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中国的菜系中有哪些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色盐边菜是不是彝族人的特色美食产业
盐边菜是彝族人的特色美食产业。名族特色:
炸土海参
辣子汤鸡
Ⅱ 跪求论文一篇,关于少数民族生态环境破坏和人口健康问题的
生态环境建设中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研究
摘要: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处河西主要河流上游,是建设河西生态的关键地带。在分析城镇发展现状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以加快城镇化,减轻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城镇的生态贡献度为主旨,提出了城镇快速、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 特色产业 绿色人居
Research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Hexi minority area for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DUAN Huan-e1 LI Zhi-gang2
(1.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Department, Lanzhou Jiao 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Hexi minority area is located in upper reaches of the chief rivers of Hexi corridor, so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this area become the key of resolving the eco-environment problem in Hexi corridor from fountainhea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some tactic suggests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advanced, arming at speeding up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d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eco-environment, so as to raise the eco-environment contribution degree of urban.
Key words: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pecial instry; green human settlements
河西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自东向西依次分布于河西走廊西南部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4县,总面积13.2万km2,位居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党河等河西主要河流的上游,是河西地区水源涵养地带及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的主体。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西部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热点及难点,而如何尽快提高上游城镇的发展水平,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减轻生态压力,则是从源头上改善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城镇发展的现状评价
1.1城镇化比率较高,但城镇发展缺乏二、三产业强有力的驱动
2002年,4个县人口城镇化比率分别为,阿克塞72..38%,肃北45.31%,肃南29.13%,天祝14.05%,除天祝县较甘肃省平均水平(24.57%)低10.4个百分点外,阿克塞城镇化水平已相当于甘肃省的3倍,肃北县接近2倍。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8.51:58.82:32.67、13.53:54.73:32.14、40.15:33.47:26.38和22.59:40.45:37.36,总体上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一方面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附加价值低,工业生产对城镇建设和人口城镇化的拉动力弱;另一方面,阿克塞、肃北、肃南3县的高城镇化比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口基数小,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占城镇人口较大比重,实际上二、三产业就业的城镇人口比重较小,因而城镇的发展仍然亟待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的支撑和驱动。
1.2城镇规模小,行政空间布局极不均衡
4个民族自治县现有4个县城镇,8个非县城建制镇,与县域人口规模比较,城镇数量不少,但行政区域分配极不均衡。天祝县0.71万km2面积上有8个建制镇,基本形成了以华藏寺 (县城)为核心,以G312和兰新铁路为主轴的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县域一级轴带,和以华(藏寺)——天(堂寺)公路为主轴的华藏寺——石门镇——炭山岭镇县域二级轴带,但县城华藏寺2002年人口还不足2万人。其他3县基本上都是以县城为单一中心的极核式空间结构,县城以外的村镇区位条件差,人口稀少,如果没有大型企业或建设项目的拉动,很长时期内将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城镇。肃北县北部的马鬃山镇则因与县城跨度遥远,无论劳动地域分工还是城镇建设规划都与县域内其他区域相对独立。因此,城镇的凝聚和辐射作用都很弱,难以带动县域经济的高效、协调发展。
1.3基础设施落后,城镇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差
全区除天祝县G312沿线和阿克塞红柳湾(G215)有交通干线联系外,其他城镇都偏离河西走廊交通主干线,且距离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河西中心城市较远,缺乏外部的辐射和带动。城镇内部则由于投资缺口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原因,除阿克塞红柳湾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集中供水、供热外,其他城镇的供热、给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落后,文教、卫生等社会设施紧张,城镇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极为有限。
1.4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前景设计,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首先是对城镇的规模和职能分工认识不够明确,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无论城镇数量多少,都存在对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缺乏科学预测,城镇产业重点确定缺乏有效的设计等问题,城镇经济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寄托在少数企业命运之上。其次,没有充分挖掘自治县之间及与周边地区联系等外部动力,4个县无一例外地以所在地级市为最主要的外部引力中心,而县城与地级市在规模、产业、区位条件方面的差异使这种力量的作用很有限,自治县彼此之间和与甘肃中东部地区以及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缺乏资源共享、协作开发方面的联动机制,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2.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1地方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 资源丰富,空间组合较好是本区最为突出的优势,天祝煤矿,肃北南、北山区矿产资源及阿克塞石棉等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炭山岭镇、马鬃山镇、党城湾和红柳湾的发展,天祝“小三峡”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则直接促成了石门镇的城镇建制与发展。
2.2生态移民 位居祁连山北麓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城镇的发展一方面要为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构筑平台,另一方面则具有安置生态移民,加快人口城镇化,从而减轻广大山区和草场的生态压力,增强河西地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各个城镇都集中了一定比例的生态移民,阿克塞红柳湾则直接是由于生态移民发展起来的。现在,随着西部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的全面启动,生态移民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都在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安置移民,城镇人口规模将逐步扩大。
2.3跨区域交通、交流带动 兰新铁路、G312等交通干线等级的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马鬃山等城镇的发展,都直接受到交通交流的带动。
2.4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推动农村人口转移 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小城镇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本区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和规模扩大,如肃北县72%、阿克塞县82% 的农牧民在县城定居,并逐步向农产品加工、商贸、餐饮等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3.城镇发展的策略选择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城镇的发展担负着发展本地经济和呵护整个河西地区生态安全的双重任务。因此,城镇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区域现代经济、科技和管理的平台,从而吸引人口和产业集中,减轻农村生态压力,促进环境保护与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制。
3.1基本稳定城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
前已提到,与区域人口规模比较,河西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城镇数量并不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镇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力弱。所以首先需要扩大县城镇的规模,形成县域经济凝聚中心和辐射源。在天祝县要扩大G312沿线城镇规模,强化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一级轴带,扩大石门镇规模,积极探索炭山岭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二级轴带的发展,壮大以县城为中心,以主要交通线路为纽带的反“L”型空间网络构架。肃南县可以利用马蹄寺和祁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距离交通主干线较近的条件,设置建制镇,形成县域东、西两个“门户”, 构建“一个中心,两个门户”的城镇体系结构。明花区是肃南县生态移民的主要移入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对集中,可在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中设置小城镇。肃北县和阿克塞县人口少,且肃北72%,阿克塞82%的牧民聚居在县城,不宜再建新城镇,今后的重点是要完善县城功能,改善县城环境,构筑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平台。
3.2 综合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
特色是后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本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特殊的地貌和生态景观,淳朴独特的民族民俗,古朴悠远的文化等旅游资源,以及纯天然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畜牧业,为区域快速全面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恰好与产业结构的地区转移和旅游市场上日益升温的民族风情游、多元风光游、特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康体健身游、怀古朝圣游等新热点[4],以及食品市场上返璞归真潮流等新的趋势相吻合,但缺乏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平台长期制约着特色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强化城镇发展方向的研究与设计,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
3.2.1改善城镇环境,发展旅游城镇 1充分利用阿克塞红柳湾、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党城湾等城镇已有的矿产资源和畜产品初加工工业基础,强化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工矿业发展作为县城近期发展的动力和筹资手段,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城镇与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景区可达性,拓展服务项目,促进城镇主导产业向旅游业转化。2加强天祝“小三峡”、肃南马蹄寺、文殊寺等景区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突出石门镇、马蹄寺和祁丰区的旅游特色。
3.2.2 深化矿产开发,促进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 本区拥有丰富的石棉、煤、铁、锰、建材原料等矿产资源,矿产开发加工工业初具规模,天祝县炭山岭镇以煤炭开发为主,阿克塞石棉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90%以上,天祝县华藏寺、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马鬃山镇等矿产资源开发都占GDP的较大比重,应该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环保产品比重,并积极探索替代产业,及早避免“矿竭城衰”和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促进城镇健康、持续发展。
3.2.3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壮大特色农业型城镇 畜牧业是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主体。本区天然牧场广阔、无污染,距离酒泉、张掖绿洲的草业基地较近,白牦牛等畜种独特,并有内蒙古草原兴发等大集团的投资合作,加快畜牧业集团化、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动草场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强化草场统筹治理与管护,增强草场的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既减轻草场的生态压力,又促进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天祝县华藏寺、安远镇、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等畜产品加工都有一定的基础,市场前景广阔,应进一步改革草场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紧密结合的特色畜产品,实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特色农业型城镇的壮大。
3.2.4充分利用交通建设契机,发展交通服务型城镇 本区靠近交通干线的城镇主要有天祝县华藏寺、打柴沟(兰新铁路、G312),阿克塞红柳湾(G215)和肃北县马鬃山镇,其中打柴沟镇是乌鞘岭铁路隧道东端的中转站,马鬃山镇是甘肃省唯一的内陆口岸,应该充分利用河西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和改造的有利时机,加快物流设施规划与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3.3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建设生态城镇
本区位居祁连山生态敏感区,是河西生态环境的屏障,城镇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1提高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城镇。虽然就数量而言,河西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多一点,地处河流上游又为本区用水提供了一定的优先条件,但从社会、经济、生态和全流域发展考虑,水资源仍然是制约城镇发展的首要因子。因此,必须强化节水意识,加大城镇用水控制和管理力度,提高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比率,加快水价调整步伐,促进水资源商品化。2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体系设计,建设“绿色城镇”。主要是强化生态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比率,加快城镇绿地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把城镇建设成为繁荣、和谐、整洁、优美的绿色人居空间;3合理规划城镇空间规模,建设节地城镇。地广人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特点,河西少数民族地区除天祝县土地面积(0.71万km2)较小外,与人口规模比较,土地面积非常广阔,但山地、沙漠、戈壁比重大,所以城镇的发展必须节约有限的可利用土地,科学规划和控制用地规模。
3.4拓展空间协作网络,利用外部动力促进城镇发展
与走廊平原比较,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区位偏远,地域相对封闭,资金、人才、技术短缺将仍然是制约本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打破行政界限的分隔,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城镇空间协作网络:1东西向网络:以4个县城为中心,以非县城镇为重要支点,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设祁连山北麓民族地区以畜产品和矿产加工以及民俗、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城镇网络体系。2南北向网络:加强民族自治县与河西中心城市以及兰州、格尔木等城市之间的道路、通讯、技术、经济联系,加快民族地区城镇与周边乃至全国城镇的协作和体系融合,利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劣势,为本区城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5 体现民族文化,突出城镇的民族特色
21世纪的城镇,不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5]。本区悠远的民族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习俗等与古丝路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使这里成为河西独特的“民族文化绿洲”。所以,加大民族文化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城镇建设中传承和体现民族历史文脉,把民族的文化展现在城镇的建筑风格、产业产品、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增强城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是树立区域形象,增强城镇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4.结束语
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是整个河西乃至西北地区必须共同努力解决的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除了加快上游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减轻生态压力,增强水源涵养外,还必须:1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水资源,协调城镇与农村之间和上下游之间的配水份额,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2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把水源涵养区、退耕还林还草区、生态旅游区和戈壁荒漠草场区的散居人口尽快移入城镇,鼓励其从事二、三产业;3建立城镇产业利润的生态回报体系,从城镇产业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生态投资基金,并建立下游对上游的补偿机制,把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上游水源涵养保护挂起钩来,全方位投入,努力推进河西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赵民.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2000.7
[2] 李志刚.酒泉地区城镇发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3
[3]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9
[4] 董晓峰,何新胜. 西北地区城市化推进的途径研究.经济地理,2004(2)
[5] 市培. 中国城科会召开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 城市规划通讯,2000(12)
Ⅲ 广西民族大学怎么样
即将大四来,简单介绍一下我母校。自二本学校中各方面都比较不错的大学,甚至强于一部分一本大学,少数民族进入这所学校有很大的分数优惠。
这所学校分为东西两个校区,西校区较新,算得上是新建的校区,食宿条件都要比老校区优越不少。但是,东西校区是分专业安排的,所以新生会在哪个校区上学,可以去官网上查看具体的安排情况。
二本学校的劣势也很明显,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学习,大都是考试前夕的紧张学习,挂科率不高,学校不会为难学生。
学校的活动有很多,学生很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参加各种活动,课余生活很丰富。
Ⅳ 新疆民族开发的特点是什么
一、民族地区特色第一产业的发展 (一)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特色优势分析 1.草场资源。我国5大牧区全部分布在民族地区,1990年草原面积为30722万公顷,占全国的97.6%。草山草坡总面积3261.5万公顷,占全国的52.36%。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草地面积占全国的84.37%,是与农牧民结合最紧密的优势资源。草业既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特别适合作为我国西部开发的主要经济支撑点,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国家扶贫工作的主要经济支撑点。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面积将近八万平方公里,水草丰茂,未受污染,有人称之为“绿色净土”,有人誉之为“北国碧玉”。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以牧草为主的植物达1300余种。 2.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森林面积达到6548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3.9%,林木蓄积量为52.49亿立方米,占全国林木蓄积量的55.9%。 3.气候条件。民族地区的气候条件具有多样性,西南民族地区阴雨寡照、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无霜期长、热能相对丰富的特征,很适合种植业、林果业和花卉业的发展。因此,这些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快发展,以促进生态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4.其他特色资源。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绒肉兼用型山羊──阿尔巴斯白山羊,被牧民们称为草原上的珍珠。新疆库尔勒市盛产香梨、棉花、番茄及芦苇、甘草、罗布麻等。 (二)发展民族地区特色农业 民族地区的农业是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有些地区的农业产值比重超过工业。绝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农村,以农牧业为生,因此农业的发展事关民族地区发展的全局,然而,民族地区农业一直以来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应该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 1.发展特色畜牧业 利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呼伦贝尔民族地区的草原优势,发展畜牧业,并且带动乳制品业、肉制品业的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是内蒙古工业经济的支柱,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6%,实现利税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27%。草原畜牧业也是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也是青海传统的特色产业。四川的猪、羊、牛肉总产量45317 万吨, 居全国第一位。 2.发展特色林果业 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发展特色林果业广西百色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发展林果业;新疆库尔勒市的香梨,还有新疆葡萄,哈密瓜等。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之乡,蔗糖业是农民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 3.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种植业 新疆库尔勒市棉花,云南花卉,广西糖产业等。“白色产业”已成为新疆仅次于石油产业的第二大经济支柱,全疆棉花及棉纺产品产值约占工农业产值1/5 以上。“红色产业”是新疆近年来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支柱产业,它是依托于番茄、红花、枸杞、辣椒、大枣、石榴等地道的新疆“土货”优势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经济,到1999年,番茄、枸杞、红花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枸杞产品年出口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红花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提高到占全国的80%以上,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产品供不应求。四川是中国西部的粮食基地和副食品基地,1999年粮食总产量36681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22%,在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一位。 4.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生态农业 发展民族地区生态农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一些保护政策来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 二、民族地区特色第二产业的发展 (一)民族地区第二产业的特色优势分析 1.特色原材料 民族地区特色小吃,土特产和中药材原料丰富。广西百色山区面积大、森林面积大,生物资源丰富,具有种类多、开发价值大的特点。植物资源有236科、955属、2775种,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称,著名土特产品有:芒果、白毫茶、八渡笋、八角、茴油、桐油、板栗、田七、蛤蚧、云耳、香菇等。 2.能源优势 鄂尔多斯境内地下有储量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12类35种: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鄂尔多斯有品种齐全、蕴藏丰富的化工资源。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等,还有伴生物钾盐、镁盐、磷矿等。建材资源是鄂尔多斯境内的又一大优势资源。资源遍布全市8个旗(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白云岩、黄土、大理石、花岗岩、石墨等。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等。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也非常丰富。 贵州水城县河流纵横,有珠江干流的北盘江和乌江干流的三岔河贯穿境内。南部北盘江流域面积2626.0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64.5%;北部三岔河流域面积1444.99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35.5%。新疆库尔勒市的盐湖资源。广西百色的铝矿丰富。 (二)发展民族地区特色加工业 1.发展加工制造业。利用民族地区特产和食品资源,发展食品加工业。如广西百色“土特产仓库”。烟草产业是云南有比较优势、有特色的产业之一,对财政贡献最大,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以烟草业、酿酒业为主的轻工业是贵州重要的支柱产业。烤烟产量居全国第二位,1998 年全省生产卷烟195179万箱,产值52133亿元,实现税利3013亿元;全省酒产量达48万吨。 2.发展药材制造业。利用民族地区药材资源。发展药材制造业。每个民族都有中国其民族的特色医药,并且效果非常好,比西医更能有效根治疾病,因此,很有潜力发展民族特色药材制造业。如广西百色“天然中药库”资源,发展其药材制造业。藏药是西藏正在培育和发展的特色产业。 3.发展纺织业。利用民族地区的棉毛资源等,发展纺织业。如新疆的棉花,内蒙古羊毛。发展纺织业的原料成本相对较低,在基本成熟纺织市场上,降低成本意味着更有竞争力。民族地区一些手工艺品也有一定的时常,可利用民族地区手工艺技术,形成规模化,企业化,提高生产的效率。 (三)发展民族地区特色能源工业 1.发展水电业。利用贵州水城县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电业,能源工业是贵州的特色产业之一,目前已有发电装机容量528万千瓦,发电量达291177千瓦/小时。以水电为主的电力工业产业是云南省21 世纪重点开发和培育的特色经济、支柱产业,至1999 年,云南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增至7351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9812亿千瓦/小时。以电力为龙头的能源产业是宁夏的基础产业,有大中型发电厂5座,装机容量220万千瓦,人均占有发电量居全国第二位。 2.发展采掘业。利用煤、天然气、矿产、石油、盐湖资源,发展采掘业,并促进化工业的发展。例:广西百色。云南以绿色产品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已有独立核算企业1660余家,固定资产原值93亿元。有色金属和磷化工产业是云南省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是云南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底,有色金属工业已具有采矿能力1259万吨,位居全国第四位;云南磷化工产业是以其得天独厚的磷矿为资源基础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 3.发展建筑业。国家正投入巨资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重点工程启动及完成,特别是公路、铁路工程的建设,拉动水泥,钢铁工业的发展。建筑业是民族地区的一大增长点。 4.发展新材料科技产业。新材料产业是宁夏的特色产业,青铜峡铝厂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电解铝生产企业。机械工业是宁夏传统优势产业,数控机床、自动化仪表、轴承、材料试验等生产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以天然气资源为依托的石化工业正在成为自治区新型的支柱产业。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生产的钽、铌、铍制品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是我国的高科技产品。 新疆库尔勒市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一个以农牧业为依托,以优势产业为龙头,拥有石油、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电力、煤炭、建材、机械、电子等初具规模的工业及建筑、运输、商贸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体系。库尔勒市已成为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以轻纺、造纸、机电为支柱,以食品加工为辅的新兴综合工业城市。
Ⅳ 深圳有什么特点
深圳哪个地方最有深圳特色:
深圳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但毕竟看着它从小渔村成长至今,也很感叹,以下总结不一定特别详尽,但确实是大部分深圳本地人出游会选择的地方。
最有深圳感的地方:
购物类有深圳特色的地方
1、东门步行街:
位于罗湖区,坐地铁到老街站或晒布站都可到达。这里的消费很低,几十块钱或许就可以淘到你喜欢的衣服,虽然质量不一定好,不过很适合学生群体,也有不少小吃。在那附近还有广东省名牌中学深圳中学(当然,不能随便进去参观),东门商圈内还有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不过刚建的时候坐在楼顶的麦当劳叔叔已经被拆掉了,可惜。
2、万象城/kkmall
位于罗湖区,坐地铁到大剧院站C口。深圳最早的奢侈品购物中心,也有不少不错的茶餐厅在周围,不购物也可以进行橱窗购物或去嘉禾影院看个电影或在顶楼溜冰。kkmall也有影院,消费相对便宜一些,旁边是深圳出名的瑞吉酒店,到顶楼吃自助餐可以看深圳夜景。
3、华强北
位于福田区,坐地铁到华强北站。这个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最出名的就是电子产品。虽然很多人觉得华强北脏乱差,但却隐藏了许多美食。例如潮州肠粉。
深圳游玩类特色地方:
(1)欢乐海岸
位于南山区,最近地铁站为红树湾,但还是有一点距离,一般需要打车到。有IMAX影院,有海洋馆,也经常有灯光秀或灯展。里面的餐厅也挺多,还有购物中心。小桥流水的设计很适合情侣约会。
(2)OCT创意园
位于南山区,地铁到侨城东,步行1km内到达。算是我最喜欢的深圳一处地方。一般都是年轻人或搞艺术的人喜欢去。有很多咖啡厅,有一些小众的服装品牌,每周六下午还有集市,很推荐。
(3)海上世界
位于南山区蛇口,地铁到海上世界站下。这里遗留着深圳90年代初就有的明华轮、女娲补天像,也有大量新鲜出炉的餐厅、酒吧、精品店。这里外国人很多,越夜越精彩。当然,消费也比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