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南省教育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升,教育公平程度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海南省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0%,海南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088所,专任教师11.8万人,在校生193.3万人。其中,幼儿园1928所、在园幼儿32万人;小学1556所(不含976个教学点)、在校生77.3万人;初中391所、在校生32.9万人;普通高中105所、在校生17.2万人;中职学校87所、在校生13.1万人;高等院校21所(含3所刚批准尚未招生的高职院校)、在校生20.7万人。
七是教师队伍建设显著加强。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实施中小学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322个,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2万多人次。建立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面向全国招聘4356名特岗教师、26名思源学校校长和229名学科骨干教师,安排518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回省就业,2015年面向全国引进48名中小学优秀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培养123名免费中职师范生,引进150名“双师型”教师,招聘1226名紧缺专业教师。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海南大学罗素兰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现了海南省零的突破。
八是教育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考试招生制庋改革启动并已向社会公布实施方案。试行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的多种办学模式,实施“3+4”等7个试点项目,搭建职教人才培养“立交桥”。实施“异地高考”政策,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问题。加大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和退出机制。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实现全覆盖。教育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修订《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建立“三重一大”依法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编制79项权力清单及办事指南、流程图和责任清单,推进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深化教育行政审批改革,取消审批事项10项、下放23项、调整7项、合并4项、利用特区立法权停止15项。完成了海南省公办本科高校章程核准。
九是教育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海南省教育对外交流日益活跃,国家公派留学和中介机构办理自费留学共计近1200人、来琼留学近6000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18个,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选派近1000人,呈现出国留学与回国人员同步扩大、来琼留学与攻读学历同步增长、“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的新局面,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和海南省开放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与江苏、福建、天津等教育发达省市合作,积极引入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为海南省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❷ 海南广告业现状
这个还是去相关网站查下吧!
❸ 海南农用地评价的历史与现状
长期以来,海南以农业为本,土地垦殖历史悠久,而耕地的数量与质量从来就是各个时期人们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因此,历史上每个王朝的建立,都把清丈耕地并划定其质量等级、在此基础上确定税赋当作大事来抓。这就是耕地质量的评价。
1953 年下半年开始按照广东省(含海南)统一规定,自下而上地核实农户的田亩,评定常年产量。通过丈量和颁发土地证的登记,并根据中央提出的“查实田亩,分田公道,负担合理”方针,正式建立了以农户为主的计征农业税的册籍管理制度。按规定,山区区乡,以 1.4 ~ 1.5工折 1 亩;平原区乡,以 1.8 ~ 1.9 工折 1 亩。万宁县(现万宁市)耕地分成 44 个等级,1 等级耕地亩产量定为 951 ~ 980 斤,2 等级亩产量为 881 ~ 900 斤,以下每等级少 20 斤,44 等级亩产量为 41 ~ 60 斤。屯昌县耕地划分 40 个等级 , 全县计征面积比 1952 年减少 5502 亩。
海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是根据国发〔1979〕111 号文件精神,按《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对全省土壤资源从数量、质量、类型、分布、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根据各类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利用现状,分别提出合理开发途径与改良措施;建立了海南省土壤分类系统,共划分 6 个土纲、8 个亚纲、15 个土类、27 个亚类、111 个土属和 193 个土种的六级分类系统;查清了全省的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土低产障碍因素;系统总结了土壤资源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力,根据因土种植的原则和生产条件,提出了不同的开发利用分区,在分区中,对二级区划的特点,阐述细致,提出了符合海南实际的改良利用意见,到 1992 年全面完成全省的土壤普查工作。
根据国家农委、农垦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 1980 年 1 月在广州联合召开的“热带、南亚热带土地资源调查和热带作物为主的综合农业区划”会议精神,成立“海南岛热带农业区划综合考察队”(原为海南岛热带土地资源区划试点综合考察队)。主要任务是开展海南岛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加快开发建设海南岛,为迅速发展以橡胶等热带作物为重点的大农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的方法是“统一做法,分组进行”。形成了将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大体相似的地域归纳在一个较高级的区域内,把条件不同的地域分别在下一级别中划出来,形成一个三级区划系统,并按照划分出来的单元,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演变规律,并指出其利用方向和建设途径。
❹ 海南省儋州调声的发展现状
是做林业的么··相比较的话尖峰岭吊罗山和霸王岭都是保护区自然环境都很好,林业开发不是很发达·上埇林场的话是在琼海,靠近博鳌,将来的鹏飞点之一,儋州的林场的话,开发量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儋州市一个农业大市,相对于东部的琼海,西部的儋州是要落后一些,但是现在儋州在联合海南西部的所有城市集中设立西部中心城,而旁边的洋浦港是全国吞吐量最大的保税港,将来的开发前景也是相当大的
❺ 认为面对海南省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发展环境和市场现状该做如何应对
海南省“十一五”海洋渔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查
海南省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有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岛近海拥有鱼类资源600多种,西、南、中沙海域鱼类1000多种。“十一五”期间,海南通过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海洋渔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不少渔民因此走上“致富路”。
--渔民: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发展
长期以来,海南省渔业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偏低,水产品加工与外向型渔业成为是海南渔业发展中的“短腿”,与渔业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带动,渔业生产各环节没能实现有效链接,产业链条一直未能形成。
“十一五”开局之后,海南省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放在了突出位置,渔业养殖业实现了由传统养殖向纵深发展,通过加大投入,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引入一大批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民”模式,带动了千家万户渔民参与合作养殖,贝类底播养殖、深海网箱养殖等优势水产品养殖异军突起,经济效益凸显。
海南省渔业大县临高县坐落在海南岛西北一角,有11处港湾,坐拥金牌、新盈、调楼、黄龙等天然优良港口,渔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传统的渔业产业结构使得这里的渔民习惯于单打独斗,既未致富,又浪费了大量的渔业资源。临高县有关部门根据现状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引入渔业龙头企业,鼓励渔民参股开办合作社,将原来分散的力量整合,渔民增收成效明显。
据临高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陈卓尔介绍,由于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投入,引导和带动更多的渔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积极参与经营深水网箱养鱼,促使传统渔业走向现代渔业,实现了渔民增收增效。据测算,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运营深水网箱,深水网箱养殖合作社组织的成员收入比在湾内传统网箱养殖的农户收入高出20%左右。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海南渔民人均纯收入从7006元提高到9530元,年均增长8%;渔民人均纯收入从13848元提高到20991元,年均增长11%。
--基础建设:规模与效益并举
渔民增收是海南海洋渔业做大做强的一个“缩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表示,海南省虽然是海洋面积“大省”,但在渔业经济总量上却是“小省”,无论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效益上与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海南海洋渔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规模与效益并举,渔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有所突破。“十一五”期间农业部规划的一批省级中心渔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陵水新村中心渔港已于2008年11月全面竣工;琼海潭门、东方八所等中心渔港主体建设均取得明显进展;2008年批复立项的儋州白马井中心渔港也已动工建设,未来将形成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港区。
科技兴渔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海南省共投入渔业科技推广示范经费5000万元,实施捕捞、养殖及加工等渔业新技术项目120多个,有力推动了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作用。养殖方面,组织技术攻关,繁育优质对虾、罗非鱼、石斑鱼等苗种,提高良种良苗覆盖率;捕捞方面,积极推广先进渔具、渔法,同时推广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建设渔业生产安全通讯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捕捞业科技含量;加工运销方面,推广保活、保鲜等加工新技术,应用先进的冷冻、冷藏、运输设备。
捕捞结构逐渐向外海发展。“十一五”期间,海南省捕捞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加强了外海捕捞生产,提高渔船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施“大船工程”,大量更新改造大中型渔船,使得目前具备外海生产能力的大中型渔船发展到近6000艘,外海捕捞产量从2005年的18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23万吨,占海洋捕捞产量的份额从17%提高到21%,外海与近海捕捞产量比例从2005年0.19:1上升到2009年的0.26:1。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235亿元和145亿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43%和48%,2006年至2010年平均增长9%和10%,已成为海南省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
--方向:保持良性增长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说,海南省海洋渔业将继续推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做文章,未来将努力保持良性增长态势,促进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从陆到海,从浅到深,从水面到水底,从第一产业为主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渔业格局。
第一,发展壮大外海、远洋渔业,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作业方式。淘汰破旧渔船,清理“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压缩近海捕捞业,恢复近海海洋生态。鼓励渔民造大船、闯深海,开发西中南沙等外海捕捞;继续进行“民间远洋”的探索,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争取到2015年,外海和远洋捕捞产量比2010年增加27万吨,达到50万吨。
赵中社说,未来海南将依法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压缩近海捕捞,鼓励渔民转产转业。重点引导渔民从事养殖、水产品加工、运销、渔家乐餐饮、休闲渔业等行业,把严重损害资源的近海定置网和底拖网作业改为刺钓等作业类型,缩减机动渔船数量,推动渔船渔具升级换代;选择适当的近海区域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渔业资源,重新选择捕捞区域,严惩私自捕捞,妥善安置沿岸渔民,适时调整捕捞作业结构,保证近海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资金、技术、海域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二,全面提升水产养殖业,扎实推进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建设。突出抓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示范场建设,建成一批起点较高、集中连片、减排环保、优质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大力开展耕海牧渔,按照发展“蓝色农业”的理念,积极发展外海养殖,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据介绍,海南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改造低位池塘3万亩,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在海口、琼海、文昌、万宁等主要海水养殖区,利用低位池塘开展鱼虾蟹混养或轮养,建立以石斑鱼池塘养殖为主的产业带。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化养殖模式,继续推进东风螺工厂化养殖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在文昌、琼海、万宁、儋州、临高开展东风螺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减少养殖污水排放;在临高、儋州、昌江发展近海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减少近岸海洋环境压力。同时,大力发展水产苗种产业,建设我国最大的水产经济动物苗种南繁产业化基地。拟扩建国家级和省级水产原、良种场5个,发挥国家级和省级水产苗种场的核心作用,带动县市级种苗种场的发展。
第三,不断提高精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的转变。计划在海口、三亚、临高新盈、儋州白马井、东方八所、文昌清澜、陵水新村等地建立冷冻加工基地;在海口和三亚建设水产品精加工产业园区。建立完善的水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争取5年内海南省加工水产品的出口率达到40%,“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扶持3-5个年产值超2亿元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工艺创新和新品种开发,并给予重点扶持。
海南还计划整合现有交易市场,力争在海口建设5万平方米以上的“海南热带农渔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形成立足海南、面向全国的展示平台、采购交易平台、物流配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检验认证平台,成为宣传推介海南农渔产品的窗口。重点扶持3-5个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鼓励带动渔(农)户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合作等形式扩大规模。
第四,积极探索和发展休闲渔业。在滨海、海岛规划建设海洋休闲渔业区和集观光、游钓、度假于一体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积极稳妥开发建设西沙休闲渔业基地;开发海钓旅游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海钓基地;大力发展“渔家乐”“鱼趣”“鱼文化”“美食鱼”等休闲渔业项目,实现一产和三产的有机融合。
据介绍,休闲渔业的市场定位以本地区消费者为主,兼顾外地游客,在产品结构上采取“中低档大众消费为主,兼顾高档”的设计模式,满足大众休闲需求,同时在产品开发上实施多元化经营,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预计到2015年海南省休闲渔业产值将达20亿元。
❻ 海南省珍稀动植物资料及现状
坝王岭自然保护区 海南西部儋州、昌江、东方至乐东的尖峰岭沿线曾经是海南古代开发较早的地方,后来文化经济中心东移,西部衰落了,也给西部保存了完整的热带雨林原始生态风貌。山峦叠嶂,满目青山满目绿,条条绿水溪溪清,尽现热带雨林原始生态风貌,加上古昌化城、铁城石碌、皇帝洞、地下宫、棋子湾等古迹溶洞点缀,带给游人一幅幅别致的西部风情。 坝王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部,山岳横跨东方、昌江和白沙,主要山峰都在1000米以上,方圆数十公里的热带原始森林中草木峥嵘,奇藤异树争旺斗翠,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完整,是我国热带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生长的热带兰花,名贵品种有五唇兰、象牙兰、冬凤兰等。此外还有珍贵的云豹、黑熊、水鹿等多种珍稀动物。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主要在琼山市东寨港,绵延50公里,面积4000多公顷,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滨海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或乔木植物群落,大部分树种属于红树科,生态学上通称红树林,是能生长于海水中的绿色植物。红树林不但有经济、药用价值,同时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世界上红树林有23科81种,海南有23科41种,最高者达10米,很多红树冠随波荡漾,成为壮观的“海上森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标志之一,能防浪护岸,还是鱼虾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区内野菠萝岛环境幽美,岛上形态奇特的野菠萝林连片蔽日,修有观光小道,可乘游船登岛游览。 大田坡鹿保护区 位于东方市八所镇东20公里的大田乡,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设置了供游人观赏坡鹿的地点,还驯养成功了几十只坡鹿供游人近处观赏,拍照等。 海南坡鹿是印度泽鹿的同属,由于它分布在海南西部的丘陵草坡地带,故称海南坡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坡鹿的营养价值极高,鹿茸,鹿筋,鹿胎都是较一般鹿种高得多的营养滋养品,能使人强身健骨,延年益寿,防寒保暖,被人们称为稀世之宝。
❼ 海南海岸线现状
海南海岸线重油污染事件:不明国籍船舶疑为原凶
新华网海口1月回7日电(王辉蔡萃)记答者从有关部门获悉,造成海南省三县市80多公里海岸遭受重油污染的原因初步查明,一艘经过该省海域的船舶溢油疑为原凶,尚未了解到该船所属的国籍。海南省已启动相关程序对肇事者要求赔偿。
有关人士透露,造成这次溢油事件发生的是一艘不明国籍的船舶。该船从越南开出,经过海南海域,当海南省发现海域受到严重污染时,该船已经到达台湾。该船涉嫌海上漏溢和发生事故后逃逸。据悉,海南省将对此次溢油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同时着手启动相关程序进行索赔。由于受12月28日溢油影响,海口假日海滩等海边旅游景点被迫关闭,海口市投入一大批人力、物力对海岸线进行清污。据现场指挥清污工作的专家说,这次油污对海口海岸带来的经济影响较大,同时对海口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有关人士表示,这些损失只要有证据,都可以通过法庭向肇事船只索赔。
❽ 今年海南省过海近况。
可以坐船,坐飞机,就是不能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