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12-18 05:13:05

A. 如何理解文化产业中的“消费娱乐性”

在消费形式上,文化产业提供的价值主要是娱乐大众,我们把文化产业的这种特性称为消费娱乐性。人们消费文化产品的主要和直接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娱乐功能。

B.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消费也有


(1)问题:我国文化产值比重不断上升,文化消费比重不断下降,文化产业供需不平衡;受社会保障建设滞后影响,文化消费增长赶不上储蓄增长;文化消费城乡差距大。(5分)
对策:消费者要理性消费,注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协调,提高文化消费的比重;(2分)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培育新的文化增长点,刺激居民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3分)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3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3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①党的领导,体现在党中央在人大会议之前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议。(3分)②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审议、批准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建议提交的《纲要(草案)》;(3分)③依法治国,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并不直接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而是通过法定程序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批准。整个过程都严格依法进行。(4分)

C. 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大繁荣

文化部关于印发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通知
纲领如下: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二)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1.鼓励集聚发展
2.促进产业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强引导调控
(三)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四)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1.坚持正确创作生产方向
2.鼓励文化创新
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扩大文化消费
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八)健全投融资体系
1.推进银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
2.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3.促进文化产业投资
4.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配套服务
(九)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培训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1.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2.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3、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三、重点行业
(一)演艺业
(二)娱乐业
(三)动漫业
(四)游戏业
(五)文化旅游业
(六)艺术品业
(七)工艺美术业
(八)文化会展业
(九)创意设计业
(十)网络文化业
(十一)数字文化服务业

D. 运用市场经济,公司经营和居民消费的有关知识,说明当前怎样才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这个问题真的有点太大了,就算是一篇上万字的论文也不见得说得清楚。
从居民消费上来讲,可以根据经济学定律中的,人均GDP水平与消费比例的关系这方面来考虑一下。

E.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我们为何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第一、发展是为了保护。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正在承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别的不说,中国和西方的情人节就可见一斑,所以要发展,要传承,要保护;
第二、文化是民族区别于民族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确保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是被别的民族所同化最终消亡。
快速发展之路: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二)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4.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扩大文化消费
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F. 什么是文化的产业化

文化产业,是以“抄文袭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

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2003年,文化部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04年初,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4月,教育部论证确定了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本科自学考试。

G. 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区别联系是什么

一、大众消费不同:

文化产业是通过传统的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和消费的,大众传媒的受众主要是大众,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消费者是大众。

工业化的“机械复制”,导致产品一模一样,没有个性,这是与大众传媒的受众相适应的。在大众传媒强势的时代,还是大众传媒强化了大众的统一偏好。

大众传媒本身的生产,也是“机械复制”的。而在互联网时代,个体独立化引发小众趣味滋生爆发,随着个体意识的增强,分众消费会变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考量。

二、现代与后现代之分不同:

文化属于现代,文创属于后现代,前者在中国以工业化(第二产业)为基础,后者在中国以知识化(第三产业)为基础,这是由于两者诞生时机和基础不同而决定的。

三、产业包括不同: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中国近几年在文化艺术市场蓬勃、公共展演场地加大建设(如国家大剧院、798艺术区)等,除在既有制造业的优势下寻找出路外,也开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H. 李老师的文化产业

1.政治、艺术和文学是“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理论是马克思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
2.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以获得经济效益是知识经济生产的特点。
3.美国文化产业理论的“教父”是约翰•菲斯克。
4.文化资源特征有资源的生产性、价值性、传播性外,还有非消耗性和再生性的特征。
5.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两大功能。
6.文化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麦卡锡4P组合策略指产品策略 procts、价格策略 price、分销渠道策略 place、促销策略promotion。
7.文化产业具有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二重属性。
8.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以市场的占有率及品牌的公信度为标志。
9.文化项目评估主要评价项目的可行性。
10.纸质传媒传媒定律:谁的信息最可靠,谁的价值就越高,就越具有可信度。
11.马克思认为文化本身就是生产性的理论,解决了当代文化产业的产业性理论问题。
12.当代文化产业的三大理论源头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本雅明的文化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文化理论。
13.约翰•菲斯克著名的文化理论是“生产受众观”(the proctive audience)。
14.市场需求的构成有三个要素为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购买动机)、消费的购买能力、可消费人口总量。
15.物质属性使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功能,精神属性使文化产业具有社会功能。
16.创新性是创意的本质特征,而艺术性和文化性是创意的两个主要特征。
17.文化资源可以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的两类。
18.目前世界报业的发展方向呈现出两极化和民营化两大趋势。
19.纸质传媒的生产特征具有同一性和变异性。
20.广告策略的两种诉求方式为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
21.经济效益是文化产业活动的核心动力。
二、名词解释
1、 文化产业: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创造利润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以文化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产生产结构
2、 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指文化产业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推动整个系统运转的形式和功能。
3、新经济:是以知识、技术、信息、智力、媒介和符号为主要运营资本的经济,它通常体现为非物质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知识经济。
4、文化工业是指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像一般商品生产那样生产文化产品,并建立起一整套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商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5、 文化产业链:是强调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文化产品的制造,拉动批发和销售,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文化产业生产的经济循环链条。
6、 文化资本:是指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所形成的文化生产、文化服务,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及其形态,文化资本通过市场生成经济价值
7、 文化创意:指在文化产业的意义上,以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为专门对象的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活动。
8、 文化需求:是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意义上的文化需求,主要是指人类对文化产品(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性需要。
9、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周期内,在每个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和能够购买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10、文化消费:是指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进入市场后,被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的行为过程。
1、文化产业的市场分类类型
(一)从投入产出看,文化产业可以划分为短平快型、双高型和成长型。
短平快型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些投入少、收效快,但寿命较短的文化产业,如近年来流行的卡丁车、红茶坊、保龄球等等。
双高型文化产业要求具有科技含量或文化含量高的特点,一般回收周期长、回报率高但投人也高的文化产业。如上海大剧院,1998年投人运营4个月,票房收入即达1800万元,利润近1000万元,类似的还有东方明珠电视塔、深圳“三园”等等。这类文化产业在市场中数量少或者独一无二,和绝对的竞争优势。
成长型文化产业一般为新兴文化产业,这类文化产业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需求逐步扩大,投入产出率呈上升起势。如出版业、文物业、艺术业、图书业、报刊业等。
(二)从消费功能看,文化产业可以划分为知识型、休闲型和娱乐型。
知识型文化产业一般是指能够给消费者提供知识教育,增长智力水平的文化产业,如文学艺术、图书报刊,文物字画业以及一些能够增加知识的广播影视节目。
休闲型文化产业主要是指各种旅游、观光旅行和文化休闲等。
娱乐型文化产业,则是指能够消除入们疲劳.愉悦生活的文化产业,如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娱乐业等。
(三)从产业运行看,文化产业可划分为生产型、中介型和服务型。
生产型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专门生产和制作文化产品的“文化工业”,它包括生产和制作影视听节目、各类艺术作品、休闻娱乐等文化产品的文化产业。
中介型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介于生产与服务之间的文化流通业,如文化经纪、文化代理、文化产品发行等。
服务型文化产业一般是指影视放映业、演出业、广告业、展览业、知识传播、信息咨询、休闲娱乐服务业和文化产品销售等。这类文化产业不是生产文化产品而是提供文化服务。

2、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三种批判性分析
第一,价值原则支配了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文化服务于资本的权力。
文化工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资本,而资本同时也是文化工业所追求的目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任何文化产品的生产都,必然迎合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需求。
这样,文化工业使工具理性完全凌驾于价值理性,使使用价值彻底臣服于交换价值。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只能被动地生产,而不能实现自由创造。
第二,艺术作品的商品化、消费化从精神领域蜕化成一种物质的文化,剥夺了艺术应具有的反抗和批判功能。
以娱乐和消遣成为目的的文化生产,其生产的文化商品是彻底的商品。这些商品使得消费者的个性日趋消亡,同时消亡的是人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因此,文化工业环境下的文化产品已经不再具有太多的艺术价值,其艺术的超越性也根本无从谈起。
第三,文化工业是一种被先进工业技术操纵、控制的 “更为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工业产品。与古典作家相比较,其创作人的作品往往十分粗糙,但凭借先进的技术装备,文化工业可以起到驯化的作用,更容易控制群众的心理结构。
文化的大众传播形式使其传播给大众的信息具有两重性,表层信息往往是自由、平等、幸福、反抗不公和积极主义等等,深层隐藏的信息却传播给大众适应与接受现实秩序的必然性。
在各类文化工业产品(尤其以大众传媒为甚)的包围和冲击下,大众消费者日益失去自己独立的头脑和判断能力,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产品的塑造,是纯粹被动的文化受众

3、现代广告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一 、传播媒介的大众化:传播媒介的大众化,大众媒介主导广告经营市场
首先是电视媒体仍然位居年度广告经营市场首位。
其次是报纸广告的强力提升动摇了电视媒体在广告经营市场的强势地位。
第三是户外、网络等新媒体广告经营稳健增长
二 、运作机制的代理化:代理化,国际通行的广告经营与运作机制。
广告代理制是国际广告产业通行机制,即广告公司(广告代理方)受广告主和媒介机构(广告被代理方)的委托,在受委托的权限内,全权开展广告活动,完成广告业务的各环节,并在广告运作方案实施后,广告公司从媒介刊播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一般为15%)的佣金作为酬金。
广告代理制是现代广告业的发展方向,它明确了广告主、广告商和媒介机构之间的市场职能,有利于广告定位和策划的专业化、社会化,提高广告的宣传效能,提高广告策划、创意水平,提高广告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 、广告情节化传播:广告以一个故事情节性含蓄传达商品内容的功能、效果、品牌、形象等。
四、广告存在形式与活动方式的整体化:一种是广告形式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而是以整体化的方式,多载体同时出现。一种是广告一系列化的方式出现。

4、文化产业链的特点:
(1)、文化产业链首先要有主打产品,即要有一个龙头企业或品牌产品在文化市场上产生广发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美誉度,创造富有竞争力和市场开拓潜力的经济效益。
(2)、文化产业链要基于相应的产业关联。一条产业链往往要通过一个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的产业链条,利用文化资源的投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开发而达到反复产出,包括为相关产品提供丰富的市场附加值。

5、纸质媒介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趋势及其特点

6、文化产品消费的特征
文化消费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特征。2.文化消费具有可伸缩性特征3.文化消费具有发展性特征4.文化消费具有可诱导性特征5.文化消费具有长效性和可传播性特征6.文化消费具有娱乐性、审美性、创造性特征

《创意经济》的作者是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布鲁金斯研究院的非常驻资深研究员理查德•弗罗里达。在这本书里,作者强调了他的理论:和工业时期制造财富的大规模生产一样,创意经济已在当前全球经济中起到了主导地位。占总人口小比例的创意人才将成为财富的最重要来源。他提出的理论中,科技、人才和宽容度的指标,落实到每个人头上的创意机会,城市工业发展与创意经济的关系,全球创意体系的形成等,给人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本书分析了全球对于人才的新一轮争夺和随之而来的挑战。追寻了创意经济兴起的足迹,明确了创意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因素和限制因素。
人才的全球化是创意经济的根本推动力。相比较生产力的其他因素而言,人才更容易流动,他们能够选择自己的去向。作者按照创意阶层和一种新型的全球创新指数(依据科技、人才和宽容度),对世界上的45个国家进行了评级,提出吸引或者夺走全球各地的创造性人才的是那些成功的城市本身,而不是它们所在的国家或设在那些城市里的公司。
同时,创意经济的兴起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在地图上形成了一条经济和社会鸿沟。创意经济会提高了经济的不平等性,它产生了巨大的地域差别,并且在领先的创新中心内部也产生了更大的不平等性。造成不平等的真正原因不是社会或道德问题。这种不平等实际上是来自于一种对人才创造潜能的浪费。
最后,作者勾画出未来发展的步调,明确究竟要做些什么,才能培育人才的创造性能力,并能在创意经济时代中繁荣发展。
通过阅读,首先我们要明白作者提到的创意经济的概念是什么?作者认为,创意经济实际上指经济发展的动力,就好像几百年前经济发展的来源是工人阶级一样。他从三个主要方面来定义经济:制造业、服务业和创意业。在创意业中,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发明家等从事研发工作的,另外,还有艺术家、作家、音乐家等,而设计师、建筑师和文化上的创意人士,则是他所说的“高级创意核心”。他的定义中也包括了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为主导的行业,如卫生保健、金融、法律和教育领域。在美国,所有这些职业加起来有大约4千万人,占了美国总劳力的30%,但这个集体赚的工资超过了工资总数的一半。
创意经济已经出现,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运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鼓励这场运动的进行,让它包容下更多的东西。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创意经济差点成了死胎。我想起了1870年到1930年,那正是剧烈的工业化变革时期,它产生的利益太过集中于精英阶级内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还认为:“不行,不行,你必须制造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还得让更多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现在我就害怕我们陷在了1870、1880和1890年那些时期。我们必须加快变革的速度,以建立一个创新的、更加人道的社会。
在中国,目前创意阶层虽未成型,创意产业形态尚未成熟,但已是呼之欲出。与旧的经济与文化体制的转型相伴,出版人、设计师、广告人、经纪人、建筑设计师、报人等文化人群最终将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型,成就中国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有的国内城市,如上海、深圳等,早已认识到并行动起来,无论是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建设,还是城市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方面,都已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经验。未来的中国应当从文化之邦走向创意之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意大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不可否认,中国的创意产业仍然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比如,创意产业总体规划的缺失、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还不太完善、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等等。
创意经济不是单纯的点子经济,一个奇思妙想定不了乾坤,他需要执行力。无法执行的创意,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有了好的创意后,更应想着如何去执行和实现这个创意。此外,还需明了,“创意”有别于“创新”,这是两个有交叉的不同维度上的词。“创新”更多可以理解为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层面的创造和更新,而“创意”一词更能表达出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的思维价值创造。

中国电影商业化中的问题
电影是商品,也是一门艺术。近年来,中国贺岁电影日益走上商业化道路,再严肃的历史题材都不忘加上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大牌明星。《梅兰芳》里的黎明、章子怡,《赤壁》里的梁朝伟、林志玲,《花木兰》里的赵薇、陈坤,《孔子》里的周润发、周迅,《十月围城》里的明星多得都不可胜数。
按常理,观众对先贤个人传记式电影缺乏兴趣。因此,对于孔子、花木兰这两个在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比的就是谁的明星更有票房,谁制造的新闻更大,谁的商业化运作更好。《花木兰》先抢档期,该片历史感不够厚重,但从影片完成后陈坤对删戏份感到不满缺席宣传,到剧组借赵薇结婚、怀孕来炒作,再到戛纳的凯旋而归,成功拿下多个地区的高价订单,新闻一直不绝于耳。《孔子》以巨星周润发出演“孔子”一角作为票房保证,再以杜撰的“红颜知己”周迅、“三角恋”剧情引来争议,同时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贺岁电影商业化的恶果就是艺术电影的彻底消失。各大一线、二线院线,都已经彻底资本化、利润化了。无形中,“中国电影”已经完全剔除了“谢晋色彩”,不再与我们的生活现实有任何关系,满目充斥着商业价值。《孔子》影片本身“孔子”这一人物,就是影片行销全球的保证。无论是孔子,还是周润发,两者是互补的,都具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瞄准着全球的电影市场。对于如今历史文化元素在电影中被包裹着一层商业的外衣,《孔子》的导演胡玫表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肯定会得到市场的呼应。
但是,在中国电影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当今的电影商业化中就存在以下几个的问题:
一、电影商业化宣传发行方式仍然力量不足
商业化的宣传策略是针对性宣传,根据电影内容和风格不同,选择不同群体进行不同方式的宣传,而且应该是实行市场化的招聘制度,让宣传方在竞争中产生。而目前我国电影宣传只有简单的电视宣传,平面广告宣传,而且多为电影厂负责制,对所有电影,宣传方式策略完全相同,缺乏力度和针对性。
如上海电影集团今年的两部电影《第三种温暖》和《停止心跳》,宣传上采用网络宣传,电视宣传和电影杂志宣传,配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听起来好像是大力宣传,但其实到现在,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两部电影。
问题何在?在于这些网络、电视、杂志全是上影集团自己旗下的,这和原来的计划经济有什么区别?在这种制度下,一切宣传都流于形式。如果宣传采用专业宣传公司或分类招聘制,必然会有很大改观。另一方面我国国情目前也达不到这种程度。
二、新的电影市场规则仍未完善
这个问题是前面两个问题的根源。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影界就出现了一种怪胎现象,即半传统半开放的电影市场规则。在这种规则之下,习惯了国家买单的国有电影厂在市场导向和资金把握上存在这很大程度上的不合理。在这种不合理的发展之下,中国电影在90年代走入了死胡同。2002年后在大片风潮下,部分规则的放宽让中国电影在经历了几年发展后,在2006年中国电影百年时,总算是起死回生。制度完善仍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决定因素。如果在商业化转型过程中仍然如原来大作坊一般,或着只在商业上放宽而制度上不转变观念,那种怪胎现象只会更加异化为妨碍发展的顽症。
三、严重的盗版问题
盗版,是几乎遍及中国所有工业产业的致命伤。尤其对于极具时效性的大众院线电影,如果连票房都会受到盗版的强烈冲击,就更不用指望后期发行的DVD、vcD和原声唱片了。《英雄》上映的时候,张艺谋说过,只和盗版抢3天。可见,实际上会损失了多么巨大的票房。若这部影片没有特别强调”视觉大餐”的话,应该还要损失一大半。可是,中国大众在版权意识几乎空白的状态下,愉快地享受着盗版带来的便利。相当多的人认为,能够“看”,就是一种支持,不管载体,不顾形式。少数有版权概念的人,却又因为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不愿意支持正版。因为质量上差不多,尤其是以中国家庭音像设施为载体,根本就没什么两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不买价格便宜得多的盗版呢?假设大家都有了版权意识,票房情况会不会好转?答案也不是肯定的。中国电影票价偏高是不少人对影院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但是若下调票价,本来有许多就很难收回成本的影片就要冒很大风险。所以现在电影市场还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
各种各样的盗版,让制片方头疼不已。
四、滞后的电影分级制度
分级制度迟迟上不了正轨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产业第二大致命伤。一视同仁的结果就是,很多优秀的和有着巨大票房潜力的影片无法公映,或者在上映前被剪的面目全非。这样做对电影人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对观众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挫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逼得类似《苏州河》那样极具人文素质的影片只能寻求海外电影节的庇护。同时,模糊暖昧的镜头必定导致失去青少年票房的支持一一而他们却正好是影院票房的主力。
五、政策仍未真正开放
尽管新的政策出台了,而且确实使电影行业有了起色,但是这些变化顶多只能算作中国电影官方做的调整而已,在根本态度上,仍然没有开放,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蓝图上,它们迟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广电总局出台了私人可以独立投拍电影,无需挂靠电影厂,可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政策就无法实施。地方审查单位和电影厂组成了无法回避的阻碍。不通过电影厂上报审批,就很可能无法通过审批,挂靠电影厂就要交钱,电影厂再和审片单位分成,这已经在业内不是秘密了。而不知情的电影爱好者们却以为中国电影政策已经改变。

I. 中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二)转变文化产业发内展方式
1.鼓励容集聚发展
2.促进产业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强引导调控
(三)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四)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1.坚持正确创作生产方向
2.鼓励文化创新
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扩大文化消费
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八)健全投融资体系
1.推进银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
2.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3.促进文化产业投资
4.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配套服务
(九)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培训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1.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2.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3、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J. 关于文化产业(尽量用专业用语~!谢啦~!)

什么是文化产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息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
http://www.gyhtz.gov.cn/gxq.asp?id=334&zid=高新动态

文化产业园显然是一个没有准确答案的难题,同时,也是一个有多元解的难题。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设计一个最优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过程,而是一个搜寻、验证、模拟、评价直至最终求得满意解的过程,是一个未来多情景的搜寻和论证过程。
http://www.863p.com/Construction/Print.asp?ArticleID=12809&Page=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面分析

文化产业在我国是个相对较新的名词,在计划经济时代,文化只是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事业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遵循市场原则进行企业化经营的,于是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提法就兴盛起来。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目前“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提法,含义上并不统一,甚至该名词是否合适都还存在争议。本文所称的“文化产业”,特指从市场供需角度理解的文化事业,不涉及文化事业本身的经济性质问题。在统计上,2004年国家统计局印发了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对文化及相关产业重新进行了分类。但是,囿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仍然使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划分标准下的统计数据。本文着重分析我国文化产业需求变化的决定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年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与需求

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既包括城乡居民的文化产业需求,又包括政府、企业等非居民的文化产业需求。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文化消费是由非居民主体进行或买单的。不过,城乡居民对文化的消费和需求始终占据主要位置,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与需求也会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与需求。

我们将《中国统计年鉴》上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的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两项支出加总,再乘以城镇居民人数,代表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总的文化消费需求。根据这种计算口径,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420.38元,占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总额的6.46%;其中文化娱乐用品支出为264.47元,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155.91元。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总额达到2201.78亿元;其中,文化娱乐用品支出总额为1385.19亿元,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总额为816.59亿元。

我们将《中国统计年鉴》上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的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乘以农村居民人数,代表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总的文化消费需求。根据这种计算口径,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35.68元,占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总额的12.13%。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总额为1811.22亿元。实际上,由于该数字包括了农村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所以,实际的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没有这么多,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没有这么高。2003年单是农村中小学学费、杂费合计就达112.94亿元,这还不算平时的花费及农村居民家庭供养大学生的花费。实际上,城镇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文化娱乐服务和教育三项支出合计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也高达14.35%,而不是6.46%。本文引用数据如果没有特殊注明出处,则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编各年版《中国统计年鉴》。因为我们找不到单独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数据,所以我们只好使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数据。

综合起来看,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支出总额为4013亿元。这是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已经完成的文化消费支出,基本上可以视为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已经实现了的文化消费需求。国家统计局2004年8月份曾经根据新制定的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标准发布过一份《2003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简况》,该份材料显示,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7.44亿人)的1.7%、城镇从业人员(2.56亿人)的5.0%。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11.69万亿元)的3.1%。国家统计局:《简明统计资料》第181期,2004年8月9日。其中文化产业3577亿元增加值统计是供给面的,如果我们将我们得出的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支出总额为4013亿元中扣除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那么两者就很接近了。所以,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及数据考虑是合适的,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的基本情况。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所以,文化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会越来越旺盛。表1列出了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近几年人均全年文化消费情况。

二城镇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分析

决定城镇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收入水平、其他重要支出(特别是改革以来新出现的支出)水平。另外,由于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属于比较高档的需求,所以,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影响城镇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囿于数据限制,并且为了尽可能避免体制环境变化带来的额外影响,我们使用1982~2003年六年间的分省数据构成的Panel Data数据集对城镇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统计上有效的回归结果如下。

(一)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

我们首先考察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回归模型因变量是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文化消费支出,自变量是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年的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则反映城镇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及需求层次。我们将各种统计分析结果列在表2至表5中。

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与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制度改革造成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增加。不过,这种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增加并没有对城镇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需求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相反,还刺激了城镇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这可能是因为医疗保健花费的增加对城镇居民家庭是个负担,为了遏制医疗保健支出的增加,城镇居民家庭有意识地增加日常文体娱乐活动,扩大这方面的家庭投入。在表9的回归结果中,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项的系数为0.098387,意味着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1元钱,就会引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增加0.098387元。在表10的回归结果中,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项的系数为0.0471,意味着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1元钱,就会引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增加0.0471元。综合表9、表10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城镇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家庭的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高度正相关,城镇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1元,会导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增加大约0.05~0.10元。

本来我们还打算考察教育支出对城镇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但是,在各种统计方法回归的结果中,两者关系并不一致,而且都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说明两者关系比较复杂,并不存在统计上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这大概是因为教育支出对城镇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教育支出的增加,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改变城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消费的偏好选择,更加喜好文化娱乐活动,从而导致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教育支出的增加会缩小城镇居民用于其他消费的预算,对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产生挤出效应。

三农村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需求分析

与城镇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一样,决定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收入水平、其他重要支出(特别是改革以来新出现的支出)水平。另外,生活水平也是影响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使用1998~2003年六年间的分省数据构成的Panel Data数据集对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统计上有效的回归结果如下。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

我们首先考察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回归模型因变量是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自变量是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年的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则反映农村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及需求层次。

据我们的统计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需求与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在统计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需求的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需求与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在统计上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会引起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需求的增加。这说明,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需求确实取决于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收入和生活水平越高,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需求就越大。综合起来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1元,会引起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需求相应增加0.10~0.19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1个百分点,会引起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相应增加1.27~4.17元。

(二)包含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回归分析

考虑到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是最近几年农村居民家庭一个十分显著的支出项,我们将它加进回归模型中,希望考察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变化对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这样,我们的回归模型就变成了因变量是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文化消费支出,自变量是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年的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
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与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在统计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990年代以来,由于医疗费用上涨等原因,我国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不过,这种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增加并没有对农村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需求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相反,还刺激了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这同样是因为医疗保健花费的增加对农村居民家庭是个沉重负担,为了遏制医疗保健支出的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有意识地增加文教娱乐支出。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的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高度正相关,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1元,会导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增加大约0.08~0.51元。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取决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还要受到住房、医疗保健等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具体来说,城镇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需求与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与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消费支出呈负相关关系;但是与城镇居民家庭的医疗保健支出呈正相关关系。

1998~2003年六年之内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44.48下降到37.12,六年间下降了7.36个百分点。1978~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7.1。可以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还会下降7~10个百分点。1998~2003年六年之内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了1.85倍;2003年比1978年增长了4.146倍。按照这个速度,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达到17000元(2003年价格)。我们使用本文第二(一)部分的回归分析结果,到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将达到大约910~1130元(2003年价格)。按照2010年全国大陆地区总人口为13.5亿,其中50%为城镇人口计算,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总额将达到大约6140亿~7600亿元(2003年价格)。

1998~2003年六年之内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3.4下降到45.6,六年间下降了7.8个百分点。1978~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67.7下降到45.6。可以预计,到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还会下降8~10个百分点。1998~2003年六年之内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上升了0.95倍;2003年比1978年增长了4.507倍。按照这个速度,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可以达到5250元(2003年价格)。我们使用无截距项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到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将达到大约376~950元(2003年价格)。按照2010年全国大陆地区总人口为13.5亿,其中50%为农村人口计算,到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总额将达到大约2530亿~6420亿元(2003年价格)。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需求,发展文化产业,刺激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增加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不是GDP的增长,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分及时和必要。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增长了,才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改善收入分配格局,避免收入分配过分悬殊。恩格尔系数反映出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既取决于人民收入的绝对水平,也取决于收入的分配状况。如果收入分配过于悬殊,大多数老百姓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全社会的恩格尔系数也就很难降下来。人民生活水平上升了,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容量自然就会扩大。

第三,为了扩大城镇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需要适当控制城镇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速度和城镇居民家庭的购房、物业等住房支出,使之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相匹配。

第四,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满足,还与文化娱乐设施的可得性(availability)高度相关,政府应该加强社会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将重点放在面向普通民众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比如社区、学校等场所的文化娱乐设施及服务提供)上,而不能以豪华的大剧院、音乐厅等为主。
http://www.yinxiangcn.com/Chanye/jiaoyu/200605/108_2.html

游戏是什么?从产业链上讲,它跟电影一样,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产业,它符合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能为受众带来感官、精神的愉悦体验,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受众心理。
http://www.chinabyte.com/news/383/1879383.shtml

加强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

文化;文化产业;基础理论

[摘要] 理论研究是整个文化产业研究的基础。目前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产业基础理论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二是如何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文化产业迅速兴起有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四是文化产业存在的深层人性基础。理论研究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实践,文化产业的实践也可以使我们对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几年,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已经起步,但有关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却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遍观现有的国内涉及文化产业的文章,能够从理论、哲学、传播学和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文章寥寥无几。理论研究是整个文化产业研究的基础,有可能决定我们国家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为依托研究型综合大学而建立的省级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我们理所当然地要为文化产业的理论建设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希望我们培养的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将来都成为只会经营和管理的“匠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思考一些元问题和元理论,从更高和更深刻的层次上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认为,在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有四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是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但却是我们理解文化产业其他问题的基础。一个国家文化产业要发展,主要决定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文化资源和文化背景,二是经营和管理,三是传播手段和生产技术。在这三个要素中,文化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生存之本。有人用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来解释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即我们看到的文化产业只是一个巨大冰山露出海面的很小的一部分,它所依托的文化虽然隐藏在看不见的海面之下,却构成了这个冰山的绝大部分。这个比喻还是比较贴切的。我们现在习惯于把文化产业看成是一种经济,但我宁愿首先把它看成是文化,我们理解它的顺序应当是先文化而后产业。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前提,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没有文化的依托,文化产业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如果我们仅仅把文化产业看作是一个可以赢利的行业,那么它就不可能有永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从概念上看,文化产业应当属于文化这个大范畴或大系统的一部分,是一个文化大范畴下的小范畴或文化大系统下的子系统。那么,理解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意义何在呢?第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如果说其他行业的竞争主要是技术、管理和市场的竞争,那么文化产业的竞争则加入了文化资源的因素。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各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在技术和管理上已没有太大的差异,其能否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可以提供的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这就启发我们去加大文化资源整理、保护、研究和开发的力度。第二,文化产业决不等于文化,它只是文化系统中随着时代发展而转换功能的一部分,文化的传统功能依然存在,而且仍然是文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这就需要国家继续大力扶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审慎地进行文化事业的改革。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要素都可以产业化,哪些东西可以推向市场,哪些东西需要政府的扶植,这些都应当去认真地评估。第三,对文化产业问题的思考离不开对文化基本问题的思考,因此文化理论研究应当是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文化产业研究工作者应当有一定的文化学素养和文化的视野,这也应当是我们培养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营人才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方向。

其次是我们如何把文化产业提到文化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文化的因素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过去,文化只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是政治和经济。而在后现代社会,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比拼,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比拼,文化已经被看作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过去,帝国主义对落后国家的控制主要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的控制,而现在,帝国主义对落后国家的控制主要依靠手中掌握的话语权和文化霸权,好莱坞、迪斯尼和肯德基的输出远比飞机和导弹更有力量,因而被称为“后殖民主义”。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不再是政治和经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这种“文明冲突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现实。那么,一个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文化的积累,文化的创新和文化的传播,而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文化的传播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文化要真正成为具有竞争性的“软实力”,还必须通过文化产业这个载体。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具有了战略的高度和重要性,发展文化产业就不仅仅有经济的动因,而且有政治和文化的动因。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可能迅速缩小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文化却没有高和低的区别。在人类学的意义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的独特性就是它的价值所在。过去我们说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说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呢?而且对后现代社会的不发达国家来说,它也许是比科学技术更重要的生产力。

第三,我们必须注意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文化产业是一把双刃剑,他既可以推动我们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可能带来许多我们始料不及的问题。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市场的开放,而文化市场的开放有可能导致文化安全的隐患,挑战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消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比如青年人淡化传统的民族节日,而去过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接受西方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市场化的追求也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面临被歪曲甚至消失的危险,如何保护和抢救传统文化资源成为重中之重。其次,文化产业的开发主要以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为指向,有可能损害高雅文化的发展。在市场的标准下,艺术失去了美的崇高。典型的例子是电影的发行,艺术性的电影往往不卖座,卖座的电影往往没有艺术。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充满功利性和快餐文化的后现代社会里,我们如何去维护理想、品德、情操、权威这些传统的价值。再次,文化产业对艺术作品的大量的复制有可能扼杀文化的个性和创造性,妨碍艺术精品的产生。如果我们没有对策的话,象托尔斯泰、高更和莎士比亚这样的艺术大师恐怕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第四,我们必须去分析文化产业出现和迅速发展的深层的人性基础。有需求就有消费,文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一种精神消费。人是具有两重性的动物,既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过去我们往往重视了前者,忽视了后者;只讲唯物主义,不讲唯心主义;只讲科学主义,不讲人本主义;只讲知识,不讲信仰;只讲真理,不讲价值;岂不知人的精神需求是人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文化不仅是人的一种属性,而且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我们应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理解文化对于人的重要性,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文化产业崛起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文化产业是一种后现代现象,与后现代主义有某种契合和共生的关系。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正是对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物欲社会的反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人类学成为显学以及历史学的文化史转向,也印证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对精神现象的关注和精神需求的巨大增长,而这也恰恰是文化产业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出现也冲击了我们许多传统的理论认识,比如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过去我们往往把经济视为基础,而把文化看作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两者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文化产业的发展说明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文化中有经济,经济中有文化,上层建筑同时也参与了经济基础的构成。我们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产业实践对理论界的影响必将进一步显示出来。

郑群(1958—),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http://www.sdci.com.cn/detail.php?id=12958

中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一)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己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和各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00年英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7.9%,日本文化娱乐、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己占GDP总量的18%至25%,音像业己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并成为20年来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总体产业的发展水平甚至尚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水平。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文化消费需求,产业结构演变,文化产业充满了超常限量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开拓己成为关于我国21世纪宏观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抢占经济与文化制高点的核心领域,因此,我们关于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就不光是显得必要,而更己是迫切之极的事情。

关键词:文化产业、知识经济、创意产业、品牌管理

绪论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愈来愈成为各个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和核心产业,其从业人员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6%,1980-1998年,文化产业的世界贸易额从953.4亿美元增加到3870.3亿美元,进入21世纪前后近几年,其发展之迅猛,更是史无前例,成为当代黄金产业和人类未来经济的象征。
在日本,文化产业统称娱乐观光业,2000年文化产业的规模为85万亿日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在韩国,自1999-2003年,4大娱乐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2.8%,同期7大传统产业的增长率为3.3%。
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总量的18%-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业,20世纪90年代,美国消费视听技术产品出口达到600亿美元,美国已经抢占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的制高点。
本文主要是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全面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策略与建议。

一、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科技、数字化的时代,努力达到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的平衡,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带动的其他需求也极大地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新的空间,文化产业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我

与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