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造船业不断发展的原因
您好!
从1980年代以来,我国造船工业突飞猛进的原因主要有:
1、正确的产业政策
我国造船业有一定历史、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但1980年代初期,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极大。为此,国家制定了对外开放、以我为主的产业政策,各造船企业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一面积极引进先进的装备、技术和造船规范,一面积极承揽低附加值海外订单,在爱国华人海运资本的大力协助下,成功地实现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突破。
2、国际造船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造船业是重要的产业,长期以来为发达国家所垄断。但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发达国家产业进一步升级,开始把这一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部分中低端产品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韩国从1970年代开始,造船能力迅速提高;而我国也赶上了这一产业大转移的末班车。因此,在1980年代,我国得以用较低的代价,换取了船舶生产的先进技术工艺,但船舶设备如主机、辅机、推进轴、导航设备等核心技术引进则相对滞后,这一局面至今未得到根本改变,依然依靠国外技术授权生产或直接进口。
3、有利的市场机遇
1980年代以来,国际航运市场几起几落,但从总体上看,船舶新增需求量在继续增加,而且保有量巨大,加之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对船舶的需求很大,因此中国造船业获得了发展所必须的良好的市场机遇。而随着我国这一产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新工艺、新技术的吸收能力不断提高,造船能力和效率不断增加,保证了我国在船舶工业的终端产业链,即船舶制造、装配领域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成为船舶产量居国际第二位的造船大国。
4、国家持续不断的投资
从1980年代以来,国家对船舶工业的持续投资一直没有中断,而且投资规模不断增加。随着一大批新装备如机器人切割焊接设备、船板表面处理装置、超大型船坞、超大型起吊设备等的投入使用,以及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普及推广,我国造船工业的面貌有了根本的转变。
当然,我国目前还仅仅是造船大国,还不是真正的造船强国,在高端产品的设计、生产方面,在船舶重要配套设备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即使与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韩国,在这些领域也依然差距明显,这需要在下一阶段不断努力去填平补齐。
B. 韩国造船历史发展和现状
一、韩国造船业基本情况
(一)造船企业结构
韩国共有造船企业130余家。包括韩国造船工业协会所属的5家大型船厂和4家中型船厂,以及韩国造船工业协同组合的中小造船会员企业124家(附表)。整个造船业呈现“5比95”的格局,即5大造船厂拥有全国95%的造船能力,主导造船业的整体生产,同时5大造船厂95%的造船出口海外,是典型的出口主导型产业。
目前,韩国建造的油船、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LNG)、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高速船和超大型船以及豪华客船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韩国造船业占国际市场的比重
1980年代,韩国造船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军国际市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韩国造船业占国际市场的比重已超过30%,2000年曾高达45.8%。
2003年,韩国获得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桂冠,订单总量和世界最优秀船舶数量中标均超过日本。根据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韩国接单量所占市场份额高出日本15.2个百分点,订单总量为1675万修正总吨(CGT),增长120.6%,超过日本470万CGT。主要为集装箱船占50.9%,油船占40.2%,液化天然气船占3%,干散货船占0.7%,附加值明显增高。全年实际建造交货223艘、726万CGT,年底订单保有量达到2641万CGT,相当于至少3年的生产能力。
在世界5大造船企业中,韩国占据4席,现代重工业、大宇造船、三星重工业、三湖重工业分居前四位,占世界造船市场的比重合计达到24.2%(2001年统计)。
(三)产业展望
由于世界造船业景气看好,预计韩国造船将继续稳定增长,2004年造船订单中标预计不低于1275万吨TG。韩国产业资源部发表的《2010年产业规划—迈入世界产业四强》中,把造船业与半导体共同列入了“确保世界第一”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主要发展方向为:
1、促进结构调整,确保技术竞争力
大力推动研发投资,开发和提升超大型、超高速船舶制造技术,确保油船、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LNG)、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的世界领先地位,促进豪华游轮、海上机场、海上垃圾处理作业场和超高速商船接近或赶上日本水平。
积极开发“海洋新产业”,围绕“人工岛”概念的现实化,争取海上Floater的开发和生产实现大发展。
2、加强国际合作,缓解造船贸易纠纷
针对欧盟对韩国造船业的贸易制裁(反补贴),积极探索日本、欧盟、中国、韩国四大造船地区的对话和合作渠道。特别是面对中国造船业的飞速发展,努力寻求与中国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3、推动造船零部件产业升级,扩大出口
目前,韩国造船零部件和装备产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需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船舶的零部件、核心装备,以及提高船舶自动化、安全性的零部件和装备,如电子制动技术、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技术、航海卫星通信技术、生产技术等,全面提高配套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