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食品工业是怎样发展来的
食品工业指对畜牧业、农业和水产业等食用产品进行加工制造的工业部门,包括碾米、磨粉、食用油脂、糕点、制盐、制糖、烟草、酿酒、饮料、肉类、鱼类及其他水产、蛋类、乳类的加工和罐头食品制造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食品工业的不断提高,将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我国近几年大力提倡丰富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此全国各地都相应地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种多样的食品工业。我国制糖工业的糖料构成既有甘蔗糖又有甜菜糖,以甘蔗糖为主。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江西、台湾等七省区,广东是我国产糖量最多的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省区是我国甜菜制糖的主要产区,其中,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甜菜糖基地。随着甜菜种植区的扩大,山西、甘肃等地也发展了甜菜制糖工业。
我国的盐业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沿海地区的海盐,西北和内蒙古等地的湖盐,西南、中南等地的井盐。海盐是我国盐业生产的主体,分布在沿海的北方盐区和南方盐区。北方盐区有我国四大海盐生产中心;河北的长芦盐场、辽东盐场,山东的胶东盐场,苏北盐场,南方盐区有较大的台湾布袋盐场,海南的莺歌海盐场等。四川是我国井盐生产的重要基地,以自贡、五通桥和盐源为中心,湖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山西省和内蒙古,内蒙古的吉兰泰盐场是我国最大的湖盐场。其他湖盐生产中心还有:山西运城的解池,青海的茶卡和察尔汗,内蒙古的雅布赖、新疆的七角井、精河、达坂城等。
㈡ 主食品工业化的定义主食品生产经营竞争中的优势、劣势有哪些主食品行业发展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建议
主食品即饭,是在饭桌上除了菜以外的食物。一般是指的粮食一类的食物:)
副食品指米、面等主食以外用以下饭的鱼肉蔬菜等各种食品。
副食能给人体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副食的种类很多,如肉类、蛋类、奶类、禽类、鱼类、豆类和蔬菜等。其营养作用也各有长短,如肉类等动物性食品和豆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缺少维生素和无机盐,尤其是不含维生素C。蔬菜中含有极少量蛋白质,但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有的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如果把各类副食品搭配食用,能互相取长补短,人体就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素。
㈢ 当前我国食品产业发展所面对最大的问题是
当前我国食品产业发展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卫生和渠道。
㈣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
到2015 年,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保障安全和营养健康,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食品产业,提高食品产业对社会的贡献度,巩固食品产业在新时期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支柱地位。
1、食品安全和营养水平明显提升。完善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项;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普遍推行良好操作规范(GMP),食品生产企业60%以上达到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要求,企业普遍建立诚信管理体系(CMS);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人民群众对食品满意度显著提高。
2、规模效益保持较快增长。在满足市场需求、转变方式、优化升级的基础上,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增长。到2015 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3 万亿元,增长100%,年均增长15%;利税达到1.88万亿元,增长75%,年均增长12%。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5:1。
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食品安全控制、新型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掌握和开发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加工核心技术和先进装备。到2015 年,食品科技研发经费占食品工业产值的比例提高到0.8%,关键设备自主化率提高到50%以上。
4、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大型食品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重点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到2015 年,销售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50 家以上;中小食品企业发挥专、精、特、新的优势,逐步实现良性发展,继续淘汰一批工艺技术落后的企业,形成各类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
5、区域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利用东部地区技术优势和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东中西部食品工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到2015 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提高到60%左右,全国建成数百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区域影响力的现代食品产业园区。
6、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到2015 年,食品工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 %以上,能耗降低16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
7、产品结构取得明显改善。高科技、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的比例稳步提高,巩固和壮大“老字号”食品品牌,努力扩大品牌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培育一批食品知名品牌。
㈤ 面对智慧产业,新时代食品工业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面对智慧产业,新时代食品工业发展趋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先进的知识,引进先进的技术,做到自主创新,做到机械化,互联网化,智能化
㈥ 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
08年第一季来度,我国食品工业完源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838.81亿元,同比增长25.5%;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5084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842.7亿元,同比增长16.5%。预计今年全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不低于10%。
中国产业洞察网《食品工业调查报告》指出2013年初食品工业生产低位开局,行业运行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食品工业利润、食品进出口额增幅收窄,食品价格波动较大,食品安全任重道远。
㈦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规定的各项指标。
1、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支柱地位得到强化2010 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1286 家,比2005 年增长73.2%,年均增长11.6%;实现工业总产值6.1 万亿元,增长201.5%,年均增长24.7%,年均增幅比“十五”时期提高5.3 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659.6 亿元,增长214.0%,年均增长25.7%;从业人员696 万人,比2005 年增长53.9%,年均增长9.0%。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8.1%提高到2010 年的8.8%,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 年的0.52:1 提高到2010 年的0.88:1,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
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供应更加丰富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保证了13 亿人口的食品供应(见专栏1)。产品结构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产品细分程度加深,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新产品不断涌现,基本满足了国民对食品营养、健康、方便的需求。市场供应品种丰富多彩,规格档次齐全,形成了4 大类、22 个中类、57 个小类共计数万种食品,满足了不同人群多层次的消费要求。
3、产品质量总体稳定,食品安全水平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2009 年6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以来,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趋势,产品质量稳步改善,产品总体合格率不断提高。至2013年,23 大类3800 多种加工食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批次抽样合格率由2005 年的80.1%提高到2010 年的94.6%,提高了14.5 个百分点,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10 年,食品投诉案件34789 件,较2006 年下降17.4%。截止2010 年底,已完善了1800 余项国家标准、2500 余项行业标准和7000 余项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76 项,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
4、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增强
我国食品工业加大投入,各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增强,对推进食品工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行业装备水平进步显著,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肉类及肉制品、水产品、啤酒、葡萄酒、饮料、方便面、速冻食品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水平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在此期间,我国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在食品物性修饰、非热加工、高效分离、风味控制、大罐群无菌贮藏、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等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自主装备水平与国际差距有所缩小,研制开发了200m2冷冻干燥、200 吨/天油菜籽冷榨、800MPa 高压杀菌、60000 瓶/小时高速贴标和中小型螺杆挤压膨化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加工关键装备。苹果浓缩汁、马铃薯淀粉和全粉、生猪自动化屠宰、中小型乳制品生产以及饮料热灌装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从长期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自主化并成套出口的跨越。
5、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集中程度提高
食品工业规模化、集约化深入推进,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涌现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2010 年,产品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有27 家,比2005年增加了15 家,其中超过千亿元的企业2 家,1 家企业进入了世界500 强。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乳制品行业10 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3.5%,制糖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64.3%,啤酒行业年产100 万千升以上的15 家企业集团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的89.6%;饮料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53.9%。
6、区域发展差距缩小,产业布局渐趋合理
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食品工业布局渐趋合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食品产业优势,东中西部食品工业产值的比值由2005 年的58.3:23.1:18.6,转变为2010 年的51.6:29.3:19.1。食品企业持续向主要原料产区、重点销区和重要交通物流节点集中,形成了黄淮海平原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大米加工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玉米加工产业带,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东部沿海食用植物油加工产业带,冀鲁豫、川湘粤猪肉加工产业带,东北、西北、中原牛羊肉加工产业带,环渤海、西北黄土高原苹果加工产业带等。 1、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2、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
3、食品产业链建设尚需加强。…………。
4、产业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
5、企业组织结构亟需优化。…………。
㈧ 食品行业如何进行转型
食品行业来如何转型发展吗?自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个也要分不同的情况来看:
1、您从事的是那一类的食品:不同类的要根据不同的类别来进行规划;
2、转型的方向:是自身经营方向的转型,还是经营模式的转型?这样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
3、人员筹划:想转型发展,必然要有人员的调整,对人员的安排调整也要有很好的规划。
其实总体来说,现阶段的转型升级最符合发展的依然是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于食品行业同样如此。当然,在现阶段头部电商平台、外卖平台占据市场高地的背景下,挤进去发展未必是好事。发展属于自己的流量渠道和拥有自己的小而精的平台会是更好的选择。
在这里,我也推荐一款APP :白小极。转型升级发展的话,白小极APP里面的智慧新零售系统应该是比较符合现阶段的趋势的。您可以去看看。
㈨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制定和完善粮食、油脂、肉类、饮料、水产品、果蔬加工等重点食品行业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明确食品加工企业在原料基地、生产规程、产品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必备条件。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按照《“十二五”期间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规划(2011-2015)》要求,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明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堵塞监管漏洞,形成监管合力,实现全程监管和无缝衔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部门间、地方间的协调联动,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监管能力。
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标准,健全食品加工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制修订食品添加剂、方便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行业标准,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重点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对国际标准的参与程度及对相关国家标准的追踪研究。
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关键检测设备国产化,着力推进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督促企业增加原料检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先进检验设备配置,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和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监管部门的检验检测能力,严格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提升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食品监测机构的检验设备水平,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建立和完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主动召回、责令召回及退市制度,明确食品召回范围、召回级别、召回处置等具体规定,使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切实可行。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申诉投诉处理制度,加强申诉投诉处理管理。
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重点加强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微生物等项目检测,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投诉管理制度、不合格产品追溯制度、食品退市召回与应急处理制度。开展质量安全诚信对标达标活动,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和食品安全措施改进;建立健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健全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尊重消费者监督权利,保障监督渠道畅通,促进社会监督。 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支持骨干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精,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经营,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共同发展新格局。坚持市场化运作,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碍,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培育新兴食品产业。积极适应食品消费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培育新的食品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传统主食品工业化,培育壮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增强品牌企业实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食品工业企业群体。
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明确淘汰要求,量化淘汰指标和规模,分年度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地和具体企业。重点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发酵、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要求,淘汰生产能力12000 瓶/时以下的玻璃瓶啤酒灌装生产线,150 瓶/分钟以下(瓶容在250 毫升及以下)的碳酸饮料生产线,日处理原料乳能力(两班)20 吨以下浓缩、喷雾干燥等设施,200 千克/小时以下的手动及半自动液体乳灌装设备,3 万吨/年以下酒精生产线(废糖蜜制酒精除外),3 万吨/年以下味精生产装置,2 万吨/年及以下柠檬酸生产装置和年处理10 万吨以下、总干物收率97%以下的湿法玉米淀粉生产线等。 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应用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创新战略联盟,逐步解决大企业技术和市场需求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脱节、中小企业缺乏科技支撑的问题,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有机衔接。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增加食品科技领域的投入。建立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开发相融合的投资格局。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资源,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健全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以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分中心为基础的工程化研究和应用体系,提高工程化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国家级各类实验室全面向社会开放,提供科学技术研究、仪器设备使用、人才培养等服务。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有利环境,依托食品领域的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培养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食品科技创新团队。鼓励高等院校加强基础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夯实创新人才基础。
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以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强食品原料质量控制、食品品质与营养、有害物迁移规律等基础研究,支持食品物性修饰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推进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大宗食用农产品、特色传统食品加工等工业化、现代化重大关键技术。 以提高食品装备制造能力、自主化水平,支撑食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突破食品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智能控制与过程检测、节能减排、质量控制、监测与检测、安全卫生共性技术与标准等关键装备与配套技术,加快装备自主化进程,满足食品工业发展的需求。
在通用装备方面,选择一批具有良好技术与产业基础的企业,重点支持发展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与成套设备,建成一批国产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生产基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食品杀菌方面,重点开发大型智能化连续超高温瞬时灭菌、膜除菌、粉类胶体物料杀菌、微波杀菌等装备;食品节能干燥方面,重点开发热风高效节能干燥、太阳能干燥、热泵干燥以及真空微波组合新型干燥装备;食品高效分离与浓缩方面,重点开发大型高速碟片离心、卧螺离心、膜分离、芳香物质分离提纯、膜式错流过滤及高效蒸发浓缩等装备;食品冷冻冷藏方面,重点发展真空冷却、流态化速冻、双螺旋速冻、钢带速冻以及高效制冰等装备;包装装备方面,重点开发高速无菌灌装设备、高速吹瓶设备等。
在行业专用装备方面,重点发展粮食加工、油料加工、果蔬加工、乳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禽畜屠宰加工装备和饮料制造、食品包装及食品检测与控制等装备。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现有生产设施、工艺装备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加强粮食、植物油、畜禽、糖料、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推进专用装备和检测仪器设备自主化和公共服务平台、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建设等,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小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开发“专、特、新”产品。围绕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加快中华特色名优食品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大力振兴“中华老字号”。
推进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重点在发酵、酿酒、制糖、淀粉、速冻食品、肉类屠宰加工等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推广高效节能、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食品工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水平,加大“三废”治理和废水循环利用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发展食品产业集群。推广产业集群示范,在具有资源优势、物流和消费集中的地区,依托经济实力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食品骨干企业,增强配套功能,加强专业分工协作,整合品牌、市场、技术等资源,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现代食品工业园区,培育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配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建设、融资平台等多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特色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促进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鼓励食品工业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和相互协作,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加快产业链间的集成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发展。 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丰富市场营销方式。
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食品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可追溯信息技术,建立集信息、标识、数据共享、网络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统。重点推进乳制品、肉类、酒类等行业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食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养殖、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应用,逐步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关键信息的采集、管理和监控。
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公共应用平台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务网点为载体、以培训服务为重点、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的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促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建立健全食品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