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制药行业的未来十年的发展情况
基因工程药物(蛋白类药物)、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现代中药以及基因治疗技术,将成为未来10年国际生物医药研究开发领域的热点。这是25日在上海举行的21世纪医药国际学术大会暨2004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透露的信息。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主任李逸平博士、美国耶鲁大学郑永齐教授等认为,虽然化学合成药物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疾病治疗的主导产品,但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现代中药以及基因治疗技术,必定是生物医药领域开发的热点。这是药物开发必须达到稳定、有效、安全、可控目标的需要,是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需要。
专家分析说,基因工程药物和抗体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小、靶点明确、针对性强、疗效好的特点。现代中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可以对付多个治疗性药物作用靶点,一般情况下,毒副作用也较小。基因治疗技术可以解决一般药物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基因的修复、替换或干预,可以突破许多重要疾病的治疗难关。
耶鲁大学教授郑永齐说,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为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治疗技术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郑永齐介绍,耶鲁大学用中国一张1800年前的中药处方研究中药的价值,启用现代生物技术分析这张中药处方的成份,治疗机理,目前取得了初步效果。用这张处方制成的药剂和其他化学药物合用治疗肠癌,收到了药效提高、副作用减少的疗效。这表明现代中药走向世界很有希望。
专家介绍说,目前国际上天然药物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各国都看好天然药物,正在争夺天然药物市场。这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㈡ 中医药产业发展未来的价值是什么
中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研究和发掘古代密方验方和临床应用的添加方。(做成浓缩的丸剂,便利世界人服用),就是中医药走出国门,为全世界人民服务。让世界人认识中国认识中医药,这就是价值,让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健康服务的价值。(如青蒿素)
㈢ 中药要如何发展
中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海外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中药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2014-2018年品牌中药收入增速始终维持在10%以上,2017
年开始逐季提升,2018Q1受流感影响收入增速大幅提高至20%以上。14-18年品牌中药利润增速维持在10%-30%,业绩稳定。
而非品牌中药17年开始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且利润有所下滑。17年开始,品牌与非品牌中药净利率水平呈现分化趋势,品牌中药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分析预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7500亿元,同比增长21.1%。我们预计到2018年中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78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04%,2022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7680亿元。
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分析
2010年我国中药材行业市场规模仅为232亿元。到2016年我国中药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670亿元。
2017年我国中药材行业市场规模约746亿元,同比2016年的670亿元增长了11.3%。
1、政策支持
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做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点的重大制度创新,奠定未来中医药发展基础。《“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加快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并提出“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形成不少于50项药典标准和100项行业标准,实现20-30个中成药品种的药物注册以及5-10个中成药品种在欧美的药品注册;加强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合作”等战略目标,为中医药产品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市场需求大
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城镇化、老龄化人口结构使得国民对医药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疾病谱的变化也造成了医药消费结构的变化,过去以各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患病率逐步下降,逐步被以心脑血管类疾病、消化类疾病为代表的各类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所取代,而中成药对这些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已被不断的实践验证,因此国内对中成药的需求在未来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加强中医药的国际贸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医药的海外市场需求也会逐步上升。
3、中医药+互联网+人工智能
近年来,智能药房开始进入大中型医疗机构,在中西医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智能中药房系统的出现,更是解决了中医医疗机构药房需要“确保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的药效一致”、“提升配药效率”、“方便患者服用中药与提升用药依从性”等痛点和棘手的问题。
4、推进中医药供给侧改革
在中医药产业领域,从六大方面推进中医药供给侧改革:从消费需求看,人们对中医药服务无论是质和量都产生了“井喷式”的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从服务领域看,中医药服务正由主要提供药事服务和医疗服务向提供融药事、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全链条服务的方向发展;从服务供给看,中医药服务正从主要由政府举办向由政府和市场共同举办发展;从服务模式看,中医药服务正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发展;从服务产品来看,中医养生产品、小型保健理疗设备等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从国际形势来看,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重视开发和利用中医药,对国内发展形成倒逼态势。
未来,国家将着力推进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㈣ 医药的产业发展
制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以及医药电子商务产业是现代医药产业的支柱。
制药产业
制药是多学科理论及先进技术的相互结合,采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模式,研究、开发、生产药品的过程。除了生物制药外,化学药和中药在制药产业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人体系统多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技术的总称。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包括: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组织工程等。
第三方医药电子商务平台
第三方平台是独立于买卖双方的中立服务组织,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所需的各种服务的数字化平台,即提供药品信息发布、在线采购、在线交易、在线支付、药品跟踪、配合地面仓储和物流等医药流通全程服务,是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高度协同的完整的医药电子商务服务模式,是公开、公平、公正的网上医药交易市场。 得益于新医改稳步推进的带动作用,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总体保持平稳增长趋势。2012年上半年,在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步下行。进入3季度以来,在“毒胶囊”效应趋缓和政府相继出台《“十二五”期间卫生扶贫工作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医药行业市场景气开始回升,医药制造业产销增速扭转了上半年以来持续下滑趋势,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趋稳、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开始回升。其中,前三季度,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4.6%,比上半年回升0.3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069.91亿元,同比增长19.52%,比上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我国累计医药品出口额89.58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8.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1.5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医药品单月进口额震荡下滑,但医药品进口额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前三季度,我国医药品累计进口额102.31亿美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18.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6.9个百分点。其中,单月进口额从7月的12.01亿美元震荡下行至9月的11.23亿美元。
展望2013年,一方面,药品招标逐步趋于良性。“基药招标”的“超低价中标”模式逐步改善,政府通过“基本药物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规避低价恶性竞争和各省的比价效应,有利于提高药企的盈利能力。同时,即将出台的新版基药目录的扩容将带动基层市场的持续增长,主要是由于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基药品种的增加无疑将会加大政府医药卫生投入比例。因此,预计2013年医药制造业利润增速将继续回升。
从长远来看,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目标为形成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企业,100个100亿元企业,前100位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50%的目标。在上述政策鼓励及行业竞争背景下,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凸显企业规模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将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
2012年,三年新医改结束,医药行业进入后医改时代。回首三年新医改,政府不断加大对医疗领域的投入,中国医药市场整体扩容,中国医药产业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1978-2011年,医药工业规模年均递增均处于15%以上,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
中国医药包装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9年,行业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1%,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402.05亿元。随着中国医药市场容量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预计2013年中国医药包装市场将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达到660亿元的规模。同时,由于国家加大对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力度,受此影响,医药包装行业的兼并重组也将进入高发期。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观念的不断提升,加之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未来,我国的医药包装市场将会迎来较快的增长。资料显示,2013-2017年,我国的医药包装市场将会以11.5%的增速增长,预计到2017年,我国医药包装市场规模将达到991亿元。
中国已成为全球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药物制剂生产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疫苗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国产疫苗在满足国内居民防病、治病的同时,已开始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疫苗产品,用于其他国家的疾病预防。中药是中国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产学研各界的广泛认同。
随着医药商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医药商业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医药商业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医药商业中的翘楚! 2013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政策:有扬有抑,稳中求变
政策变革必然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必然有扬有抑。
扬的是,扶持中医药、生物医药发展;基药制度纠偏“质量优先、价格合理”;新版基药目录扩容;二三级医院配备使用基药;三保合一、大病保障、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提高报销水平等。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民众医疗需求的释放,明确了对医药行业发展重点的扶持,对医药行业整体利好。
抑的是,药品降价、限抗、对药品质量的严格监管、环保带来的成本压力、医保控费等。不利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显而易见,尤其是广东药品交易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令市场一度悲观情绪弥漫。
回顾医改以来的行业政策,我们认为,政府的政策主线明晰:以民生为导向,既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问题,又要推动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医药行业而言,政策的后果是:通过降价加剧医药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淘汰低水平企业,通过行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注重研发、创新,抑扬并举,使优秀企业在行业的分化整合中脱颖而出。
㈤ 世界医药产业发展有哪些阶段和特点
世界医药发展史
引
制药工业开始于19世纪中叶,从医疗事业的边缘进入了医疗事业的核心,并成为全球的工业行业。制药工业获得了现今显著的地位,政府一方面支持药品的研究开发,以提高人类寿命,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同时,也强化了监管,包括其安全性和药效。政府还要采取措施平息民众对于制药企业通过新药产品和促销得到高额回报的怨言。医疗体制改革在全球都在展开。
医药行业面临的挑战是科学家、工业界、政府相关部门、医生、病人在新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作为政府批准部门也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不批准,很多人的心血将白费,如果批准,可能在上市后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甚至诉讼。最近发生的COX-2抑制剂事件、抗抑郁药物自杀倾向不良反应等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对于FDA的职员审查近5万页的注册资料又谈何容易。
制药界面临同样的困难,投资者需要及早的投资回报,高的投资回报率,希望制药企业研制和上市所谓“重磅炸弹”药品,但是,实际上,药品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新药往往后继无产品,随着FDA等药品监管部门的谨慎态度和病人对于不良反应的自觉认识提高,对于制药企业开发HIV/爱滋病、疟疾等预防药物,病人反应是不能治根,价格昂贵。Harris
Poll咨询公司最近的民意调查发现人们对于制药企业的满意度从1997那的79%降到2004年的44%,下降幅度之大达到35%。其实中国的病人和消费者对于制药企业和保健品行业,包括卫生部门的支持率可能也在下降。只是缺乏统计数据。这可能是公众的道德标准和制药企业作为企业要最大化盈利之间的矛盾。
1870-1930
在这个阶段,早期的药剂师在实验室开始成批生产当时常用的药品,如吗啡、奎宁、马钱子碱等;同时在1880年,当时的染料企业和化工厂开始建立实验室研究和开发新的药物。例如,默克制药公司开始时就是1668年在德国Darmstadt建立的一个小药房,它开始批发药品始于1840年代。在1830年代到1890年代从药房成长为药品批量生产商的类似的企业还有德国先令制药公司、瑞士的霍夫曼-拉-罗氏制药公司、英国的威康制药公司(Burroughs
Wellcome)、法国的Etienne
Poulene制药公司、美国的亚培制药公司、史克制药公司、礼来制药公司、普强制药公司和派德药厂(Parke-Davis)等。有的现今的制药企业过去是化工厂和染料厂,如德国的阿克发公司、拜尔公司、赫斯特公司;瑞士的汽巴制药公司、嘉基制药公司和山道士制药公司;英国的卜内门公司,以及美国的辉瑞制药公司。19世纪末,这些企业开始兼并成真正的制药企业,其科学基础是药物化学和药理学。合成化学和药理学的应用,特别是对化合物适应症的研究,使得制药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制药行业应该说始于德国,但是,现在领先的是美国和英国。在19世纪末,有的染料工业和化学工业合并成为制药工业,并有科学家开始研究药物的构效理论,新生的制药企业研究方向是鉴别和制备合成药物,研究其在治疗方面的作用。制药企业在德国开始和学术界合作,如同现在在欧美一样。当时的研究用染料、免疫抗体、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质,以了解它们对于致病菌的作用,1906年Paul
Ehrlich发现有的合成化合物可以选择性的杀死寄生虫、病菌和其他致病菌,从而导致了大规模的工业研究,延续至今。19世纪初,化学家已经能够从植物中提取和浓缩有效成分,用于治疗目的。如吗啡和奎宁,20世纪初则可以用类似的方法,从动物体内提取有效成分,如肾上腺素,应该说,这是第一个用于治疗目的的激素。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从焦炭中提取染料,并且通过染色,杀死细菌,这已经可以从显微镜的观察得到证实。化学家很快地对于这些染料进行了结构改进,包括其副产物,使新的化合物更有效果。合成化学在这时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产品至今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泰诺、百服宁、白加黑等药品中使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它是N-乙酰苯胺和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产物。另一个例子是拜尔公司化学家Felix
Hoffmann从柳酸合成了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仍然是产量最大的药物之一。19世纪后期,疫苗也得到了应用,包括卡介苗疫苗和白喉疫苗。
构效理论开始研究时就使用了动物和人做疫苗、抗毒素、抗体试验,试验中利用了当时在染料方面的化学知识和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构效理论使Ehrlich合成了梅毒治疗药物Salvarsan(洒尔弗散),它被认为是第一个通过系统方法合成的药物。
1909年美国化学学会成立了制药化学分会,反应了当时对于在制药行业化学家和化学科学的重视。1906年公布的美国食品药品法也促使制药企业雇佣更多的化学家以精确的分析药品。当时,美国的化学家没有自由合成新的化合物,药厂也仅仅生产简单的化合物药品。德国的化学家处于垄断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的技术没有办法到达美国,促使美国开始重视自己开发生产阿司匹林、洒尔弗散、弗罗那(Veronal)等药物,弗罗那可以在战争中用于治疗受伤人员的伤痛。1920年该分会更名为药物分会,1927年又更名为制药分会,该名沿用至今。
过去,处方可以申请专利,但是实际上,处方没有办法保护,因为在法规中要求说明书和标签中要有处方组份说明。根据法规,药品管理部门有权要求产品退出市场和广告限制。
在1930年代前,大部分药品销售不需要处方,一半的药品是由药剂师配制的,有时医生自己也为病人配药,制药企业也提供医生常用的一些处方药物,处方由医生提供。这和中国长期以来的情况一样。由于当时在欧美医生的力量很强,药厂仅生产一些通用的药品,如治疗疼痛、感染、心脏病等的药物。虽然,用化学合成研究得到的药物治疗疾病已经很令人鼓舞,但是,当时可以使用的仅仅是维生素和胰岛素等少量化合物。药物化学的发展是随着医药科学、药品市场的发展而壮大的。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制药行业的黄金时代
之所以说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制药行业的黄金时代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发明了大量的药物,包括合成维生素,磺胺类药物,抗生素,激素(甲状腺素,催产素可的松类药物等),抗精神病药物,抗组胺药物,新的疫苗等。其中,有很多是全新的药物种类。在这期间,婴儿的死亡率下降了50%以
上,儿童因为感染而死亡的病例下降了90%。很多过去无法治疗的疾病,如肺结核、白喉、肺炎都可以得到治愈,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当然,在另一方面,战争也加速了药物的研究开发,有的与战争相关的项目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如抗疟疾药物治疗,可的松(可以使飞机上的人员在高空时没有暂时性眩晕现象),特别是青霉素。有11家美国药厂参与了青霉素的开发工作,这项工作由战时生产部直接领导。二次大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制药工业的领导,到1940年代末,美国生产世界几乎一半的药品,在药品国际贸易中占1/3强。
由于在药品研发、市场的投资增加,美国、欧洲、日本的制药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壮大。研究开发和学术界的合作也加强了。药物发明的方法也有很大的改变,如在抗生素开发中,制药厂等筛选了成千上万的土壤样本,寻找抗菌剂。这个时期典型的化合物有:默克制药公司的链霉素,力达制药公司的金霉素,培达公司的氯霉素,亚培制药公司和礼来制药公司的红霉素,辉瑞制药公司的四环素等,从这些药品市场的利润回报,促使制药企业更重视科研工作,并开始建立专门的科研园区。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制药企业从研究天然物质发现新药,转向天然物质修饰,到合成化学合成全新化合物,从筛选化合物中得到新药。顺应这个历程,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为要测定化合物、甾体激素、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其中包:X-衍射技术,紫外光谱技术和红外光谱技术,从使用烧瓶、试管的湿法化学时代逐步向使用微量样本和分子模型的干法化学时代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化学家可以更科学的解释构效理论,了解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这导致了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物、催眠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组胺药物的产生。
在这个时期,药物安全性受到重视。1937年发生的磺胺药导致100多人,多数是儿童死亡事件使美国药品管理部门意识到药品安全性在法规上的缺失。当时,S.E.Massengill公司的科学家使用带一点甜味的二乙醇制备磺胺药糖浆,尽管标准中有外观、味道、气味等指标,但是没有经过动物试验,也没有对照已经发表的关于溶剂的文献资料,结果导致惨剧发生。这也很快使得1938年的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得到通过。其中主要的修改是药品管理部门批准新药的责任。要求官员审查临床前试验数据和临床试验数据,有权要求申请者增加试验项目,有权拒绝批准上市。
美国当时在药物安全性方面属于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因为德国作为战败国,在1950年代仍然适用新药战时禁令,英国到1956年才有药品法(TSA),政府才比较重视药品管理,如测试和生产的标准。类似的OTC法规出台,使得病人比较容易得到一般性的治疗药物,即自我治疗药物,但是,也使得处方药物的利润增加。逐步出现所谓“研究开发型制药企业”。
在临床试验中,开始要求双方对照试验,由于需要临床试验数据,药物的使用范围得到控制,防止了药物的滥用,尽管药物滥用问题至今在西方国家也没有得到解决,美国每年的药物滥用数量达到数千万次。
尽管政府部门加强了药物安全性监管,但是事实上,药物的临床试验责任仍然由制药企业负责,而不是政府或第三方。临床试验数据使得制药企业了解市场的目标受众,有利于药品的销售。由于制药企业的目标受众不是病人,而是医生,医生开处方,药房发药,所以病人仍然在盲目地吃药。世界
各国都有这种情况。最近的华盛顿邮报称美国有1510万人滥用药物,医生中有4%没有受到药物方面的培训。
二次大战以后的一段时间,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理念使欧洲的福利国家理念深入人心,医疗也成为一种福利,美国则实施医疗保险制度,从而使民众对于药品价格持莫不关心的态度,包括医生和病人。
对制药行业的重新评估,法规修正和制药行业增长(1960-1980)
这个时期其实最重要的是药品生产GMP的公布和将验证放入GMP法规的要求中,使得药品生产更加规范。
这个时期制药工业受到科学、医学、政治、市场等多方面的撞击,新化合物的发现和早期试验使得一批新产品问世,而且,在科学上已经有可能选择性的阻滞生理过程,治疗疾病。特别在心血管药物方面出现了60年代以普奈洛尔为代表的倍他阻滞剂,70年代-80年代以卡托普利为代表的ACE抑制剂和以硝苯吡啶为代表的钙拮抗剂,以及一些降脂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少的新安眠药、抗抑郁药物、抗组胺药物;以布洛芬为代表的非甾体解热镇痛药;口服避孕药;抗癌药物;以多巴胺为代表的治疗帕金森氏症药物;治疗哮喘的药物等。美国FDA强化了对于临床试验的管理,而相对美国,欧洲政府对于药物临床试验的管理比较松,要求医生监督病人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情况。所以,欧洲的新药上市速度比美国快,但是,欧洲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也比美国严重。如由于美国FDA没有批准反应停,在美国就没有造成严重不良反应。美国的制药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多种经营,如涉足香料、化妆品及其他消费品行业。
这个时期,在科学上理论设计(rational
design)比较有所发展,因为和一些疾病相关的酶、激素、神经传递物质的受体和底物的知识已经成为研究人体生物化学过程和生理过程的基础知识;同时期的科学发现还涉及阻滞目标分子的功能。天然资源的研究方面包括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生物化学作用的物质。分子结构改变,即所谓me-too化合物的合成成为这个时期的特点。分子结构修饰的典型是卡托普利,代谢产物的典型是抗组胺药特非那定。
1960-1970时代在仪器分析方面的突破有核磁共振谱,高效液相色谱,它们对于药物发明也有很大的贡献。计算机的发明也使复杂计算变得简单。例如,傅立叶变换的计算。数据库的建立也使得生产、临床试验、分析等对照品数据贮存,并可以进行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因为使用了新的仪器设备和计算机,药品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
在这个时期,药品价格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因为原料价格和成品药品价格差距很大。这个提案是由参议员Estes
Kefauver提出的。几乎在同时,1961年欧洲传出了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全球,包括欧洲、南美洲、亚洲有约10000儿童畸胎,原因是临床试验不适当及药品审查不严。该产品是德国Gruenenthal制药厂生产的。尽管1964年修改了1961年联邦新药审批办法,最后的德国法规到1976年才实施,对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加强了控制。英国为了应对类似危机,卫生部在1963年成立了药物安全委员会(CSD)。它和政府密切配合,但是,不是一个立法机关,在临床试验前和临床试验中也不管理医生和制药界的行为。在1968年制定的药品法中,规定了由药品安全委员会控制
药品新产品进入市场。
尽管沙利度胺没有对美国造成伤害,但是,Kefauver等仍然提出提案,要求国会研究通过新法规,交叉批准药品专利、药品价格限制、药品促销等,以降低药品价格;法规还应该涉及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标准。1962年国会通过了FDA食品药品化妆品法的Kefauver-Harris补充法规。要求用定量的方法评价药品的使用,FDA可以用新法规延期或不批准NDA新药申请。制药企业则因此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试验病例数从原来的10例-100例增加到上千例以上。大型制药企业在此时,抱怨新药上市数量快速减少。有的制药企业改变业务领域,转行到诸如医疗器械、诊断试剂、光学仪器、化妆品、食品,甚至家用日常用品领域。美国制药企业开始强化海外药品销售以及国际间科研合作,如与欧洲、南美和亚洲的合作。
市场竞争和企业兼并及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时期,1980-现在
过去20年,制药工业又有一系列新产品带给市场,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病毒和逆转录病毒感染的药物(特别是治疗HIV和爱滋病的药物),治疗癌症的药物等,在这个时期,生物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干扰素、白间素、促红细胞生长素、单克隆抗体药物等,可以模拟或支持人体免疫系统,过去从动物身体提取的胰岛素已经可以用基因修饰的微生物中获得高纯度产品。
在科研方面有很多新方法产生,如计算机化学,组合化学,用生物技术高速化合物筛选方法等,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药物研究,很多制药企业都有自己的化合物数据库。由于新药物预测很困难,政府也通过法规控制进入制药行业,所以新的制药企业很少,而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已经成为制药行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致力于结合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等新技术,根据最近的统计资料,近年上市的新药中超过30%是生物技术产品,在开发中的新药项目有50%是生物技术产品,而且,经过1999-2002年的新经济浪潮低谷后,生物技术企业已经进行了重新洗牌,有的生物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新的巨人,如安进公司,Genentech公司等。在生物技术领域美国仍然处于领先地位,欧洲正在计划增加研究开发投资。一些欧洲企业和美国制药企业建立合资企业,或者在北美成立研究开发机构。新药的开发尽管有很多手段,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运气,所以可以说,新产品的产生是理论研究和运气的结合,现今仍然没有改变。
很多化合物的发现是先合成一系列可能有用的化合物,然后进行快速筛选,如物理分析,生物分析方法等,快速分析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否和标的物结合和反应,毒性反应等。在这方面,制药企业已经投资了很多钱,但是其功效仍然众说纷纭。
另一个很大的发现是遗传工程师已经可以用DNA重组的方法制备目标微生物,可以产生所需要的化合物分子。这个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可能包括用工程细胞进行基因修复。
在政策面上,1980年美国高等法院裁定遗传技术得到的微生物可以申请专利;国会通过了Bayh-Dole法案,允许联邦资金资助的受益人也可以得到专利保护;同时,允许生物技术企业融资,典型的例子是第一家上市的生物技术企业Genentech公司在上市2分钟,股票就从35美元彪升到89元,可见当时市场对于生物技术企业的期望。
在这期间,有数以千计的生物技术企业获得融资,包括上市、风险基金,历史上从来没有的现象包括终生科学家进入董事会,投资者深信生物技术企业承诺的将来的销售和利润,一些没有经过测试的化合物都申请了专利。生物技术企业声称其产品可以治疗现在的技术无法治疗的诸如癌症、糖尿病、爱滋病等疾病。生物技术企业不断有关闭,又有新企业诞生,2005年的今天,美国仍然有生物技术企业1500家。
欧洲在这方面仍然比较保守,生物技术企业诞生主要在1990年代中叶,至今欧洲仍然落后于美国,但是,在努力之中。
这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2000年起,很多所谓重磅炸弹式的产品专利到期,仿制药制药企业开始乘机发展,其中包括跨国制药企业,如诺华制药公司,它在大规模收购仿制药企业;包括印度的制药企业,已经走向世界,虽然道路并不平坦。2005-2008年还有350亿美元商品名市场将换手,因为专利到期。美国2004年版桔皮书中收载的医药产品有10375个,其中7602个有仿制药。
这个时期也是企业兼并的时代,1994年美国家用产品公司加入惠氏制药公司;1995年葛兰素制药公司收购威康制药公司,法玛西亚制药公司和普强制药公司合并;1996年诺华制药公司成立,原来是汽巴制药公司和山道士制药公司;1999年成立安万特制药公司,由赫斯特制药公司和罗纳普朗制药公司组成;2000年,辉瑞制药公司收购瓦纳兰百特制药公司,2003年又收购法玛西亚制药公司;2004年安万特制药公司和赛诺菲制药公司合并。世界前10位制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7%,而辉瑞制药公司接近10%。说明制药行业的垄断性。但是,大企业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可能,传统制药企业的黄金时代已经不会再来了。
制药行业的将来
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企业将加强合作和并购。
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仍然会有冲突,政府将协调这些问题。包括药价控制,鼓励使用仿制药,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管,防止药品滥用等。医疗体制改革仍然将继续进行。
生物技术企业逐渐成熟,有的生物技术企业已经具备自我融资能力,以后部分生物技术企业将和跨国制药企业在同样的起跑线上竞争。
制药企业将更加专业化,致力于专门的治疗领域或适应症。
研究开发的难度增加,临床试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将显得尤为重要,不然将遭遇诉讼。GMP和财务管理的法规符合性将受到企业的重视,管理部门如FDA、EMEA及SEC(美国证券委员会)将强化监管和管理,处罚力度也会加强。
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医药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医药产业竞争力,努力把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全省支柱产业。
(二)加快壮大医药产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医药骨干企业和品牌。预计到2011年全省医药产业现价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医药工业产值650亿元,中药农业及医药服务业产值350亿元。
到2012年全省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努力把吉林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医药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及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中国长白山北药基地。
㈦ 未来中医如何发展
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据悉,由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等专家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其中,题为“传统医药的典范——中医药”的章节已完成定稿,分为“什么是传统医药”、“青蒿素等中药发现史、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中医药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和“传统医药便廉可及”四大部分。
此次,屠呦呦团队的重大创新突破不仅具有重大成研究成果的意义,对于中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中医药行业不断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前景十分广阔。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即中医所用的药物,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
因此,中医药的产业链也是从上游的动物养殖、矿物采集、中药材种植,经过一次列的采收和粗加工后,我们的中药材材料便流入中药材专业市场或药材批发市场,由仓储、物流、贸易等来到中成药企业和中药饮片企业;后进入我们的下游医院、药房、超市等,从而到达消费者手中。
未来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7年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持续上升,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1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已达6658亿元,同比增长13.3%。2014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截止至2017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7500亿元,同比增长21.1%。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预测至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可见,未来我国中药行业具有强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2011-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备注:2011年市场规模增速为13.3%)
中国中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领域研究的突破不仅能够推动疟疾防治的进展,对于中国中医药行业来说也具有重大的影响。未来,中医药行业在世界的影响将加深,对于业内的研究也具有示范意义。总体来看,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入如下:
1、市场空间将持续扩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速,总体健康需求显著提高,人民群众保健意识普遍增强,对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我国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大量有消费能力的老年人群也必然拉动医疗保健市场的需求。
在过去7年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持续上升,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至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3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可见,未来我国中药行业具有强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2、政策助力,进一步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活力
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而根据《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制定的中医药行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823亿元,年复合增速15%,中药企业收入占整体行业比重从29.26%上升到33.26%。事实上,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进一步激发,相关企业也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3、“互联网+中医药健康产业”将成未来发展热点
随着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下老百姓健康需求的变化,医改攻坚带来的医疗服务格局调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潮流的涌现发展,必将为医疗服务提升优化释放出巨大空间。
目前互联网+中医药领域的发展来看主要有几种模式:中药材电商、在线问诊、O2O送药、O2O推拿保健,以及通过互联网进行健康管理、中医媒体、中医教育及智能化设备等。从投资数量上看,中医O2O、在线问诊、中医连锁获投数量最多。未来随着5G的快速发展,中医药行业市场前景可观。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中药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㈧ 如何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首先应清楚是哪类行业所在的企业,其次要有正确认识: 节能是指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数量、同样质量的产品;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比原来数量更多或数量相等质量更好的产品。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它在美国称为“环境产业”,在日本称为“生态产业”或“生态商务”。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因此,有专家提出应列为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㈨ 如何理解中药鉴定学在中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中药未来在社会上以及在世界上地位都会非常强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