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和主创团队
专家委员会主任:齐勇锋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丁俊杰王育济 尹欣 尹鸿专 刘承萱 祁述裕属 李炎 李怀亮 张晓明 张胜冰 张淼 李向民 陈少峰范周范建华 金元浦 胡惠林胡智锋贾磊磊 顾江 梅松 蒋祖煊 魏鹏举 傅才武 熊澄宇 欧阳友权编委会主任:范周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卜希霆齐勇锋 齐骥 刘江红 朱敏 张春河 陆政品 陈小申 赵自芳 赵莹 靳斌 郭贵领 谢伦灿 蒋多总编辑:范周执行总编:齐骥编辑部主任:储钰琦责任编辑:刘文杰 何圣捷视觉编辑:视觉传达工作室 视觉总监:刘翔法律顾问:王四新订阅联系人:杨洁
网络支持:文化产业学术网 中国文化产业网
『贰』 文化产业的专业设置
推出《2013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总评榜》
TOP 1: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 TOP 2: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TOP 3: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 TOP 4: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TOP 5: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系)
TOP 6: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 TOP 7: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 TOP 8: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TOP 9: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TOP 10:闽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企业管理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为文化企事业、政府管理部门和教育培训部门培养能够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企业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国内部分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或方向的院校: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江汉大学、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长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现代艺术研修学院、浙江工商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广州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南昌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湘潭大学、青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仰恩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石家庄学院、四川文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管理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兰州文理学院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是研究和实践东方文化的非实体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于l997年4月。
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越南文化等。中心主要工作内容有:编辑出版东方文化研究丛书,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举办专题讲习班、研修班,提供有关的咨询与建议,开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心聘请院内外、国内外有关著名学者为特约研究员,黄心川为名誉主任,徐远和、李甦平曾任中心主任,现任主任为孙晶,副主任卞崇道,秘书长王青。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为四川大学所属从事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决策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跨院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2011年获批成为首批全国版权示范基地,中心主任是蔡尚伟。
中心的宗旨是发挥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文学艺术、工商管理、历史文化、软件工程、外国语言等学科的综合优势,主要运用现代化的以实证调查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世界文化产业特别是亚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走向,为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与方案,提供有关决策咨询服务,培养和培训有关专门人才,集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和人才培养为一体,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是中国人民大学直属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研究所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整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相关科研院所及产业链相关的优秀资源,开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标准制定、战略规划、决策咨询、园区建设、人才培训、品牌推广、投资促进等系列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被誉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之父,是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北京市政府、深圳市政府等8省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为多个国家部委,省市级城市和数十家文化产业园区提供过咨询服务,是国内文化创意领域成功实践案例最多的文化创意研究机构 。
清华大学
国家为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央领导有关指示精神,2004年5月,经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批准,学校以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院、信息学院等7个与文化产业研究相关的实体学院为依托,建立了校级跨院系的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心有一支多学科权威学者和高层行业管理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非物质经济等相关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国际学术声誉,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是熊澄宇。
中心将以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导,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以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面向市场,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努力建设一个设备先进、机制灵活、人才荟萃、成果丰富、研 学产管一体化的国家基地,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是上海社会科学院设立和领导的专业研究机构,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文化智库为目标,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规划应用为重点,以决策服务为特色,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创意经济、城市战略、企业文化、体育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研究和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为花建。 1. 陈少峰,1964年出生于福建省漳浦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专家,教育部评审专家,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召集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伦理学史、正义的公平、新中道的管理哲学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等。
2. 向勇,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英国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访问学者,英国伦敦Metropolitan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兼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创意产业协会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韩国文化院顾问委员会文化产业组委员。
3. 金元浦,男,汉族,1951年1月生,浙江浦江人。1987年于陕西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钱中文先生学习,199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2000赴韩国讲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4. 崔俊超,知名自媒体人,动漫产业国际联盟副秘书长,“文化旅游产业”微信公众平台创办人,多家大型媒体特邀专栏作者,供职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从事旅游演艺、主题公园、农业生态、文化传媒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创办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微峰会任秘书长、河南媒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执行董事。曾参与有中国著名爆笑舞台剧《开心麻花》河南巡演、世界著名音乐剧《猫》、中岳嵩山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国首席禅文化主题酒店《禅宗少林·照见山居》、大型实景神话音乐剧《嫦娥》等市场营销与品牌宣传工作。
5. 范周,男,首席研究员、教授、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全球文化产业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文化产业》杂志社总编辑。历任山东省曲阜市文化顾问、中国金牌形象大使等大型活动总策划,参与了许多著名企业的整体经营策划和营销活动。在北京市朝阳区、河北省承德市挂职期间,主抓文化产业工作并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运用到科研教学中。
6. 叶朗,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叁』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和文化产业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培养要求不同、就业方向不同、课程设置不同。
1、培养要求不同: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掌握现代产业理念和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为目标。文管专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少数院校授予艺术学学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
2、就业方向不同:文化产业为党、政宣传文化管理部门机构、各级文化事业单位,各类文化企业、以及大型文化跨国公司的各种文化业务和管理工作;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探讨文化产业中各个行业以及综合经营管理中企业的盈利方法及其模式。
3、课程设置不同:文化产业专业覆盖面较广,所学课程较多,覆盖了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贸易、手机网络、动漫音乐、文化经纪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为文化学、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交流史,产业经济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等。
『肆』 什么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权衡
民营资本应抓住机会,地方政府部门需理清思绪,转变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
规划提出,在国家许可范围内,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引导什么样的资本,以什么样的形势参与投资文化产业非常重要。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要让资本在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方面起到施肥、灌溉作用,而不是榨取文化的价值。
据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志军介绍,目前五大银行已经参与贷款投入文化产业超过 2300亿贷款(人民币),上市公司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30家,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超过300亿,形成了一批销售收入和资产双过百亿的大型文化企业。此次规划对民营资本的开放政策也得到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的肯定,“国家现在鼓励民营发展很重要。 ”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国内的情况主要是国有资本做平台和媒介,内容大多是民营资本在做,民营资本如果做不大,文化产业就走不出去。陈少峰还建议进一步对民营资本扩大开放,政府给予更多的扶持,以促进其成长壮大。
而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只是将文化产业当做经济发展手段的现象,陈少峰表示,这是惯性思维作祟。他认为许多文化产业都是硬件搞得多,内容很少。一些企业建设的产业园也大多热衷与一些公司合作做地产项目,并没有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精髓所在。
“发展文化产业要改变理念,地方政府需要好好梳理发展思路,一方面要与传统产业提升要求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城市文化建设和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能只是单纯地与制造业结合,如果只是这样。就算GDP上去,但没有高质量,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能长久。
创造与消费相互促进
中国文化产业消费前景巨大,需要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才能真正促进消费
规划指出,扩大文化消费。内容包括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支持海南等重点旅游区建设。
据相关部门测算,2010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1万亿元左右,并且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陈少峰认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品的水平有关。拿体育产业来说,中国没有高水平的职业联赛,没有明星,没有相应配套的产品。我们的文化内容相对较弱,导致消费潜力没有释放。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文化产品不适销对路是当前文化消费总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文化产品要向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而新兴业态企业大都弱小,需要有关部门为它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是精神享受,可以达到上不封顶的状态,内容越好,消费者消费越多。如果我们可以生产出好的商业大片、电视剧、畅销书,加上品牌和国际市场,文化产业的市场十分广阔。
深圳政协的金心异委员提出了另一个关于文化产品消费的问题,他认为如今公益性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不对称或错位的问题,政府容易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非根据市民的真实需求来供给此类产品,这也需要改变。
“走出去”的困难与前景
从内容到销售逐步完善,使中国的文化产业走进国际性的产业循环当中
规划指出,“扩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兴办文化企业。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文化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是必然趋势。
孙志军表示, “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规划统筹安排,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文化贸易促进政策,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韩国去年的文化出口额高达 42亿美元,较2009年上升了60%。而在网络广播方面,韩国去年的电视剧出口额高达2.52亿美元,音乐出口达到 1.77亿美元,电影出口也有2600万美元。
然而,文化上的差异,技术上的距离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据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介绍,2011年,我国生产电影故事片558部,电视剧1.5万集,电视动画片突破4000小时,从数量看,我国已经是广播影视大国。但从人民需求、时代要求和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追求来看,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的主要瓶颈。
面对“十二五”期间广电总局有哪些政策推动中国由影视产业大国向影视产业强国转变的问题,田进表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影视剧的创作水平,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以提高原创能力为根本,进一步完善选题的规划、资金的投入、表彰奖励等机制,着力扶持原创精品创作生产。从今年开始,广电总局要组织实施剧本精品创作工程,设立优秀剧本奖励基金,着力扶持优秀剧本项目,每年拿出3000万元,向全社会征集奖励好剧本,每个优秀影视剧本给予100万元到300万元奖励。
文化产品本身,需要改变以往中国影视、动漫企业“价廉物美”的影响,从脚本创作、技术设备、营销推广全方位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合作与沟通、共享技术内容资源、突破版权障碍,充分发挥资本的手段,通过控股、并购等方式强化文化产业集团。
此前国家工商总局出台文件,对优化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支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制定若干具体政策。 其中包括允许转制文化企业使用原事业单位名称;促进以知识产权出资,鼓励数字出版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有实力非公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
陈少峰表示,如果企业要走出去在国内应该足够强大,国内市场应足够开放,促进企业制作高端的产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十分必要,同时应以整体华人的力量来创建体现中国人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人自己的品牌。
『伍』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专业2015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专业代码:1301J1
研究方向
01文化规划
02文化投融资
03文化市场营销
04文化企业管理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
③728文化产业基础
④817综合考试[艺术学]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复试:
9071文化产业管理与经营
①《中国文化产业新思考》 范周 光明日报出版社
②《文化产业概论》 韩骏伟、胡晓明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③《文化市场营销学》 赵泽润等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④《艺术产业运营学》 谢伦灿 人民出版社
⑤《中国文化产业年鉴》
⑥《中国文化产业》杂志2010年至今,每期
⑦《中国娱乐产业》杂志2010年至今,每期
⑧《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胡惠林等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陆』 《电影产业促进法》有何亮点
为打击票房造假行为,现实施《电影产业促进法》,那么,该法有何亮点?
一、取消“电影拍摄许可证”,拍电影不需要报批啦!
实施之日起,将正式取消了电影制片单位审批、《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审批。
七、“德艺双馨”被写进法规
对演员、导演等电影从业人员直接提出了倡导性要求,将“德艺双馨”写进了法律。知名的电影从业者作为公众人物,更应该严格要求,做好表率。
『柒』 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产业管理在本校吗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专业2015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专业代码:1301J1
研究方向
01文化规划
02文化投融资
03文化市场营销
04文化管理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
③728文化产业基础
④817综合考试[艺术学]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复试:
9071文化产业管理与经营
①《中国文化产业新思考》 范周 光明日报
②《文化产业概论》 韩骏伟、胡晓明编著 中山大学
③《文化市场营销学》 赵泽润等编著 中山大学
④《艺术产业运营学》 谢伦灿 人民
⑤《中国文化产业年鉴》
⑥《中国文化产业》杂志2010年至今,每期
⑦《中国娱乐产业》杂志2010年至今,每期
⑧《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胡惠林等主编 上海人民
『捌』 请问考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生都考什么,需要考数学吗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专业2015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专业代码:1301J1 研究方向 01文化规划 02文化投融资 03文化市场营销 04文化企业管理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 ③728文化产业基础 ④817综合考试[艺术学]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复试: 9071文化产业管理与经营 ①《中国文化产业新思考》 范周 光明日报出版社 ②《文化产业概论》 韩骏伟、胡晓明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③《文化市场营销学》 赵泽润等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④《艺术产业运营学》 谢伦灿 人民出版社 ⑤《中国文化产业年鉴》 ⑥《中国文化产业》杂志2010年至今,每期 ⑦《中国娱乐产业》杂志2010年至今,每期 ⑧《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胡惠林等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