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呼和浩特民族影视文体产业园是谁投资建设的
广西民族文物苑 广西各个时期的文物都可以在广西博物馆内看到。该馆是全国收藏铜鼓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主要有广西革命文物陈列、广西文物展览、广西民俗展览、古代铜鼓展览等。 广西民族文物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民族民俗文物室内陈列的延伸和扩展,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 此外,苑内竹楼上设有民族餐厅,为游客提供风味独特的多种民族小吃和菜肴。踏进民族文物苑,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壮乡瑶村苗寨可游可居;民族历史文化有声有色。民族文物苑能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集中了解广西的民族风情,领略到无限的民族风光和情趣,得到美的享受。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广西第三个自治区级博物馆,是迄今广西展示面积最大、设施较为齐备的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建设项目于2003年启动,馆址位于美丽的邕江江畔、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内,占地面积130亩,总建筑面积30500㎡,还附属有60多亩的广西传统民居建筑露天展示园。2003年自治区政府将其确定为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并作为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重点工程及献礼项目。工程于2006年6月正式启动建设。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是以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为主的各民族繁衍生存,融合发展的社会发展物证、文化与艺术遗存、典籍及无形文化遗产及研究成果的调查收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宣传的专业性民族文化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建国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设施项目,是一座自治区级、全民所有、公益性、专业性的民族文化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兼顾对广西周边省份各民族以及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研究、文物资料收藏和宣传展示。馆址位于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青环路,占地130亩,建设总投资约2.5亿元。主体建筑外形取材于富有广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铜鼓,整个建筑如一只展翅的鲲鹏,遨游于青山绿水之间。建筑面积29370㎡,其中展厅面积约8,000㎡。整个馆区设有公共服务区、露天展示区、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业务与行政管理区、后勤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内部设有高科技电影厅、多功能会议厅、文物标本观摩室、专题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将作为重大献礼工程正式对外开放。开馆时将展出大型的广西民族文化陈列、东盟10国风情文化展示“东盟文化展”、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联合邀请展“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文物精品特展”和特色鲜明的小型个人收藏展,可满足年接待观众100万人次的需要。
2. 谈谈北部湾的发展前景
一.区位优势
北部湾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南濒北部湾,东邻广东、海南和港澳,西靠云南、贵州,北接湖南,西南与越南交界,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开放等优势。是整个西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区
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地带,连接中国国内和东盟两个市场,具有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的区位优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目前已建成出海、出边大通道,形成了与东盟国家的立体交通网络。是中国沿海地区,又是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具增长潜力的省份之一。
二.政策优势(政治)
1.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2.边境贸易优惠政策
3.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
4.沿海开放政策
三.资源优势
1.水能资源丰富
2.矿产资源丰富
3.农业资源丰富
4.海洋资源丰富
5.旅游资源丰富
四,经济优势.
1.制糖工业
2.电力工业
3.机械工业
4.汽车工业
5.冶金工业 都比较完整.
五.文化优势
一、广西文化建设的优势与机遇
广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生态和民族文化品相丰富多彩,世界级的自然山水风光等旅游资源珍稀可贵,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广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和大西南地区的交汇地带,与东南亚内陆相交,是联系中国-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和大西南出海通道,文化市场发展前景巨大;广西又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汉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汇处,文化的吸纳和辐射空间广阔。广西享有西部大开发、沿海、沿边开放、民族区域自治等多重政策优势,这些将使广西文化在向产业转化中释放出巨大效能。
目前广西面临极好的文化发展机遇。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成为市场消费的重要增长点。特别是最近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建设文化先进广西的重大决策,必将更大推动文化发展。
二、推进广西文化发展的四大战略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产业化战略”
广西有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应当以文化艺术业为产业核心,以旅游业带动,以打造特色品牌,发展文化艺术业、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节庆会展业为重点,国有民营共进,增强产业活力,壮大整体实力为指导思想,达到文化产业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有较大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的发展目标。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1.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开展对“广西文化产业资源状况及发展趋势”的调查,组织制定实施《广西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其《实施细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2.深化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和管理机制。3.以打造文化品牌为突破口,辐射和带动各地各类文化企业发展。4.加强领导,构建平台,营造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二)妥善保护与有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民族文化战略”
民族文化是广西发展的重要资源。必须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开发工作,找出本地文化之“特”,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开发的措施是:1.出台地方性法规。目前,在全国性的民族文化保护法律条文尚未颁布实施之前,广西应先行出台一个地方性法规,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2.组织开展广西民族文化大普查,建立民族文化数据库;3.建设广西民族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和人文生态保护区;4.建设广西文化风情园和民族文化一条街,展现广西民族风貌;5.举办广西民族文化博览会。
(三)面向东南亚扩大对外开放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国际化战略”
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为广西的对外开放和对外文化贸易搭建了平台。广西应借此良机实施“国际化战略”。其措施是:1.制订和完善自治区相关的对外文化政策和地方性法规。2.培育国际化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3.扶持、发展文化中介结构,完善市场运作机制。4.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扩大广西的文化影响。
(四)以旅游业带动文化发展的“旅游促进战略”
旅游是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广西是旅游资源大省,在“九五”期间确立的建设“旅游大省”目标,已取得好的成效。应在现有基础上,把旅游业纳入整个文化建设的大盘子里运作,将其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来进行产业布局,以文化旅游业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实施四大战略的对策措施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生产力
要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破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基本思路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对公益性文化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加强管理、增强活力,促进事业繁荣;对经营性文化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实施对策是:1.明确党的领导、政府的管理与企事业的自主权的关系,科学地确定各自的职责和权限。2.建立文化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3.建立文化事业单位运作新模式。要让文化事业走向社会化,一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可以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原则下,委托专业化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和运作。实施国家、社会和个人多元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新政策、新机制。4.明晰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产权,使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真正的市场主体。
(二)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科学决策和策划的作用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引导,加大科学决策力度,强化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依托的策划功能,扩张思想力、决策力、文化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使科学决策和策划成为广西文化建设的坚实支撑。
充分发挥广西社会科学院作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和推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作用;加大对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