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如果你打算将来投身文化产业领域,会从哪几个方面做准备
文化产业发展为对我国经济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打算将来投身文化产业领域,从民间手工编织,民间艺术,民间宗教,总之就是民间开始。
㈡ 政府对中国文化艺术产业的财政支持现状!!!!
近几年来国家财政一直对文化产业重点领域进行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当年安排10亿元,除继续支持动漫产业发展外,还重点支持了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等方面。
㈢ 文化产业和艺术产业区别和联系
文化艺术管理在2007年前被称为文化管理,其研究内容包括:“当代中国文艺体制改革研究、文化法制建设研究、文化市场研究、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产业研究、文化艺术信息化建设研究、社会文化建设研究、文化人才管理与开发研究、中国图书馆建设研究、外国演出、展览市场研究、网络文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十个部分。
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中对文化管理进行了拓展和重新界定,文化管理演进成文化艺术管理,其研究内容包括:“文化理论学科体系研究;我国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市场与文化经济政策研究;我国文化安全及其政策法规研究;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研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文化艺术信息化建设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研究;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研究;网络文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文化娱乐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音像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文化艺术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国际传媒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外国艺术法规译介与研究”十五个部分。
文化产业管理: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国家文化资源的有效管理、文化市场的科学运营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可分为六类:(一)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文化传播学、美学、艺术基础、宗教文化、中外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应用民俗学等;(二)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投资学、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三)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传媒经营管理等;(四)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文化法规学、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中外文化体制与产业政策比较、文化法规案例分析等;(五)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西方文化原著选讲等;(六)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网络设计与管理等。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㈣ 中国传媒 考研 文化产业管理 艺术硕士(艺术管理、文化产业项目策划)
答:文化产业管理
【包含两个专业方向:文化产业管理(影视制片管理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文化经纪方向)】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一年级打通培养,不分专业和方向、统一授课,强调通识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从第三学年开始,再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和方向的理解,自行选择细分专业和方向,然后分专业方向培养。
文化产业管理(影视制片管理方向)【普通类本科】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面向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政府管理部门、传媒机构和影视制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掌握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具备现代管理、经济和文化政策法规的理论基础以及文化产业项目的专业运作技能,能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产业运营、传媒管理、项目策划执行和国际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2010年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获批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和“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影视制片管理方向,建设历史已有13年。本方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影视节目策划、制作、运营管理、发行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影视产业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本方向学生在校修习的主要课程为: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传播学原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意经济、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文化产品创意与营销、影视艺术基础、影视制作、电视节目策划、影视剧制片管理、电视栏目制片管理、电视节目市场研究、大型活动策划与运营、纪录片创作。大学毕业后,学生将被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㈤ 北大 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 考研
我想您属于夸专业了,您可以查询一下,现在艺术研究生有两种,一种普通的研究生艺术专业,这个考起来英语相对难一些,专业也有要求,不过,您需要自学或者是找培训班了。另外一种,叫MFA,这是艺术硕士,全国只有33所大学有办这个,大多数是比较好的大学,清华等较好的综合大学,或者是央美,军艺等艺术大学。MFA全世界都承认,英语要求比较低,但是专业要求比较高。
您说的要考艺术设计,设计也分很多种,比如服装,建筑,家具,平面,网站设计,动画设计等等很多,您得先确定了想考什么专业什么学校,然后再根据具体专业来学习,比如说,您想考中央美术学院的服装设计,那您就需要先查询央美的考试内容,初试一般是政治英语两门专业课,说是两门专业课,一般要看很多书做很多练习。复试就简单点,面试有英语部分。越好的学校,复试占的比重越大。
我看您说还有一年半时间,时间够了,我很多同学,专业水平都很一般,我想您抓紧时间,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㈥ 用文化产业理论分析中国当代流行文化
一、从“启蒙功能”到“市场功能”:中国美学的角色转换
众所周知,美学作为来自欧洲的哲学分支学科,在东亚诸国的出场必然经历“西学东渐”的过程。这便形成了一个历史过程,亦即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
追本溯源,对于中国而言,美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中西文化会冲与融合的成果。它最初是依据西方的学科分化和学术规范构建而成,而又必然具有本土的特质。然而,这种中西互动却造成这样的悖论:中国审美主义虽以康德意义上的“审美非功利”为基本理论预设,但又都强调审美之“无用之用”的实用性功能。这种功能具体表现在,美学在中国总是与(外在的)“理想社会”和(内在的)“理想生命境界”相互关联起来。[1]
这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学的主潮,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审美主义”思潮。从“审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美学的主流是一种“泛感性论”的生命哲学,它具有三重意蕴:其一,将“生命”与“审美”贯通;其二,赋予艺术以“宗教式”的救赎功能(以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为代表);其三,以“泛审美”的目光观照世界。归根结蒂,“生命的艺术化”是中国审美主义的核心,它要藉审美之途来安顿此岸的生存,现代中国美学家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与宗白华的“艺术的人生观”,就是其典型化的形上境界。
因而,在20世纪的20、30年代与80、90年代,中国的审美主义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的急先锋。特别是在80年代,出现了全社会皆学美学的“美学热”,这是一场以抽象理性形式所表达的“感性解放”,当代思想家和美学家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和具有人类学意味的哲学思想在其中占据了主导。这便是美学在中国的“前导性”的问题,它犹如幽灵在汉语思想界内游荡和隐现。实质上,“审美人生”与“理想社会”犹如一张纸的两面,前者往往为后者提供着内在依托和主体根基,后者则是前者的外在实现和客观显现。而华夏古典文化重个体生命的安顿和体贴,则为“生命艺术化”的思想奠定了传统基源。由此来看,从20世纪初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解脱美学”与梁启超“社会关怀美学”的二元并置,直到世界末关注生命的美学思潮与审美文化研究的共时性的出现,都是在从内、外不同的角度论述着相同的主题。
然而,中国美学所承担的“启蒙功能”,却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得到了转切。这是由于,市场经济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秩序的获得便主要依赖于政治活动的强力整合作用,经济活动对此则很少贡献。于是,政治活动便不可避免地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并使得经济与文化活动服从于自身,从而使得三大活动领域以政治为中心统合为一个整体,即诸“领域合一”。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经济活动本身就直接构成了一种保证社会秩序的整合力量。由此导出的结果是,各个领域间将不再存在一种直接的从属关系,而是相互拉开了距离,相对地分离了。此可称为“领域分离”。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这是从非市场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时“社会结构”所发生的最为根本性的转型,它深刻地影响着文化运作方式、文化结构及文化内容的转变。
历史地看,20世纪中叶后的中国,随着社会结构的逐渐分离,中国文化的总体发展格局也经历了三大阶段。就历史发展的顺序来看,最先是意识形态的一度空间,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随着社会转型的开始,精英文化开始游离出来,形成意识形态与精英文化的“文化二元分立”局面,这是80年代的基本情况;最后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兴起而来的“大众文化”漫卷之势,并由之而构成与“意识形态”、“精英文化”并存的另一极。至此,“文化三分天下”的格局便已出露端倪,从90年代开始这种局面基本形成。可见,中国文化的格局变化是一个由“整体统合”到“逐渐裂变”的历史过程,我们称之为“复调文化时代”的来临。
在当代中国历史的变迁当中,中国美学自觉地介入到社会转型和文化分化的进程当中。在“文化二元分立”阶段,美学自觉起到了“思想启蒙”的功能。这意味着,美学在精英文化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并与之形成二元格局的历史进程当中,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者说充当了一种“分离者”的角色。这充分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凸显、“主体性”思想的彰显和“文化热”的浪潮当中。
然而,到了文化“三分天下”的阶段,美学便自然被赋予了“市场的角色”。在中国,美学研究者们对“大众文化”和“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的提倡,恰恰是同大众文化的繁荣共步发展的。当大众文化真正繁荣之后,知识分子又发现了文化背后的经济要素,于是“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便成为了当代的社会热点。可以说,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成为了“文化产业”的前奏,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也大都具有美学的学术背景。当然,这里必须区分出两种意义的美学,一种是狭义上的“作为学科”的美学,另一种则是广义的美学,介入现实和文化的美学,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更多属于后者。无论怎样,文化的经济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已在当代中国成为了既定的事实,尽管知识分子对此所持的立场各异。
二、当代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及文化产业位置
“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是当代欧美文化研究中的热点专题,这一观念主要来源于社会学界,以当代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德斯通(Mike Featherstone)的思想为代表,常常被视为“后现代文化”中“文化边界崩溃”的特定内容。 在中国,这种观念已经被大量地用于描述当代中国文化的某种现状,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当然,与欧美主流社会进入后现代阶段不同,中国社会仍处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多元共生和并置的格局里面。
简单说来,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的品质”所充满,亦即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谓的“把审美特性授予原本平庸甚至‘粗俗’的客观事物”,或者“将‘纯粹的’审美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事物”。
当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时空中,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审美消费物的时候,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端状态。从时装、首饰的“身体包装”到工业设计、工艺品和装饰品的“外在成品”,从室内装璜、城市建筑、都市规划的“空间结构”到包装、陈列和编辑图像的“视觉表象”,都体现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关怀。同时,不仅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周遭环境都得到了根本改观,而且,就连人自身,只能属于每个自己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在当代社会里面,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皆为直接面对身体的审美改造。这样,“消费文化中对身体的维护保养和外表的重视提出了两个基本范畴:内在的身体与外在的身体”。 当设计的对象转向主体的时候,就不只包括对人的外观的物性设计,而且还包括对“灵魂、心智的时尚设计”。这也便是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所描述的人们不只在美容院和健身房“追求身体的审美完善”,而且,还在冥思课程当中“追求灵魂的审美精神化”。 这两方面都指向了一种所谓的“美学人”(homo aestheticus)的存在。
在这种大众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审美化当中,随着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接合,“文化工业”(culture instry)在其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阿多诺(T. W. Adorno)晚年所写的《文化工业再思考》(1975)一文中,就认为“大众并不是衡量文化工业的尺度,而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10] 实际上,“文化工业”一反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命题,从而成为“市场所宣告的有目的的无目的性。”[11] 换言之,“文化工业”以其商业的实用目的,用市场的交换价值取代了文化的使用价值,从而也就收买了无目的性的领域。如此看来,“文化工业”就将——文化的无目的性与市场的目的性——两种原本相反的形式合而为一。一方面文化工业是以纯然消遣形式出现的个体接受,另一方面却又是以实用消费形式出现的市场经营,二者在“文化工业”那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在这种经济动力的要素的注入后,显然会进一步推动“大众对自身与周遭生活越来越趋于美化的装扮”。于是,文化工业就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起码还可以做出这样的区分,一种是“表层的审美化”,这是大众身体与日常物性生活的“表面美化”。但还有一种“深度的审美化”,这种审美化应该是深入到了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因为,外在的文化变迁总是在慢慢地塑造和改变着大众的意识、精神、思想乃至本能,“深度的审美化”由此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了。
在大众文化层面上,这种“深度的审美化”更与“拟像”(Simulacrum)文化的兴起息息相关,大众也在通过视觉接受这种文化对自身的“塑造”乃至“改造”。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曾创建了一套“拟象三序列”(The Three Orders of Simulacra)理论,其主旨就在于要从历史序列的角度,为这类“后现代文化”设定一个坐标系。他认为,拟象的三个序列与价值规律的突变相匹配,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依次递进:⑴ 仿造(counterfeit)是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导模式;⑵ 生产(proction)是工业时代的主导模式;⑶ 仿真(simulation)是被代码所主宰的目前时代的主导模式。[12] 第一序列的拟象遵循“自然价值规律”;第二阶段的拟象遵循“市场价值规律”;第三阶段的拟象遵循的则是“结构价值规律”。在鲍德里亚的眼里,第三阶段的“拟象”,主要用以描述后现代社会出现的一种“图像转向”(the pictorial turn)或“视觉文化转向”(the turn of visual culture)。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突出呈现,就是仿真式“拟像”(Simulacrum)在当代文化内部的爆炸。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文化事实,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这些复制品由于与原有的摹仿对象发生了疏离,所以就成为了一种失去了摹本的“拟像”。它虽然最初能“反映基本现实”,但进而又会“掩饰和歪曲基本现实”,最终“掩盖基本现实的缺场”,不再与任何真实发生关联。[13] 这种诉诸视觉化的文化由“眼”而入直接塑造着人“心”。于是,“拟像”创造出一种“第二自然”,大众沉溺其中看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脱离现实的“拟像”文化。如此一来,“拟像”世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了。“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区分的抹平,带来的正是一种“超现实”(hyperreality)的镜像。[14]
质言之,后现代审美文化的最核心特质在于:“拟象”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得以“内爆”,一切都笼罩在“审美的灵光圈”之下,后现代的文化现实从而成为“超现实”的,不仅真实本身在“超现实”中得以陷落,而且,真实与想象之间矛盾亦被消解了。在这里,文化“创意产业”(creative instry)与“内容产业”(content instry)便承担起了其应有的角色。这是由于,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发展形态,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一种“以知识和创意为本的新经济”(knowledge and idea based new economy),这种“知识经济”或“创意经济”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核心和动力。这同时也意味着,文化产业已经实现了由传统的“文化工业”向当下的“创意产业”转向,这亦是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㈦ 南京艺术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
这个专业从去年开始招收非艺术类文科生。分数线一般到达二本线就可以了。
前景不好说,只能说人才市场空缺还蛮大的,国家也比较重视。
可是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很大啊啊啊
我去年进的,学的东西非常之杂乱,至今还理不清头绪(市场营销,经济学,管理学,各种概论,各种历史,法律……)
不过课程不怎么紧,蛮轻松的,考试也比较容易过=。=(之后就说不定了,,)
总之学校蛮好的,专业什么的。。呵呵,要知道这年头毕业生出来找工作,专业对口率还不到30%=-=
多考证吧
ps:包分配工作纯属瞎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