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十文化产业学者

十文化产业学者

发布时间:2020-12-20 20:24:57

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版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权。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中华民族又具有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力。第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多元性。第三、长于积淀,注重交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

2.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1、政治方面: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2、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3、对外关系方面:本阶段,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

(2)十文化产业学者扩展阅读:

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和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秦汉时期的九原’学术论坛”近日在内蒙古包头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秦九原郡、汉五原郡处于北方长城防御区“北边”的中点,具有防务重心的地位。又通过直道与政治中枢相连接,形成了特殊的交通格局。秦汉时期,这里曾经是农牧经济交汇的新经济区,也是民族文化竞争和融合的热点。

汉民族和匈奴民族的精英人物以九原为舞台进行过精彩的历史表演。这里有赵武灵王的足迹,有秦昭襄王经营北边的遗存,也是秦始皇、汉武帝巡视边务的地方。

与会专家不仅围绕秦汉时期九原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地理沿革、民族互动、历史人物以及秦直道的作用与影响等主题进行热烈研讨,而且实地考察了秦长城、麻池古城、张龙圪旦汉墓群、昭君古渡等秦汉历史文化遗迹,对九原秦汉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等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断代史专业学会之一,1981年9月23日至28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讨论会在西安举行,至今已召开了13次年会。上级主管部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秘书处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理事会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负责处理理事会及研究会的日常工作。著名学者林甘泉、林剑鸣、高敏、张荣芳、周天游等先后担任会长。现任会长为王子今,现任顾问为林甘泉、田余庆、安作璋、朱绍侯、高敏、张传玺、张荣芳、周天游。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在成立至今的三十多年中,在繁荣学术、加强交流、推动合作、培养人才等方面,为秦汉史研究的全方位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学会之一:已编辑出版《秦汉史论丛》12辑,累计字数近500万,还编译了国外秦汉史研究资料若干。

积极发展会员,秘书处每年定期编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及时交流会员之间的研究信息。

定期举办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及不定期的专业研讨会,还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门合作,召开各种小型的专门研讨会,不断将秦汉史研究推向深入。目前研究会还与日本、韩国及港台地区的秦汉史研究团体建立了较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

3. 为什么中央要重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本世纪中叶之前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且素质较低,而资金、技术等要素相对稀缺,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不仅不能产生效益,相反却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这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国际经验表明,凡是人口众多、土地和资本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其产业结构都要经历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演进的过程。

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都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和崛起的。我们应当借鉴周边国家的成功经验,立足于“劳动力成本低”这一基本国情和比较优势,来吸收资本、引进技术、换取其他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够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

企业情况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10倍以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有效需求,将会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农村就业的重要途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出口、增加创汇的重要举措。

中国一个重要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优势。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1996—2001年间,乡镇企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同期乡镇企业出口总额的60%左右。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发展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仍是中国农业扩大出口、增加创汇的重要途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发展小城镇,关键在于培育小城镇经济。

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据统计,1996— 2001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全国乡镇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55.5%。农村工业化立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已为建设小城镇打下了经济基础。

4. 三次工业革命标志及历史意义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标志: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历史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地位。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压迫,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逐渐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里自己的统治。

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变革,是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抗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辛勤劳动,直接创造财富,却相对日益贫困,他们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同时在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兴起。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化的兴起。

2、第二次工业革命

标志: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历史意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第三次工业革命

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 。

历史意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对科学领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扶持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4)十文化产业学者扩展阅读

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煤炭总量以及石油,天然气(沼气)等飞速下降。

工业发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

增加生产用地,使大量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生物链遭到破坏。恶性循环。

2、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殖民地的旧制度、旧思想;

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一次工业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二次工业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三次工业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工业革命

5. 文化产业化最早由谁提出

在历史上,“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起源于对“大众文化”的争议。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 Adono )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他们于1947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是文化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思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的控制工具。
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立场不同,同属法兰克福派的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就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持乐观态度,他承认大众文化的积极价值和历史意义。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的“文化工业”,实际上是对“文化产业”的否定批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工业”一词最初产生的语境被新的语境所置换,它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中性概念,也就是今天所普遍使用的“文化产业”。
1980年初。欧洲议会所属的文化合作委员会首次组织专门会议,召集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共同探讨“文化产业”的涵义、政治与经济背景及其对社会与公众的影响等问题,文化产业作为专用名词从此正式与其母体脱离,成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经济”类型

阅读全文

与十文化产业学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