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为了控制国际贸易逆差,要提高利率
国际收支逆差,会因为外汇短缺而引起本币汇率下跌,外币汇率上升,短期资本就会大量外流,使逆差扩大,从而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稳定。因此,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加以调整。
采取利率调整、汇率调整和外汇管制等政策来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①利率调整。提高或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和再贴现率,可以吸引或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当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时,可以降低利率,促使资本外流和扩大投资规模,使顺差缩小。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提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控制投资规模,使逆差缩小。但是,提高利率会使本币汇率上升,容易影响国内投资,抑制商品出口,从而发生贸易收支逆差或使逆差扩大,从根本上影响国际收支的改善。因此,只有在币值严重不稳,国内经济和金融状况不断恶化时才采取调整利率的措施。②汇率调整。通过货币法定升值或贬值,提高或降低本币的汇率,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升值后,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相应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就会下降,在客观上起到鼓励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从而使顺差减少;相反,货币贬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差。但运用汇率手段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往往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抵制。③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机构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外汇的自由买卖或采取差别汇率。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外汇入不敷出时,制定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对外汇买卖、外汇的收入和支出实行严格管制,控制外汇的支出和使用,防止资本外逃,可以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
② 国际营销考试,若出现贸易逆差政府如何调控
贸易逆差会导致本国货币外流,外汇市场上本币供给增加,本币贬值。政府调节版逆差可以从以下权方面考虑:
1。直接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增加出口退税,便利出口信贷, 严苛进口技术标准
2.动用财货政策,适当控制国内需求,鼓励本国发展短缺行业
3.这个属于事后调控,如补偿性交易。4.政府不治理事实上也是一种干预,如大卫休谟的“货币-收入”机制:当逆差导致本币贬值时,国民收入相对下降,需求随之下降,进口减少,逆差改善。
③ 报纸中常出现进出口贸易"顺差'和逆差,是什么含义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 “ 出超 ”.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其中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可以这么看,贸易是为了赚钱。而贸易顺差的一方,就是净赚进了钱;而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净付出了钱。
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比较简单的对策就是拉动国内消费。
④ 国际贸易逆差的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
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国会贸易赤字调查委员会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一个关于贸易逆差成因的调查报告。在他们看来,其成因主要在于美国与其它国家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诸如:其他国家非关税壁垒;外国商品对美国的倾销;外国政府对本国公司的补贴;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工资水平和生产条件以及美国本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消失等。不过,报告更多地是强调外部因素。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3)强调财政赤字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决定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孪生赤字假说”:在巨额财政赤字背景下,货币当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不会为财政赤字融资,因此财政赤字会导致利率升高、外资流入、美元升值,从而产生了贸易逆差。
这一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很有说服力,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财政赤字又与贸易赤字一样逐年扩大,2003财年达3750亿美元,2004年又猛增至4150亿美元,而2005年预计将达到5210亿美元的最高记录。但是,这难以完全解释美国巨额逆差,因为1989-1992年财政赤字在大幅度扩大,但贸易赤字却在缩小;1993-2000年财政赤字逐年缩小,1998年开始出现“扭亏为盈”,2000年更是出现2370亿美元的高额盈余,但贸易赤字却在逐年扩大。即便考虑“时滞”因素,亦不能完全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巨额逆差。
也有一些学者强调中国因素在美国当前巨额贸易逆差中的作用,但更多的学者从经济繁荣与旺盛的社会总需求来分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成因。这一观点亦得到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肯定。
在宏观经济体系之中,一国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国际收支表现为逆差,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国际收支表现为顺差。故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皆因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总需求过于旺盛。或者说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的症结是总支出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当前,美国总消费约占GDP的82%,而总储蓄率又非常之低,经济系统中内生出强大的进口需求。从美国进口商品的类别来看,美国进口增长的也主要表现为消费品进口的快速增长。2002年消费品的进口比1994年增长了107.3%。从实证研究来看,美国学者斯特芬和克穆一通过对1996-1999年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繁荣至少能解释32%的贸易逆差。
以上观点,均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在我们看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根源在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旺盛的社会总需求,从而巨额贸易逆差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
⑤ 进出口贸易顺差和逆差的意思是什么急急急!!!
简单的说顺差就是出口的总金额多于进口的总金额,逆差是进口的总金额多于出口的总金额
⑥ 进出口贸易顺逆差
是的,理解正确——就对外贸易而言,当出口大于进口时,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即顺差;就大概念的对外经济往来而言,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所以外汇储备增加。
而逆差则反之。
⑦ 为什么国际贸易逆差上升,外汇储备会大量减少
贸易逆差是本国商品竞争力较差,进口大于出口。
对于进口,由于企业需要通过结售汇制度来购买美元对外支付,会减少外汇储备。
对于出口,企业需要结售汇来卖出赚来的美元,会增加外汇储备。
进口大于出口,于是总体结果是减少外汇储备。
⑧ 进出口贸易顺差和逆差的意思
出口大于进口是顺差,反之是逆差
比较的是同一个时期的金额
⑨ 我国对外贸易到底是顺差还是逆差
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是各国加速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
济发展的“推进器”,进出口也从原来的逆差转变为顺差,丰厚的外汇储备成为我
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定心丸”。随着贸易顺差大量产生,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
题,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海关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一张一
张进出口报关单累加、审核、统计出来的,其准确性、权威性国际公认。通过对海
关统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可以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贸易顺差问题有一个更加
清晰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推动了
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198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27.9亿美元;之后
经过6年的发展,于1994年再迈一个千亿美元的台阶;1997年,外贸总值突破3000
亿美元,并首次跻身世界10大贸易国行列。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贸易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年都以20%
以上的速度递增,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200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对外
贸易进出口高达1.76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并进一步缩小与第二大贸
易国的差距;加入世贸组织5年间合计进出口总值已超过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
织之前23年的总和;2006年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
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国产品
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乃至对世界经济的推动,都表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向型
经济部门不断壮大,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获得的资金,引进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本
品、原材料、技术等,加速工业化进程,改变传统产业格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总体竞争力。
二是推动国内技术进步,体现“后发优势”。对外贸易是我国获得技术的重要
渠道,知识产权的跨国交易本身就构成了现代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实现了产品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国内技术进
步,这种“后发优势”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出口国
内生产相对过剩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可以缓解国内供求矛盾,提
高经济效益。当前我国手机、电冰箱、电视机、摩托车、服装鞋帽类的出口依存度
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而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紧缺原料,也能够通
过对外贸易得以实现,2005年我国已成为世界铁矿砂、氧化铝进口第一大国和原油
进口第三大国。由于进出口的良性运作,不仅弥补了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结
构失衡,提高了总产出水平,而且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增强了
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四是促进资本积累,提升规模效益。
多年来,我国货物贸易的顺差一直是外汇储备快速上升的重要来源。2001年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刚刚超过2000亿美元,2006年底突破1万亿美元,同期货物贸易顺
差累计达到3675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43%。贸易顺差为企业的资本
积累提供了资金来源,提高了生产厂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刺激了投资需求,提升
了企业的规模效益。
五是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带动了国内就业。外向型经济的日趋活跃,带动
了国内就业水平的提高。据有关专家分析,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0%左右
,有效带动了国内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184万人,是近年来新增就业人数最多
的一年。
六是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更具开放
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更大,多年来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长
。据有关专家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
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对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贸易顺差是我国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和特有贸易结构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
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的正常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近几年世界经济全面增长,
为我国积极利用外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要
贸易方式、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我国特有的贸易结构。这是我国对外贸
易长期保持顺差的主要因素。
一是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迅猛。一方面,我国良好的工业配套能力和大量廉价劳
动力,加速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对于
外资投入加工贸易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长期以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外贸的
“半壁江山”。加工贸易是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产生贸易顺差。2006年我国
贸易顺差总额为1775亿美元,其中,进出口为逆差的贸易方式有:外商投资企业设
备进口逆差278亿美元,保税区、保税仓库进出口逆差600亿美元,还有其他贸易方
式有部分逆差;进出口为顺差的贸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贸易进出口顺差831亿美元
,而加工贸易进出口顺差则高达1889亿美元,超过了贸易顺差总额。由此可见,当
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持续增长。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
630亿美元,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其中近7成投入到了制造业
中。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全球500强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我
国已成为一些重要工业品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
位日益巩固。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面向国内市场生产,替代了部分进口需求。钢
材、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尿素等产品进出口态势已经发生
了明显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
求。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
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除上述两个长期因素外,我国贸易顺差问题也与下面三个短期因素有较大关系
:
一是部分企业在出口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近两年,国家对“两高一资”(
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相继调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企业往往根据政策调
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击出口。如2006年钢材、服装等产品集中突击出口现象较为明
显。
二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促使企业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
汇率相比汇改前累计升值幅度已达6%。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
规模大、拥有高流动性或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将会带来好处,而对以出口为主、
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则会带来冲击,如电子、纺织、机械等行业。为
了减小或避免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冲击,许多企业纷纷加快出口步伐,而对进口采购
则持观望态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由于近年来国内土地、原材料、劳动
力等价格上升,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升,许多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部分成本
。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上升4.2%,而进口价格总体仅上升3%。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家打击出口骗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企业守法自律意识的
不断加强,企业出口骗税违法行为逐步减少;导致出口价格总体水平提升的直接因
素是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总体上升。因此,从海关统计角度分析,所谓“大
量出口高报价格以骗取出口退税、导致巨额虚假贸易顺差”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
除此以外,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实行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出口封锁,导致
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急需的技术及其设备进口不足,这也是造成大额贸易顺
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必须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贸易顺差大幅增长带来的新问题
我国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和特有的贸易结构,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现象将长期
存在。国际上判断贸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贸易顺(逆)差额与当年进出口总额相比,
在10%以内的为基本正常,这个10%也可称为贸易失衡“警戒线”。2006年我国贸易
顺差1775亿美元,约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0.1%,刚刚触及“警戒线”。从当前世
界第一大出口国德国的情况来看,德国从1952年到2005年的54年间,对外贸易均为
顺差,2002年贸易顺差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过1900亿美元。
其中贸易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就有12年,最高达12.7%,超过我国目前的贸易不
平衡程度。因此,我国目前存在的大额贸易顺差基本是正常的。
但是,大额贸易顺差也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如: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
贸易摩擦加大,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我国外汇管理面临更加放
开的国际压力;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等。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
既积极、又稳妥的办法,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不但要在外贸领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领域动脑筋,
不但要在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上下功夫,也要在扩大进口、增加内需上做文章。首先
,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
费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
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再次,对利用外资政
策进行必要的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第四,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第五,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
方面做一些具体的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
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总之,面对大量贸易顺差产生的新形势,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高度重
视贸易顺差问题带来的外部失衡和内部影响,也要正确认识到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
性。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我国对外贸易就能始终
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