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区
抄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区:
一、提升认识,加大力度。
二、措施过硬,强力推动。
三、理顺机制,提高效率。好机制增添活力,好机制规范运行,好机制推动发展。要进一步健全各种奖罚激励机制,在形成重激励、硬约束、严执行、真问责的氛围,取得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劣有所罚的效果。
四、破解瓶颈,提升服务。各级各部门要群策群力,努力破解瓶颈制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 如何解决浙江产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将产业集群与复区域创制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2.浙江产业集群需要特别重视培育和创造生产要素。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
4.要把浙江产业集群整合到全球商品链之中。
5.推进柔性生产,抑制过渡竞争。
6.推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制度建设。
3. 目前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规划乱
4. 河南产业集聚区现状分析调研提纲
一、论述产业集聚区相关概念问题
二、论述河南省目前存在的180个产业集聚区现状,从现状中分析这180个产业集聚区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态势。
三、针对第二部分的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及不足之处,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5. 不同于一线城市,对二三线城市的园区规划建议有何不同
同意楼上的说法,规划哪里还分一线二线城市?所有的园区当然都希望自己能规划得很好专,得到长属远的发展。而且园区规划建议哪是说提就能提的?要结合方方面面的考量,最终得出结论,除此外还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来判断是否可行,比如之前有报道为了促进粤港澳地区的投资,盛裕(一家从事城市规划、园区规划的服务公司)将对珠海-江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银湖湾启动区现有产业规划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提出合适的园区规划建议。总之,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的。所以,我和其他知友看法一致,只能告诉你,不用管一线二线城市,园区规划建议一定就这么几点,如果你还要深挖下去,请找盛裕来为你解答吧,毕竟他们参与了世界上超过100个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设计呢,经验绝对丰富。
6. 商丘目前的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有哪些
一是积极承接集群式或链式产业转移。以形成产业集群和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开展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上下游产品和配套企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二是严格实施产业规划布局。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推进重大项目按照产业规划加快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
三是政策引导。把主导产业的营业收入和项目入驻数量作为产业集聚区发展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和培育产业集群。
7. 为什么要建立产业集聚区
因为产业集聚区能产生“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回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答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及由此产生的成本降低 ,效益提高。举个例子,像江苏常熟对外打造的就是服装城。常熟市周边就有8000左右的制衣厂,相关配套的布料、染印、扣子、缝纫线等厂家更是举不胜举。在人工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在常熟开一家制衣厂其成本显然比在没有配套地方低很多(运费便宜、选择面多且厂家议价能力强!)
因此建立产业集聚区容易形成价格优势,有助于当地相关企业的发展!
8. 什么是产业集聚区
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或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作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实践表明,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是:实现“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四个要素的有机融合。第一,要突出“关联”。产业集聚区不是孤立的,是联系的,是融合的,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产业集聚区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产业的链接、产城的融合、城乡的统筹,这是首先要把握的核心要义。因此,区内企业是否有关联,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第二,要推进“集中”。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来实现生产力的集中布局,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污染物和废弃物的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竞争力。第三,要“集约”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一定要体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节约、循环、复合、紧凑”理念,实现集约化发展。第四,要功能“集合”。“集合”理念包含两层意思。一要体现“产城一体”。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要与城市功能融合起来,充分考虑与城镇发展的对接。
9. 产业集聚区是怎么提出的
19世纪末,马歇尔(Marshall)第一个对产业集聚的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产业集聚最主要的动因是企业对外部经济性利益的追求,而企业的外部经济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专业化劳动的集中、基础设施的共享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区域经济学家杜能(Thunen)认为农业产业的布局是由级差地租决定的,而与自然条件等因素无关。阿尔弗雷德·韦伯认为工业区位形成的基本动力在于对成本的节约,并系统地分析了运输、劳动力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1948年,美国区域经济学家E·M·胡佛(E.M.Hoover)认为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集聚的企业过多或太少都难以产生最佳的效果。1950年,经济增长极理论的代表人物帕鲁(Francosi
Perroux)指出“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迅速增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1977年,社会学家巴格那斯科(Bagnasco)提出“新产业区”的概念,将其界定为“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1998年,波特(E.M.Porter)提出企业竞争力的四个构成要素,即企业战略、要素条件、需求状况和相关产业,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企业竞争力的菱形结构,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水平。产业集聚的作用就在于促进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菱形结构”系统产生活力。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市场需求。较大的市场规模可以保证生产的规模经济。2、外部经济。外部经济包括三个方面,即专业技术的劳动者、专业化的投入和服务、知识和信息的流动。3、产业地方化。地方专业化本身可能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一旦生产专业化的格局出现,这一格局就会由于积累循环的自我实现机制而被锁定。马克·格拉诺维特(Granovetter)的社会文化环境理论,认为嵌入到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产业集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集聚的知识创新与扩散是以其宏观区域社会文化环境为前提的。
从理论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早期的产业集聚理论强调集聚所产生的成本节约的重要作用,并将导致集聚区产业成本节约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充,如韦伯强调最初运输成本的节约到马歇尔强调外部性的三方面内容。近期的产业集聚理论更强调市场需求、社会文化环境等对集聚产生以及集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这些理论对产业集聚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肤浅向复杂、深刻的转变过程。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这些理论也难免表现出不充分、不完善的特征,需要新的理论予以充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