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标任务
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的基本战略构想,是根据国家、新疆及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及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全局考虑,制定出了矿业特区长远发展的方针、重点、目标和任务。
一、地质勘查目标
1) 加大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和自然地理环境较差地区的地质勘查力度,加强矿区深部及周边地质找矿力度,努力实现找矿重点突破,“358”项目实施后,使阿勒泰地区地质工作程度进一步提高,预测新增资源储量 ( 333 +334) 铁矿石3 000 万 t,铜 ( 镍) 100 万 t,铅锌 400 万 t 等。特别是对于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铍、非金属矿产白云母和钾长石等地区优势特色矿产资源,争取在 “358”项目中列入,加大地质勘查力度,摸清资源家底,为地区开发利用奠定资源基础。
落实 “358”项目确定在阿勒泰地区的勘查计划,在天山、阿尔泰、昆仑-阿尔金3 大成矿带,主攻煤、铜、铁、铅锌、镍、钨、金矿等矿种,同时开展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和地质灾害、地下水动态调查工作。通过探索找矿新机制,推进整装勘查,加大勘查投入,实现阿勒泰地区找矿重大突破。
2) 加强煤炭、油气资源的地质勘查工作,增加投入,摸清家底,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制定能源中长期规划,对各个勘查区含煤层做出正确评价,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福海吉力湖一带、富蕴—福海卡姆斯特一带、喀姆斯特煤矿区勘查开发力度,实现煤炭找矿突破。蒙古能源投资集团 ( 香港) 有限公司实现利用 5 ~8 年时间勘探开发蒙古 5 个省份 70 亿 t 煤焦资源 ( 蒙方提供) 及有色金属勘查工作。
煤炭企业不仅生产初级原煤,还要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并且要搞煤炭的二次转化和伴生资源的开发,逐步形成以煤为主的多联产业链,如煤—电—高载能产业链,煤—焦—化产业链,煤—气—化—电产业链,煤—路—港—航产业链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把这种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链,作为企业的支柱和发展方向,做大做强。
3) 运用现代地学理论和科技成果,与国际分幅相适应,在原 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开展 1∶25 万区域地质修测工作; 扩大 1∶15 万区域地质调查范围,减少勘查空白区; 同时开展重点成矿区带 1∶5 万地质调查,为地区勘查开发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评价工作,评价全地区矿产资源潜力和重点区矿产资源远景,填补和更新一批基础性矿产资源评价图件,开展大中比例尺矿产资源评价,提交一批矿产资源评价基地,为科学制定地区、县 ( 市) 的矿产资源等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5) 阿勒泰地区在完成 1∶50 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服务于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其他社会领域,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依据。
6) 把海量的地质资料转化为资源潜力。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成果资料,使各个勘查单位勘查资料共享,建立共有的内部资源网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加强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国土资源厅、“358”项目办公室等相关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358”项目进展、存在问题、取得地质成果,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强化公益性地质资料转化力度,促进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
7) 实施地质生态环境调查,基本查明阿勒泰地区主要生态保护区的环境地质背景,并提出评价意见。
8) 建立特区基础地学空间数据库,开发系列地学成果数据库,矿业权核查数据库,建立地质调查信息系统和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立地质调查数据资料的图文更新体系。
二、开发利用目标
( 一) 布局合理,结构调整
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调整矿业结构。划定不同功能的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科学划分勘查规划区块,合理设置矿业权,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布局。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强度相对较低,在矿业特区内要严格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秩序,优化矿业开发布局。划定哈巴河阿舍勒铜矿、富蕴县蒙库-可可塔勒铁铅锌矿、喀拉通克铜镍矿、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 4 个重点开采区,加强区内矿产资源规模开采和集约利用。通过划定矿产资源重点、限制及禁止开采区,调控和保护资源,有效保护环境。通过5 个矿业园区及其工业园区,加快矿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增加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品矿种和品种。加快优势及特色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矿产资源开发总量与经济总量增长相适应。巩固和提高优势矿产在自治区乃至全国矿产品市场的地位。
( 二) 全面发展,效益集中
以组建采、选、冶、科、工、贸一条龙,勘查开发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矿产品深加工的现代化企业为目标,开发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矿产品并形成优势。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开发形成采、选、冶、加工一条龙,建成自治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的有色金属矿业园区和自治区重要的黑色、有色、稀有和贵金属矿业园区。铍冶炼和铍铜母合金及其深加工规模化,在开发低品位、难选冶金矿技术上获重大突破,在生物氧化提金工艺上填补自治区空白,使得黄金生产快速发展,再创辉煌。
( 三) 优势转化,资源配套
1) 把资源潜力转化为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阿勒泰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强矿产地质勘查,摸清资源家底。一些矿种已经具备矿业深加工的条件,在建设中要大力引进高技术、高水平的矿业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采取矿产资源采、选、冶及深加工发展形式,提高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提高矿产资源的初次深加工率和资源的二次转化率,如 2015 年铁矿的深加工率可达到 100%,球团转换率达 80%以上,铅锌转化率达 90%以上等。
2) 一般经济优势转化为循环经济优势。矿业经济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应加大对矿业发展的研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支持和鼓励区内大型矿山企业发展,引导小型矿山企业的联合重组,在安排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时向阿勒泰地区倾斜,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 优势和非优势资源 ( 地下水) 配套转化为组合资源优势。加大地下水的勘查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更好地为矿业经济服务。
三、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目标
( 一)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水平
1. 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减少储量消耗和矿山废弃物排放
加强深部和复杂难采铁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溶浸采矿技术,开发深井采矿技术,探索矿山无废采矿技术等,提高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回采率。推广先进适用的资源综合回收工艺及选矿技术,采用超细粉碎设备和高效节能、环保的大型浮选设备,提高有色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的选矿回收率。根据各区实际确定,争取达到井下开采回采率达到 85% 以上,露天开采回采率达到 90% 以上。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95%以上。
2. 加强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
新建矿山不得采用国家限制和淘汰的采选技术、工艺和设备,根据现有开采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的选入标准,达不到要求的不得颁发、延续采矿许可证。强化对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的监督检查,引导和强制矿山企业切实提高矿产资源采选水平。逐步实施矿产资源税费征收与储量消耗挂钩的政策措施,促进矿产资源节约开发。
( 二)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1. 加强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与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矿产资源
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伴生矿产,统一规划、综合开采、综合利用。重点加强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稀散元素矿产等共伴生矿产资源开采、选矿过程中的综合开发利用。合理开发利用与铁矿伴生的铌、稀土、钒、钛等资源。
2. 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激励引导机制
推动实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计划,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低品位、共伴生矿产、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尾矿资源等的调查工作,全面评价综合利用潜力。明确尾矿开发的准入条件和技术要求等规定,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以及节能减排,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改造项目和综合利用项目,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用地优先供给,提供信贷金融支持。
四、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
按照 “再勘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特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大对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特区矿业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矿山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以矿山企业为主体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工程,推进共伴生有色多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多金属尾矿资源等综合开发利用,引导和带动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大力推进 “绿色矿山”建设,安全、环保、可持续地发展矿业经济。
最大限度地使用循环水,在生产线设水循环系统,循环利用率在95%以上。冷却循环系统补充用水优先采用经处理后的生产排水,基地内的绿化和冲洗道路用水将采用中水,实现废水的资源化。
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目标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类管理机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政策激励机制,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程。实行差别化资金筹措政策,促进新老矿山及资源枯竭型县 ( 市) 的生态恢复。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动多渠道资金投入恢复治理,到 2015 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 35%以上。对于新建的生产矿山,按照 “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矿权人的义务,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矿山开采和选矿过程中的废污水处理、废石尾矿长期堆放的环境污染治理,实现同步恢复治理。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在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区,划定重点治理区,有计划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开展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水土环境污染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占用破坏土地等环境问题治理,改善矿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示范,部署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明显改善。加强引进矿山环境保护项目,争取 2015 年前实施矿山环境保护项目 5 ~8 个,到 2020 年矿山环境保护项目达到 10 个以上。
六、国际合作目标
加强与周边国家矿业合作,积极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满足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的资源需求。在 2010 年实现利用哈蒙两国资源实现突破的基础上,在 2015 内年争取实现利用俄罗斯矿产资源的目标,2015 年利用 3 国资源达到: 铜精粉 15 万 t、铅精矿 2 万 t、锌精矿 3 万 t、铁矿石 200 万 t 等。充分抓住中俄天然气管道建设机遇,实现油气深加工突破。
② 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四大领域
发展是硬道理。华电煤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开发、产业整合和资本运营为手段,着力于开发“煤电化、物流、电子商务、国际业务”四大领域,不断推进集团公司煤炭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实现控制煤炭资源、综合煤炭配套、确保煤炭供应、壮大经济实力、服务集团发展,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
“煤业集团的发展思路清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既符合集团党组的要求,也符合煤业自身实际。”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曹培玺在听取华电煤业发展工作汇报后欣慰地说。
短短两年时间,华电煤业投资开发的重点实现了“从参股到控股、从西南到北方及沿海、从纯煤炭到一体化产业链、从小规模到大容量大规模”的“四个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煤、电、化、运、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2007年底,华电煤业在“四大领域”的投资项目达到23个(控股9个,参股14个),累计投资11.34亿元;实现控制煤炭资源156亿吨,已投产煤矿生产能力120万吨/年,在建和规划建设煤矿生产能力超过3000万吨/年。在内蒙古,集团公司首个年产千万吨的大型煤炭基地——蒙泰不连沟公司落户鄂尔多斯,该项目已列入国家发改委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开工项目。与之配套的十二连城电厂、不连沟煤矸石电厂前期工作进展迅速。
储煤场管理规范化
在晋陕区域,华电煤业着力在“三西”(山西、蒙西、陕西)和区位优势明显的中部地区优选煤电一体化项目。2006年8月,山西同华电力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集团公司在山西煤电开发实现了“零”的突破;陕北榆横煤电一体化项目从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项目开发的主动权和优先权,被列入陕西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省政府已同意为其配置25.6亿吨的煤炭资源。
在东南沿海,华电煤业与福建省交通运输(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必和必拓中国物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资开发经营福建可门储运中心;通过参股福建福源船务有限公司(拖轮公司),为沿海电厂煤炭运输提供了可靠平台。2007年5月,华电煤业购买的6.5万吨级“华远星”号散货船首航成功,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同年6月,第一船2.5万吨进口印尼煤顺利抵达福建可门储运中心。
在西北边陲,华电煤业紧紧抓住新疆资源转换战略和集团公司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难得历史机遇,加速战略西移,加快资源开发,迅速抢占项目开发新的制高点,促进和带动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2007年初,获得新疆哈密、昌吉两个项目的探矿权,控制煤炭资源量合计在120亿吨以上。2007年11月,华电煤业参与投资建设的新疆乌准铁路(乌鲁木齐至准东)正式开工。
与此同时,华电煤业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全力做好项目开发“选、建、管”协调推进。重点建设山西、陕北、蒙西、新疆四大能源中心,积极开发宁东、蒙东、海外三大能源基地,密切关注东北、河南、安徽三大区域,建设煤炭物流、煤炭交易两大体系,不断提高对煤炭“量、质、价”的市场控制力,更好地服务于集团公司的电力发展。
激动人心的发展成果、科学稳健的发展思路预示着华电煤业全面发展驶入快车道:2007年5月,公司自主研发的煤炭交易电子商务平台获国家科技部立项;7月,成功发行6.5亿元一年期短期融资债券;9月,科研项目《以燃料“五统一”为目标的信息化管理》荣获全国电力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十一五”末,华电煤业资产总额将达到220亿元,控制煤炭资源200亿吨,控参股企业煤炭产能达到3000万吨,装机投产容量达到264万千瓦,储运能力达到1000万吨,配送能力达到500万吨,船舶载重量达到28万吨,自供煤能力达到15%,净利润突破5亿元。
③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板块
煤炭采选
在现有4000多万吨煤炭产能的基础上,稳步提升本部产能,加快开发西部资源,努力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率高的现代化矿井。在现有840万吨洗精煤能力的基础上,加快配套洗煤厂建设,使原煤入洗率达到90%以上。到2012年,原煤产量突破5000万吨,洗精煤能力突破1000万吨,煤炭采选业实现营业收入330亿元。“十二五”末,原煤年产量突破8000万吨(省内5000万吨,陕西彬长矿区1000万吨,新疆哈密2000万吨),向亿吨级煤炭企业进军;洗煤能力达到1500万吨,成为全国第二大炼焦煤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化工煤生产基地和辐射中南地区的动力煤生产基地。
尼龙化工
依托集团现有技术和规模优势,发挥资金优势,进一步拉长尼龙66盐产业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尼龙66盐、工业丝(帘子布)、工程塑料三大主业,巩固我国最大尼龙化工生产基地地位。加快建设安全气囊丝项目,巩固中国第一的气囊丝生产基地地位。到2012年,尼龙66盐产能达到30万吨,工程塑料8.4万吨,工业丝和帘子布14.2万吨,尼龙化工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尼龙66盐和工程塑料达到亚洲最大、世界第四的地位。
煤化工
依托集团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通过煤焦化、煤气化工艺和手段,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到2012年形成焦炭产能1400万吨,巩固全国最大焦炭生产企业地位;不断延伸煤焦产业链,稳步提升煤焦油、粗苯等产能。实施煤气化多联产、合成氨原料本地化,充分利用富余的合成氨变换气生产甲醇、联碱,使煤化、盐化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现有80万吨甲醇产能基础上,加快技改项目建设,提升甲醇及二甲醚产量规模;利用甲醇生产丙烯腈、己二腈,解决尼龙化工的原料,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到2012年,煤化工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
盐化工
平顶山地区岩盐资源储量超过2300亿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已拥有50.5亿吨的储量。整合集团及周边叶县、舞阳盐化工产业,统一规划,优化布局。加快氯碱发展30万吨烧碱和PVC树脂以及氯碱股份30万吨烧碱和PVC树脂等项目建设,同时对开封东大化工公司充分利用现有的公用工程,开发氯碱下游产品,建立新的氯碱平衡。到2012年,形成工业盐120万吨、烧碱70万吨、联碱30万吨、PVC树脂50万吨、6万吨氯乙酸、4万吨氯化亚砜的产能,盐化工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确立全省盐化工行业龙头地位,打造全国最大的盐化工基地
电力产业
2013年集团在役的全资、控股、参股发电厂共12座,总装机容量1412MW,年消耗低热值煤500万吨左右。集团将加快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燃煤发电机组和大型热电冷联产机组,充分利用低热值煤和洗选副产品,大力发展坑口电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做大做强电力板块,同时大力开展利用煤层气(瓦斯)发电,实现安全生产,减少瓦斯排空对空气造成的污染。采取和大的电力集团合作方式,着重通过“重组、参股、控股”的方式实现快速发展。到2012年,电力板块实现总装机容量2732MW,主要建设瑞平煤电公司二期2×1000MW发电工程,大唐燕山电厂2×1000MW发电工程,许昌西区热电厂2×350MW热电联产工程等,电力板块营业收入达120亿元,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利用煤电一体化企业
高新技术
推进开封炭素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三基炭素协同发展,形成从高端到低端的系列化石墨产品链条,巩固世界先进、国内最大、替代进口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生产企业地位;加快易成公司碳化硅精细微粉三期和青海原材料基地建设,探索挺进光伏产业,不断向光伏产业下游产品链条延伸,巩固中国最大碳化硅精细微粉及制品生产企业地位;加快整合上海、苏州等地糖精钠产业,稳步提升产能,进一步巩固亚洲最大的糖精钠生产企业地位。重点扶持SAL特种纤维,加快推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SAL特种纤维(对位芳纶)项目,早日实现规模化生产。2012年,形成5万吨高功率石墨电极、糖精及其中间体产品年产量达到1.45万吨、碳化硅精细微粉8万吨、SAL特种纤维1180吨的产业规模,销售收入突破80亿元。
建工建材
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设计咨询为主的经营格局,建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品牌支撑、行业一流的总承包企业。集团大力整合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各业务板块相互依托、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架构,培育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外部市场,扩大外部市场占有率,向高产出、高效益业务领域扩展,实现规模化、多元化经营。到2012年,年巷道施工进尺34000米,建筑面积110万M,房地产开发12万M,年生产水泥580万吨、砌块50万M3 、矸石砖50000万标块、水泥熟料310万吨,建工建材板块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
机电装备
形成以矿用机电机械产品研发制造、绿色照明、节能环保工程和通风安全产品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以矿用机电设备制修产业为主,以安全和新型环保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矿区废旧设备、金属回收利用和新型绿色照明灯具制造产业为“两翼”,建成本地区最大、中部一流的煤矿机电设备制修检测研发中心、绿色照明研发制造中心、环保节能工程中心。到2012年,年制造液压支架2800架,带式输送机1714台,管道286万标米,液压支架修理3200架,环保工程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机电装备板块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
现代物流
充分发挥现有优势,进一步整合集团内部物资采购、仓储配送、铁路公路运输、港口、流通加工等物流资源,不断优化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和物流产业链,实现物流和贸易规模的扩张。发挥现有物资采购配送、大宗产品外运、铁路港口中转等优势,大力整合区域运输资源,发展大宗产品的物流贸易。利用武汉两个港口资源,发挥路矿港航厂一体化优势,发展沿江市场和水陆联运通道,搭建更多双边、多边贸易平台,稳定上下游企业多项目供应链,使现代物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效益支撑点。到2012年,煤炭运销量6000万吨,焦炭运销量100万吨,铁矿石运销量60万吨,现代物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
④ 新疆煤矿哪里多
新疆四大煤炭基地+——准东煤炭基地(乌鲁木齐-昌吉),吐哈煤炭基地(吐鲁番内-哈密),伊犁煤炭基容地(伊犁),库拜煤炭基地(库车-拜城)这四个都是大型整装煤炭基地。全国近56家大型国有煤炭企业集团已经进驻。
⑤ 有谁知道新疆新冶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具体情况
新疆新冶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位于自治区级化工园区——托克逊县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于2009年8月成立,注册资本4.1亿元人民币,是根据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自治区国资委“鼓励和支持新疆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打造百亿企业”的指示精神,为实现自治区国资委提出的依托大企业大集团促进地方国有企业发展“双轮驱动”的目标,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业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业国资公司”)和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泰化学”)联合托克逊县龙源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宁夏太泽实业有限公司、新疆同亨矿业有限公司等三家战略投资者共同发起设立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和运作的国有控股股份公司。
公司将以煤化工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借助托克逊地区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等自然资源,以满足中泰化学不断快速发展的PVC产业上原料——电石需求为前提,同时依托中泰化学拥有的技术、市场、规模优势和新业国资公司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的平台优势,力争发展成为新疆乃至全国电石行业的龙头企业。
2008年9月,公司托克逊50万吨/年电石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0.9亿元人民币,项目分二期建成(一期30万吨/年、二期20万吨/年),计划建设周期二年(2010年12月底)形成50万吨/年设计产能。
公司初步规划在托克县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建设以电石生产为中心,技术领先、符合国家环保和循环经济要求的能源化工基地,通过整合园区内的鑫源公司20万吨/年的产能,最终扩建到220万吨/年的产能;成立奇台50万吨/年电石项目筹建领导小组,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并逐步扩产到100万吨/年的产能;目前新冶能化奇台分公司工商注册登记已办理完毕。
公司现有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及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干部与职工800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33.54%,其中,硕士4人,本科62人;中专技校毕业人员占31.07%,少数民族职工占32.6%,平均年龄28岁。
公司设置综合管理部、群(纪检)工作部、财务管理部、生活(文化)服务中心等4个职能部门和物资供应部、销售部、项目建设管理部等3个业务部门。公司下设奇台分公司、托克逊电石分厂;托克逊电石分厂设置综合管理办公室、财务室等2个职能部门和生产设备办公室、安全质量办公室等2个业务部门,其中财务室为公司财务管理部下派机构,仓储中心归属分厂财务室。托克逊电石分厂下设电石车间、原料工段、电仪工段、维修工段、110KV变电站、化验室等机构。
在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府、自治区国资委等相关部、委、办及各级府和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公司用较短时间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公司将秉承“励精图治,创新求强”的企业精神,坚持“诚信为本,回报至上”的经营理念,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煤化工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公司将与中泰化学精诚合作,携手共同打造自治区煤、电、石灰、兰炭、电石、氯碱化工(PVC)、水泥等上下一体化规模化的能源化工高载能产业,力争3—5年内实现IP0或借壳上市。
⑥ 新疆国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概况
新疆国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是由新疆对外经济贸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发起人,联合其他四家发起人共同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9月在深圳证券交易发行上市,截止目前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81亿元。
——率先进军煤焦产业,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发挥出了煤钢焦产业协同效益
2002年公司即确立了“立足新疆资源和地域优势,开拓煤炭、石油等基础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随后公司在拜城县投资建设了独立焦化企业。焦炭行业的高回报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介入炼焦领域,独立焦化企业竞争压力巨大。煤焦化公司最大客户为新兴集团所控股的新疆金特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焦炭销售占煤焦化公司产量的60%左右,销售客户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煤焦化公司议价能力低的情形。自2008年下半年起,由于预见到新疆焦炭市场将出现强竞争态势,公司开始考虑延伸焦化产业链,建立煤钢焦一体化合作经营模式。此次与新兴集团合作重组煤焦化公司及其所属9家炼焦煤及配煤煤矿和年产能70万吨焦化厂,一方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钢焦一体化产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和协同收益,另一方面通过与钢铁客户的合作经营,可以使公司摆脱焦炭市场供大于求,利润下降的不利局面。重组后公司仍持有铸管资源公司30%股权,随着铸管资源在新疆矿产、钢铁产业的投资,公司对应的股权投资将为公司今后带来更大的增长收益。
此外,在煤炭业务领域,公司参股投资的新疆潞安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在新疆准东煤田已取得较大煤炭资源,将积极借助疆电东送产业政策,发展煤化工和煤电化产业,为公司产业投资不断带来增长收益。今后公司还将继续立足新疆煤炭优势资源,以独立或合作方式对地区煤炭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利用。
——借助地区资源和地缘优势,做大石油化工产业
公司自2003年即开始涉足油品产业,为新疆拥有燃料油、重油进口资质较早的企业之一。2010年公司顺利完成全资控股西北大型民营油品仓储、批发和零售为主的新疆中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油化工”),该公司拥有33万立方米油品、化工产品的仓储能力、数条铁路专用线和15个零售加油站,具有油品进口、炼化、仓储、批发、零售和铁路运输的全部经营资质。对中油化工的全资控股,使公司油品产业的发展跃上新的台阶,为公司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1年公司进一步完善在能源产业的布局,以拓展终端销售为突破口,不断扩大地区零售加油站规模,加大对石油资源的投资力度,利用本身既有的“燃料油进口资质”及多年来积累的能源贸易优势,做大做强石油化工产业链,增强公司在石油化工行业竞争力。
——大力发挥公司国际贸易优势
进出口贸易业务是公司的传统主业之一,公司拥有丰富的贸易人才优势、贸易竞争优势,在焦炭、燃料油等进出口业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营。今后公司将加大在石油贸易业务领域的投资力度,把能源贸易做大做强,为公司战略目标实现奠定基础。公司已在北京、香港等地设立贸易子公司,通过贸易子公司开拓石油石化产品进出口市场,发掘潜在客户,拓展公司能源贸易业务。
房地产为公司业务的有益补充。2000年公司投资设立新疆国际置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销售及物业管理等业务。房地产公司相继开发了国鑫苑、国书苑、国怡苑、国箐苑、国翰苑、国卉苑和南门国际城等多个大型住宅社区。目前正在开发南门国际城小区南侧的南门国际城商业项目(又称“置地广场“),该项目定位为高端的、现代的、复合型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多功能的大型综合商务区;业态组合包括高级写字楼、高级商务公寓、特色主体商业和精品住宅。如今该公司已形成完善的房地产开发、销售管理体系,拥有高效的管理队伍和丰富的管理人才,生产经营稳定,房产销售情况良好。
公司产业涉足领域为油品的炼化、仓储、运输、批发和零售;燃料油进口、焦炭出口,燃料油、重油销售;煤、焦产业的股权投资;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等。
截止2010年末,公司总资产达到32.45亿元、净资产17.27亿元,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7.47亿元,实现净利润6.49亿元。
长期以来,公司不断推进业务和管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为广大股东带来更大的投资回报。
⑦ 读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某工业园区产业链模式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①、②的含义分别为 A.粉煤灰、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⑧ 煤化工项目,那里的最火,对现代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一、发展中国煤化工产业的优势: 1、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价格相对低廉中国已探明可开采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年产量居世界第一。品种以褐煤到无烟煤各个煤种,特别是低变质、中低变质煤种占有较大比例。 2、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大力扶持,企业坚固的资金和技术后盾实行“节能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煤化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加大对煤化工项目发展的支持力度,政策倾斜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不少实力强大的能源企业也审时度势有选择地参与发展煤化工,加大投资,重视研发。同时,外资与民营资本也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大规模进入煤化工行业。大型高效洁净加压气流床煤气化装置,新工艺超大型甲醇生产装置,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装置,煤基烯烃(MTP、MTO)装置等各项商业化示范工厂的建成。 3、市场需求有保障,产业化前景乐观新型煤化工产品主要是煤炭液化生产油品燃料,煤基甲醇、二甲醚进一步加工生产乙烯、丙烯等。生产上述产品不仅对平衡我国能源结构,解决石油短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有利于改变传统煤化工的产品格局,实现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品的相互补充。二、影响煤化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1、周期长、投资高、技术水平高是煤炭化工本身的固有特性,要将其从不清洁的能源转化为清洁能源及化工原料,所需的环节多、流程长、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投资高。 2、资源量高度集中根据2003年公布的数据,国内煤炭基础储量排前15名的省区占总量的96.1%,其中排前3位的山西、内蒙和陕西占61.82%,仅山西就占有中国煤炭基础储量的31.29%。同时,中国煤炭资源的地区分布还有2个特点:一是煤炭资源储存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逆向分布,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仍将长期存在;二是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富煤地区大都缺水。3)环境污染严重煤直接燃烧的排放已成为中国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目前,我国SO2和CO2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其中85%的SO2的排放来自于煤炭的使用。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沉重的压力。2发展煤化工面临的机遇和风险2.1机遇1)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经济结构化特征日趋明显,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许多替代能源的新技术大部分已有开发成果,其中许多已商业化或接近商业化。 2、受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上涨以及国内油气资源不足、石油进口日益增加的影响,加速发展煤化工已成为煤炭和化工行业关注的热点。 三、目前煤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点评,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内部分煤炭企业和产煤地区把建设新型煤化工工程作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并在加紧实施以煤化工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 我国煤炭工业长期以来以结构零散、无序竞争为主要特征,传统的煤化工行业也是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以简单的扩张数量为主,不注重优化结构、治理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造成了煤炭资源的大量浪费。研发不足导致技术滞后煤化工行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在于技术进步。 另外,煤化工技术开发尚未被提升至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煤化工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技术进步速度也比较缓慢。 成本因素是导致煤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确定的风险。煤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受到以下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石油价格,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石化产品的生产成本迅速提高,煤化工产品的相对投资价值随之显现,这也是触发煤化工行业投资热情的重要因素。国际油价会出现周期性的涨跌,因此煤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会有周期性的变化;二是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制约,石油价格的高涨也引起了投资者对天然气行业的关注。天然气化工的市场前景同样被许多投资者看好。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在某些领域内会对相应的煤化工形成替代关系;三是煤炭价格。国家为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煤炭工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和安全生产形势,正逐步加大对中小型煤矿的整治力度,预计将有大批中小型煤矿被关闭。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电力用煤要求将会快速增长,在此期间可能会出现煤炭产量的增加跟不上需求增长的局面,从而导致煤价走高,煤化工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增加,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3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对策我国煤化工产业应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优质能源保障。 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解决3个关键问题:(1)解决水供求不足,水资源是建设新型煤化工工程的重要基础条件;(2)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行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多元化;(3)重视组织管理和培育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实行先进、科学、高效的管理和经营模式。 2)重视煤化工产品投资方向。现代煤化工产品大体可分为传统产品和能源替代品两大领域,对于前者应选择那些与石油化工路线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煤化工产品。能源替代产品是新型煤化工的潜在市场,前景广阔,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产品类别:(1)煤制油;(2)醇醚燃料;(3)甲醇制烯烃和甲醇制丙烯。新型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的区别主要在于:采用洁净煤技术,先进的煤转化技术以及节能、降耗、节水、治污的新技术来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领域。 3)注意投资区位的选择。在项目选址时应侧重于煤炭资源条件良好,煤种与规划项目匹配程度高的地区。另外,如果当地煤化工发展具备一定基础,也有利于项目投产后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依据上述条件,山西、河南、云南、贵州、山东、安徽、宁夏、陕西、内蒙、新疆等传统产煤大省、自治区在发展煤化工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而具体的工程项目必须着眼于坑口和煤、水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直接将煤转化为二次清洁能源及化工产品。 4)综合发展“多联产”系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多产联合系统的工艺方面将煤化工、发电、建材、冶金等相结合,产品方面应形成化学品、液体燃料、电力、热力、煤气、建筑材料和金属材料等关联生产,以达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生产以及环境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具有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等特征的多联产装置相对于单产的煤气化装置在综合投资规模、生产成本、能耗等关键指标上展现出巨大优势,是大型企业的发展方向。 5)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加大投入、重视研发,积极支持和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的开发及其产业化。在技术开发、工程化推进以及商业化运作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今后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未来几年的几个重要的工程项目如下:(1)大型的高效洁净的加压气流床煤气化工程;(2)新工艺超大型甲醇及二甲醚产业化示范工程;(3)煤炭直接液化和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程;(4)煤基甲醇制丙烯、煤基甲醇制烯烃示范工程;(5)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及多联产示范工程;(6)煤制合成气与甲醇相结合的碳一化工系统工程;(7)煤制合成气直接还原铁矿石生产海绵铁及多联产示范工程。6)煤化工体系关键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保持煤化工行业的竞争力,必须降低煤化工项目的单位投资,其中不断提高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率是重要因素之一。 几个重要项目如下:加压干法气流床煤气化装置关键设备内件;超大型甲醇合成反应器;大型输送设备;耐腐蚀、耐磨蚀的新材料及重要阀门、管件等;特殊仪表;新型催化剂。 ⑨ 山西省三条产业链的构建依赖哪些资源取得了哪些效益 2、产业结构的调整 铁 矿 铝土矿 能源 开发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产业链 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思考? 1.山西省构筑三条产业链依赖哪些资源条件?分别输出哪些产品? 构筑以上三条产业链分别依赖铁矿、铝矿、煤炭资源,另外还要注意隐含的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等因素。 分别输出铝制品、钢材、化工产品、水泥、电力、煤气、液化气以及焦炭等。 *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山西省为例 太阳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能、风能、水能 来自太阳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 新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常规能源 利用 状况 地热能、核能 来自地球内部 来源 潮汐能 来自外界引力 电力、煤气、汽油 二次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 非可再生 原煤、原油、太阳能、核能、地热 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举 例 一次能源 存在 方式 可再生 性质 分类情况 方法 2、分类 太阳能 风能 可再生,无污染 地热 投资大,技术高 能量密集,运输量小 核能 生物能 投资大、工期长、淹没土地 可再生、无污染、低成本 水能 储量少、仍然有污染 热值高、易开采、易运输 石油 热值低、污染重、运输不便 储量大、易开采、易使用 煤炭 缺点 优点 3、特点 西藏 板块交界 地热能 西藏、新疆、内蒙古 干旱 低纬度 高海拔 太阳能 分布:能源消费大、常规能源缺乏 大亚湾、岭澳、秦山 核 能 黄河、长江、珠江中上游 西南最丰富 湿润区 阶梯处 峡谷区 水 能 华北、西北、东北 石 油 华北、西北、 东北、西南 煤 炭 中国分布 分布规律 4、分布 背景2:山西 冀 豫 陕 内蒙古 地形区? 气候区? 行政区?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煤种齐全 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开采条件好 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煤质优良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分布范围广 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储量丰富 具体表现 煤炭资源的有利条件 一、资源开发条件 1、山西煤炭的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大同 平朔 西山 沁水 霍西 河东 大同 平朔 沁水 西山 霍西 河东 2、山西煤炭的市场条件——市场广阔 ① 能源消费大国 ② 对能源需求量继续增加 ③ 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2007年) 思考 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 对比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而我国除了石油消费偏低,天然气的利用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核能所占的比重也微乎其微。此外,我国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水电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 煤炭在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天然气、水电都归属于清洁能源,今后对这些能源的大力发展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长远方向。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陕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由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大的改变,甚至煤的比重还有可能增加。因此,山西作为我国的产煤大省,其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我国能源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3、山西煤炭的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① 邻近主要工业中心和大城市,输煤、输电距离较近 ② 有众多铁路线通过,交通比较便利 位置适中: 地处中部、邻近主要工业中心 沪宁杭 辽中南 长江沿江经济带 京津石郑洛西咸 沈沪武 京津唐 大同 神木 黄骅港 焦作 大秦线 神黄线 焦日线 交通便利: 有众多铁路线通过 秦皇岛 日照 运煤铁路干线 晋煤外运主要通道 资源开发的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市场广阔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阅读: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挑战之一:人均资源量少。 挑战之二: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挑战之三: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挑战之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挑战之五: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华北、西北 东北、西南 4、分布---中国煤炭 六盘水 石油:东北、华北、西北、 沿海大陆架 天然气:八大盆地 4、分布---中国油气 黄河、长江、珠江中上游 西南最丰富 湿润区 阶梯处 峡谷区 4、分布---中国水能 4、分布---中国太阳能 干旱 低纬度 高海拔 丰富:西藏、新疆、内蒙古 贫乏:四川盆地 燃烧木材 破坏森林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燃烧秸杆 秸杆离田 土地肥力下降 使用役畜 生产效率低下 生物能的利用 传统利用 沼气 1、农业原料丰富 2、投资少,建效快 3、减少污染 4、能源利用效率高 5、保护土地肥力 6、冬季北方难以产气 现代利用 二、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① 扩大开采规模 ② 增加产量 图3.3显示,山西原煤生产逐年增加。从1957年到2007年增长约21倍。 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大同 平朔 西山 沁水 霍西 河东 大同 平朔 沁水 西山 霍西 河东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形成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大同 神木 黄骅港 焦作 大秦线 神黄线 焦日线 秦皇岛 日照 运煤铁路干线 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看,北边内蒙古和西部的陕西煤炭资源都较丰富,没有太多的煤炭出境的压力。向东、南方向的煤炭主要通过东部铁路运往海港,再通过海运南下。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加强 能源加工 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 发展炼焦业 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为冶金工业提供能源,向外输出焦炭 提高能源输出结构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变输煤为输电;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提 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碳 坑口电站 活动 1.根据下面的资料展开讨论:对于山西省来说,输煤或输电各有哪些利弊? (1)从环境效益来看,向外输电,会改善能源消费地区的环境,但燃煤发电会造成当地大气环境的污染。 (2)从运输成本来看,输电的成本较低,而输煤需要建设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煤炭在运输过程中还会有损耗,运输成本较高。 (3)山西省是缺水省份,而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课文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 反两方面的说明。 (1)输出煤会减轻本地环境污染,而造成使用地的环境污染;输出电会增加本地的环境污染,而减轻使用地的环境污染,每一种方式对生产地和使用地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从输出成本来看,输电成本低,而输煤成本高。 (3)山西缺水,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水资源。 就以上几点,足以让人感到世间事物的复杂性,输煤 好,还是输电好?不是简单地肯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他们 是各有利弊的,正因为如此,这两种方式一直并存。 2.阅读材料,分析山西省的煤炭市场将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山西省应采取什么对策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 资料揭示内容如下: (1)“西气东输”将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 (2)“西电东送”将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 (3)山西煤的开采因种种原因不具优势。 总之,山西煤炭工业将面临市场缩小、其他能源竞争的压 力。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不预先采取预防措施,及时调整产 业结构,山西经济将不可能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产业结构十分单一。这种以出售原材料为主的经济结构,首先对运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国内需求市场减弱,将对山西以煤为主的经济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山西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煤炭的综合利用,构筑了三条产业链,提高了煤的综合利用程度和增加附加价值。 三、能源的综合利用 1、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 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核心部门 产业结构 十分单一 效 益 低 下 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以煤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首先对运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国内能源市场竞争的激烈局面,山西必须调整以出售原材料为主的经济结构。 ⑩ 读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某工业园区产业链模式图,回答下面2题。 小题1:图中①、②的含义分别为 A.粉煤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