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17 10:47:35

Ⅰ 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 地理题,在线等

理位置优越,东临我国的内海渤海;靠近首都;交通便利、靠近海港;国家政策支持、回历史条件优答越。

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1)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发展比较分析扩展阅读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要推动三大改革步伐。

一是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包括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等”。

二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

三是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包括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劳务协作会商机制,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统筹三省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

按照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改革的相关意见。下一步,京津冀三省市将持续加大改革力度,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抓紧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实施方案,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

Ⅱ 京津冀为什么不如长三角

通过表1和表2,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京津冀地区在低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三个类别领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皆高于长三角地区,但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波动变化情况也较长三角地区更为明显。

第二,京津冀地区制造业技术进步增长率、技术效率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制造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皆高于长三角地区。

浙江不仅技术进步年均增速在六省市中最低,而且低技术和中技术制造业皆是制约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短板,鉴于其低技术和中技术制造业要素投入皆呈扩张且资本要素投入扩张更为明显,浙江应在大力改善低技术和中技术制造业的要素使用效率尤其是资本利用效率的同时,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夯实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科技基础。

Ⅲ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对三地经济分量的影响分析论文该如何写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竞争力探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多种形式的经济区(圈)正快速地发展,主要有长三角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成渝经济区及东北经济区等。对每一个区域来说,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及优化,绝不能仅从某个地区考虑而建立门类齐全的经济结构,应从全国整体出发,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特色,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去形成适合各地特点的优势产业。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东北老工业基地位于东北亚的腹地,现已形成了以汽车、钢铁、石化、重型机械、医药、电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工业行业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并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相结合的运输网络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科技人才优势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加入WTO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内历史机遇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产业功能被定位于装备制造业及现代农业,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制造业近年发展很快,这些区域必将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比较激烈的竞争。本文将通过仔细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竞争力,明确其在全国制造业中的定位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未来竞争中实现振兴提供借鉴。

一、 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评价指标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有效、高效,从而使创造价值的能力达到最大化,所以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竞争力也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构成之一。按照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系统性原则,在调研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笔者建立如下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评价体系,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1.产业结构水平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个经济区域的各类产业的构成和诸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等关系的总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会表现出不同的产业结构水平和特征。产业结构水平是反映区域产业结构总体状况的指标,笔者主要是按三次产业分类法来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所以反映产业结构水平的具体指标包括三次产业的产值、三次产业产值在全国的比重和比较优势系数(注:比较优势系数R=(某地区某产业增加值/全国某产业增加值)/(某地区GDP/全国GDP),R>1,表明具有比较优势,R<1,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2.产业结构高级化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会发生相应的转换和演变,大致遵循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阶段、再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阶段演变的逐渐高级化的规律。而且当区域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也获得快速发展。和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是能创造更多价值的动力产业,所以通过三次产业比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东北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等指标可以表明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

3.产业结构效益

份额—偏离分量是评价产业结构效益的指标,以一定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基准,分别测算区域按全国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进而将这一假定份额同区域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来分析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偏离主要是结构素质因素和区位素质因素形成的,当结构偏离分量为正(负),说明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好(较差);当区位偏离分量为正(负),说明区域产业区位素质较好(较差),产业本身竞争力较强(较弱)。

4.产业结构分工优势

本文讨论产业结构竞争力是基于产业功能定位的视角,所以当某一区域产业功能定位于某一或几个产业时,其产业结构是否具有竞争力还要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结构的协调发展能力包括承担分工职能的产业的规模、对本区域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与相邻区域的产业合作互补的空间及对环境的影响状况等方面,评价这几方面的具体指标分别为优势产业专业化系数、优势(加工)产业增加值与原材料产业增加值之比、优势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优势产业环境影响指数。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1.产业结构水平

2005年东北地区(包括辽、吉、黑)产业结构水平与长三角地区(包括沪、苏、浙)的对应数据比较,除第一产业规模略大外,第二、三产业的规模都远低于长三角地区,说明长三角地区无论在总体经济实力还是第二、三产业的经济实力上都远远高于东北地区,这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2.产业结构高级化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比较稳定并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三次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12.9∶51.5∶35.6变为2005年的12.5∶49.5∶38。从表3东北地区2005年产业结构高级化相关指标数据中,可见东北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也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说明东北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将无法与长三角等地区相比。

据统计,东北地区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别为38.7亿美元、28.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仅为1.9%和1.3%,特别是其机电产品对外贸易逆差巨大,逆差额达到19.5亿美元,其出口额占全国2.2%,而进口额占全国3.2%。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较弱,据统计,2004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108.1亿元,长三角为334.0亿元;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员16.9万人,长三角为44.8万人。

3.产业结构效益

根据份额—偏离分析方法计算,按照全国“十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应增加8161亿元,但实际仅增加7387亿元,偏离774亿元,其中产业结构出现正偏离68亿元,产业竞争力出现负偏离842亿元。这说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总体上比全国平均水平要好,表现在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占较大比重,但各产业竞争力比较弱。

4.产业结构分工优势

(1)专业化系数。专业化系数Z=(g1/g2)÷(Q1/Q2),g1、g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本文为东北地区)及更高层次区域(本文为全国)同产业的净产值,Q1、Q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更高层次区域全部产业净产值,Z≥1说明研究产业在研究区域专门化程度高。通过计算工业部门专业化系数可知东北地区形成专业化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2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8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75),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3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3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0),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26),医药制造业(1.2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18),农副食品加工业(1.15),煤炭采选和洗选业(1.12)。这12个专业化部门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65.9%,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占28.8%。而与东北地区相比,长三角第二产业相对分散,除通信设备、电子设备等,其他几大行业的比重都低于10%,前五个行业所占的总比重也仅为40%。

(2)优势(加工)产业增加值与原材料产业增加值比。此比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优势产业的加工程度,加工程度越高将会对区域经济产生越大的带动作用。以辽宁为例,其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与原材料产业增加值的比值为52.9%,高于全国其他省市。区域优势产业带动作用的大小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由于制造业产业链较长,并易于形成产业集群,所以带动作用较大。东北的优势产业,如汽车制造业、石化及其他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矿山设备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等,大多具有产业链长、分工程度高的特点,如果能充分利用其潜在发展空间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核心,众多小企业为其配套的垂直型产业集群,将充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式中,i、j代表两个区域,xn代表某产业所占比重,S越大说明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越趋同,

Ⅳ 陕甘宁三省和京津冀三省那个发展好

你是问个人发展还是这几个城市的发展?
个人发展的因素很多,谈不上哪回个好?毕竟答好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还要机会,竞争,人脉,成本等等。
但如果是城市发展,应该是后者更好一些,毕竟发达,国家的重点投资也多,钱也多。

Ⅳ 京津冀旅一体化发展旅游的优势分别有哪些

京津冀三省市地域相接、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对三地尤其是河北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拉动作用突出,是区域合作最容易起步、最容易实现的领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业扮演着桥头堡和排头兵的重要角色,既是共振点和共赢点,又是切入点和突破口。
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富集。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种类全、品位高。该地区集中了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明清皇家陵寝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总数的近1/5;拥有国家4A级以上景区200余处,占全国总数的1/10,深化区域合作具有雄厚的资源基础。
京津冀区域旅游特色互补。京津冀三地旅游既有同宗同脉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各具特色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旅游中心城市,自然、人文、历史等景观优势明显。天津近代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以近代文化、民间文化、欧陆古典风情最为著名。河北有山有海,历史底蕴深厚,资源种类齐全,特别是海滨、海岛、草原、湖泊、天然冰雪、优质温泉、青山秀水、乡村风光等都是发展环京津休闲产业的特色资源。
京津冀区域客源市场广阔。京津冀处于环渤海中心地带,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快速崛起的第三增长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便捷。京津冀及周边省份有4亿人口,三地私家车拥有量已超过1000万辆,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京津冀GDP已突破6万亿元,占全国10.9%。经济基础优势明显。2013年,京津冀旅游总收入超过8000亿元,旅游总人数达到6.6亿人次,并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京津冀区域合作基础坚实。多年来,河北把实施“环京津战略”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先后与京津签署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天津等高铁沿线6省市联合发起成立“京港澳高铁旅游市场推广联盟”,与京津等长城沿线8省市发起成立“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并积极参与组织和推动北方交易会等活动。三地初步建立了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拓展了旅游市场,加强了旅游监管合作,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三地旅游经济圈的逐步形成,为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前景可期。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难以突破传统行政区域思想束缚、欠缺一体化协调机制和统一规划,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滞后、旅游资源集约开发利用不够、整体形象品牌不鲜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和产业链不完善等。这些都需要京津冀三地切实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共同努力推动实现协同发展。
一、建立健全协调合作机制
协调联动的合作机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京津冀三地旅游合作起步较早,进展很快,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全面统筹、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三地应主动作为,共同推动成立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完善京津冀政府间交流平台,建立京津冀及相关市县参加的定期旅游协调会议制度,研究确定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方针与机制,协调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的重大问题。同时,共同制定完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合作发展规则和标准,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与交流。
二、强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三地旅游资源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只有统一整合、规划对接才能进一步提高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在资源普查基础上,三地可共同编制《京津冀旅游业协同发展规划》,根据不同资源特色,统筹策划功能定位和结构布局,明确旅游市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发展目标,通过有效整合,构建多元化旅游板块,实现互补协同发展。同时,尽快编制河北省对接京津市场的专项规划,使河北更快、更有效的对接京津旅游市场,加速河北旅游发展。
三、建设一体化旅游交通体系
构建一体化旅游交通体系,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目前,三省市间和重点景区间道路建设均有滞后现象,断头路多,部分路段堵车严重、道路等级较低,不能适应快速、便捷的现代旅游交通需求,影响了京津冀旅游业整体快速发展。应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着力构筑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旅游发展要求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推动开通京津至我省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在旅游旺季加开三地之间的旅游列车或增加旅游坐席。争取形成三地旅游直通车网络体系,共同推动三地旅游集散中心等相互开行通往异地的旅游直通车,构建城市间旅游公共交通网络,打造“京津冀公交旅游圈”。
四、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品牌
形象鲜明的区域旅游整体品牌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三地应大力开展区域旅游联合宣传推广,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联合策划组织旅游宣传活动,联合参加旅游展会,联合举办旅游节庆,以及共赴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开展联合促销,建立形成一体化宣传格局。河北将着力对节庆活动进行整合,与京津合作把张北草原音乐节、衡水湖马拉松等区域性节庆活动,打造成具备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构建京津冀旅游宣传营销平台,推动在三地媒体开设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专栏,在三地旅游网共设京津冀旅游板块,支持区域内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联合建立旅游营销合作联盟,鼓励在策划包装产品、省际联合推广、互送旅游团队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五、构建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一体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共同制定符合京津冀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咨询服务、标识标牌系统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加快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指示标识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自助旅游公共服务规范化、一体化。探索推出区域内旅游惠民便民政策,加快推进省际间旅游网络平台相互链接,开通远程网络化预售票系统,积极推动“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全面发行使用,推行统一旅游套票,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
对河北旅游来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是一次重大的、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借势发展,力求更大作为。只要三地加大统筹整合、强化紧密合作、推动协同发展,就一定能够把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带动区域旅游特别是河北旅游业新一轮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Ⅵ 一个地区产业发展分析研究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

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分析研究,肯定是用调查分析法比较好,了解的实际情况。

Ⅶ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如何推进

据报道,日前中国领导人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和主要矛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融入和服务,以产业和项目为支撑,才能真正受益。

目前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初步明确“2+4+46”个平台,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发挥比较优势,精准定位、错位承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希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阅读全文

与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发展比较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