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20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是那几家据说只有9家
数量不止九家,举例: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长沙玉和酿造有限公司、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等。
1、九芝堂
九芝堂,前身“劳九芝堂药铺”创建于1650年。2004年2月,“九芝堂”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9月,“九芝堂”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08年6月,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2、陈李济
陈李济创建于明朝万历27年(1600年)。在清代,同治皇帝因服其“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更名躁大江南北。
陈李济目前主要生产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剂型有传统的丸剂和现代的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滴丸剂,现阶段已形成了心脑血管类、风湿骨痛类、妇科类、滋补类、呼吸类、消化类六个产品系列,主要产品有壮腰健肾丸、乌鸡白凤丸、补脾益肠丸、喉疾灵胶囊、咳喘顺丸、舒筋健腰丸等。
3、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
目前,同仁堂已经形成了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的现代制药工业、零售医药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配套形成了十大公司、两大基地、两个院、两个中心的“1032工程”。同仁堂人有信心有能力把同仁堂集团建设成为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国际驰名的中医药集团,通过全面提升同仁堂现有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水平,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
4、长沙玉和酿造
“玉和”是长沙最古老的酱园,建于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是苏帮酱园的首户,店址在小西门今坡子街。现玉和旧址仍有“蔡玉和酱园光绪贰年立”的碑文。
玉和酱园自其创始人董玉和后,几易其主,但牌名一直保存,建国后玉和醋得到进一步发展。
5、海天
海天是国内专业的调味品生产和营销企业,溯源于清乾隆年间的佛山酱园,至今已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产品涵盖了酱油、蚝油、醋、调味酱、鸡精、味精、油类、小调味品等八大系列200多个规格和品种。
1994年海天成功转制,成全球最大的专业调味品生产和营销企业。
2010年12月,由原来的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改为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天味业。
2014年2月11日,海天在上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股票名称为“海天味业。”
⑵ 红瑞健康产业是传销吗
截止2018年11月8日,重庆红瑞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尚未被认定为传销。
2017年12月3日,红瑞与中国唯一国家级电视媒体CCTV重磅签约。
作为中国覆盖范围最广、权威性最高、公信力最强的唯一国家级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一直是党、政府和人民最重要的舆论喉舌,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担负着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红瑞顺利通过央视层层审查机制,充分体现了央视对于红瑞品牌和产品品质的权威认可。
重庆红瑞健康产业(集团)公司,由唐益董事长于2005年在重庆创立。近年来,红瑞集团又先后投资药业连锁、健康超市、酒店管理、养生基地、矿泉水厂、影视传媒、医养院等相关领域。多年来坚定不移的执行“不夸大、不误导、实事求是”的方针,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2017年集团全国各地在公益慈善方面累计投入近2000万,在2018年1月29日举办的“中国公益节”上,红瑞集团获得“责任品牌奖”,红瑞爱心志愿者协会获得“公益组织奖”,红瑞集团的公益形象获得社会极大认可。
中央电视台对企业品牌有着严格的筛选标准,在董事长唐益先生的英明决策和指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从2018年1月1日起,红瑞集团正式签约成为中央电视台健康产业合作伙伴,并且此称号可以用于线下宣传。
新版红瑞乐邦品牌宣传在CCTV-1 、CCTV-2、CCTV-4、CCTV-6、CCTV-10、CCTV-11、CCTV-13、CCTV-15等频道的全天黄金时段和品牌栏目,如朝闻天下、法治在线、健康之路、中华医药、3.15晚会、中国文艺、新闻周刊等全年度、全频段、全天候、高密度播出。
⑶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区别
1、首次提出时间不同
德国工业4.0:在德国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
中国制造2025: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2、目标不同
德国工业4.0: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会使德国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在社会根本上,德国完善的民主法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德国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更是降低社会生产成本、提升效率的真正利器。
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3、主要内容不同
德国工业4.0:
1、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2、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3、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中国制造2025:
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2、智能制造工程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
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业强基工程
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
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
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4、绿色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
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