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湖北恩施旅游特点和特色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
土家人跳摆手舞讲究时辰、场地和规模。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以祭“八部大神”为主。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在恩施流行于酉水流域。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因此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的织布。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
关于西兰卡普的由来有个动人的传说: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❷ 请从行使自治权的角度为恩施州的旅游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1、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 2、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 3、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法规 4、建设排污处理设施,倡导绿色旅游 5、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❸ 我们恩施与长江三角洲之间相比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恩施和长江三角洲之间相比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就是恩施这里边景色非常优美比如大峡谷等等在全国都是出名的如果说他不利条件的话就是说他这里跟长江三角洲比的话还是小了一点
❹ 恩施州旅游发展前景浅析
二流子太多!穷!没发展前途!
、
❺ 恩施是如何发展扶贫成旅游的
据报道,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按照“旅游是扶贫的金翅膀、扶贫是旅游的内主战场”的理念,容抓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重要抓手,在奋力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中。
在保证规范管理的条件下,景区免费让当地百姓107人在景区内从事特色交通(轿夫、背篓)经营;景区实景演出近200人的群众演员全部是当地百姓,增加了他们的额外收入;带动景区周边近200户农家乐发展,拥有床位3000余张。
❻ 恩施州短期内发展最快的产业是
“生态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中国健康旅游基地”的提出,给我州旅游业的发展定了调,这个调定位是准确的。位于大武陵地区的清江流域良好的生态日益受到外界关注,有专家把恩施称为“中国的绿肺”,恩施发展生态旅游的时机已经到来,随着“两路”的即将开通及航空线路的拓展,恩施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时不远,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经济富州富民的目的将逐步实现。 一、恩施州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 1、自然资源 恩施州位于大武陵地区清江流域的湖北西南部,面积2.4万平方公里。为湖北省主要林区,有水杉、珙桐、红豆杉、鹅掌楸、银花杜鹃、等多种珍贵动植物,土特产和药材资源丰富。腾龙洞、坪坝营、苏马荡、神农溪、大峡谷、齐岳山等旅游资源为我州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人文资源 我州人口380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约占一半。恩施春秋巴国地,这里有原汁原味的土家歌舞,美轮美奂的苗族服饰,肉连响、毛古斯是享誉世界独领风骚的民族文化风情,展示了巴人的迷人风采和灿烂古文化的独特魅力。 3、气候资源 恩施气候宜人,适宜人居,是天然避暑胜地而有“夏季凉都”之美誉;鄂西林海成为富氧的“绿肺”。全球气候变暖使恩施的气候成为旅游的核心竟争力 。二、发展生态旅游可实现环保与富民双赢 过去由于区位偏僻、交通不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恩施旅游业的发展,随着“铁、公、机”条件的改善,恩施这块旅游的“处女地”,将彻底改变资源处于沉睡状态,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景十分看好。 恩施旅游在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旅游市场开发空间很大,是我州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把旅游作为我州的支柱产业来抓,进行发展规划研究,对合理保护和建设我州的生态环境,促进恩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无需大规模的旅游设施建设,保持生态环境的原汁原味,是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在恩施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使游客走向自然,学习自然,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 同时,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开发项目,具有旅游业本身所具备的一些优势。首先,旅游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很强,能带动建筑、金融、通信、娱乐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的乘数效应。对恩施来说,保护工程的实施产生了一大批生态移民,发展生态旅游可以解决部分移民就业,实现产业转移。再次,旅游业的“财富转移效应”即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目的地转移,可以使财富在地区间进行再分配,促进三江源地恩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增收。第四,随着旅游这种跨越空间的文化交流与嫁接方式的长期进行,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恩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目前制约恩施生态旅游业发展因素 1、基础设施薄弱。恩施州地理环境复杂,交通线路密度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信落后,造成旅游者出入不便,严重制约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2、缺乏总体规划,粗放性经营方式造成对旅游资源的低层次开发。一方面恩施州以及各县、市缺乏整体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又没有合理的市场机制引导,导致旅游开发趋同性强、效益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恩施州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强烈的利益动机驱使人们为了自己获取好处,而不惜给人和社会带来灾难(大量砍伐林木)。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的整体美感。 3、是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发展生态旅游要求必须把旅游资源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我州经济欠发达,资金问题尤为突出。同时,生态旅游业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4、缺乏与旅游业配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恩施州第三产业发展普遍落后,旅游的八大环节“吃、住、行、游、购、娱、康、教”,存在着“小、散、弱、差”的状况,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更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以新理念推动恩施生态旅游走向世界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每年给全球带来至少200亿美元的产值。从拥有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条件出发,恩施州生态旅游完全有望培育成中西结合部新的亮点。应该在其初生期和成长期主动把握趋势,发挥后发优势,积极介入管理,利用互联网上多媒体互动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推销生态旅游产品,抓紧制定有关管理规则,使这些管理和促销的新理念成为推动恩施生态旅游走向世界的积极力量。 1、规划先行,制定恩施生态旅游规划 通过制订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法规,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约束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不良行为。参考借鉴我国其他地方自然保护区数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制定出有利于恩施资源环境的科学管理规划,促进多部门包括政府、企业、保护管理机构、科教单位以及投资方之间的协作。 2、抓住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及资金扶持,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从吃、住、行、游、购、娱康、教八个方面整体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3、广开渠道,多方筹措开发资金。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确保重点项目的需要;建立生态旅游专项发展资金,集中财力解决目前旅游开发中的重点和突出问题;积极争取国内外资金的投入,做好联合开发,共同受益;对于有条件的项目可以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 4、严格生态旅游景观的现场管理,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促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确保生态旅游景观地区环境和居民的利益。 5、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采取国际先进的经营方式。把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和生态文化的融合提到重要位置,增强生态旅游消费的文化魅力,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❼ 请你为恩施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怎么近期总有那么多的人,总是在网络上问题恩施旅游的一些建议和大方回向的问题呢?
说实在话答,如果要不是恩施旅游主管负责人,再说,再好的建议都没有用。关键是实施。
旅游始终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环境第一,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同时加强景区周边基础建设,酒店,饭店。
最后是要不断加大当地旅游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❽ 概括恩施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回,西临渝黔,北靠答神农架。恩施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
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 “华中药库”、 “烟草王国”、“世界硒都”之称号。全州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00万千瓦,可开发量达500万千瓦,风电资源蕴藏量达300万千瓦,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鄂西铁矿是中国四大铁矿之一,已探明储量13亿吨,预测储量达40亿吨。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500亿立方米,预测资源量达1.5万亿立方米。恩施还拥有世界最大的独立硒矿床。
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内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