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如何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关于这个调研报告,你可以这样写:
一、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概况(取得的主要成绩)
二、村发展经济的主要做法和特色集体经济发展具体情况
三、目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瓶颈之处
四、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建议、意见。
『贰』 建国60年来包头的变化并形成调研报告.不少于1000字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方式,把农民从原来僵化的生产关系下解放出来,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但随着家庭承包制所引发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中国理论界再次面临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即何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正是小农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面前是绝对的弱势群体,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并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素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和“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的明确要求,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笔者认为,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是当前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后发现代型、后发赶超型中国完成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破点和关键点所在。 中国农业现代化既不能走计划经济时期传统集体经济“一大二公”的老路,也不能永远走一家一户式经营的道路,更不能走西方国家私有化的道路。笔者提出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一种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构建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集体化、集约化的组织形式相匹配,与农民共同富裕的要求相符合,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相一致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经济上,它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体;在政治上,它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体;在文化上,它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统一体;在本质上,它是个体力量与整体力量的统一体,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体。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现代化不仅指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产业外部社会环境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等丰富内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的技术手段上,而且还体现在这一过程所包涵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内容上。首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新农村建设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器。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向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容易造成农民与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和沟通的真空地带。农村集体经济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重要沟通渠道,在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农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求实现农业产业、农业环境和农业主体的现代化,这都对集体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需要发展集体经济。从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上看。在现有的土地制度基础上探索集体经济下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意义重大。从适应降低交易成本的要求来看。集体经济组织能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形式进入市场,势必减少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从适应信息获取的要求来看。在信息的获取上,农民一直处于不对称位置,在政府提供的软公共产品上,信息“最后一公里”现象难以消失,需要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从适应科技服务的要求上看。科技服务基层政府基本无力提供,农民需求难以满足,单个的农业生产者由于市场、信息、资金制约对农业科技吸纳能力低,需要集体经济来予以解决。 第二,农业环境的现代化需要发展集体经济。农业环境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满足农业环境现代化建设的诸多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很难完全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村级集体在基础建设方面承担相应责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集体经济的决策所产生的理性发展思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乡村秩序重建方面,村级组织能力的提升,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乡村秩序的治理等,都需要集体经济的发展。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基层政府权威建设方面,凡是有集体经济的地方,党的形象好,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强,在集体中能有效提高驾驭市场能力、科学种田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经营农产品的能力。 第三,农业主体的现代化迫切需要发展集体经济。农业主体的现代化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满足农业主体现代化的诸多需求。一是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新型集体经济。一旦集体经济能提供经济支持,在物质利益不再是唯一追求的时候,农民的价值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有效体现社会主义的温暖,并提高农民作为建设主体的主体自觉性和创造性。二是增强风险抵御力需要新型集体经济。不仅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仍需要集体经济来解决,而且面对市场经济诸多风险,在集体经济体系中农民作为整体的主体力量得到增强,并在增强抵御风险力量的过程中主体现代化的素质也随之提高。三是农民生活条件的现代化需要新型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民办性、合作性、专业性和开放性等优势,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能办成许多社区组织、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独干不了的事情,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要有农民的现代化,而农民的现代化又需要生活现代化的物质保障
『叁』 如何全面激活村级发展活力调研报告
关于这个调研报来告,你可以这源样写:一、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概况(取得的主要成绩)二、村发展经济的主要做法和特色集体经济发展具体情况三、目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瓶颈之处四、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建议、意见。
『肆』 历史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消极影响:
1、家庭分散经营,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中国自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出来。现代社会的许多生产经营活动,其收益都是与规模经济密切相关的。
2、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
我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经济制度,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农民没有对土地的自由处置权。
3、农村基础设施难以建设,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
在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中,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靠集体组织来进行的。因为一方面农户个体能力有限,无力单独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在公有制下,由私人建设不符合经济学原理。
4、家庭小块田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的现代化离开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寸步难行的。在农业发达国家,其农业的发展大都充分考虑了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推广,它们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的灌溉事业,普及机械化,推广生物技术和改进耕作方法,使其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5、家庭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有了对自己生产活动的自由安排权,同一地区农作物在耕作时间上虽总体上一致,但也有前后的差别。
(4)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扩展阅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就全国来说,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的经营,而将经营的单位划小到家庭,同这种手工劳动的生产水平相适应。
原来那种大规模经营下的集体劳动(改革前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农民评工记分年终分配)对每个人的劳动数量、质量很难准确统计,因而必然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而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可克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
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动物、植物等生命体,劳动对象的这种特性要求劳动者有更强的责任心,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有助于这种要求的实现。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以蓬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595亿斤,增至2013年的60194万吨。我国农业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农业的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由于利益的内在推动,使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总之,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