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安徽省蚌埠市产业发展

安徽省蚌埠市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17 17:42:02

① 蚌埠市的发展变化 蚌埠市的发展变化

蚌埠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十年,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展望未来,前程更加美好。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对蚌埠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信心,我们的经验在积累,认识在深化,也必将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启迪。
实事求是,准确定位,是蚌埠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清末,蚌埠为淮滨小渔村。民初,蚌埠铁路淮河桥建成通车,靠交通之便,蚌埠逐步发展为皖北商贸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蚌埠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五十年代中期,蚌埠即成为安徽省的新兴工业基地。几十年来,城市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准确定位?蚌埠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进行着积极探索和认真思考。从“钢铁城”的提议到“玻璃城”的设想,从“电子城”的构思到“食品城”的规划,充分表达了全市人民的美好愿望。实践使大家懂得:城市定位过程是实践逐步深入、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今后,在前进的道路上,蚌埠市将以发展综合性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依据市情和周边环境,确保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
综合平衡、优化结构,是蚌埠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在蚌埠五十年发展历程中,由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在工作指导上曾多次出现失误,造成比例失调,结构失衡,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经过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经济调整、80年代末的治理整顿和前几年的宏观调控,蚌埠经济逐步走上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现在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结构与社会事业已呈协调发展态势。实践表明,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都要认真搞好综合平衡和结构调整工作,特别是在体制转变的条件下,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更要注意保持积极的平衡,进行主动的调整。只有如此,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才能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是蚌埠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一旦出现不适应的状况,就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革。蚌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30年,虽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变革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初步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疯狂破坏,搞乱了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蚌埠迈进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蚌埠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生产力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中迅速发展。蚌埠经济体制改革始终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并与各项宏观配套改革及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事实证明,改革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尽管当前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但用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无疑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科教兴市,外向带动,是蚌埠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的正确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二十年,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迅速更新。科技、教育、开发、引进的重要性日益引起蚌埠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视,并形成了蚌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近十年来,蚌埠“两基”工作成绩突出,成人、高等、特殊教育相应发展,教育质量普遍提高;以科技兴农、科技兴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硕果累累,科技示范点和科技先导型企业生机盎然;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对外友好往来日趋增加,口岸、海关、商检机构相继建立,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的步伐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为提高。蚌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作出科教兴市、外向带动的战略是正确的决策。
控制人口,保护环境,是蚌埠经济基础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
相对于安徽其他城市和地区,蚌埠自然资源优势并不明显,唯有奔流的淮河和沿河肥沃的土地,养育320余万淮河儿女。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蚌埠市委、市政府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当作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1998年与1990年相比,人口出生率由26.91‰下降到13.78‰,自然增长率则由22.17‰下降到8.21‰,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在环境保护方面,蚌埠市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关闭“十五小”企业54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废水达标排放,127个旧城小区进行了拆迁改造,市区人均绿地面积不断增加,主要交通干线禁止鸣笛,主要路段实现了美化、亮化,噪音、粉尘污染初步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空间。
回顾五十年的光辉历程,心潮澎湃;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豪情满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蚌埠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以雄健的步伐进行着历史性的新跨越。
按照《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蚌埠未来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战略任务、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
蚌埠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经过15年的发展,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居于先进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生产能力、高产高效农业先进区;建成基础雄厚、综合实力较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建成交通通讯便捷、商贸流通发达、功能齐全、开放度和知名度高、辐射力和吸引力强的区域中心,建成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城市。
目前,全市上下正在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坚持把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确定的战略部署同蚌埠实际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加大思想解放力度,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登上张公山,站在望淮塔,俯瞰今日蚌埠大地,到处生机蓬勃,春意盎然。在中央“投资拉动,扩大内需”的决策指引下,珠城儿女将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如今蚌埠高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区正在建设,蚌埠飞机场搬迁工程已经实施,已经开工建设的合(肥)徐(州)高速公路(蚌埠段)和批准规划建设的(北)京沪(上海)高速铁路将为蚌埠架上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金桥,迎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辉煌。
二十一世纪的蚌埠——淮河岸边的明珠,必将闪耀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② 蚌埠在安徽经济基础怎么样

蚌埠是我省最早通铁路的城市、最早设市的城市,多年与合肥、芜湖并列为安徽三大综合性中心城市。20世纪50~70年代,蚌埠的城市地位和经济实力居与芜湖市不相上下。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开始相对滞后,但直到1990年落差还不是很大。1990年蚌埠市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五位,是合肥的73.2%,芜湖的125.7%;人均GDP居全省第7位,是合肥的94.1%、芜湖的87.5%。此外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分居全省第6、4、2位。
历经90年代以后省域经济建设重点转向沿江开发,蚌埠市经济地位进一步下滑,至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8位,是合肥的44.7%,芜湖的76.4%;人均GDP居全省第10位,是合肥的57.3%、芜湖的4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等分居全省第9、5、5位。究其原因,城市功能的弱化问题是蚌埠市慢进则退的主要因素,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1、中心城市地位下降,交通优势相对丧失:蚌埠之所以能够率先发展成为城市,根本原因在于,依托淮河航运条件、津浦铁路交通要道和沿淮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从而发展成为辐射东南沿海地区的航运码头、农副产品集散地和较早的工商业中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使蚌埠市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第一次下降,90年代后的沿江地区,蚌埠市区域中心地位第二次下降,区域经济中心明显向沿海和沿江地区转移。这两次重大而持续的区域经济中心转移,导致政策资源、市场资源向“两沿”地区倾斜;政府投资、民间资本、外商投资向“两沿”地区集中,内地的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向“两沿”地区流动。蚌埠传统区位优势逐步丧失,城市集聚扩散能力弱化。
2、工业化进程滞后、产业结构老化
蚌埠工业化演变轨迹与全国变化一致,但工业化进程滞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经济发达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均在15%以下,蚌埠高出近10个百分点;人均GDP仅有全国水平的72%左右;农业从业人口的比重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从人均总量指标和结构性指标综合分析,全国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中期水平,蚌埠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水平。
此外,蚌埠市原来的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没有形成集群优势,在市场化过程中逐步被外省产品淘汰,重型机械工业在大规模设备进口和产业结构升级中被替代。目前的核心企业丰原集团、八一化工面临环保成本的压力,玻璃产业链条短未形成适度的市场规模和产业集群等。
3、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尚未改变
2004年蚌埠单位工业产值新鲜用水量为51.8吨/万元,单位GDP能源消耗为0.61吨标煤/万元,在全国属于较低水平。随着近些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蚌埠市能源消耗量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单位GDP能源消耗也增加了50%。
这种传统经济,是一种掠夺性的竞争经济,它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在大尺度的资源环境并经范围内慢节奏的小循环,其高效率的经济产出是以大量的能源、水资源等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和大量废弃物向环境排放为代价获得的。
4、其他:一是县区经济基础薄弱,城市腹地支撑能力不足,城乡统筹建设任务艰巨;二是区域竞争压力巨大,沿江地区发展如火如荼,资源型城市发展咄咄逼人;三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推进改革深化、优化投资环境、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全民创业等工作十分艰巨。

③ 蚌埠的经济怎样

20世纪前半叶蚌埠是安徽重镇,经济发展相当不错,但随着改革开放,皖南地区例如芜内湖,铜陵都由于沿江容发展迅速!蚌埠的现在主要发展动力就主要是京沪铁路,淮河水路运输,
现在每年的gdp增长在皖北还行,但是一旦到全省比较。就有些逊色了

④ 蚌埠巨变

建置沿革

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春秋战国时期, 今一市三县地域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的邑地。
秦王朝建立后统一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怀远、蚌埠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后迭经变更,历经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宝佑五年( 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 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灵璧、五河、怀远县分领,五河县属泗州。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及怀远、灵璧、五河、凤阳县。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等县分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蚌埠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 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1983年7月,怀远县、 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埠市至今。
综合实力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7.74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9.56亿元,增长13.3%,其中工业增加值96.48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4.03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比例为21.8:38.4:39.8。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8942元,增长9.3%。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86.5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00.5万人,增加0.4万人;第二产业32.4万人,增加0.5万人;第三产业53.6万人,增加1.3万人。年末在岗职工16.7万人,比上年减少2.7万人。
基础建设

龙湖大桥建成并于9月29日通车。延安路、航华路、兴业街南环线、燕山路、红旗五路、黄山大道、长青路、新淮路、解放一路等已竣工或正在建设中,实施了26条三四类道路和小街小巷改造。实施路灯新建、改建工程28项,在二钢路等新建路上安装路灯314盏。树木移栽2300棵,成活率达95%。火车站广场、东海游园、雪华风荷园、陶店花坛、张公山公园、南山公园等园区进行了改建和维修。新建胜利路与解放二路交叉口垃圾站一座,完成青年街、珠城路两座垃圾站的改建任务。一批新的小区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阿尔卡迪亚、龙湖香都二期、新新家苑、沁雅二期、金山花园、名流花苑等项目已完成或正在建设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蚌埠 >> 社会事业 >> 科技概况

科 技 概 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工业强市”战略,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速了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为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先后制定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若干规定》、《蚌埠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蚌埠市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蚌埠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等涉及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财税优惠等方面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28个,正在实施的火炬计划项目16项,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1.6亿元,出口创汇1.66亿美元,利税4.44亿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201.8%、97.6%、58.6%。
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精细化工、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和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玻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玻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培育、筹备中。在这些领域中已经涌现出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如丰原生化的柠檬酸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5%以上,2004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出口创汇1.3亿美元,位居全省出口创汇企业第一位。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已得到普遍重视,我市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了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主体,以院校、科研机构为外援的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全市现有3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这些机构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我市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速度。
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央、省、市政策引导和各级政府的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04年底,全市有民营科技企业221家,涉及电子与信息、新材料、环保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机械、化工、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8677万元,利润6946万元,上缴税金6538万元,出口创汇2687万美元。年技工贸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45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9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企业长期从业人员总数8021人,其中科技人员1937人,高中级职称1024人,大专以上学历 1549人。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自《专利法》实施以来至2004年底,全市共申请专利1419项,居全省各地市第二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实施了《蚌埠市专利申报资助办法》、《蚌埠市实施专利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与个人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2002年—2004年全市共资助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179项。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新工艺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5年以来,共获省、市科技成果358项,这些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类科学技术奖390项次,在我市和省内外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整合科技资源,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在安徽省,除合肥之外,蚌埠是科教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全市现有7所省、中央驻蚌科研院所,12所高等院校,91个地方科研机构,5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驻蚌科研单位科研经费多、技术装备条件好、高层次人才密集,有一批优势和特色十分明显的重点学科。为了充分发挥我市科技资源的优势,将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市政府建立了驻蚌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成果发布和产学研对接活动。此外,还结合蚌埠市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了浙江大学、上海嘉定市、福建泉州市作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点伙伴,定期进行互访,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科研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立和完善了蚌埠科技信息网和蚌埠技术市场网,在网站上开辟了科技政策、信息服务、市场政策法规、招商引资、难题招标、服务指南、专家人才库、可供转让项目、技术需求等栏目,搭建起了蚌埠市网上技术市场的平台,为企业与科研单位、企业与大专院校、企业与企业建立相互沟通的桥梁。
市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20多个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为新兴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帮助创业者将其发明和科技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对我市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了系列调研和咨询活动,发挥了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决策参谋作用。
据抽样调查,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75元,比上年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同比增长3.6%。

⑤ 安徽省蚌埠市发展的怎么样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发展步骤,空间很大的,很好

⑥ 安徽蚌埠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有发展的潜力吗

蚌埠是安徽最早设立的地级市,一座交通发达的城市;是淮河和京沪铁路的交汇点,把徐州、合肥、南京三座城市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蚌埠便是三角形的重心点。

随着交通与商贸的发展,大量民众拥入蚌埠,使这座城市南北不分,成为了潮流引者。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蚌埠就是主战场,因此淮海战役又称“徐蚌会战”。

蚌埠经得起考验,也守得住安宁,是一座有发展前途的城市,一定能够找到出路。

⑦ 蚌埠市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蚌埠面积: 5952平方公里
人口: 352.47万
支柱产业:粮食、畜牧业、蔬菜
人均收入:专1000左右
特产:属吃的有“五岔烧全鸡”,工艺品有“龙湖珍珠”,小吃有“大蚂虾”“烧饼加里脊”等
旅游资源:是大禹治水圣地、和氏璧发现之地、霸王别姬的垓下古战场、龙兴之地、有美丽的龙子湖风景区、有淮河风光

⑧ 蚌埠未来发展空间大吗

蚌埠:未来工业前景大扫描 目前,纵观蚌埠市区的企业除了丰原、烟厂、八一、汽配、华光等,似乎确实没有几个像样的了。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蚌埠又有不少的企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如丰原、华光、亿多、汽配产业圆、滤清器厂等。 另外,蚌埠目前的不少老工厂都被改制了,很多都成为私人的企业,比如:皖酒集团、华光集团、空压机厂、机床厂等。这些企业由于属于私营的,所以在信贷方面很难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发展明显受到资金和政策的限制。 如果蚌埠在今后几年没有大的工业项目引进,估计蚌埠财政将没有能力养活自己了。到时候会成为安徽的一个沉重负担!纯粹的商业城市将使得蚌埠慢慢失去往日的繁华,逐渐的失去淮河沿岸一带的物资集散地地位,因为蚌埠没有政治中心的依托,这点阜阳都要好于蚌埠,因为阜阳下面的县明显的多于蚌埠。 下面迷你鼠就聊聊蚌埠的工业: 1、农产品深加工:丰原目前是蚌埠是最寄寓厚望的一家企业,由于其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搞农产品深加工是三农相关企业,也是新能源项目,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当今,其燃料乙醇是未来数年丰原的主要增长点!但是蚌埠位于淮河岸边,国家对淮河岸边的蚌埠排污控制是十分苛刻的。每年国家给予蚌埠市排入淮河的COD等指标进行总量控制!丰原在蚌埠的发展已经出现环评的瓶颈,而建设污水处理厂的代价高,维护费用也高!如果丰原把厂子建设在沿江城市,那么其生产成本将大幅度减少!所有,丰原未必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改变这个状况只有靠蚌埠市能够建设较多的污水处理厂来降低丰原的环保压力!目前蚌埠市有运行污水处理厂1家(20万吨能力,委托丰原管理),在建2家,一家在龙子湖区,一家在淮上区,似乎资金都有点问题,什么时候竣工投入运行还是个未知数,好像外国贷款有这些污水处理厂的资助,但是其缺口似乎仍然存在!所以迷你鼠认为:丰原是蚌埠的一个希望,但是不会也不可能象马钢对马市经济的顶托那么威猛!如果丰原把以后投入的一半放在蚌埠,那蚌埠就获益不小了!我们知道丰原目前依然是市属企业!以后会不会升级亦未可知!期待指数:9 2、玻璃产业:华光、亿多、凯盛。华光是蚌埠一家不错的企业,也是上市公司。但是由于其管理的混乱已经把这个企业搞的有点灰头土脸了,05年的出售风波到如今好像还没有平息!其实华光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其导电膜玻璃在国内产量首屈一指,属于进口替代产品!而且该厂自己就可以开发这种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线!其技术优势也算不错!再说又有国家最牛的玻璃工业设计院在身边,其发展应该是前景广阔!不知道在06年蚌埠市怎样去理顺华光的一团乱麻!玻璃产业是蚌埠的一个支柱,可是目前有不少的都离开了蚌埠去了凤阳,比如德力等!去了上海;比如凯盛!留在蚌埠的这个华光似乎也快奄奄一息!希望市政府能够把华光的班子配好,产权明晰,在加上其技术和产业优势,蚌埠的玻璃产业应该大有前途!亿多、凯盛目前正在建设中,最近我们看到大平板的液晶价格是狂泻不止,到时候亿多投产,有多少赚头还是个未知数!其二期能否如期投入也未可知!但是低价未必就是坏事,低价将使得投资商对该产业望而却步!当蚌埠的玻璃产业链条一旦形成,其周边丰富的石英沙资源和强大的技术支撑将使得蚌埠的玻璃产业产生更大的聚积效应!期待指数:8 3、汽配产业:这个涵盖伟业、滤清器、昊方集团等。这些都是私营企业,尤其以伟业的天宝集团为最牛!这两年蚌埠的发展有不少都是依赖这个行业。未来几年应该有个不错的发展前景。可是这些企业似乎都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就是引进国外的生产线,进行生产而已,其核心技术都被外国人掌控,比如生产线的配件等。而且在国内只要你愿意投资,似乎是上个生产线就可以生产,看看在省内都有不少的所谓汽配园,比如安庆、宁国、芜湖等!这些企业也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没有负担,没有什么包袱 。如果能够在以后的恶性竞争中立足,其最高管理层和决策层将是十分关键的!其中有一个值得期待:就是天宝的发动机项目,这个从北京搬来的东西到底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谁也说不好,传说是为奔驰做发动机!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牛大了!期待指数:8 4、烟草相关:烟厂和卷烟材料厂等:这个是蚌埠以前的财神。现在被黄山烟厂整合,成为安徽中烟的一个大车间。蚌埠市政府早已不像90年代那样经常去烟厂化缘了。黄山烟厂在一帮合肥人的统治下,估计不出5年蚌埠烟厂将被合肥烟厂超越。就是黄山烟厂力挺蚌埠,烟厂的发展由于受到产业政策的控制,不可能出现什么跨越式发展,未来10年能够保持现状就算不错了。当然,烟厂也造就了蚌埠西半区不多的高收入人群!期待指数:5 5、能源:蚌埠电厂已经被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但是没有被核准开工。这个要看未来几年国家特别是电力的需求情况而定。初步估计07年应该能够开工。但是目前看国家对煤炭价格有放开的趋势!这个是对蚌埠电厂的不利一面!至于那个涂山抽水蓄能电站,似乎有点悬!环评能否通过?目前发改委似乎连可研性研究都没有批!但是蚌埠目前有丰原热电二期和蚌埠热电厂都在建设中。期待指数:7。 6、精细化工:这个在蚌埠目前重要是八一、新奥的二甲醚等。化工企业难以跨越发展,一般不温不火的。除非蚌埠能够搞定煤盐化工的年产100万吨烧碱、100万吨PVC项目,但是从目前事态看难度不小!期待指数:4 7、制药:蚌埠制药厂不少,但是没有成什么气候,蚌埠丰原药业连总部都放在合肥。但是最近丰原准备在固镇建设两条大输液生产线(每条年产1000万瓶),这个值得期待!丰原利用其强势的政府优势和现有的营销网络,加入有双鹤和大冢等一通天下的国内大输液市场的竞争!其它的如丰原药业、环球药业、协力药业、四通药业、富康药业等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手笔!期待指数:3 9、电子:进入21世纪这个行业似乎成为了夕阳产业。蚌埠曾经做过电子城的美梦,可惜还没有入睡就被惊醒!其实蚌埠的电子行业有其独到的优势:三个电子相关的国家级研究所,原电子部40、41所,和兵器工业部214所。可是蚌埠的电子行业除了那个无线电六厂外其它都死悄悄了。但是其科研能力似乎不能小视!看看国家的“神六”上天蚌埠是安徽参与其中项目最多的城市之一,其实力可窥一斑!但是目前从市里和民间似乎没有听说关于这方面的招商引资。但是也值得小期待一下:期待指数:1 目前的蚌埠处于很好的发展机遇中!安徽省给蚌埠已经搭好了架子:全省首个十字高速交通城市再蚌埠全部竣工(合肥目前也是4个方向,但是不是十字型而是K字型),铁路又京沪高铁和蚌合高铁。又是建设淮河航运港口,而且是枢纽港。机场也修好了虽然是军民合用,但民用也在筹划中!建设用地在城区规划调整后得到改善,其中蚌埠高新区、蚌埠经济区、蚌埠工业园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国家对淮河水患、污染治理投入加大,城市圈堤加固完工,蚌埠东河道取直也为蚌埠市区获取难得的建设用地! 这些条件是省内尤其是皖北其它城市都不可能同时获得的。接下来就要看蚌埠自己的能耐了,如果再搞不好真的对不起老百姓了。 蚌埠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蚌埠人的劣根性!码头作风!这个政府要下大功夫去改善! 说实话,蚌埠的工业发展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我们期待有智慧的政府管理者来改变这个局面。让蚌埠市政府的各级官员们,少点醉酒当歌,多点深入思考,把精力多放点在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上、招商引资上,少放点在对企业的吃拿卡要上和同事间的钩心斗角上。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人心齐泰山移!办法总比困难多!迷你鼠以为:拥有这么好区位的蚌埠定能在未来10年重铸辉煌!

⑨ 有谁能知道解决安徽省蚌埠市经济发展缓慢的巨大原因,有什么措施能够解决

你又不是市长、书记,
连个分都没有,基本情况什么都没有,数据没有,与此问题很不相配
空洞的说法就是人的问题。
稍微不空洞的说法还是人的问题。
其实那是个很好的地方,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不少,
环境不知道现在怎么样,我记得龙湖的水还是不错的,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如果黑了就太让人失望了。

阅读全文

与安徽省蚌埠市产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