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今投资文旅产业怎么样有哪些优势呢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突破万亿大关,2016年达到12997亿,同比增长29.05%,2017年有望突破1.5万亿,增长20%。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积极引领文旅产业投资,雨和资本合伙人赵枫认为,政府政策的支持会成为民间资本投资的助燃剂,文旅产业投资热度不减,资本的大举进入,将推动合作,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形成全产业链发展。
文旅获各路资本青睐 产投活跃
我们可以看到自2010年以来,万达集团就在长白山、大连、武汉、西双版纳等地打造了文旅地产项目;华侨城持续布局文旅投资,去年项目投资涉足广东、四川、云南、海南等地;复星集团自2014年来陆续收购了法国地中海俱乐部太阳马戏团、英国ThomasCook旅行社等全球优质旅游产品品牌。近日,恒大集团亦宣布全面布局文旅业务。文旅产业投资势头强劲,各方财团在投资市场前赴后继。
文旅市场多样化趋势带动投资多元化
在消费升级的达浪潮下,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投资者关注的领域也越来越宽泛,投资方向呈现多元化,特色小镇、精品民宿、冰雪旅游、体育赛事、主题公园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度假旅游投资比重占41.3%,观光投资旅行投资明显回落,从54.3%下降到了39.6%。
文旅投资须回归价值
旅游行业的跨界整合逐渐成为新兴发展动力,文化、体育、乡镇改造等旅游跨界融合将是大趋势,中产阶级在壮大、新生活消费方式在驱动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升级,未来文旅行业也将不可避免的面临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文旅投资势头强劲,投资人反而需要冷静,雨和资本赵枫认为,我国文旅业还处于市场和消费习惯培育的初级阶段,供给侧的项目配置还有很大优化的空间。不同于互联网产业的快进快出,文旅产业投资注重IP培育,必须讲究长期效益最大化,产品和服务要回归价值本身,雨和资本也将坚定走在泛文旅产业投资的路上,坚持以价值投资为核心,助力文旅产业健康繁荣的发展。
⑵ 乡村发展文旅产业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规划专家遇到的问题就多了去了,根据不同项目,内会遇到不同问题,比如容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规划的周台子村晒外乡村旅游规划项目,出现的问题有:资源单一、产业单一、功能结构单一、配套不足等问题,但山合水易乡村旅游规划专家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⑶ 文旅产业前景怎么样如何做好呢
文化旅游是什么?
文化旅游不是为了旅行而打出文化的旗帜,去消磨一段时光;而是为了文化不惜千里迢迢旅行去亲身经历、去沉浸其中,从中获得独一无二的愉悦感。换言之,文化旅游重要的不是旅途和目的地,而是文化;在文化旅游中,旅游是配角,文化是主人,这才是文化旅游的真实内涵。
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分析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4.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14%,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比重稳步上升,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文化旅游受阻
如果说中国文化旅游是一个软件的话,要让这个软件完美运行起来,一定要与之相配的硬件,这个硬件便是省际高速的连通。以我所经这五省来看,交通先进的省份已经实现县县通高速,但是在出省大通道建设上,依然非常不乐观,与交通相对落后省份相差不大。总体感觉,各省普遍不乐意更多修建跨省大通道。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以地方建设为主,地方出于自身经济发展考虑,往往优先建设连接经济相对发达地市和省区的高速公路,而在连接经济欠发达地市和省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害怕自己出钱出力修路,让邻省占了便宜,宁可选择以山为关、以河为卡,不愿意开辟更多的出省通道,人为地阻碍地区间经济文化交通,也让文化旅游者深感遗憾。
其实,文化不是某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旅游几乎都具有跨地区的特性,比如搞的禅宗文化主题文化旅游,还有类似红色文化旅游、客家文化旅游、大别山文化旅游等等,都是分布在跨省区域上的,如果在交通互联互通上迟迟怀着地方利益至上的小算盘,文化旅游这场盛宴,想做出更饱满的内涵和更加丰富的层次,那无疑不可能的。
现在,国家已经将发展文化旅游,视作未来经济新增长点而加以重视,一是将省际高速公里的规划和修建主导权从各省收归中央,凡是跨省通道,都应该由中央交通部门来主导,这就避免了地区本位主义的干扰;二是应该对省际区域较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强督促和考核,让他们拿出不怕别人占便宜、大家一同发展文化旅游的诚意和勇气来,共享文化资源,共同分配文化利益,把文化旅游这场大戏唱得更加精彩!
⑷ 中国的文旅市场发展怎么样
中国文化旅游市场已然告别过去粗放型、同质化的开发阶段,逐步走向以旅游为本质、培育健康发展模式为目标的新阶段,并将迎来以下八大发展趋势:
旅游社群化:为游客定制专属体验为目的的新型组织形式,改变传统旅游的出行和消费方式。
业态国际化:浸入式戏剧、户外探索营地、分时度假等在国际上颇受欢迎的文旅业态,在中国逐步得到市场认可。
IP本土化:国际优质IP的引入不应是拿来主义的生搬硬套,而是挖掘IP内容并根据客源市场与基地条件进行落地性调整,以最易被中国消费者接受的方式呈现。
“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具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延长旅游产业链等多重功能,文化旅游开发已从单一功能的主题公园、度假地产转向“旅游+”复合化发展。
文化自信建设:通过主题景区、旅游演艺、度假旅居等创新方式将文化故事化、科技化、体验化,使得传统文化被更广泛理解、传承,成为文化自信新时代的发展动能。
数字技术应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给景区的运营管理、游客的出行方式以及游乐体验等多个维度带来变革。
跨界资源整合:传统房企、影视传媒等多方协作,促进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多元化发展。
商业模式创新:去地产化背景下,通过金融化运作等方式降低前期投入成本与风险,围绕主题项目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强化竞争优势,达成可持续发展。
⑸ 为什么说发展文旅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文旅产业就是第三产业,它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⑹ 文旅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城市格局是什么样的
在去地产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旅游项目发展的城市内格局。仲量联行以容建立的中国大陆城市体系为基础,本文选取其中的超一线、一线、1.5线、二线城市共21个样本,建立二维模型,并将这21个城市分为五个发展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
⑺ 我国文旅产业发展多样化,未来发展趋势将是怎样的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现在发展越来越多样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一片大好,成为了我国朝阳产业。旅游业近些年来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点对象,它有无烟产业的这一美称,发展旅游业无论是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在现在的国民经济中,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遗址这几个方面。
我们文化旅游产业形势还是非常不错的,近些年来,我国建立了三百多个公共图书馆,这对提升国民素质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文化旅游特有的民族性,神秘性等等,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往游览参观,这让我国的旅游产业链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⑻ 文化旅游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1、产业化观念不足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比较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文化的经济功能,导致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缺乏对市场条件下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的深刻认识。对现代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缺少正确认识,对文化旅游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等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路不清晰、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规划不重视、对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存在许多误区。在文化事业、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三者之间长期徘徊,缺少新时期文化经济理念上的创新,更缺少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和措施。造成了“文物资源多,但开发利用不够;历史文化深厚,而挖掘整理不足”现象的产生
2、发展规划不到位
作为一个着力培育、快速发展的新兴重要产业,还缺乏必要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较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点)规划。各景区景点已有的规划,多数仅只限于满足于审批项目、争取资金和近期开发建设,在详细程度、操作实施、合理利用资源等等方面,均不足以指导景区开发建设和发展提高。更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旅游消费者出游动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没有予以充分调研和高度的重视。规划和开发的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多有雷同,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刺激性的旅游性项目少,新、特、大项目则更少。
3、体制机制滞后
文化资源隶属关系复杂,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林业、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社会化大产业,涉及到多个行业。隶属关系的不同,造成行业规划不统一,利益不平衡,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经营中,存在着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反映了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不清、行政管理与产品开发体制混淆的现状,影响了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发挥。
开发主体的事业体制与市场化经营的矛盾十分突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许多景区和景点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条件下形成的模式。在这种经营机制下,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资金除靠政府和社会投资外,几乎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功能完善。自身创新的主动性不够,危机感不强。旅游的经营还主要是门票收入。
4、品牌竞争力不强
一是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文化资源内涵在表现形式上,通常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文化内涵很容易利用起来,但隐性的文化内涵只有认真研究,下功夫挖掘,才能被有效发现和充分利用。由于对隐性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使我市缺乏对高端旅游市场有吸引力的品牌。二是旅游者参与性项目不丰富。文化旅游要使旅游者真正参与其中,通过娱乐性的节目,真正领会文化的内涵,才能实现游客和景区双赢。三是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单一。我市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文化资源的静态展示,缺少大型的、专业化的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文艺表演活动;节庆活动内容单调,组织不力,几个大型的文化节有下滑的趋势。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入有时又急功近利,致使许多地方资源开发粗糙、格调和层次都比较低,缺乏文化内涵,影响我市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5、促销、包装缺乏创意
我市的文化旅游业在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上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在产品变为商品上尚未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在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其他文化产品联动上还没有摸索出可行的机制,在宣传、包装和促销上还没有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过硬手段和措施,在听觉上吸引力不强,在视觉上冲击力不够。
6、景区建设差、规模小
景区周边环境差,是我市文化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仅表现在景区周边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绿化美化等方面,还包括了景区周边建筑风格、旅游商品、饮食摊点等方面。与我市旅游深厚的资源内涵相比,我市现有的旅游景点开发的规模偏小、景区内容偏少。特别是能被旅游者接受的产品来说,与全国、周边省市的文物景区相比,我市景区不论是规模、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景区内容中项目同质化的东西多,吸引人、留住人的地方少。
7、旅游商品特色不明显
与深厚的人文资源形成反差的是我市旅游商品开发不尽如人意,旅游纪念品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没有特色且外地品种多于本地品种,致使来运旅游的绝对人数增长较快,但旅游综合消费却相对较低,2007年全省游客人均消费625元,而运城只有593元。运城市旅游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还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方需求,也就带不来较高的旅游综合效益。,
8、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市旅游从业人员中,高中级管理人才还很缺乏。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人员也缺少正规培训和专业培训,导游讲解人员对全市根祖文化的内涵理解也亟需强化提高。整体看,目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阶段,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和措施上落实。
⑼ 中国旅游文旅综合体如何迎风而上健康发展
原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我国旅游直接投资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全国已有144支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未来我国旅游度假产业规模将达10万亿级,成为支柱产业,文旅产业依然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之一。尤其是进入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后,各路资本对文旅产业竞相追捧,市场蕴藏的巨大投资空间和潜力进一步被激发。
目前旅游业已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斜坡式上升。大地云游CEO王亚博认为,文旅项目需要有产业的支撑,同时还需要有懂运营的人才,人才是左右项目生死非常重要的核心因素。在他看来,文旅综合体健康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依托,以大数据为支撑,进行以整体运营为基础的商业业态规划分析。
文旅综合体项目极其考验当事企业的融资能力、重资产运营能力、内容IP规划能力,甚至是政策把握能力,多项能力缺一不可。个性化、差异化的项目打造是引流的关键,IP的运作则是项目开发的一大战略。在打造文旅综合体项目时,需要充分结合自身IP,创新运作思维,深入挖掘文旅项目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将项目与文化完美融合,形成自身独特的差异化优势,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