 ,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然不可否认者,其对儒家、佛教的义理又多所吸收。至北魏寇谦之,完成道教丰富而组织化的教理体系,信徒也扩展到上阶层。经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间互有离合;其间,道教在理论、实际两方面皆得均衡发展 。有宋一代,道教与佛教给予儒家哲学有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