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造就了日本动漫文化产业
我认为版权成就了日本动漫。
从版权保护体系建成后,日本动漫才实现产业化。
关于何时开始,逐步拥有动漫产业的问题可以去看日本动漫发展的历史,在这不多说。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动漫一定是先于版权保护出现,在初步发展后版权保护迅速跟上,最后才成就了日本动漫产业今天的繁盛。
二:本月新闻一条:
据日媒报道,北海道某无业男子通过网络非法下载人气动漫人物“初音未来”的音乐软件,并将软件转载给其他人从而获得利益。9日北海道名寄警署以涉嫌侵犯版权为由,逮捕了这位名叫水间丈二的嫌疑人。
该犯罪嫌疑人大约从去年8月29日到今年5月19日期间,通过网络服务器保存好“VOCALOID2初音未来”等3种音乐软件,为其他人下载创造可能。该男子的行为侵犯了雅马哈等4家公司的版权。据悉,该男子已经认罪。
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个人认为版权是成就日本动漫产业的最重要因素。
通过比对日本动漫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在战前就已出现,到70年代初都处在稳步且缓慢的发展中,而真正出现爆发式发展跨越发展的节点是出现是在70年代中期。而日本的著作权法正式1970年出台的。出台之后可以说是为日本动漫提供了根本上的盈利模式保护,盈利模式得到保护之后,无疑促进了市场化程度加快,因而在7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动漫实现了快速发展,真正成为了产业。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日本有人喜欢动漫→有公司画动漫做动漫作品→作品放到市场上有人买能赚钱(版权所保护的重要部分)→公司又设法做更好的动漫作品。。。等等等等。。。如此良性循环,产业也就必然壮大。
日本的版权保护,维护了这一个链条的最重要部分。
要知道,动漫作品人都喜欢看,因为一个虚拟的事物是很容易引起人好奇心的,所以哪里都不缺动漫市场(温饱都不能解决的区域当然另当别论),当然哪里也都不缺少有想象力创造了能做动漫的人,但是能做不一定代表愿意做,只有在有市场利润的驱使下才会愿意职业化的从事动漫行业,公司也是一样,哪个公司从事动漫行业一定都是预想可以盈利,如果公司做出来一个动漫,赚不到钱,一定不会有公司愿意参与的。而版权保护的恰恰就是“只要你做的够好,一定赚的够多”。这就是市场的魅力。
最后还需要提到的就是,日本政府抓住了机遇,所谓的机遇就是在动漫市场度过萌芽期,刚开始市场化产业化探索的时间节点,用版权保护住了产业化流程中最重要的盈利模式。正如钻木取火,在火苗(动漫产业化探索)出现的时候一定要用手保护,防止风(盗版)吹灭,若没有护住,则不仅会灭,还会带来再次生火时重新钻木的麻烦。
我国动漫其实缺的也就是版权保护,版权也正是中国动漫长期缓慢发展难以腾飞的根源。在我看来,我国动漫没有完整的市场、没有完整的产业,而这,版权保护不力就是病原。问题中没有涉及我国动漫的部分,在此就先不多说
2. 动漫产业的内容简介
对动漫产业进行产业定位
对一项重要的新兴产业进行产业定位是发展该项产业的首要步骤,这不但表明该项产业已经取得了合法身份,更表明政府对该项产业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重视,为业界指明了投资、发展的方向。动漫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典型代表,尽管在欧美起步较早,但是由于缺乏对该产业的明确定位,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动漫产业的发展范围和发展水平非常不平衡,呈现出美国一支独大的局面。动漫产业“第一世界”中的另外两股力量——日、韩的崛起正是这两国政府对该项产业充分重视的结果,他们动作的第一步就是根据本国国情对动漫产业进行定位,确定动漫产业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现在,国际上普遍把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韩两国对动漫产业的这种性质较早地有了充分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两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所造成的危机感有密切关系。日本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积极寻求除汽车、电子产品之外的经济增长点,而包含动漫产业在内的内容产业则成为日本的首选。2004年6月4日,日本正式公布了《内容产业促进法》,同时内阁会议还决定将内容产业划入《创造新产业战略》。日本政府把内容产业定位为“积极振兴的新型产业”,希望通过文化的产业化实现经济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使产业重心从GDP转向GNC(全民酷),从硬威力(经济和军事)转向软威力(文化价值观和品牌)。因此,早在1996年日本就将动画定为国家重要产业,历届政府都把发展漫画、动画等内容产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同时,日本还将动漫产业作为在经济和外交范畴之外,确立强国地位,发挥国际影响的“软实力”。在日本政府看来,动漫产业不仅能在日本经济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还能利用动漫语言的无国籍性,扩大日本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提升日本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最终达到提升日本的国家形象的目的。
在韩国,1998年金大中上台后深感“资源有限,创意无限”,于是他明确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将发展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列为七大施政纲领之一。从此,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被确立为韩国21世纪国家支柱产业。为了提升其产业类别,韩国政府又将动画从服务业划到制造业。网络游戏是韩国动漫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韩国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英国,动漫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而在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上台后提议并推动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时,创意产业就被明确提出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规划。
3. 有什么关于动漫文化产业方面的书籍介绍一下(最好全点)
动漫产业/21世纪文化产业前沿丛书 (货号:C12-0)
书籍作者:谭玲,殷俊 编著
图书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图书品相:10成品相
库 存 量:5 本
图书售价:16.00元 图书原价:22.00
图书类别:文学
上书时间:2010-10-16
出版时间:2006-05
页数:261页
装订:平装 ISBN:9787561433539
股票名称: 奥飞动漫 研究报告作者: 汪蓉
股票代码: 002292 研究报告出处: 联合证券
推荐评级: 无 研究报告栏目: 公司调研
研究报告上传时间: 2009-9-10 11:34:32
4. 日本动漫产业给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那些启示
中国的动画太过于局限性的,总是融入深深的教育意义,有点孔夫子内讲学的味道。但是随容着社会发展,要想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就必须懂得借鉴创新,一切文化的创新都需要源于一定的社会实践改造。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有些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创作素材,如《功夫熊猫》便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然而可悲的是这并不是国人自己的作品。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自身的文化发展方向是否已经偏离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其去追究《功夫熊猫》的侵权问题,还不如去思考如何靠自己去缔造超越《功夫熊猫》的神话。
5. 动漫和文化产业方面有哪些税收优惠
2018年4月份,在财税〔2013〕98号文已经到期的背景下,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财税〔2013〕98号文,继续延续动漫产业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进行即征即退政策。
一、最新政策内容
由于今年5月1日涉及增值税税率由17%调整为16%事宜,因此今年的动漫产业增值税政策文件分两个期间:
1、自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
在这一期间,增值税税率仍为17%,因此规定对动漫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按照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2、自2018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今年5月1日后,增值税税率由17%统一调整为了16%,因此,文件规定对动漫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按照1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二、动漫产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回顾
(一)增值税政策背景
为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国务院发布国办发[2006]32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后,当时的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12月份联合印发《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即文市发〔2008〕51号文。从营业收入规模、人员等多个具体方面对动漫企业认定条件做了明确。
6. 成都有没有动漫产业园区在那里呀
1、成都影视动画产业园区在双流,还在建设,是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建设的,你可以和他们联系。2、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红星路35号,联系人 张黎明 电话 8691-8855 8693-22553、成都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在郫县,现在还在建设,你可以问下,他们建设单位中盛万吉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在世代锦江商务酒店27楼,青城山的电话,你可以问下。
7.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与动漫游戏产业之间的关系
混个脸熟 我也是一个班的
自己慢慢找吧- -
8. 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出来是做什么的
●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它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美国迪斯尼的“米老鼠”和中国的“花木兰”就是通过卡通文化创意、现代动漫技术和全球化的产业营销方式,从而成为“文化产业”的典型范例(王育济)。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美国、日本经济学家则将其称之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作为中国未来最有潜力的产业,文化产业是党和政府今后若干年内将要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你只要从网上点击“文化产业”,就会发现无数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从行业分类来看,文化产业包括广电影视、报业出版、动漫产业、网络游戏、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广告传播、艺术设计、艺术品市场、文博会展业、体育产业、中外文化贸易与投资等若干具体行业,这些行业大都是“热门”行业。但“文化产业管理”并不专门培养上述某个具体行业的从业人员,而是培养上述行业中共需的经营、策划、管理人才。从目前的社会需求看,恰恰是这类“复合型”人才最为急需。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9. 中国动漫产业现在发展如何
好像上海 杭州 有动画基地 动漫产业比较发达。 我国现在已经意识到动漫产业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动漫产业在我国比较有前景。
我国首个“动漫基地”缘何选择上海?
我国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已经落户上海。据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童祖光和上海宽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总裁朱建民14日介绍,随着动漫热的形成,各地曾有六七个单位向文化部提出设立”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的设想,但文化部在综合评估了各个申办方案之后,最终选择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宽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三方联合筹建”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那么,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何在呢?
具有深厚动漫基础
文化部有关领导在听取汇报时认为,上海是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诞生地,有着深厚的相关文化底蕴和运作经验。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万氏兄弟就在上海拍摄了《铁扇公主》等最早一批中国动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更在国际影坛铸造了中国动画的辉煌。
如今,中国网络游戏的两大巨头”盛大〃和”九城〃也都在上海。
申办方案优势明显
但是,童祖光和朱建民说,更为重要的,是上海的申办方案不仅汇集了”产学研〃三方优势,还整合了全国的力量,打出”中华牌〃。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的参与,使基地在文化产业研究方面拥有了丰富的智力资源,而中心汇聚的全国性文化资讯,也无疑将对基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是以师资培养为特点的综合性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育设施,并在人文社会科学和信息科技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学科优势。
而上海宽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作为企业,在产业运作方面具有的经验和优势,又将对基地的发展和运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方合作,水到渠成,将”产学研〃和”产业链〃两根链条环环相扣。既面向全国资源,也发挥了上海本地的优势,使得动漫游戏产业发展链条有效地运转起来。
借鉴各国成功做法
”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的建立,借鉴了世界各国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基本经验及成功做法,如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院的运作方式。这种由国家文化管理机构授权,由国家最高科学研究机构、具有条件的大学及具有产业开发实力的企业联合组成开发团队的做法,对形成我国发展信息与文化产业的实验场与战略基地,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关链接:韩国是如何振兴文化产业的
在经历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痛定思痛,决定进行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并由政府出资,通过建立文化振兴院来支持其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在1999年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隶属于文化观光部。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是为构筑文化产业的创作基础、培养人才、活跃对韩国文化的开发制作、流通和市场营销、促进对国外市场的开拓而设立的综合产业支援机构。振兴院发掘各种类型的文化内容,如动画角色、漫画、移动内容、音像等,从这些内容的策划开始到制作、流通、吸引投资及出口,提供全面的服务。
2004年韩国文化振兴院拿出15.5亿元韩币来支持178项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振兴院分为三个部分:产业孵化本部、内容开发本部和产业振兴本部。
振兴院对企业的支持可以分为四种模式:一是通过风险资金进行。二是通过平台支援。三是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文化产业振兴院目前已经在中、日、美等国设立了办事处,明年在伦敦将再设立一个,从而建成亚、欧和北美主要市场的联络体系。这些办事处主要的职能是帮助企业参加当地展会、推广韩国企业产品、寻找本地合作伙伴、免费提供产品的本地化服务等。四是通过孵化企业。在振兴院办公室所在的大楼内,在七、八、九楼安排”孵化器〃,通过风险资金间接地安置了80余家小企业进行孵化。
参考资料:doz动漫站 http://www.dozdm.com/ke/changshi/200605/20060512110714_1757.html
10. 从传播学角度谈谈为什么动漫、网络游戏会在文化产业产业中异军突起
●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它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美国迪斯尼的“米老鼠”和中国的“花木兰”就是通过卡通文化创意、现代动漫技术和全球化的产业营销方式,从而成为“文化产业”的典型范例(王育济)。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美国、日本经济学家则将其称之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作为中国未来最有潜力的产业,文化产业是党和政府今后若干年内将要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你只要从网上点击“文化产业”,就会发现无数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从行业分类来看,文化产业包括广电影视、报业出版、动漫产业、网络游戏、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广告传播、艺术设计、艺术品市场、文博会展业、体育产业、中外文化贸易与投资等若干具体行业,这些行业大都是“热门”行业。但“文化产业管理”并不专门培养上述某个具体行业的从业人员,而是培养上述行业中共需的经营、策划、管理人才。从目前的社会需求看,恰恰是这类“复合型”人才最为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