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

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

发布时间:2020-12-13 17:06:55

1. 如何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加工中心+普车+普铣+深孔转+线切割+钳工+铸锻焊磨刨

2. 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及指导意义的论文2000字左右

你好,这个我是知道 ,如何来写的,好的。啊

3.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取得哪些成就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专,具有相当规模和属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首先,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主体地位的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资本结构趋向多元化。在国有企业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的同时,民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样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
2、产业战略布局有很大改善。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这样形成了北、中、南相对平衡的工业基地。在这样的布局下我国制造业的主要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3、第三,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口由以前简单的纺织品出口到现在的出口一些装备制造产品,我国从2006年扭转装备制造进出口得逆差并一直保持成本优势。

4.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来)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自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最主要的表现:创新能力弱导致的进口依赖和出口结构问题,产业安全风险增加。这些问题的根本就在于自主创新能力弱,而自主创新能力弱严重制约着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 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我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
(三)行业产能过剩突出。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导致一些新兴行业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隐优,过度竞争风险加剧,像现在的“铁公基”建设正用进一步的产能过剩来消灭以前的产能过剩。
(四)高端装备还是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现在我国低端的简单机械产能过剩,而高端得装备制造还是缺乏。

5. 跪求一篇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中国大陆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数控系统,为数控机床的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中国新开发数控机床1,300多个品种,部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能批量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有40多家;数控系统生产企业也有70多家,生产数控机床配套产品的企业达300多家。由于中国大陆本地数控机床企业在产品设计、质量、精度、性能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相对滞后,国产数控机床处于低档迅速膨胀、中档进展缓慢、高档依靠进口的局面。
近几年,数控机床进出口贸易一直呈现逆差,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年1-7月,中国进口金属加工机床(以下简称机床)5.7万台,价值43.5亿美元,增长11.5%。其中7月份当月进口9531台,价值7.9亿美元,分别增长1.5%和36.9%。2008年1-7月,数控机床进口1万台,下降17.6%,进口均价16.4万美元/台,上涨25.3%;加工中心进口8892台,增长15.3%,进口均价13.3万美元/台,上涨8.7%。预计2008年全年进出口逆差将达2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2.2% 。随着近年来国内机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国产机床的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对进口形成了有效的替代。但是,当前中国不仅在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等高端大型机床上的需求需要依赖进口,而且国内机床行业的数控系统和机床关键零部件也有不少仍然依靠进口。
今后几年,推动中国大陆数控机床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航空航天产业、造船产业、汽车产业、国防工业(国产数控机床将是首选)、一般机械产业和信息产业,机床用户行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拉动机床工具行业,特别是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时期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目标及重点是: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以尽快改变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要求“十一五”末国产数控机床占国内市场规模比重从现在的不足40%上升至50%以上,国产数控机床采用国产功能部件达到60%以上,中国大陆数控机床产业将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期。预计2009年数控车床销售数量将达8.9万台,年均增长率为16.5%,预计2009年加工中心消费数量将达2.8万台,年均增长率为17.8%。
研究咨询报告由本公司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数控机床协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商情报网、国内外多种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提供的大量的内容翔实、统计精确的资料和数据,报告对我国以及世界数控机床行业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数控机床细分市场、数控机床技术及应用等进行了分析,并详细论述了行业竞争情况、以及领先企业运行情况等。通过翔实的数据和充分的论述,从产业层面上剖析产业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趋势给予了细致和审慎的预测论证,全面展示数控机床市场现状,揭示数控机床行业的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6. 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性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内,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容的重要支撑。
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走上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点举措。
中国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和高级人才短缺等挑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保障。

7. 什么是装备制造产业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种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总称,是制造类产内品的“工作母机”。高端装容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和整体经济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承担了“替代进口”的使命。对中国而言,加快装备制造化的高端化、现代化是推动工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战略转变的重要途径。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智能装备制造五个细分领域。其中,航空装备主要分布在北京、东北、江苏、陕西、江西、四川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卫星与火箭研发与制造由于其特殊性,目前主要依靠国家航天院所;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主要集中于京沪,制造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是国内最主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分布在工业基础发达的东北和长三角地区。

8. 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自主品牌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普遍不强,中低端产能过剩、竞争尤为激烈,很多产业的高端环节都被外资品牌牢牢掌控;同时,在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方面,长期以来一直被外资品牌“卡着脖子”。
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在高端装备方面,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始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装备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制造产业由海外开始陆续收回至本土,并采取了很多鼓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鼓励投资商、制造商回归本土。

9.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

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国家综合实力、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的一项长期的重点任务。“十二五”期间,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的重点任务是: 以市场应用为先导,以重点产品研制为主线,统筹航空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产业化、市场开发与服务发展,重点加快大型客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航空配套装备的发展,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喷气支线飞机成功研制,实现支线飞机年销售100架,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航空产业体系。
——大型客机。以满足国内中心城市点对点、点对枢纽机场的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市场需求量大的150座级为切入点,按照安全、经济、舒适和环保的要求,研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50座级的C919单通道干线飞机,逐步形成产业化能力。开展未来型号前期研究。
——支线飞机。加快ARJ21-700型涡扇支线飞机研制,2012年前后取得中国适航当局的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批量交付;2013年取得国外适航证书。同时,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开展改进改型,适时启动加长型、公务型、货运型飞机研制,实现系列化。加快新舟60系列的改进改型和市场推广;适时启动新型支线飞机研制。
——通用飞机和直升机。在具有产业基础的地区,优先发展社会效益好、市场需求大和经济价值高的通用飞机,加快研制生产大型灭火和水上应急救援飞机,重点支持大中型特种飞机、中/重型直升机和高端公务机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6座(含)以下轻小型通用飞机、水上飞机、无人机、特种飞行器和2吨(含)以下直升机,充分利用已有/在研成熟通用飞机平台,通过不断改进、改型以及升级来满足用户需求。
——航空发动机。建立和完善航空发动机创新发展的工业体系,突破大型客机发动机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开展大客商用发动机验证机研制,2015年完成中法合作中等功率涡轴发动机的研制,建立发动机总装生产线和实现批量交付。开展现有发动机改进改型。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面向相市场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发展轻小型发动机,发展发动机专项技术和相关配套件。
——航空设备。大力发展航空机载、任务、空管和地面设备及系统,促进专业化、系列化、货架化和规模化发展,按照“系统、设备和器件”三个层次建立产业配套体系。以现有能力为核心,重点加快发展航电、通讯导航、液压、燃油、环控、电源、起落架、二次动力、生活设施、防火、照明、健康监控等系统供应商,逐步发展多个系统的集成供应商。大力发展低成本通用飞机的系统和设备。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相结合,以建立我国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地面与应用天地一体化系统建设,推进临近空间资源开发,促进卫星在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城乡建设、环保、应急、交通、气象、海洋、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行业、区域发展以及公众生活中的应用,形成航天器制造、发射服务、应用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构成的完整产业链
——航天运输系统。继续实施重大工程,完善现役运载火箭系列型谱,积极开展更大推力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
——应用卫星系统。统筹发展气象、海洋、资源、环境减灾卫星,构建完整体系,满足多方面需求。积极发展新型通信广播卫星。
——卫星地面系统。完善现有气象、海洋卫星地面系统数据接收站,组建国家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通信广播卫星地面系统、卫星地球站/地面关口站;建设和完善卫星导航基准站、卫星运行管理、卫星数据处理等地面配套设施。加强导航接收机、通信终端芯片等关键元器件和卫星地面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
——卫星应用系统。实施遥感应用示范工程,提高我国空间数据的自给率,大力推进行业和区域应用。大力推进卫星通信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应急通信等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积极支持直播卫星的应用服务。推进卫星导航在金融、电力、通信、交通、信息、农业、渔业等国家重点行业的应用,加强卫星导航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 满足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轨道交通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建立健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平台和产品标准、认证认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关键系统及装备研制能力,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使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全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动车组及客运列车。全面掌握动车组及客运列车技术,提高客运轨道交通装备的可靠性、舒适性、可维护性,完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研制,开发适应高寒、高热、高风沙、高湿、广域等不同系列的谱系化动车组,满足跨线、跨网的旅客运输提速提效需要。以高速动车组技术为基础,结合城际交通实际,形成城际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平台与产业化体系,满足城际轨道交通需要。
——重载及快捷货运列车。全面突破30t及以上轴重重载机车、160km/h速度快捷货运机车和货车技术,深入研究轴重与线路桥梁匹配关系、速度与牵引质量匹配关系、车辆与站场匹配关系等,开展全系列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大轴重重载货车、快捷货运列车的配套研发,研发制造满足国际市场不同限界要求、不同供电制式的,覆盖全部货物运输需求的系列货运列车。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进一步加强城轨车辆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完善城轨车辆产品技术平台,形成适应各个国家不同技术标准要求的、满足全球市场不同性价比、文化、环境等需要的多系列城轨车辆产品谱系,保持多样性发展。开展低噪、低振动、节能产品,加强关键核心部件,如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运控系统等,以及车辆车站机电设备、灭火系统、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等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工程及养路机械装备。全面突破工程及养路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向性能优异化、效率高效化、品种多元化、产品系列化、工作智能化、作业环保化发展,加快研制、批量制造高精度和高效捣固稳定车、高效清筛机、带道砟分配功能的配砟整形车、道床综合处理车、钢轨打磨车和铣磨车、综合巡检车、高精度测量车、高速轨检车、钢轨探伤车、物料运输车、接触网综合作业车、轨道吸污车、轨道除雪车等新产品,研制轨道电力牵引双源制、高原型和多功能组合式工程及养路机械装备。
——信号及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全面建成覆盖高、中、低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的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体系,全面实现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开展高速铁路宽带通信的关键技术、智能化高速列车系统数据传输与处理平台研究,开发城际先进的铁路列控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完善大型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突破基于一个信息共享平台的行车监控应用技术,实现行车、供电、机电、通信、防灾、工务、车辆等综合监控信息集成,形成综合调度指挥系统。开展基础设备设施领域的铁路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研究,开展信息领域的轨道交通客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
——关键核心零部件。重点开展为高速铁路客车、重载铁路货车、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等配套的轮轴轴承、传动齿轮箱、发动机、转向架、钩缓、减振装置、牵引变流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大功率制动装置、供电高速开关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提高质量水平,满足整机配套需求。 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重点突破3000米深水装备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以海洋油气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全面推进以海洋风能工程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积极培育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流(潮流)能、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开发装备相关产业,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实现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快速健康发展。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半潜式钻井/生产平台、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物探船、起重铺管船、海洋钻采设备及其关键系统和设备、水下生产系统及水下立管等装备;积极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的前期研究和技术储备,为培育相关产业奠定基础。
——海洋可再生能源和化学资源开发装备。以海洋风能工程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海上及潮间带风机安装平台(船)、海上风机运营维护船、海上及潮间带风力发电装备等,全面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为重点,促进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积极开展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海水提锂、海水提铀等开发装备的前期研究和技术储备。
——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以海上浮式石油储备基地、海上后勤补给基地等装备为重点,加快关键设计、建造技术的研究和攻关;积极开展海上机场、海上卫星发射场等装备的前期研究,为工程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围绕先进制造、轻工纺织、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制造与服务并重,重点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开发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和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大力推进示范应用,催生新的产业,提高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化综合集成和协同应用,促进“两化”融合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新。
——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围绕感知、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重点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识别技术等九大类共性、基础关键智能技术,加强对共性智能技术、算法、软件架构、软件平台、软件系统、嵌入式系统、大型复杂装备系统仿真软件的研发,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
——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点开发新型传感器及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表、精密仪器、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和液气密元件及系统等八大类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并实现产业化。
——重大智能制造集成装备。重点开发石油石化智能成套设备、冶金智能成套设备、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建材制造成套设备、智能化食品制造生产线、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智能化印刷装备等八大类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
——重点应用示范推广领域。根据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测控装置的发展水平,立足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在电力、节能环保、农业、资源开采、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6个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应用示范,形成通用性、标准化的应用平台,加快推进技术、产业与应用的协同发展。

10.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2016-2021年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十二五”,我回国装备制造业答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行业经济规模保持增长,具有传统规模优势的汽车、发电设备、数控机床等重点产品产量继续领先全球。高端装备自主研发成果显著,部分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到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发展成为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具有一定水平、能参与国际竞争和基本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成熟产业。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价值重构、竞争格局改变和创新驱动的主战场。我国装备制造业如何实现突破、企业“走出去”如何规避贸易风险和贸易摩擦、如何借势“中国制造 2025”加速发展,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资金比较充裕、人力资源也十分丰厚。但不可否认,由于历史较短、条件受限,与国际强手相比,我国尚处于追赶先进水平的阶段,粗放发展、核心能力不足、供给不充分都在影响着产业前进的步伐。

阅读全文

与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