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内外药厂发展现状
1985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药品监管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实施,标志我国的药品监管步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尽管立法的时候,我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但是《药品管理法》立足当时社会基本情况,构建了我国药品质量和安全监管的基本框架。尤其是对药品生产的监管,在药品基本上还是手工、半机械化、甚至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下,大胆吸收了国际上发达国家通行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体现了前瞻性,为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奠定了法律基础。1988年3月,卫生部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国的第一部GMP宣告诞生。
90、91年,刚好是《药品管理法》实施后的第一次换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 1993年2月,卫生部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GMP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88年版)进行了修改,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2年修订),对实施作出具体的要求。
这一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明确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医药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随着医药行业逐步扩大对外开放、一大批知名跨国制药公司来华投资办企业,对GMP的传播、推广和运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先行的浙江,新办药厂积极性高涨,企业扩建和改造增多。聪明又精明的浙江人市场意识强,质量观念也强,对GMP的认识主动积极。全行业推广GMP的氛围逐步在形成。卫生部开始积极宣传、推广,筹划实施GMP的认证。行业主管部门也积极组织行业推广GMP,开展达标活动。
1995年4月,由卫生部牵头组建的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成立,卫生部也成立了药品认证管理中心,从95年10月起开始接受药品生产企业的GMP认证申请,开展认证工作,我国的GMP这才算正式拉开了序幕。由于监管部门接受过GMP系统培训、能独立开展GMP检查的人员很少。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决定》要求“严格按照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加快医药生产经营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强科学管理”,卫生部随即出台了《关于加强药品GMP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实施药品GMP制度是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作为新时期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同时,选准血液制品和生产新药作为实施GMP的突破口,规定了1998年12月31日前未通过药品GMP认证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将不得生产血液制品,撤销药品批准文号;1998年7月1日起,未通过药品GMP认证的企业,卫生部不再受理生产新药申请;批准新药的,只发给新药证书。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未通过药品GMP认证的,不发给《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我国药品GMP制度的实施进程由此步入了快车道。
1999年6月,也就是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一年后,又修订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并对粉针剂、注射剂、基因工程产品、仿制药强制实施GMP时限分别作了规定。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境内所有上市药品制剂(包括原料药)实现了按GMP要求生产。2006年1月1日起所有按药品管理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2007年1月1日起所有医用气体、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也实现按GMP要求生产。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在基础十分薄弱的制药业全部实现了按GMP要求生产药品,是我国现代制药业的一次革命,是药品监管历史上值得重彩浓墨的篇章。实施药品GMP极大地改进了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缩短了我国制药业与国外的差距,促进了制药业的发展,提高了药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水平,也使我们这支迅速发展壮大的监管队伍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浙江还创了几个GMP的第一:当时的杭州中佳制药厂是内资企业第一个取得GMP认证证书的单位;原料药获得药品国际认证最多的省份;国内第一个药品制剂通过FDA认证。GMP的实施促进了药品质量的提高,从近年我省药品抽验结果看,合格率已由2002年的87.9%,逐步提高到2007年的97.8%。尽管2000年省药监局组建后,我转到了稽查岗位,后又因工作需要到了药品注册部门工作,但GMP初创的这一段经历、得到的收获,悉数运用到了稽查和药品注册工作中,为这两块工作的创新、提高和完善注入了生机并取得了成效,收益匪浅。
当然,我国的药品GMP与世界发达国家近百年的现代制药工业、现代管理和近40年推进GMP的历史相比还很短暂,许多方面还要进一步研究探索。首先,我们的GMP处在政府主导阶段,GMP认证还由政府来搞,许多企业还在被动接受、GMP尚未真正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只要企业还未完全成为GMP的自觉接受者,药品质量和安全的风险就还存在。“齐二药”、“欣弗”、“甲氨喋呤”等药害事件的发生,问题还是出在GMP上。这也从另外一面证明了GMP对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其次,对GMP的研究和监督能力还须加强和提高。我们监管部门对GMP制度、技术等的研究不够,监督GMP实施是官员多、专家少,很多同志缺乏从事药品生产背景,是在工作中学习,专业性、系统性、科学性还要进一步提高。再是,由于内部工作分工协作机制不够完善,GMP与药品注册、与品种的监管衔接还不够通畅,GMP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好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药品的安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新的更赋权威和高效的药品监管体系即将诞生;好在药监系统已经树立科学监管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一种创新、求真、务实的态度;好在中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已从蹒跚学步,走向自立、自强,要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GMP将更显其重要性、更科学有效地得到执行、更好地成为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的法宝。
② 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药企业总体创新能力有限。创新是医药行业的命脉。医药行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健康不断面临着各种新疾病的威胁,医药行业必须不断拓展自身开发的领域;二是细菌和病毒的变异使传统药物的疗效降低,这就促使人类加快药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医药行业又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产业。由于医药行业一直面临着不断创新的巨大压力,因此医药企业就必须得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亿美元以上。而我国2003年的医药产业的总产值是1200亿人民币,不如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公司一年的产值,而我国整个医药工业的研发投入,几年来都只能在总销售额的1%左右徘徊。
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普药,是指较为普通的药物,具有临床应用普遍、疗效确切、用量较大、价格较低的特点,并且大都为国家基本药物,普药的生产厂家大多为缺乏资金实力、研发力量、营销网络等基础的中小企业,所以,与新药、特药相比,其技术含量低,由此导致附加值也很低。从总体上看,我国制药水平还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制剂附加值与原料药的比值是3:1,仅是美国同类比值的十几分之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普药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我国制剂生产落后,以仿制国外新药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由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着的国产药品基本都不是原创新药,生产非专利药(仿制药)一直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支点。事实上,除中药之外,我国目前的药品中几乎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
③ 药品的发展现状
“国内新药研发热情高涨,人员众多,需求紧迫,市场广阔加上政府的重视,可以说是机遇频生,但现状并不乐观。”在第四届中国国际生物医药发展峰会上,这样的观点很具代表性。
1.新药难找,仿药难仿
“现有的研发模式和流程越来越难以发现新药了。在现有生命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几乎所有已知的生物化学分子反应和生化酶反应都被制药工业开发了。”美国FDA资深审查官和临床药理学家John Duan 表示。
新药产出率降低,研发成本不断上升,临床时间过长,上市过程太慢……这些关于药物创新的老生常谈依然存在,并且由于本身的基础薄弱,积累匮乏,国内生物药发展的可持续性困难重重。
生物医药产业一直以高于总体医药工业的速度增长,但国内生物药技术依然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生物医药企业的规模相比化学药企业也小了许多。而国内化学药一直在走的“me to(仿制)-me better(更好的仿制)-me new(创新)”路线,这对于生物药来说也并不容易。原因在于,生物仿制药的生物等效性难以确定。
实际上,化学药和生物药之间的生产过程差异很大。化学药属于简单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控制化学配方,可以轻易生产出结构相似的产品,同时,通过实验室试验就可以确认仿制药是否与原始专利产品具有相同的功效。但生物药的情形完全不同,一个微小基团的差异就会导致大相径庭的功效。因此,无论在美国或是中国,生物仿制药想要获得监管部门的审批都是非常困难的。而如果以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其具有生物等效性,则费用和时间花费是相当可观的。
上海生物芯片公司高级副总裁金刚分析说,生物制药本身已经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仿制药没有专利保护,花了大力气去做临床试验,结果市场没有保护,很容易被其他竞争者复制,利润迅速降低。因此在美国,没有专利的药是没有风投愿意接受的。即使有完整的专利保护,专利技术与可以上市的产品之间仍有很长的路,甚至许多专利本身并不具备上市的可能性或者目标市场过小,没有上市的意义。也就是说,开发的产品不仅要具有生物成药性,还要有完整的专利保护。
2.资金与技术不完全对接
回国一年多,免疫学、医学博士张磊发现一些让他很困惑的现象:国内做研发的机构及一些生物公司穷得叮当响,研发及成果转化很困难;与此同时,投资公司却因投资周期过长、看不到明确前景、找不到下家等原因不敢轻易注资。
实际上,由于医药行业的高成长性,有不少资金围着医药打转,但据了解,国内生物医药所吸引的资金仅占整个医药融资5%左右的份额。另外,一般的财务投资多是希望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益,而一个药品要上市则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果的,即使上了市,后续的风险依然存在。相对而言,战略投资更注重长期效益,可以花数年进行融资并帮助企业做战略规划、管理优化等。
百奥维达中国基金合伙人李毅表示,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还是很多的,作为专业投资公司,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些拥有突破性平台技术或巨大市场的早期企业,即使这些企业非常小或需要比较长的投资回报时间,只要企业具备高效合作的管理团队、自主的产品、显著的竞争优势、明确的市场机会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等特点,投资公司是愿意接受的。
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国内企业并不太多。另外,由于上下游依存链没有建立,国内很多企业只是单纯以研发为主导,再进行项目的转让,缺乏长远战略定位和市场考量。
“中国其实不缺乏生物研发人才,但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也没有形成风投市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潜力大,但模式不清。”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3.寻找生物药火种
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张发明认为,从前我们的研发模式是拿着个放大镜在一堆柴草里寻找一根可以治病的针,我们需要放一把火,把不需要的柴草烧掉,那么留下的就是针。在新药研发中,生物标记物就是这根可以烧稻草的火柴。
所谓生物标记物,就是通过基因组学和肿瘤组学知识进行研究,找到那些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普通生理或病理或治疗过程中的某种特征性的生化指标,通过它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过程中的进程。
实际上,这是一种研发思路的转变。John Duan表示,常规的新药研究方法是先进行基础研究,再从大量的化合物样品库中发现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然后进行化学结构优化和设计、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等步骤。通常从1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出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不到1个,能够到达临床试验的更少。可以转变为从疾病研究开始,研究疾病的本身原理,弄清楚最具有影响力的区域,针对其进行具有靶向性的研究和筛选。“更好的靶向鉴定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先导化合物的筛选效率,也可以在早期临床研究阶段对药物有效性进行更精确的判断。
“在选择项目时要有眼光,要清楚研发产品是否拥有足够规模的市场,这类药物淘汰的周期是多长时间,可别学会了屠龙术,结果根本找不到龙。”与会人士形容说。
有机构预测,至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七大医药市场,中国国民在健康领域的需求具有巨大的增长力。生物医药由于具有特异性强、准确率高等特点,能进行研究的领域还很多。只是中国的生物医药仍处于产业初级阶段,需要很长的时间培育。
④ 医药行业现状
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保持稳定的发展
主持人:新越
嘉宾:东方证券 马小青
主持人:2005年上半年以来,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仍保持了较快稳定发展。请问,其中各子行业的具体情形怎样?
马小青:我国医药行业拥有制造类企业4613家。
据《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2005年1-8月份,制造类企业实现产品收入2450.99亿元,同比增长25.72%;实现利润总额204.38亿元,同比增长22.44%。但其中也有不少企业出现亏损,总计1198家,亏损比例达到了25.97%;亏损金额22.64亿元,同比增长16.99%。
在各子行业中,化学制造类企业中原料药产量为94.07万吨,同比增长23.45%;实现产品收入742.47亿元,同比增长29.63%;实现利润总额41.49亿元,同比增长18.14%。884家制造企业中,亏损212家,亏损金额7.07亿元,同比增长0.91%。而1078家化学制剂类企业,共实现产品收入712.60亿元,同比增长22.77%;实现利润总额71.26亿元,同比增长21.83%。317家企业亏损,亏损总额7.07亿元,同比增长0.91%。
在中药制造类企业中,中药饮片制造类企业391家,实现销售收入31.63亿元,同比增长22.83%;实现利润总额3.70亿元,同比增长18.15%。亏损企业88家,亏损金额1.59亿元,同比增长16.62%。而中药成药制造类1160家企业,总产量53.95万吨,同比增长16.22%;实现销售收入560.05亿元,同比增长22.01%;实现利润总额54.54亿元,同比增长18.39%。349家企业亏损,亏损金额4.61亿元,同比增长12.56%。
生物制品行业,全国共有相关企业427家,实现销售收入182.12亿元,同比增幅32.98%;实现利润总额19.41亿元,同比增幅39.20%。亏损企业108家,亏损金额2.38亿元,同比增长12.45%。
以上情况表明,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速仍保持了较快稳定发展。其中增长最为突出的是生物制品行业,其收入和利润增幅均达到了30%以上,远高于目前的化学类药物制造企业和中药制造类企业20%左右的增幅。
从产业链上看,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处于中间强、两头弱的格局。即在研究开发和制剂开发上处于弱势;而在中间的加工工艺上,由于工艺水平的改进及低廉的人工和环境成本,使得该环节具有国际竞争力。
主持人:从近一段时间看来,医药板块市场表现良好。请问其间的市场热点是什么?
马小青:此间市场热点在于股改和由科学发展观衍生出的一些题材。
股改使整个医药行业的价值水平获得较大提高。从目前已实施股改和已公布股改方案的13家医药上市公司来看,股改方案对价水平平均为每10股送3.4股。
而对于中小企业板上的医药公司而言, 8家上市公司,均为细分子行业中的相对优势者。由于其历史遗留问题小,质地优良,具品牌、定价与规模优势。这些优质公司,送股之后,投资价值凸显。这些企业IPO后的项目将集中于今后两年产生效益,因此未来竞争力铰强。
而当市场对股改股的热度稍降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市场又由此衍生出一些新热点。如新能源热点、自主知识产权热点。这类品种,如西藏药业(拥有国家一类新药人重组脑利钠肽)、华神集团(拥有国家一类新药美妥昔碘131)、武汉健民(拥有国家一类新药人工培育牛磺),市场走势强劲。
但有一点我想提醒投资者,在追逐市场热点的同时,更应重视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良好的治理结构及市场开拓能力,这些才是企业长久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主持人:从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看来,医药行业又具有什么样的投资价值呢?
马小青:我认为,对医药行业的长线投资应注意几条基本原则:
1.目前我国整个医药行业,原研发能力很弱,国内企业主要集中于强仿,极少有产品具自主知识产权。故国内医药企业若要保持持续的高盈利非常困难。未来一段时间,能够在整个产业链上取得较大突破的可能是制剂环节。
2.在化学制药这一子行业中,我认为可以关注强仿能力、研发实力强及工艺优势明显、制剂能力强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储备较丰富,一旦其所储备的产品专利过期,其将迎来盈利高峰;而制剂水平的逐渐提高也使这些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将不断增强。
3.对中药子行业的投资应关注相关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所具实力。目前我国的中药行业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化学方向;其二是对传统配方药剂的开发。行业中确定了明确发展方向的优势企业无疑具有较长时间的投资价值。
4.对于生物制药类企业的价值分析,其研发能力与产品前景尤显重要。目前,我国的企业在治疗性疫苗的开发、靶向药物的开发、单科隆抗体的应用方面走得比较靠前。生物制药有望成为整个医药行业在原研发方面最具突破领域;同时在生物制品的强仿上,国内一些企业的优势也很明显。如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的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新药及重组E-PO、重组人胰岛素等产品具有一定市场前景。
5.对于医药商业中的企业,则应关注其中管理先进和具资源优势者,他们将是行业拐点到来时的最大收益者。我国医药商业经过近三年全行业亏损的阵痛,业内整合速度得到极大提升,净利率进入稳定阶段。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必定是管理优秀、渠道完善的企业;加之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流通企业的经营环境向好。如政策鼓励减少流通环节,推广直接物流等,未来医药流通领域的改革是必然趋势。我认为,未来该行业的复苏毫无疑问。目前,行业内具网络和管理优势的企业拐点已现。
主持人:目前投资者可对医药板块各子行业中的哪些上市公司予以关注呢?
马小青:我认为,在化学制药行业,可关注恒瑞医药、海正药业、现代制药、复星医药等具研发实力且产品储备丰富的制剂类企业及特色原料药企业。在生物制药行业中,可关注科华生物、天坛生物、双鹭药业、达安基因这些研发能力强,产品前景好的企业。中药行业中, 可重点关注相关营销能力强,具品牌优势而股价又偏低的企业,如天士力、九芝堂等。对于医药商业行业,则可关注国药股份、一致药业、上海医药等盈利能力强及发展前景好者。另外,我认为,新和成、华邦制药、京新药业、科华生物、华兰生物这些在各自的领域内居于龙头地位的中小板上的企业,投资者也可予以关注。
中国药网
⑤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
一、大湾区三大城市医药制造业产值破百亿
根据火石创造统计数据,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9城市中医药制造业产值规模最大是深圳市,总产值达344亿元,其次是广州市,医药制造业产值达314亿元。另外珠海市、佛山市、中山市医药制造业产值均超过100亿元。目前,2019年最新数据仍未公布。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⑥ 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根据统计,2010 年至 2014 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由 7,936亿美元增长到 9,761 亿美元,到 2019 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2,249亿美元,相比于 2014 年增长约 25.50%。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全国卫生总费用已由 2007 年的 11,573.97 亿元、2010 年的19,980.39 亿元增长到 2014 年的 35,312.40 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 18%。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均寿命增加与医疗改革相关措施的出台,未来我国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阶段。过去十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统计,我国七大类医药工业总产值在“十一五”期间复合增长率达到 23.31%,进入“十二五”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4 年达 25,798 亿元,同比增长 15.70%。
目前,我国大概有3000多家制药企业,但是TOP100就贡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剩下的2900多家企业瓜分其余的不足40%份额,由此可见我国医药市场集中度越来越明显,按照现在的趋势以后集中度会愈发明显。http://www.avicui.com/news-85183.html
从企业集团来看,我国医院市场销售额排名前20位的依次为辉瑞、扬子江、阿斯利康、山东齐鲁、四环医药、上海复星、赛诺菲、江苏恒瑞、科伦、正大天晴、拜耳、上药、诺华、罗氏、远大、默沙东、中国医药总公司、石药、步长制药以及诺和诺德。TOP20里本土企业已然占据半壁江山。
从药物品种来看,在我国医院市场排名前20位的畅销产品中,外资的产品可以说屈指可数,只有4种,其他的16种均是国内的品种。但是4种外资企业药品在2016年同比年增长率均有所提升,而本土企业产品增长率则多数呈现下滑趋势,本土企业在药品市场销售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IMS在今年3月份公布了一个预测,预测从2016到2020年五年之间中国医药市场的整体增速在7%左右,预测根据是2018、2019年将有很多新产品上市,但是2019年之后因为很多产品的一致性评价面临过期,可能会对于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有新的挑战和格局的变化。
2017年下半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大趋势
1.新版医保目录在下半年将正式实施,部分处方药主流企业销售将严重下滑。
新版医保目录在年初的万众瞩目中落地,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将在下半年正式实施。新版医保目录的实施将决定一部分处方药企业的生死:产品在新医保目录里,尚有生存的余地,医药企业可借此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在提供良好的学术支持和服务支持上狠下功夫;但是如果产品不在新医保目录里的药企,销售下滑将更严重,这些企业要么把销售阵地转移到竞争激烈的院外渠道销售和OTC渠道销售、第三终端渠道销售,要么企业面临被淘汰或被收购的境况。
今年的国家医保目录与前几版的国家医保目录有很大的差异:其中部分医药企业的“大品种”使用范围的限制扩大了,在医疗机构身份、病种和使用人群上有很多的限制;另外就是产品即使进入了医保目录,在有些省份也没有对应的医保支付政策的落实。这些限制部分主流处方药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部分企业的销售将因此下滑较为严重。
2.各省医保目录大增补开始,有优质品种资源的中小型药企将有望弯道超车。
众所周知,产品优势是药企竞争之根本。一个好的主力产品往往决定一个医药企业的命运。很多药企都是靠一两个拳头产品一鸣惊人的。随着各省医保目录的大增补,具有明星产品或黄金单品的特别是有优质中成药的中小型药企可能迎来春天。
部分中小药企由于其产品的优势和独特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会脱颖而出,成为医保目录增补后的黄金产品。这些入选了医保目录的中小药企会迎来很大的发展机会,在众多的市场竞品中一骑绝尘,这就是优势品种的魅力所在。这些中小药企在“春天里”会一路高歌,有望在“赛车场”上弯道超车。
3.中药饮片企业遭遇血雨腥风,规模1亿以下的企业面临被出局。
中药饮片企业,尤其是部分规模较小的中药饮片企业,由于中药饮片质量问题频频出现,成了飞检的重灾区,导致在上半年的经营已经陷入困境,还有部分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从上半年飞检的情况来看,被收回GMP证书的40多家企业中,中药饮片企业就占了近一半。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是中药饮片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中药饮片监管力度的加大,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出台,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的难度会不断加大。对于规模在1亿以上、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来说,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来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是能够渡过难关的;但对于规模在1亿以下的中小型中药饮片企业来说,缺乏资金实力和竞争力较弱是心头抹不去的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1922亿元,在医药工业中的占比最低,只有6.5%,但保持较高的13.5%的增速,高于医药经济整体增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因为国家政策的利好,中药饮片市场容量将高达近4000亿。
中药饮片作为 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亟待进一步规范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规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药饮片市场会一枝独秀,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
4.药店+诊所模式日益成熟,并广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处方药企大量转入药店连锁销售渠道,药店里销售的处方药会越来越多。在整个医药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下,具备药店+诊所经营资质的零售门店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
分级诊疗快速落地,等级医院医疗技术费用不断提高,使得一部分原有医院患者有病到医院的习惯正在改变,就近到社区门诊或具备诊所资质的药店看病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诊所、药诊店看病后凭借诊所、药诊店专业医生的处方到药店取药,既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又节省了到医院看病挂号费用和排队的时间。
随着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大病到医院,小病到社区或药店”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药店+诊所模式的日益成熟,诊所医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设备的改进,药店+诊所模式正在大面积推广,相信这种模式在我国会有较大的作为,中国版的“梅奥诊所”将有望出现。
5.有资源力的医药企业快速拓展新的销售模型,处方药、OTC、第三终端、KA、院外、大健康事业部“六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将开始出现。
之前药企的销售模型相对比较单一,要么是处方销售、要么是OTC销售、要么是第三终端销售。但随着医药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只凭借几种销售模型已经很难再“玩转”中国的医药市场。
部分有资源力的医药企业和有眼光的医药企业家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大力拓展之前未曾尝试的销售模型,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新的销售模型”。“新的销售模型”包括第三终端、KA、院外销售、大健康等,在每个销售模型中都有成功的典范。有资源力的医药企业需要认真研究成功案例,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定会在目前严峻的 医药市场独辟蹊径,有一番新的作为。比如国内某知名医药 企业,在原先的控销领域做到了全国的前3甲,其公司老板高瞻远瞩,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下,率先成立了大健康事业部。短短的几年内,其大健康事业部的销量和规模已经远超原有第三终端控销模式的规模,成为企业的又一核心利润增长点。
6.连锁药店上市热潮涌现,大中型连锁药店竞相上市带来连锁药店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已经上市的连锁药店如老百姓、益丰和一心堂等在省外的开店和并购依然在加速。从最新的变化来看,它们在并购方面都有所减缓,逐步转为以自建门店为主。究其原因,收购固然相对于自建门店较快,但收购质量的稳定性和收购之后的不确定性也很多。相对而言,自建门店质量的稳定性和收购之后的不确定性问题会少些。
广东的区域龙头大森林连锁、山东的区域龙头漱玉平民已经进入上市倒计时;其他一些知名医药连锁如众友康连锁、燕喜堂连锁也正在厉兵秣马谋划上市并加快开店和并购的速度,以期在不远的将来能在主板上市。中原某知名医药连锁今年的新开店目标是1000家,平均每天3家的速度在高速扩张。其目标是用3-5年走向资本市场,实行新的跨越式增长。
7.大中型医药企业兼并的对象不再是高大上的医药企业,而是有品牌医保和品牌OTC品种的中小型医药企业。
优势大中型医药企业兼并的速度依然在加快,但眼光变得越来越挑剔。外表高大上的、待被收购医药企业往往表面光鲜,不良资产率较高,被兼并后也会问题重重。而有品牌医保和品牌OTC品种的中小型企业因为其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知名度,在有意被收购时会被优势大中型企业所青睐。产品的品牌度和知名度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要经历过漫长的历程。产品经过了长期的使用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品牌力,品牌力就是竞争力,具有了完备的竞争力就具备了很强的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中企业把目光瞄向这些企业是非常有眼光和具有前瞻性的。
8.行业政策的多变导致大型医药企业的战略目标变得迷茫,大型医药企业高管纷纷离队。
行业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人员的不确定性,也导致部分大型医药企业高管纷纷离队。这是一个以考核结果论英雄的时代。药企高管是药企的灵魂人物,他们的到来或离去,对药企短期战略或长期战略的形成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时候会是致命性的。新的高管入职又会带来新的战略和新的文化进来,增加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在目前行业大环境不好的今天,对企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保持相对稳定的高管团队是很多迷茫中的医药企业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高管对一个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他刚熟悉情况又离开企业的危害尤其巨大。只有高层稳定了,战略才能稳定,企业发展才能够具有可持续性,企业才能致力于长期发展。纵观历史,世界500强中凡是做到基业长青的企业,其核心高管都是具备非常人格魅力并长期服务于该公司并与公司一起发展的人。
9.医药企业基层医疗事业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销售管理与服务上来。
国家在大力倡导基层医疗,大病、疑难杂症到 医院,小病到基层医疗机构、 药店。并在基层医疗建设和新农合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投入。作为专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广大医药企业,他们的工作重心不再是仅仅卖产品,而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销售管理和服务上来。
以前这些医药企业通过认真研究消费者和产品,在基层医疗市场确实分得了一杯羹。但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其次,国家大面积叫停输液,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新的可替代输液的技能和方法去实现医德、盈利双丰收。最后,他们对医药企业人员素质和销售管理服务等综合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出现的这些新的需求,作为药企基层医疗事业部,必须顺势而为,要充分了解并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水平,更好地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的服务。
10.第三终端绿色疗法越来越火热,品牌企业开始脱颖而出。
第三终端诊所和药店在国家基层医疗改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大规模禁止输液的同时,第三终端诊所和药店已经找到了可以完全取代输液的绿色疗法。
⑦ 国内制药行业发展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求论文 3000字
是化药 中药 还是生物制药
全部论述的话得3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