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传统旅游平台为用户提供了真实的旅游体验
传统旅游企业相比线上旅游电商一个比较重要的优势就是旅游资源。就拿景区来说,每个景区都有许多景点,而每个景点也是一些不错的景色,这些资源对于线上旅游电商根本是不法实现的。旅游行业不同别的行业,游客旅游就是为了贴近真实的画面,去享受外界大自然带来的气氛,从而用户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在线上是不可能有的,所以传统旅游企业提供的验服务比线上旅游电商更贴近旅客用户体验。
传统旅游企业具有丰富的运营经验
传统旅游企业向电子商务模式转型之前,已经对旅游行业有了一些比较深的认识和经验。无论是企业运营方面,还是在线下市场推广方面都比线上旅游电商都要有优势,这也直接为传统旅游企业线下推广和运营向线上电子商务模式转型提供了很多的平台。不仅解决了旅游行业人才的缺乏,同时也提高了旅游从事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对于线上旅游电商来说,了解懂得旅游行业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的人员也不是很多,所以不管在管理方面还是运作方面都没有传统旅游企业人员有经验。
传统旅游企业拥用广泛的营销渠道
作为传统旅游企业都有自己的营销推广渠道,包括报纸、杂志、海报、广告牌等。这些营销渠道对于传统旅游企业来说都是比较实用的推广平台,虽然在成本上也许比线上推广要高,但是实际效果却不错,毕竟在一定时间内已经让一定程度上的游客已经适应了它的营销模式,所以线上推广方面已经优越线上做旅游行业的电商。更重要的是线下推广的营销模式更贴近旅客需求,毕竟还是有一些用户是不能上网无法获服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信息。这些都是一些线上旅游电商无法具有的一个很重要优势。
综上三点所述可以明显看出传统旅游行业企业走电子商务模式,向线上旅游服务转型,相比线上旅游电商有许多优势。通过走O2O模式相结合,才可以未来移动互联网中占一席之位。如今O2O模式已经在电子商务行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所以这种模式为传统旅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很多的有利机会,因此传统旅游企业走线上O2O模式是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所以作为传统旅游企业应该借机利用线下的资源优势尽快向线上转型。
2. 文化旅游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1、产业化观念不足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比较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文化的经济功能,导致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缺乏对市场条件下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的深刻认识。对现代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缺少正确认识,对文化旅游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等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路不清晰、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规划不重视、对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存在许多误区。在文化事业、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三者之间长期徘徊,缺少新时期文化经济理念上的创新,更缺少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和措施。造成了“文物资源多,但开发利用不够;历史文化深厚,而挖掘整理不足”现象的产生
2、发展规划不到位
作为一个着力培育、快速发展的新兴重要产业,还缺乏必要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较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点)规划。各景区景点已有的规划,多数仅只限于满足于审批项目、争取资金和近期开发建设,在详细程度、操作实施、合理利用资源等等方面,均不足以指导景区开发建设和发展提高。更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旅游消费者出游动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没有予以充分调研和高度的重视。规划和开发的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多有雷同,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刺激性的旅游性项目少,新、特、大项目则更少。
3、体制机制滞后
文化资源隶属关系复杂,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林业、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社会化大产业,涉及到多个行业。隶属关系的不同,造成行业规划不统一,利益不平衡,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经营中,存在着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反映了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不清、行政管理与产品开发体制混淆的现状,影响了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发挥。
开发主体的事业体制与市场化经营的矛盾十分突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许多景区和景点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条件下形成的模式。在这种经营机制下,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资金除靠政府和社会投资外,几乎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功能完善。自身创新的主动性不够,危机感不强。旅游的经营还主要是门票收入。
4、品牌竞争力不强
一是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文化资源内涵在表现形式上,通常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文化内涵很容易利用起来,但隐性的文化内涵只有认真研究,下功夫挖掘,才能被有效发现和充分利用。由于对隐性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使我市缺乏对高端旅游市场有吸引力的品牌。二是旅游者参与性项目不丰富。文化旅游要使旅游者真正参与其中,通过娱乐性的节目,真正领会文化的内涵,才能实现游客和景区双赢。三是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单一。我市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文化资源的静态展示,缺少大型的、专业化的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文艺表演活动;节庆活动内容单调,组织不力,几个大型的文化节有下滑的趋势。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入有时又急功近利,致使许多地方资源开发粗糙、格调和层次都比较低,缺乏文化内涵,影响我市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5、促销、包装缺乏创意
我市的文化旅游业在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上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在产品变为商品上尚未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在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其他文化产品联动上还没有摸索出可行的机制,在宣传、包装和促销上还没有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过硬手段和措施,在听觉上吸引力不强,在视觉上冲击力不够。
6、景区建设差、规模小
景区周边环境差,是我市文化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仅表现在景区周边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绿化美化等方面,还包括了景区周边建筑风格、旅游商品、饮食摊点等方面。与我市旅游深厚的资源内涵相比,我市现有的旅游景点开发的规模偏小、景区内容偏少。特别是能被旅游者接受的产品来说,与全国、周边省市的文物景区相比,我市景区不论是规模、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景区内容中项目同质化的东西多,吸引人、留住人的地方少。
7、旅游商品特色不明显
与深厚的人文资源形成反差的是我市旅游商品开发不尽如人意,旅游纪念品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没有特色且外地品种多于本地品种,致使来运旅游的绝对人数增长较快,但旅游综合消费却相对较低,2007年全省游客人均消费625元,而运城只有593元。运城市旅游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还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方需求,也就带不来较高的旅游综合效益。,
8、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市旅游从业人员中,高中级管理人才还很缺乏。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人员也缺少正规培训和专业培训,导游讲解人员对全市根祖文化的内涵理解也亟需强化提高。整体看,目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阶段,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和措施上落实。
3.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疆域辽阔,既有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有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情;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已经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国还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习俗和风情很容易使人产生很强烈的向往之情。所有这些,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过,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起步较晚,真正的发展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这20年里,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无论是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场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2000年我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122.8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则达到162.24亿美元,国际排名分别为第5和第7。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面,我国的自然风光资源和社会历史文化资源还远远没有得到开发,尤其是我国的中西部,众多的自然资源还没有向游客揭开神秘的面纱。随着东部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中西部旅游资源的相继开发和旅游条件的改善,我国对世界的吸引力将会越来越大。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接待旅游人次达1.37亿,同时也成为世界十大旅游客源国之一,出游人次达1亿。另外,旅游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相关程度越来越高,1997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4.16%,至2010年将升至8%,但是,即使到那时,这个比例与世界旅游业总产出占世界GDP总量的10.7%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旅游业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正是由于这一点,国内所有有关企业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在其中找到了赢利点。但是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过分地发展旅游也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破坏。
4. 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2008年,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我国旅游行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
2009年1-3季度我国旅游业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巨大冲击,旅游经济运行中的有利因素明显增多,总体增长势头良好,三大市场保持“两升一降”的格局。国内市场方面,2009年1-3季度国内旅游人数14.5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7400亿元,同比增长10%。入境市场方面,2009年1-3季度入境旅游人数9400万人次,同比下降3%,入境旅游外汇收入280亿元,同比下降7%。出境市场方面,初步统计2009年1-3季度出境旅游人数3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4%。从产业基本面来看,我国旅游产业处于全面回升状态,经营状况有较大改善,旅游就业保持稳定,旅游投资持续活跃。旅游产业的景气是处于全面、大幅回升状态。
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对我国旅游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基本环境没有改变,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也不可能改变或逆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潜力依然巨大。改革开放30年奠定的坚实基础,将有力地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
同时,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发布,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2010年我国旅游行业复苏趋势明显,行业增速将提高到16.5%,行业重新回归快速增长。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旅游业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二十二章。首先介绍了旅游的定义、类型、产业特征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接着分析了相关产业及因素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旅游业的现状,并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做了细致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生态旅游、黄金周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旅游小城镇、主题公园、奖励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自驾车旅游的发展。随后,报告对旅游业做了市场细分与消费者分析、电子商务运用及构建分析、旅游资源分析、行业竞争分析、产业链构成及价值分析、商业模式分析、信息化发展分析和投资分析。市场营销是指一个企业为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从产品开发、定价、宣传推广到将产品从生产者送达消费者,再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回企业的整体企业活动。企业的经营导向经历了生产观念导向、产品观念导向、推销观念导向、营销观念导向、社会营销观念导向五个阶段渐次递进的演变过程。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出发点是旅游市场需要,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效益。可见,旅游市场营销是获得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发展旅游事业起到重大作用。 二、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促进了我国旅游业市场的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加,国民出境旅游又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带薪假期的延长使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使人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这些都为我国国民创造更多出游的条件和机会。同时,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外出旅游次数的增加,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变得理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然而,在此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下,我国的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营销中盲目进行削价竞争,营销策略科技含量不高,不注重售后服务、不能形成良好客户关系,以及法制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我国的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灵活运用目的地整合营销(IMC)理念,改变营销的思考重心,由4PS(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转向4CS(顾客、成本、方便、沟通),建立一种由外向内的营销策划模式,做好市场营销。尤其在奥运的到来为我国旅游业和旅游市场营销到来了更大的机遇,至此良机时,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将更加科学、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三、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一)加快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1.大力发展网络营销。随着网络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营销策略的多样化,旅游业也积极改变陈旧观念,挤身于网络营销的大潮之中。旅游业网络营销是利用电子网络这一载体的营销活动,是利用互联网,对旅游市场进行更有效的细分和目标定位,对分销、渠道、产品的定价、服务、产品理念进行更为有效的规划和实施,创造满足旅游者与旅游产品销售者之间的交易。 旅游业发展网络营销具有产品和网络两大优势:一是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具有生产消费同步、远距离异地消费、消费者无法对产品预先感知等特性,成为最宜于网上查询、浏览、购买的产品类型之一;二是网络拥有丰富信息源和传递速递快、覆盖面广、自主性强、反应及时、营运方式更合理等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生产、营销、销售成本,节约顾客精力、时间、资金成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力发展网络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模式的必然趋势之一,尤其是在我国申奥成功后,奥运带来的巨大市场为旅游网络营销带来一个难得的机遇。 2.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网络营销仍处于较低阶段,存在着信息源真实性和更新速度、网络安全等诸多问题,致使旅游网络营销还不能完全发挥其优势,成为制约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瓶颈。在此转变时期,只有把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二)加强绿色营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们都开始追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贯彻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旅游业“它是个资源型产业,有赖于自然的馈赠和社会遗产”,但在现实发展中,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已受到质疑,“旅游者带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随着旅游业的推进,世界有太多精美如画但很敏感的环境受到破坏,而且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有损环境资源现象,直接影响到旅游业本身的发展。因此我国旅游业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绿色营销。首先,树立以资源价值观为中心的绿色营销观念。其次,确定绿色营销目标。再次,树立绿色营销组合战略。旅游业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价格、包装、分销、促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贯彻绿色原则,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最后,开展绿色认证。从1993 年起,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ISO14000),极大地推动旅游业绿色营销的发展。比如我国浙江省、山东省开展的创建“绿色饭店 ”活动以及武夷山景区实施的ISO14000认证,为旅游业的绿色营销注入了新的内容。 加强开展绿色旅游营销,是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与环境友好、和谐的产业,是符合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是走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条极富生命力的营销策略。 (三)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开展旅游品牌营销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建设,以品牌为核心进行营销也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 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的的精髓应在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但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品牌营销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还远远不够,致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有效延长。因此,必须首先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利于不败之地。比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再现,这个主题公园正是因为很好地挖掘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在全国主题公园旅游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它却能以年均效益1,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发展。同时,要注意“深度”挖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不断融入创新因素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原有基础的延续。其次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要走品牌化道路,要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这是品牌营销的主要任务。依据我国旅游文化,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形象,赋予旅游产品品牌强大的生命力,然后根据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标形象的要求、目标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综合条件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传播的方式,所选择和组合的传播方式要能够全面、准确、直观地表现出品牌的目标形象特点来,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经济条件,要注意对投入与产出效益的研究,尽量花最少的钱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另外,旅游公共部门(政府及各旅游行政部门)也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营销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地区、省和全国的整体性促销上,从而带动旅游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5. 为什么说旅游业是一个幸福的产业,结合我国旅游业的现状举例说明。
我国目前的汇来率对比东南亚国源家很高,去泰国旅游,能够体会泰国人的贫富差距比我国的高很多,毕竟我们国家还能存钱去落后国家旅游,回来更加感恩我们的社会给与我们的幸福。幸福在于我们对比其他国家,人民的优待更多了,落后国家很喜欢中国旅客,大方而且素质普遍提高。
幸福是我们的钱去其他国家消费就更有力,更得到重视了。
人民币在自己国家当然是不划算的啦,但是这样就推动了人民向往国外旅游的冲动,更触发了消费结构改变。
6.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所谓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当今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我国的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但是相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的要求。
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和享受型极少;国内旅游热门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知名度高、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4A级以上景区。自助旅游增多,团队出游减少;度假村的区域『生特征已经比较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东北等区域的度假村经营都各显特色。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经济发达地区度假村数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这说明我国旅游房地产度假村细分市场的区域格
7. 跪求一篇旅游系毕业论文:论旅游饭店发展战略分析
目 录
CONTENTS
引言………………………………………………Ⅰ
第一部分 定义及投资特性分析
第一章 旅游产业相关概念及行业投资特性分析 1
第一节 旅游产业相关概念及旅游类型划分 1
第二节 旅游产业的特征 3
一、综合性 3
二、关联性 3
三、敏感性 4
四、季节性 4
第三节 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5
一、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二、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部门 6
三、旅游业正逐渐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6
第四节 行业的投资特性分析 8
一、我国旅游业正步入快速成长期 8
二、旅游行业前景看好 9
三、行业的赢利性分析 10
四、旅游业进入壁垒和退出机制 12
第二章 中国发展旅游业的优越条件 15
第一节 国民经济结构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5
第二节 GDP增长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8
第三节 我国自然旅游资源分类 19
第四节 我国人文旅游资源分类 26
一、古人类遗址 26
二、古代伟大工程旅游资源 26
三、历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筑旅游资源 27
四、宗教旅游资源 29
五、陵墓旅游资源 34
六、古典园林旅游资源 36
七、民族习俗资源 36
第五节 中国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7
一、多样性 37
二、丰厚性 38
三、古老性 38
四、奇特性 39
第二部分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章 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40
第一节 世界旅游业现状 40
一、国际旅游业状况 40
二、2001年世界旅游业整体规模状况 42
三、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44
四、世界旅游业的变化趋势 45
第二节 9.11事件对全球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46
第三节 世界主要旅游地区市场分析 47
一、法国 47
二、西班牙 50
三、美国 51
四、英国 52
五、意大利 54
六、德国 54
七、澳大利亚 55
八、澳门 59
九、香港 61
第四章 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66
第一节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66
第二节 中国旅游产业链组成分析 103
一、产业概况 103
二、国内旅行社经营情况分析 111
三、国内旅游饭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140
四、旅游交通业 154
五、旅游餐饮业 161
六、旅游商贸业 164
第三节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及前景分析 168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68
二、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70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前景预测 176
第四节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差别分析 178
一、我国旅行社同外国旅行社相比差距明显 179
二、各国的旅游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180
三、与国际比较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差距 184
第五章 2002年国内旅游市场分析 186
第一节 2002年国内旅游市场分析 186
一、国内旅游市场概况 186
二、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市场分析 190
三、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市场分析 197
四、国内旅游服务质量现状评价 198
第二节 2002年各地旅游接待情况 199
一、华东旅游区 199
二、华北旅游区 201
三、中原旅游区 203
四、中南旅游区 204
五、西南旅游区 205
六、华南旅游区 207
七、东北旅游区 207
八、青藏旅游区 209
九、北疆旅游区 210
十、西北旅游区 210
第三节 各地旅游接待情况比较分析 211
一、各地区旅游业呈不同的发展阶段 211
二、各旅游区国内旅游收入受该地区经济实力的影响
较明显 211
三、各地区国际旅游收入受该地区经济实力和地理
环境、历史背景等多重因素影响 212
第六章 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214
第一节 我国入境旅游基本情况 214
一、2001年全国接待总量及历年的增长变化情况 214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境旅游接待和收入
情况 216
三、主要城市入境旅游接待和收入情况 218
第二节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220
一、入境旅游客源资源市场情况 220
二、入境旅游者在华花费及构成情况 224
三、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华停留时间 225
四、入境旅游者来华次数 226
五、入境旅游者流向 227
六、入境过夜旅游者行程 228
七、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华住宿的设施选择 229
八、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价 230
九、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旅游接待设施的评价 231
十、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旅游价格的评价 232
十一、入境旅游者感兴趣的旅游景点 233
十二、入境旅游者感兴趣的旅游商品 233
第三节 日本旅华市场及其开发策略 234
一、日本海外旅游市场格局 234
二、日本海外旅行的流向变化 235
三、日本旅华市场的近期前景及开发策略 235
第四节 韩国旅华市场分析 237
一、韩国旅华市场现状及特点 237
二、旅华市场的促进与制约 238
三、旅华市场趋势与展望 239
第五节 台湾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240
一、台湾客源市场的特征 240
二、台湾客源市场的基本走向和旅游产品开发 242
第六节 入境旅游的特征及发展趋势预测 246
一、2001年全年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 246
二、现阶段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 247
三、入境旅游市场趋势与展望 249
第七章 出境旅游市场分析 250
第一节 出境旅游市场概况 250
一、出境旅游市场概况 250
二、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市场概况 255
三、出境旅游主要方式 255
四、出境旅游目的地概况 256
五、出境旅游主要客源地 259
第八章 假日旅游市场分析 260
第一节 假日旅游基本情况 260
一、2002年春节旅游市场 260
二、2002年“五一”黄金周旅游市场 260
三、2002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 261
第二节 2002年“五一”旅游市场分析 262
一、2002年“五一”黄金周著名旅游景区接待情况分析 262
二、2002年“五一”黄金周酒店接待情况分析 263
第三节 假日旅游的满意度调查 265
一、过去一年人们大多外出旅游过 265
二、旅游多选在节假日和休假日 265
三、风光、费用、交通等是决定消费者是否旅游的
关键因素 266
四、名气、收费和景点安排是消费者旅游选择旅行社
的主要条件 267
五、旅行社报价悬殊使消费者心有不满 267
第四节 假日旅游市场特点及发展对策 268
一、2002年假日旅游市场特点 268
二、假日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271
三、假日旅游发展对策 271
第九章 国内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分析 273
第一节 西南市场(四川、贵州等) 273
第二节 华东市场(江浙水乡、苏杭等) 275
第三节 东北市场 279
第四节 华南市场(珠三角) 281
第五节 华北市场(山东、北京等) 283
第六节 国内典型旅游景点分析 286
一、历史文化类 286
二、杭州未来世界 288
三、海滨旅游区 289
四、深圳微缩景区--锦绣中华 294
五、丰都鬼文化主题乐园 296
六、自然风景游览区 297
第十章 主题公园在我国的发展 299
第一节 世界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分析 299
一、主题公园的定义 299
二、世界主题公园的产生及发展 299
三、世界主题公园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 303
四、世界著名主题公园的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310
第二节 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317
一、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回顾 317
二、中国主题公园产业特性分析 319
三、中国主题公园产业存在问题 321
四、中国主题公园产业前景分析 323
第三节 我国典型主题公园比较 325
一、我国主题公园的经营模式 325
二、苏州乐园竞争取胜之道 325
三、深圳三景区成功的奥秘 330
四、主题公园上市公司比较分析 333
第四节 我国主题公园发展存在问题 338
一、我国主题公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9
二、主题公园经营成败的要素 339
第五节 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的营销策略 340
一、中国主题公园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要素 340
二、准确的细分市场 341
三、独特的主题创意 341
四、品牌的快速渗透 343
五、与旅行社的合作营销 343
六、灵活定价 344
第六节 旅游项目投资方向建议 344
一、准确的主题选择 344
二、恰当的园址选择 345
三、主题公园选址实例分析 347
第十一章 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分析 349
第一节 经济和社会因素分析 349
一、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旅游消费水平 349
二、生活方式变动拉动旅游消费 351
三、国家城市化水平决定旅游消费潜量的形成和释放 354
第二节 申奥成功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357
第三节 WTO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359
一、WTO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359
二、加入WTO后,我国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365
第三部分 中国旅游市场的行业格局分析
第十二章 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367
第一节 中国旅游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368
第二节 中国旅游业竞争战略 373
第三节 中国旅游市场的对外开放问题分析 376
一、我国旅游业的对外开放现状及特点 376
二、加入WTO后,我国旅游业的机遇和挑战 377
第十三章 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分析 380
第一节 国内旅游业的地区和市场格局 380
第二节 部分重点旅游地区(城市)竞争策略分析 381
一、深圳150亿打造旅游名城 381
二、上海打造三个旅游圈 383
三、北京市国内旅游的市场战略 384
第三节 旅游类上市公司分析 388
一、旅游板块上市公司业绩分析 388
二、国内外典型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394
第十四章 WTO对我国旅游市场竞争的影响 401
第一节 我国加入WTO后有关旅游市场的承诺 401
第二节 入世后我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新动向 404
一、由国内的局部竞争向全方位、国际化方面转移 403
二、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将体现为集团化的企业
团体竞争 403
三、旅游市场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对企业品牌的竞争 404
四、旅游市场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对人力资本竞争 405
五、旅游市场竞争将更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档次的
高层竞争 406
六、旅游饭店业将在结构、客源、人才等方面遭受
一定冲击 406
第四部分 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第十五章 旅游产业大趋势 408
第一节 旅游电子商务方兴未艾 408
一、欧美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408
二、在线旅游市场调查 410
三、我国旅游业电子商务现状 412
四、市场竞争和WTO的挑战 414
五、旅游电子商务的市场定位 415
六、建设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415
七、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 417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机遇 419
一、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419
二、西部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422
第三节 国内旅游市场暗涌并购风潮 426
一、美国小旅行社卷入兼并风潮 426
二、旅行社业内并购不断升级 427
三、酒店业境外资本群雄逐鹿 428
四、景区资源民营资本大举进入 430
第四节 生态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432
第十六章 旅游产业的细分与定位策略 434
第一节 旅游市场细分 434
一、中国旅游业缺乏市场细分 434
二、市场细分满足了不同类型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435
三、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也要求市场细分 436
第二节 旅游消费者类型分析 437
一、观光型旅游者 437
二、娱乐消遣型旅游者 438
三、度假保健型旅游者 438
四、文化教育型旅游者 439
五、宗教型旅游者 439
六、寻根、探亲、访友型旅游者 440
七、购物型旅游者 440
八、商务/公务型旅游者 441
九、生态/探险型旅游者 442
第三节 第四代旅游与民族文化 442
一、第四代旅游的产生 442
二、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444
三、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两大原则 446
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 447
第四节 旅游业极限容量及其确定 448
一、 旅游地过度利用和拥挤常态,究竟是旅游业走向
成功吉兆,还是它陷入困境不能自拔的开始? 449
二、旅游需求的定量分析方法 451
三、确定旅游容量的障碍 452
第五节 典型分析 454
一、深圳旅游景点的形象定位策略 454
二、广州特色农庄 457
第五部分 附录
附录1 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摘要) 460
附录2 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 462
附录3 重点旅游景点最佳、最大接待量 463
附录4 2001年度全国国内旅行社100强名单 465
附录5 2001年度全国国际旅行社100强名单 468
附录6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471
附录7 中国拥有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472
附录8 2002年国家AAAA级景区(点) 473
附录9 中国五星级酒店名单 477
附录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和副省级城市
旅游局 478
图表目录
表1-1 1993-2001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 6
图1-1 1993-2001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趋势图 7
表1-2 1993-2001年旅游行业总收入逐年增长情况一览表 7
图1-2 1993-2001年旅游行业逐年总收入一览 8
表3-1 1990-2001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40
表3-2 2000-2001年世界旅游者到达的区域和人数一览表 43
表3-3 世界旅游胜地国家旅游者人数前5名一览 44
表3-4 2001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 44
图3-1 2020世界各地区旅游人数占潜在旅游总人数比例
预测 45
图3-2 “9.11”后4个月世界各地区出境人数与2000年同期
比较 47
图3-3 1999-2001年法国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示意图 50
图3-4 1998年国内外游客在英国境内的花费情况示意图 53
表3-5 1995-2001年英国旅华人数一览表 54
图3-5 澳大利亚人出境旅游目的结构图 56
图3-6 澳大利亚人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 56
图3-7 2001年韩国主要客源地入境人数变化情况 64
表4-1 1978-2001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
收入的世界排名 67
表4-2 1993-2001年旅游行业总收入增长情况一览表 103
图4-1 我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分配结构图 105
表4-3 2000年旅游行业的平均固定资产规模与行业收益的
比较 105
图4-2 2000年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结构 106
表4-4 2001年我国入境旅游基本情况 106
图4-3 2001年世界各大洲入境情况 108
表4-5 2001年国内旅游基本情况统计表 108
表4-6 1990-2001年国内旅游情况统计表 109
图4-4 1990-2001年我国入境旅游业绩趋势图 110
图4-5 2001年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分布 111
图4-6 2001年国内旅行社较上年同期效益增长情况 112
图4-7 2000年国内旅行社较上年同期效益增长情况 112
表4-7 2001年全国三个市场的接待总量与旅行社接待
数量 114
表4-8 2001年旅行社三个子市场业绩比较 114
表4-9 2001年我国旅行社前十强地区分布 115
图4-8 2001年国内旅行社与国际旅行社效益比较 116
表4-10 2001年我国旅行社双百强地区分布 117
表4-11 1980-2000中国旅游涉外饭店座数的增长情况 140
表4-12 1980-2000中国旅游涉外饭店客房、床位增长 141
图4-10 不同地区酒店数量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145
图4-12 不同档次酒店数量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147
图4-13 不同规模酒店数量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148
图4-14 1996-2000年中国涉外饭店行业利润走势图 151
表4-13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占
全国比重 159
表4-14 近年我国高速公路发展情况 159
表4-15 近年我国高速公路地区分布 160
图4-15 中国饭店业高层管理者学历结构 171
图4-16 中国饭店业中层管理者学历结构 172
表4-17 2000年旅游行业劳动生产率与人均占有固定资产 174
表5-1 2001年华东旅游区整体接待情况一览表 201
表5-2 2001年华北旅游区整体接待情况一览表 203
表5-3 2001年中原旅游区整体接待情况一览表 204
表5-4 2001年中南旅游区整体接待情况一览表 205
表5-5 2001年西南旅游区整体接待情况一览表 206
表5-6 2001年华南旅游区整体接待情况一览表 208
图5-2 2001年各旅游区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值比较 212
图5-3 2001年各旅游区入境人数情况 212
图5-4 2001年各旅游区国际旅游收入情况 213
表6-1 1978-2001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214
表6-2 1978-2001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
收入世界排名 215
表6-3 2001年各地区接待入境旅游者情况 216
表6-4 2001年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217
表6-5 2001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 218
图6-1 2001年珠海入境旅游业主要客源国情况 220
表6-6 2001年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 221
图6-2 2001年入境旅游者类型 221
图6-3 2001年入境旅游者年龄结构 221
表6-7 1987--2001年入境旅游人数 222
表6-8 2001年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按地区分) 222
图6-4 2001年我国入境旅游洲际客源情况 223
表6-9 2001年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按国籍分) 223
图6-5 2001年我国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情况 224
图6-6 主要客源市场过夜旅游者在华人均天消费 224
图6-7 主要客源市场一日游游客在华人均花费 225
图6-8 入境游客在华停留时间 226
图6-9 入境游客游览我国城市数目情况 228
图6-10 入境过夜游客在华住宿设施的选择情况 229
图6-11 入境游客对我国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价 230
图6-12 入境游客对我国旅游价格的评价 233
图6-13 入境游客感兴趣的旅游资源 单位(%) 233
图6-14 台湾赴大陆游客占入境总数的比重趋势图 242
表6-10 “五五”~“十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在世界的位次 248
表7-1 1993~1997年中国公民出境情况统计 254
表7-2 1998年中国公民出境情况统计 254
表7-3 1993~1997年中国公民出境情况统计 255
表7-4 1995~1997年中国公民出境方式统计 256
表7-5 1995~1997年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人数 257
表7-6 1995~1997年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主要客源地
统计 258
表7-7 1982~1996年中国出境旅游外汇支出 259
图8-1 “五一”黄金周著名景区(点)各天接待情况 262
图8-2 “五一”黄金周著名景区(点)各天门票收入 262
表8-1 25个城市、85个景区(点)黄金周接待、收入
情况汇总表 263
表8-2 2002年“五一”黄金周酒店接待情况 265
图8-3 2001年大众外出旅游频率 265
图8-4 旅游时间选择 265
图8-5 旅游者考虑要素 266
图8-6 旅游者选择旅行社时要考虑要素 267
图8-7 旅游者对旅行社报价的评价 268
表8-3 2001-2002年假日黄金周规模比较 268
表10-1 欧洲、美国、日本主题公园的比较(1990) 305
表10-2 日本环球影城入场券种类与价格 316
表10-3 目前我国主题公园按主题类别划分 319
表10-4 三家主题公园上市公司基本情况比较 333
表10-5 三家企业股东背景比较 334
表10-6 三家企业异同点比较 338
表10-7 三家企业竞争优劣势比较 338
表11-1 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国际入境旅游影响预测 358
图11-1 奥运会对入境旅游业影响呈现“马鞍形” 358
表14-1 加入WTO旅游业承诺文件要点 402
图15-1 被调查者是否接收过网上旅游 410
图15-2 选择网上旅游服务最主要的原因 411
图15-3 被调查者未来用于旅游的费用 411
表15-2 国内在线旅游网站种类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