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中国当代艺术产业发展

中国当代艺术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21 04:15:57

A. 中国当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当代设计是从1980年开始的;与西方现代艺术重新进入中国的流行风潮相回伴随。文化思想的解答禁和活跃;现代主义艺术的引进,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临界的设计运动及成就也被广泛介绍和传播。近20年的当代设计进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渐进时期;1从1980到1985年,是对工艺美术的历史回顾期,也是当代设计的初创期。2从1986年到1992年,是中国当代设计事业的深入反省期3从1993年到现在中国几乎全面进入工商社会,这是经济改革的深入期,也是当代艺术设计的飞跃时期。

B. 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有何不同

1.背景比较:

西方当代艺术脱身于现代艺术,20世纪战争频仍,人类遭受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摧残,于是催生了探讨存在的意义的人本主义哲学,加之工业文明的大规模扩张,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于是诞生了现代艺术诸流派及二战后的后现代艺术诸流派,当代西方艺术基本是属于后现代艺术范畴的。(这里说的当代艺术是针对比较先端的艺术思潮而言,而不是针对艺术品市场。)

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背景是,20世纪中后期,在结束了战乱之后,中国又经历了文革的洗礼,遭受前所未有的对人性的摧残,加之教育的荒芜,之后又经历了市场经济洗礼,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西化热潮,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及文艺资讯,于是催生出了当代中国艺术。

2。发展比较:
西方当代艺术是大部分建立在本土传统艺术基础之上的,19世纪末东西方贸易交流曾打开了一扇通向东方的窗,使艺术家吸纳了大量东方艺术语言,并将这种语言和一些当时活跃的哲学思潮成功结合,可以说现代艺术是一种文化碰撞的结果,这种结果在形式上表现为在西方语境下融合了东方语素。这种舶来,后来又逐渐被内化,整合成西方当代艺术的独特语言。

中国当代艺术的诸多表现形式客观来看是以舶来为主,包括油画,在中国历史尚短,体系尚十分不健全。经过文革的洗礼,社会长期对严肃艺术持毁灭态度,所以,中国艺术的东方语境名存实亡,基本上并没有构成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而是用西方人的眼睛去描述中国的一些事情。

从发展的角度来讲,西方艺术是持续发展且可持续发展,而中国当代艺术并非持续发展而来,也很难说可持续发展。

C. 中国当代艺术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的文化实力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当代中国的艺术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表情,艺术是社会状态的寒暑表,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综合体现,是帮助国际社会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推动当代中国艺术,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成果走向世界。
近年来,中国艺术由“旧时王谢堂前燕”走向了广阔的国际舞台,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在国际交流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隐患:
首先,我们“走出去”的艺术文化产品偏重于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的传播力度、广度、深度则远远不够。国外民众常常通过三星堆、兵马俑以及中国古代经卷、书法来了解中国,而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认知却严重匮乏或者偏颇、误解。那些在西方当代主义意识下产生的扭曲领导形象、丑化中国人面貌的作品堂而皇之陈展于外国艺术殿堂。恰恰相反,不少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只能在一般画廊展示,文化的尊严被严重损伤。
其次,我们始终处于“被选择”的状态,大规模的艺术生产与消费并没有确立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艺术话语权,当今的国际艺术规则与标准仍是西方的一统天下。中国艺术品获得西方关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然而其中也充满着“被看”的危险。倘若我们不能确立中国立场,仅仅因袭临摹西方的前卫艺术,那么就会与中国文化内部深厚的传统底蕴发生断裂。
再次,目前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同时还较多地受到了盈利策略的驱使。艺术家往往被误导,似乎只要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扬名世界。艺术家对国际资源的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只能以个人名义与海外画廊或其他艺术机构合作,推向市场的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因为以上的种种不足,导致当代中国艺术被过分政治波普化,“文革”意识或“文革”产生的作品被视为主流,或者是将中国传统的元素转化为其有商业价值的标志而泛化、产业化。导致简单、平庸。甚至某些畸形表现、格调低下、哗众取宠的艺术人士得到热捧,使得世界一再“误读”中国。

D. 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中国当代艺术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90年代挣脱了政治“无形之手”的掌控,走向成熟,但同时,却又无可奈何地落入了另一只更难以逾越的商业功利主义的“无形之手”中。中国艺术要获得独立价值,只有立足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本土文化,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健全中国当代艺术从时间上一般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发生的美术现象。
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社会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思潮影响下,青年美术家们怀着理想主义的热情,以群体性的对西方现代美术样式的模仿,像浪潮一样形成了对传统规范和专制文化理念的冲击。当代艺术是与传统艺术有着不相同目的,是进入市场的艺术。对消费者而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的调味品,是为了让生活过得轻松、多姿多彩。当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人们对其他领域的了解就趋于泛泛的了解,因此,对大众而言,其艺术素养不免参差不齐或普遍偏低。他们接近大众艺术不是去寻找生括深处的底蕴,而主要是为了获得感性的欢娱。从感性世界去激括泛味的现实世界,他们希望轻松地不费复杂脑力地就能获得快乐,排斥艰深的思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开始转型。艺术家感到过去曾经郑重其事对待的事情,在失去了神圣的光环后,显得滑稽可笑。因此产生出政治波普、玩世写实主义、艳俗艺术等艺术形态。
在20世纪中期,大家熟悉有国、油、版、雕,年、连、宣,而现在就比较多样了。再一个就是在渠道和结构上的多样。过去比如美术家协会就可以把全国的美术家组织引导起来。但是现在除了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而且也有体制内外之间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

当代中国艺术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格局,是一个极度个性化的时代。如从技法上看有(照相)写实、超现实主义、写意、表现、抽象等等;从艺术现象上看有政治波谱、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影象、卡通艺术、艳俗艺术等等。徐悲鸿是一位美术教育家与画家,其长于国画,擅长油画,精于素描,为中国画的改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提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中西古今结合的改革思想。在50年代,当李可染、黄胄这些人出来的时候,他们把写生、速写放到国画里,老的国画家对他们的作品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但现在李可然已经成为国画传统的代表人物了,而在50年代他们代表的是新的观念,他们在那个时候也是有“前卫”色彩的。而到现在,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油画有各种风格和样式,目前很难说哪种风格,哪个“主义”完全代表了中国的油画。要比较客观和全面地理解当代艺术的话,不能放开它的时间性,它属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

E. 中国当代艺术产业的集聚格局有何弱点

北京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座城市出现了艺术家聚集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圆明园画家村以及标榜行为艺术的东村。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提升,画廊业于2000年之后在北京蓬勃发展,扩展了北京的艺术区,形成了如今的格局。
798
毫无疑问,坐落在大山子地块的798艺术区是北京艺术圈中最为核心的地带。这座1950年代由民主德国资助建造的无线电工厂自2000年开始将闲置的包豪斯风格厂房出租给艺术机构,如今这里汇集了亚洲最具有活跃的艺术机构。其中,尤伦斯艺术中心自2007建立至今已经迎来了超过300百万的观众。本土画廊长征空间和北京公社不断的在798园区内呈现展览,国际画廊常青画廊以及佩斯画廊也坐落在此,而中国最大的民营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即将在798附近开设其北京分馆。其它主要画廊还包括魔金石空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杨画廊,林冠艺术基金等。
草场地
草场地艺术区位于北京城东北郊区,在这里艺术和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穿梭在街道中的人群不仅有艺术爱好者,当然也少不了当地居民。与798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草场地艺术区的多数艺术空间都是由家喻户晓的艺术家及建筑师艾未未设计的,建筑材料多选用本土常见的红砖和青砖,造型通常是方块状,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艾未未也是这里最引人关注的艺术家,他的工作室就位于草场地258号。开设在这里的画廊包括国际画廊香格纳画廊和麦勒画廊,非盈利机构泰康空间,专注摄影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以及前波画廊、三潴画廊、北京艺门等商业画廊。
黑桥艺术区
从社区环境来看,黑桥艺术区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听起来艺术,其实它寄居在北京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农村经济和艺术创造力在这里共生。这里保有大量廉价而宽阔的厂房空间,因而迎来了大量年轻艺术家在此设立工作室,艺术家郭鸿蔚,赵要,王思顺都在黑桥设有工作室。然而,近来黑桥村的垃圾问题日益严重,让居住在这里的艺术家很苦恼,在这里艺术不是问题,环境污染则是首要问题。
二十二院街艺术区
二十二院街艺术区位于北京东三环的中央商务区(CBD),其中最重要的机构无疑是今日美术馆,这家非盈利美术馆由啤酒厂的锅炉房改造设计而成,在成立至今的11年时间里已经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坐落在二十二院街艺术区的其它艺术机构还包括东站画廊、木马剧场、以及摩登天空音乐公司等。此外CBD区域中的元空间和北京时代美术馆也值得关注。
宋庄艺术区
并不是北京的每一个艺术区都那么活跃,前几年曾广泛受到媒体报道的宋庄艺术区如今在北京艺术区的格局中显得默默无闻。距离天安门30公里左右的宋庄在地理区位上是首都的卫星城,而这里的艺术创作也远离当代艺术实践本身,像是艺术的卫星城。除了居住在此的几位明星级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大多数的宋庄艺术家鲜为人知。当整个中国艺术界在探讨艺术实践本体问题的时候,宋庄的艺术家却身陷与农民房东之间的产权官司,这种尴尬或许是一种非常当代的风景。这里最核心的艺术机构名为宋庄美术馆,另外这个艺术家聚集区还举办过多次宋庄艺术节,以及2012年首创的并饱受争议的“中国宋庄艺术产业博览会”。
除了以上的艺术聚集地,北京市中心也散落着多家艺术机构,如方家胡同的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位于国子监旁的由艺术家独立运营的箭厂空间,坐落在五四大街的中国官方美术机构中国美术馆,以及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这些不同规模的艺术区域和艺术机构和一同促进了北京活跃的艺术气氛。

F. 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

[摘要] 本文以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为主线,以世界现代设计史为暗线,阐述在世界设计史背景下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同一时期国内不同地区设计艺术发展不平衡的分析,以及对同一时期中国与国际设计水平的比较,阐述了对待外来设计艺术不同态度产生的不同结果。勾勒出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由最初闭关自守拒绝现代设计,到“五四”时期狂热的否定传统文化的全面接受,解放初期生硬的 “复古主义”,文革时期全面的设计“为政治服务”的曲折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尝试将现代设计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全面走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络。眼睛向后看,身子就不会向前,但总结过去,却是为了能更好的把握未来。借古鉴今,西体中用,回顾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理清思路,为探索新世纪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道路提供某种启迪。 [关键词] 世界设计史 现代设计 绿色设计 文化创意产业绪论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和世界现代设计艺术一样,同是社会变革的产物[1]。在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的需要,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现代设计艺术应运而生。文艺复兴是欧洲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反映了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朝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延续数千年封建社会母体萌发出新生社会的胚芽,加上外国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世界社会发展几乎处于同一进程,世界现代设计艺术同步发展。事实上,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最初被动的接受 “舶来”的现代设计艺术,到“五四”新文化中国现代设计艺术运动时期主动提倡向外来艺术,包括西方的设计艺术学习,再到结合外来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的中西结合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人“实用理性”文化心理原则,作为中国人文化心理活动的结构原则,“实用理性”并非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形式,它重视的正是变化、扩展、更新和发展[2]。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正是在接收西方设计艺术的同时,得到更新和发展。 从英国开始,继而席卷整个欧洲的工业革命浪潮,掀开了人类历史发展崭新的一页,欧洲率先进入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社会,工厂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艺生产,工业产品设计成为西方社会最主要的设计活动,机器本身便是设计的产物。工业革命促使的社会变革奠定了世界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基础。然而,早期的机器生产依然是没有设计或设计对生产影响很小的活动,机器只为提高产量,而不顾及人的美观感受和产品的内在质量。以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和约翰·拉斯金(John Rushin)为首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倡导“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有助于弥补技术与艺术的隔阂,强调恢复艺术和手工艺的办法来解决技术和艺术的矛盾,“再创生活的美与浪漫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3]注意到了设计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标志着现代设计艺术史的开端。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相似,“新艺术”运动也同样是企图在艺术和手工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新艺术”运动是世纪之交的一次承上启下的设计运动,它的兴起预示了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即将来临[4]。随之而来的“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对欧美,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远在东方的中国也概莫能外。

G. 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有何特点

发展趋势的特点是娱乐化、生活化、世俗化、大众化。

从中国现在的很多版艺术作品中我们就能权体验到这一发展趋势。在现在中国的电影、电视剧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的家庭剧,以及一些喜剧很受大众的喜爱。例如在喜剧电影中以周星驰为代表,他的很多喜剧通俗易懂,剧本超脱了以往固定的笑点变得很新奇,还带有一定的科幻色彩这些都很能吸引大众的眼球,也使得他的作品广受大众的喜爱。在电视剧方面家庭剧,如《裸婚》这些描写大众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故事,让大众感到很亲切,也赢得的很大的市场。这都是因为=现在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所以这些简单化、生活化、大众化的当代艺术更为大众所接受、喜爱,也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朝着这方面发展。但是大环境下驱使中国当代艺术朝着这方面发展过于泛滥,因为大众喜欢,也使得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偏离了自己的轨道,太过泛滥的迎合大众的口味。大量低质量的电影、电视剧的出现,已经不再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趋势中的世俗化、大众化、生活化了,而是走向了粗俗、低俗的发展趋势。这也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朝着大众化、生活化方面发展时要注重度的把握,避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趋势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H. 当代艺术 的发展 状况

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美国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兴趣开始增长,但这种兴趣的动力是源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是源于策展商人,而不是源于美国艺术家,而且这种动力常常需要从美国商业艺术展卖会上去体验,而非美国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心和大学。当然也有少数有影响力的学术性活动及展览已在美国开始。比如“国会山上展艺术”:由美国亚洲文化学院、国会图书馆和美国国家民俗中心共同主办的。这些交流活动和展示可以称为是一种进步,原有的东西方的文化力量在这里发生微妙变化,但是赵晓明教授认为这远远不够。他认同当代中国艺术在不远的未来还可以在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视野中放射光芒这种观点。尽管目前,大卫.克拉克的观点仍认定中国当代艺术对西方来讲是一个暂时的新鲜玩意,或是被视为一种欣慰,即这个越来越像西方的东方世界正在学说西方的“艺术”语言。比如王广义的作品,颠覆了文革时代的肖像画法,以调侃共产主义,让步于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在某种程度上,这对支持资本主义价值的人而言是易读的。这样的解读使得这些作品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瓦解的意识形态完全一致,这种意识形态曾经指导美国在冷战后时代的外交政策。作品中存在的其它东西仅仅被认为是地域色彩,即使图案中有些清晰的政治痕迹也是安全可控的,对美国价值或者国家体系不构成任何挑战,对西方现状没有影响。这在前苏联解体之前,一些前苏联的前卫艺术家作品在美国备受追捧,这些作品被美欧收藏家视为“在极权高压下,少数人发出的真实声音。” 但当前苏联解体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真实反映人们生活的写实主义作品在前苏联蔚为大观,这使美欧藏家对社会主义生活形态的臆想破灭,那些曾经天价的画也跌到了地上。而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位中国当代画家王易罡,其散播艺术自由的东方价值观,在自由美国并非理所当然。过去的三个月里,当美国亚洲文化学院为他举办的美国画展活动期间,美国的公众和美国的美术馆,曾经为了他的艺术自由和政治原因讨论其在美国展览的某些作品,在大学、在美术馆和在媒体上持续发出两组尖锐的对抗的声音,他是反战还是反美?然而正是这种对抗,为王易罡和中国当代艺术赢得了可贵的话语权和显眼的历史痕迹。 推动交流对于提高中国艺术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地位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因为交流可以凸显产生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中国当代艺术出现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出现在国家民俗中心和史密苏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这类美国文化艺术殿堂时,加快了中国艺术在西方世界声誉的建立,但是今天中国艺术界重度商业化拜金的阴影使得这类学术层面的努力受到威胁。原因之一是,几乎没有中国商业型策展人能全面了解美国,因此鲜有能力去“发现”相对来说不为人知的艺术交流平台。中国艺术往往在跨越国际的展览中是孤立的,西方在理解中国本土所强调的问题时有其自身的固有框架,而中国当代艺术人在这个框架中却并未感到不自在的。这是一个必须迅速改变的现状。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的策展人将中国当代艺术带给了西方观众,但他们给予世界有关中国当代艺术产生背景的形象却是十分散乱的,所以提供这一背景阅读的重任应该是中国艺术史家。然而迄今为止,艺术历史已经证明在展现中国艺术的成就方面艺术史界远非商业策划界拿手,如果中国艺术历史界要充分面对这个时代挑战尚需很多改变,但赵晓明教授随之介绍说他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领域的变化,作为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是这种力量的先行者。 除了在中国艺术历史研究的领域之外,在艺术历史与艺术批评之间亦存在一道令人遗憾的鸿沟。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一样在把当代中国艺术介绍给更为广泛的观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他们并未能完整地提供所需的丰富的背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西方观众通常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即中国当代艺术是在历史的真空中发展的。如果要避免以一种浮浅的西方接纳方式来框定当代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学界就必需全面准确地向西方来展示有力量的方法。完全废黜对艺术现代性的唯西方中心的思维与论述。 在这个演讲中,赵晓明教授显然不是要简单而广泛涵盖在此前世界艺术历史文献中边缘化了的中国现、当代艺术,而是要在整个艺术史中打开新的视角来消解现存的西方霸权。只有当这些全新多样的视角通过对话的方式出现,而不是事先就赋予这些视角优先权,学术界才可以说艺术历史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门学科。而全球化需要洞察到地域意义的本性和排除居高临下大一统的观点。 当今在美国大学、文化机构中工作的海外裔成员扮演了重要角色,引起人们注意到少数族裔为美国所做出的文化贡献。同样华裔人数在美国不断激增,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也有了与日俱增的政治上的自我意识,美国的多元文化社会对此也给予了回应,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大博物馆愿意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办展的原因之一。 现在重要的是向世界彰显中国艺术成长的地域背景,在这一背景意义中,中国当代艺术扮演了一个积极而特定的文化角色。当然不是说艺术只能在其原生地才有意义,也不是指背景是理解作品的唯一方式。强调地域,不是争辩地域背景比其它内容更为真实具体,亦非否定全球化的力量在文化方面的存在。地域概念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一个残余文化空间。这个概念是视地域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背景,全球化的力量在其中周旋。就这一问题赵晓明教授在演讲中特别列举了二零零七年四月在美国一年一度的庆祝“亚裔月”期间,中国上海音乐学院艺术歌曲演唱家邱曙苇在华盛顿大受欢迎的独唱音乐会来证明跨文化交流中的地域力量

阅读全文

与中国当代艺术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