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陕西农业30年的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等方面)
30年日月新天。西部农业,正逐步改变单家独户的小生产经营方式,走上一条合作化、产业化、规模化农业发展之路。
30年,西部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来,西部农业生产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2007年,四川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449万吨,比1978年增产1068万吨,增幅44.9%。陕西省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5210万亩,总产量1194万吨,比1978年增产394万吨,增幅49.3%。
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西部地区多种经济作物和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陕西果业发展强劲,2007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达1327.4万亩,是1978的9倍,总产达940.2万吨,是1978年的28倍。其中,苹果业实现了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质量全国第一。畜牧业快速推进,蔬菜、茶叶、蚕桑、中药材、花卉等区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茶叶,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0.24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103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44万吨。
西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主要源于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理念、经营方式不断转变,农业科技含量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等。
科技引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2003年~2007年,陕西省农业基础建设投资累计达10亿元,主要实施了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沼气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农村信息化加快发展,全省已建成15个省级专业网站、2950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58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5%。
一些数据,具体的你还是需要官方途径来证实。
B.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可以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的地方,发展种植业;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发展林业;在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牧草广布,发展畜牧业;在水资源丰富,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发展渔业等.
故答案为: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可以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的地方,发展种植业;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发展林业;在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牧草广布,发展畜牧业;在水资源丰富,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发展渔业等.
C. 陕西省农业厅有哪些部门
一、行政处室
(一)办公室
负责厅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重要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负责文秘与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重要文件的起草、新闻发布、政务信息、机要、保密、档案、信访、 保卫和接待工作;负责厅机关财务报账和资产管理等行政工作。
(二)人事处
负责厅机关及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人事、劳动工资、出国政审及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工作;承办厅机关及直属单位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察、培养、选拔、交流、任免等具体工作;组织实施目标责任制及考核、奖惩工作;调查研究农业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状况,编制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和人才开发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农业系统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指导全省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导精神文明建设;负责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
(三)政策与法规处
负责有关农业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的起草并监督实施;负责对部门内政策法规起草中涉及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条款的审核工作;负责组织省级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指导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执法队伍的管理监督以及农业法制宣传教育;负责农业行政复议工作;负责农业和农村工作政策的综合调研与协调,承担政策性文件的起草工作。
(四)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处
研究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工作;指导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指导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资产管理;指导农村土地承包、耕地使用权流转和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组织对农村经济收支、农民收入的监测;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负责检查有关农民负担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负责农民负担情况的监测,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调查处理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件;指导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五)市场与经济信息处(省政府“菜篮子”工程办公室)
研究制定农产品及农业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研究提出有关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及农业财政补贴的政策建议;收集、预测并发布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年度和中长期供求情况等农村经济信息;指导农业行业信息系统建设;负责“菜篮子”工程的生产建设管理,制定“菜篮子”工程生产环节的总体规划,负责“菜篮子”工程发展基金的管理使用;管理农业有关产业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标准;负责绿色食品的认证管理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六)发展计划处
组织拟定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及农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计划管理;承办重大农业建设项目和具有示范效应的产业化项目的审核、审批工作;负责编制各项经费的预算、决算,监督厅管各项资金的使用;指导农业行业和直属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督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保值增值。
(七)农业产业化处(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组织研究拟定农业产业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品品质 改善;组织研究拟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实施农业产业化规划,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扶持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项目、面局和政策建议;负责实施全省苹果产业化工作;协调农业各产业结构调整和综合平衡;负责组织协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全省农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分析评估、和动态监测的综合 分析工作;负责全省农业资源、农业区划的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咨询工作。
(八)科技教育处
拟定科技、教育、技术推广及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组织指导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教育培训体系工作;指导开展农业技术集团科技承包、承办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农科结合工作;组织重大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的遴选及实施;管理科技术成果;负责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指导农业和农民教育工作,组织农民技术职称评定;负责农业科技宣传和组织指导国内农业展览活动;承担农用地、草原、宜农滩涂、宜农湿地及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协调监督;指导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九)种植业管理处
指导全省种植业生产和结构布局调整;研究提出种植业生产规划、计划和政策;负责提出种植业生产项目建设计划、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并具体实施和管理;组织种植业适用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提出耕地保护、补偿与改良的政策措施;指导救灾备荒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源的储备和调拨;组织化肥、农药、种子(苗)、等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鉴定、登记;组织农业植物内检工作;指导种植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参与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负责农情网点的建设、汇集和传递种植业生产情况;掌握种植业生产和自然灾害情况;参与拟定“菜篮子”工程中有关种植业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任务。
(十)畜牧兽医处
指导畜牧业结构调整,研究提出畜牧业发展规划及重大技术措施;指导畜牧业产加销一体化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种畜(禽)场、畜牧业商品基地和其它畜牧业建设项目,并实施管理;负责兽医医政、兽药药政和种畜禽、牧草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动物(野生动物除外)防疫、检疫工作;组织动物疫病发布、控制和扑灭工作;组织拟订兽医、兽药、牧草、畜禽品种标准,实施兽药产品质量的监测、鉴定及执法监督,并负责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的监督实施;组织实施畜产资源和牧草资源保护工作;参与拟定“菜篮子工程”中的有关肉、奶、蛋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畜产经济的协调工作。
(十一)外事外经处
承担省政府交办的农业涉外事务;组织全省农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国外农业发展动态;拟定农业利用外交和农业招商项目规划及有关政策;组织举办农业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及农业展览、展销;组织省级农业招商项目规划;管理农业援助项目;承担外事接待任务,指导协调厅机关、直属事业单位的外事工作。
机关党委按党章规定设置。
纪检组、监察室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二、陕西省农业厅事业单位:
陕西省农业信息站
陕西省种子管理站
陕西省饲料工业办公室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陕西农学会
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
陕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站
陕西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陕西省农业机械鉴定站
陕西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
陕西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陕西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陕西省农垦科研中心
陕西省农业工程勘察设计院
陕西省家畜改良站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陕西省农业学校
陕西省农业干部学校
陕西农业杂志社
陕西省园艺蚕桑站
D. 陕西现代农业产业化研究院挂牌了吗
陕西现代农业产业化研究院挂牌了,这个现代农业产业化研究院是有牌照的
E. 陕西省宁强县土地流转价格具体是多少
去年以来,我县一些乡镇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形式,为农村能人搭建创业平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基地规模,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有力地推动了茶叶产业发展。
一、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集约模式的新探索
土地流转为经济能人搭建了创业平台。铁锁关镇引进西安帅帮网络服务公司经纪人郭荣平回乡创业,2007年11月租赁铁锁关村近百户农民土地,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利用信息、资金、技术等优势发展茶叶生产,新建集中连片茶园238亩,占地9亩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正在建设中。该村与郭荣平签订的土地转让合同中规定,农户除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外,从第五年起每亩可获得一定的租赁费,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到茶场务工挣钱,由镇政府提供合同担保,农户已在茶叶基地建设的短短两个月时间挣取劳务收入15万元。农户何志俊说:“自己种地不划算,一旦遭了灾,还要往里赔钱,通过镇上、村里统一招商,不仅土地收益好,我们夫妻还能在茶场打工挣钱”。
土地流转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了基地规模。高寨子镇认真落实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大力培育茶叶产业,改过去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不断壮大茶叶产业基地规模,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去年将高寨子村630亩低产茶园承包给戚家垭村付祥文管理经营,去冬今春以来,已投资10万元实施了修剪、除草、施肥等茶园改造管护措施,使原来的老茶园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茶叶长势十分喜人。改造茶叶加工厂房18间,购置了新型茶叶加工设备,建起了年产20吨的茶叶加工厂,付祥文还注册资金50万元,成立了宁强龙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今年3月,付祥文被县政府授予全县茶叶生产示范户。在他的带动下,肖家坝村600亩新建茶园又被千山茶叶公司承包租赁。截止目前,全镇共发展茶园10200亩,茶叶产业不断走向规模化经营。
土地流转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舒家坝乡引进西乡民营企业客商涂和亮租赁该乡陈家坝村700亩茶园,投资80余万元建起了宁强县宁雨茶叶有限公司。实行茶叶生产统一经营管理,雇用当地农户从事茶园锄草、施肥等,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公司和农户双赢,农民在茶厂务工人均月收入600元以上。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今年2月,湖北客商叶爱民又在该乡塘子盖村投资120万元承租荒滩20亩养殖肉牛,承包荒地400亩,发展优质核桃和青玉米种植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土地流转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从初步实践看,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有利于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了“一村一品”,壮大了基地规模;二是有利于用工业生产理念引领农业生产,实现由农户家庭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形成农业工厂化发展模式;三是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实现由粗放经营向标准化经营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能人带动、示范带动的“一引四带”运行机制,以此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三、土地流转可资借鉴的几种形式
1、土地转包。承包方把自己承包的土地,在剩余承包期限内全部或部分转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耕种,土地转包方向原土地承包经营人支付转包费
2、土地互换(土地置换)。为解决土地分散和地块零碎问题,方便集约生产,发展规模经营,农户将部分或全部承包地块进行互相调换。这种模式一般是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农户与农户或经营大户与农户之间产生,还有公益事业占地、村镇建设统一规划用地等对部分地块置换。
3、土地租赁。土地承包人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的土地在剩余承包限期内全部或部分租赁给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并收取一定租金。
4、使用权拍卖。一般指“四荒地”(荒山、荒坡、荒地、荒滩)使用权拍卖,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租赁行为。
四、土地流转的几点建议
1、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是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权利和法律保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土地流转办法。鼓励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在切实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农村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在提高农业生产与土地经营比较效益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2、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一是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农户土地纳入到龙头企业的基地中,既促进土地流转又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二是发展经济能人带动型模式。经济能人利用自身的信息、资金、技术等优势,租赁集体或农户的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三是发展市场带动型模式。依托农产品产地和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当地优势产业的不断壮大,促进农户之间通过土地置换、转包等形式,使土地相对集中用于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四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模式。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农户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由合作社承包租赁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消除后顾之忧。
3、培育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化服务。积极培育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可依托县乡(镇)政府土地合同管理机构,从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建立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搜集土地流转的供需和市场价格信息资料,对外公开发布。
4、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与管理。流转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协商,特别是由村集体牵头委托承包形式的流转,必须要有农户本人的签字或协议,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土地流转合同,要明确流转地块的位置、面积、价格及支付方式、期限、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式等细节,流转合同签订后要经公证机关公证,也可由乡镇专门办事机构鉴证,严格报批管理。同时要加强土地流转事后监管,保证土地流转合同权利及义务履行,确保农业用地用于农业生产,防止出现土地违规使用和农业用地用于非农项目。(
F. 陕西省农业、工业和交通,基本概况.
陕西省土地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公里, 其中高原9.251万平方公里, 山地面积为7.4万平方公里, 平原面积不过3.9万平方公里。全省常住人口为3735.05万人。陕西省设10个地级市,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主要城市有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铜川市、汉中市、延安市。
农业和畜牧业
陕西省农业粮食播种面积近年增长稳定,产量增加,果业持续快速发展,水果总产位于全国前列,畜牧业稳定发展,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179万亩。
林业生产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陕西省林业生产从过去的以退耕还林、增加造林面积、封山绿化为主,向提高林木质量、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业产品产出方向转变。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产业化步伐加快。陕西省继续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奶业发展为突破口,狠抓疫病防治、健全良种建设、推广标准化饲养、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
全年水产品产量7.45万吨,比上年增长1.3%。
县域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加快。陕西省县域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35.77万人,新增15.56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24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增加值849.77亿元、利润总额178.04亿元、实交税金59.56亿元,分别增长13.8%、15.9%和19.7%。
工业和建筑业
陕西省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1305.85亿元,增长20.4%;轻工业265.95亿元,增长13%。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1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对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八大工业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5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8.9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化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9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4.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904.33亿元,增长2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有色冶金工业470.19亿元,增长30.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其他支柱产业中食品工业增长2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7%,医药制造业增长7.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4.4%,纺织服装工业增长14.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259.78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实现利润513.64亿元,增长31.6%;税金总额317.14亿元,增长31.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9.29,比上年提高24.6个百分点。
在统计的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6个行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产值756.73亿元,比上年增长47.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05.07亿元,增长3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05.55亿元,增长40.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16.45亿元,增长13.4%;煤炭开采和采选业228.48亿元,增长26.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1.43亿元,增长27.8%。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保持较快增长。
建筑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95.38亿元,比上年增长36%;实现利税总额42.32亿元,增长32%,其中实现利润13.36亿元,增长3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7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09.9万平方米,增长13.4%;房屋竣工面积12130.9万平方米,增加230.1万平方米,增长12.1%。亏损企业个数120个,比上年增加16个,亏损面为14.3%,比上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
交通、邮电
交通:全年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1661.8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8%。其中,铁路1367.63亿吨公里,增长4.6%;公路284.21亿吨公里,增长11.7%;民航9.65亿吨公里,增长15.4%。
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3.92亿吨,比上年增长7.0%。其中,铁路1.39亿吨,增长7.1%;公路2.51亿吨,增长7.0%;水运117万吨,增长2.6%;民航4.73万吨,增长21.3%。
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4.13亿人,比上年增长8.9%。其中,铁路4401.90万人,增长21.4%;公路3.61亿人,增长7.5%;水运355万人,增长3.2%;民航497.12万人,增长20.4%。
邮电: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电信137.94亿元,增长13.7%;邮政16.40亿元,增长7.2%。邮电业务总量429.72亿元,增长22.9%。
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368.71万门,比上年增长8.4%。全省电话用户突破二千万,达2097.0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913.49万户,增长6.3%;移动电话用户突破千万,达1183.58万户,增长26.2%,普及率分别达到24.46部/百人和31.69部/百人。城市电话用户579.1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34.35万户,无线市话用户211.69万户,分别增长3.1%、12.4%和2.8%。全省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3.55万户,增长56%。
G. 陕西铜川当地农村主要生产那些农产品
铜 川 农 业
粮油生产:“十五”以来,我市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确保总产”的思路,以小麦、玉米、油菜生产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作物布局,大力推广“三项”技术,认真实施“种子”工程,加大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的技术推广力度,实现玉米品种优良化、包衣化、杂交化,并且采取典型示范、行政推动、实用技术组装配套等措施,使粮油生产得到稳步发展,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2005年由于全国粮食市场发生变化,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2005年,全市播种粮食作物108.45万亩,油料11.18万亩。其中小麦51万亩,玉米37.65万亩,粮食作物在粮食面积比2000年减少4.15万亩的情况下,总产达23.69万吨,单产达到218.5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3%和7%,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积11.18万亩,较2000年增加1.03万亩,总产达0.91万吨,平均单产81.7公斤。
畜牧业:“十五”期间,是我市历史上畜牧业发展最好的时期,特别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和召开畜牧产业化会议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重点扶持陕西正立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金圣公司、齐天乳业等龙头企业,使之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并依托正立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奶牛饲养模式,辐射带动耀州、王益、印台奶牛养殖基地。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发展订单畜牧业。坚持“引导、支持、保护、调整”的方针,积极培育和大力扶持民办技术推广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及中介服务组织,搞活畜产品流通,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畜牧产业化发展格局,有效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生产热情,有力推动了全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显著提高。2005全市肉牛19.01万头比“九五”末增长29%、肉羊23.74万只,奶牛新增2002头,存栏达到10268头较“九五”末 20.4倍。为加快畜牧良种化进程,目前我市奶牛、肉牛、肉羊、生猪、鸡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0%、60%、80%、90%,畜禽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的连年增加,现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中药材:中药材产业在我市是一个传统产业,但同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铜川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和行医的地方,农民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古已有之,但是中药材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还是进入新世纪后。“九五”末我市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仅为3000多亩,但为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我市“果、牧、药、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各区县为顺应市场潮流,响应政府号召,从政策、资金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区、宜君县都分别制定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耀州区被定为我省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县,杨凌麦迪森,方舟制药,耀州医药公司等中药材加工销售企业分别将药源基地建在我市,积极开展中药材GAP和SOP规程的研究工作,这些企业的进入为我市中药材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药材产业得以迅速发展。2005年我市的中药材发展到7.22万亩,比“九五”末的3000亩增长24倍。
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的排头兵,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十五”期间,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市在结合实际,认真分析,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铜川市关于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意见》(铜发〔2003〕26号)。同时为使我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真正起到“龙头”作用,我市又紧密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抓了绿想集团、祥云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炼油四个果业加工龙头企业;正立公司、齐天乳业、凯撒肉牛育肥场等三个畜牧龙头企业;方舟制药、秦塬药用化工厂两个药材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依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新型机制和模式,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参考网站地址:http://zwxxq.tongchuan.gov.cn/admin/pub_newsshow.asp?chid=100006&id=10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