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湖北省产业发展战略

湖北省产业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20-12-11 17:53:39

① 湖北发展战略是什么

一、战略机遇

1、产业转移机遇

2、中部崛起机遇

3、创新发展机遇

二、战略转换

1、区位版战略向产业战权略转换。

2、资源战略向科技战略转换。

3、短期战略向长期战略转换。

4、单一战略向系统战略转换。

三、战略定位及目标

1、战略定位——中部支点

2、战略目标——和谐湖北、创新湖北

四、战略重点

1、工业强省。

2、人才兴省。

3、环境亮省。

五、战略工程

1、产业创新工程。

2、城镇化工程。

3、信息化工程。

4、国际化工程。

② 湖北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体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就是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统领,全面实专施“两圈一属带”总体战略、“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打造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一系列重要载体,将各市州关系全局的发展战略纳入省级战略体系,形成区域全覆盖、各级全统筹、多载体支撑、多平台推进的战略体系。这一战略体系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湖北战略谋划与布局的集大成。

③ 湖北省正以厚积薄发的态势和跨越式发展的气魄,积极打造资本凹地,聚合中部优势,构筑区域经济崛起的战略

努力吧,只有好好努力,打好基础之后才有后劲!

④ 新时代湖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新时代湖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是: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⑤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试点班是什么意思

不错的。近日在省教育厅公布省普通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我院车辆工程专业与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项目榜上有名。本次省教育厅确定本科、高职高专院校共69个专业,分别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是省厅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湖北省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我院积极组织申报,最终入围。

⑥ 湖北省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包括哪些

昌宏保
武汉工业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武汉着眼长远,谋划工业发展的长远大计,需要科学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
工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受制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需要我们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过去一些人们习以为常、沾沾自喜的若干“优势”。
一是区位。在新的宏观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中,武汉的区位优势正在淡化。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不仅沿海地区继续保持区位优势,西南地区已在着手构建东盟自由贸易区,东北也开始谋划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从国内区域发展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凸现龙头地位,珠江三角洲正在积极扩张,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推动下,辽中南、成渝、福厦、长株潭、关中等城市圈群雄并起,争扛“第四增长极”的大旗。武汉的区位优势是以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市场为基础的。在内需不足,中西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武汉区位优势的含金量并不高。但随着中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内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武汉的区位优势将会重显威力。
二是科教实力。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看,科教实力与经济发展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技术是商品,可以买卖,人才也可以流动,教育也只是众多产业中的一个,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由此看来,寄希望武汉的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就应该创造“转化”的条件,降低“转化”的成本,营造“转化”的环境。
三是产业基础。20多年来,武汉新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总体规模在全国尚不具备像武汉五六十年代那样的优势,还支撑不起武汉在全国形成产业优势。正在扩张和筹划的汽车产业、化工产业、光电子产业和烟草行业,有可能形成产业优势,是武汉新的希望。
四是水资源。早在20世纪90年代,水资源的重要性已为世界不少战略家所关注和认识,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其重要程度将超过石油。在水资源价值陡升的有利条件下,武汉的水资源虽可为未来的发展确立重要的优势,但从目前来看,水资源优势尚未如同石油那样构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经济发展环境。从发展的结构上分析,在代表改革开放和发展方向的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武汉处于相对落后状况,发展起点相对较低。政府职能转变还不是很到位,公共服务的水平还有待提高,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单纯依靠国有经济发展的惯性还存在,战略重点从国有经济转到非国有经济还有一定难度和一个过程。武汉工业的发展环境还有待改善,金融业、物流业的支撑力度还不强,配套能力还需加强。武汉就业压力大,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包袱沉重,在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地方财力还难以支撑社保、养老等公共职能。武汉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既需要通过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快自身的发展,又需要国家和湖北省的大力支持。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时期。国际、国内经验表明,在这一时期某一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其工业发展的速度。武汉市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确立了壮大、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应该说,这一思路代表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但是经过测算,这一思路只能保证武汉实现常规的发展。而从目前态势来看,武汉要实现赶超任务,就必须走出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体制改革与体制创新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体制是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决条件。
武汉要实现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在体制改革和创新上领先一步。首先,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要把政府工作重心放在体制改革和创新、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坚持企业优先,坚决打破部门利益和行业垄断,切实履行好公共职责,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创造各所有制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主动性和创造性地为企业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绩效,不断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第二,建立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当前,影响武汉工业自主增长的关键在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缺陷和增长机制的体制性障碍,尤其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政府创新商务发展环境,有效引导和聚集经济活动的经济自主增长机制。
第三,要加快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坚持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向民营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建立有产业特色的民营工业小区,扩大民营经济的聚集效应,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吸引更多的民营制造业企业聚集武汉,壮大民营经济规模。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体现了明显的区域性块状经济特征,其好处有二。一是产业集中度高,容易形成规模优势。以乐清市柳市镇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为龙头的低压电器产业年产值达180多亿,占领了全国40%的市场。二是分工细化,合作紧密。仅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一家,就有几百家企业与其合作为其加工零部件,构成严密的生产链。专业化生产不仅确保了产品质量,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第四要制定全球化发展战略。鼓励、支持和引导有比较优势和经济实力的国内企业,注重经营战略全球化、经营目标多元化、融资国际化、生产营销全球化、技术创新全球化,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空间扩大到全球范围,培育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武汉要实现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强化支柱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发展在全国工业发展格局中具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产业。目前,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钢车机,烟酒药”、"五大产业基地"、“十大优势产业”、“十五个产业链”体现了抓住重点、带动一般的思路。在实施这一思路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又要开阔眼界。因为在开放的大格局下,要振兴武汉制造业,关键是在全球制造业的坐标中认准武汉的位置,进而不断突出武汉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提高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根据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地区形成某个产业优势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和两个辅助条件,即相关的资源优势、合适的企业组织结构、较强的配套能力、人文传统以及发展的契机、政府的支持。从这六个方面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武汉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从资源方面来看,湖北及武汉的水、能、粮、棉、林和人才、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钢铁及金属冶炼、高新技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造纸等产业。从企业构成方面来看,武汉钢铁冶炼和汽车制造有很多大型企业,光电子产业有希望产生更多大型企业,其他产业基本是中小企业,对钢铁冶炼、汽车制造、光电子、精品服装及其他加工业和都市工业的发展有利。从配套能力来看,武汉的机械制造仍有一定基础,在钢铁、服装等方面的配套能力较强,在光电子、汽车、纺织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配套能力。从人文传统来看,钢铁、机械、纺织、食品是武汉的传统优势,汽车是湖北的传统优势,科技是武汉的长期优势。
从发展契机来看,中国加入WTO有利于纺织服装、钢铁产业中低附加值部分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有利于加工业的发展,汽车产业面临轿车进入家庭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过渡期的时间压力。从政府支持的角度看,光谷的建设有力地支撑着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其他有优势的产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和支持。
总体而言,武汉的钢铁冶炼和纺织服装最具比较优势,其次是光电子、食品加工和汽车制造业。当然,由于武汉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之中,特别是武汉的区位优势对谋求中国市场的国内外投资公司有特别的吸引力,不排除全球性的跨国公司以巨额投资打造其他优势产业的可能。因此,我们要在认识武汉比较优势的同时,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及产业发展的规律,动态性、前瞻性地对待重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给国内外投资者更多的发展空间,比较容易形成特色,最终形成具有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优势产业。
武汉要实现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将武汉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在产业布局及分工方面,重点规划发展三大产业带:一是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推进光电子信息、钢材制造及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等产业集群,建设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产业带;二是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推进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仙桃、潜江、天门产业聚集带;三是以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区为龙头,推进汽车零配件、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盐、磷化工等产业集群,建设孝感产业带。从经济理论上分析,武汉城市群目前的经济布局是一个以武汉为核心,存在多层次发展梯度的典型点轴发展格局,客观上存在由点轴带动的梯度发展态势。因此,选择这一主导发展模式,实质是要选择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包括二层涵义: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武汉这个华中地区惟一特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中心功能,重点推进武汉国际性城市的建设,使武汉进一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经济中心。二是在重点加强武汉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武汉、江汉平原、鄂东、环洞庭湖、环鄱阳湖五大城市群及周边辐射区域的发展。突破行政区划,按照市场规律,加快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融合和联动发展,使其在空间形态上实现一体化,武汉城市群的起步建设和最终成型就有良好的基础。在促进产业联动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共同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圈生态建设,促进城市圈的产业联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⑦ 求一篇关于湖北经济发展的论文!急急急!!!

湖北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运行较稳、后劲较足”,是十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与潜在的发展优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在提倡“大开放”的背景下,有一些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

□在坚持“好”的同时,尽可能加快发展

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好”当然是首要的,但“快”也是必须的,两者兼顾,经济才能健康、快速发展。

从今年上半年中部各省的GDP数据看,湖北的总量位于第二,增长率为第四。河南6817.02亿(1位),增长14.7%(1位);湖北3953.6亿(2位),增长13.3%;湖南3930.38亿(3位),增长14.2%(2位);山西2511.6亿,增长14.1%(3位)。

上半年,我省的GDP在全国居第11位,但之前的10位速度更快。譬如,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辽宁、四川的增速分别为14.3%、14.7%、15%、14.7%、14.7%、14.8%、13.7%。

我们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是开放不够,经济潜力没有转变为经济实力。

□完善投资环境,增强湖北的投资魅力

从今年上半年中部各省的投资情况来看,我省投资增长31.6%,总量位居第三。在投资中一些大项目尤其是电子信息项目明显增加,如80万吨乙烯、中芯国际(总投资100亿元)、富士康(一期10亿美元)等。但是整个投资规模增长并不快,环境招商与产业链招商成为两个关键问题。

□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动力,提高配套能力

我省的大企业在中部独占鳌头。“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中部地区有55家,湖北有11家,东风汽车公司(22位)、武汉钢铁(集团)公司(48位)位居前列。

与大企业骄人业绩相比,我省中小企业却成了发展的“短板”。“2006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湖北只有10家,仅占2%。

中小企业发展不快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环境问题,中小企业在缺资金、人才、技术的同时,还受到发展环境不优的制约。

□县域经济的扩张能力急待增强

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软肋”。2006年12月,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六届百强县公布,河南省3个、湖南省2个、山西省1个,我省榜上无名;中部百强县(市)中,山西有12个、安徽有10个、江西有9个、河南有40个、湖南有20个、湖北仅有9个。经济发展具有“动车组效应”,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县城和15个左右的乡镇的共同发展。目前,我省虽然已经对恩施之外的县市全部实行扩权,其他省份则又有新的进步。浙江已经从“强县扩权”发展到“强镇扩权”,今年5月给141个省级中心镇部分赋予县级权限,鼓励山区农民到中心镇落户。

□在中部崛起机遇中谋发展

中央2006年3月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后,进一步明确了享受政策区域、中部办、增值税转型等问题,中部各省都相应修改了发展战略。我省在发展战略上也应做一些调整:学习川渝经济区,建设鄂豫经济区;“三圈鼎立,三带均衡”,拉动湖北经济发展。即在武汉之外,发展宜昌、襄樊经济圈,发展长江、汉江、清江经济带。

□积极争取国家级新区,协调武汉城市圈发展

从中央同时批重庆、成都两个西部新区来看,“四大板块各设1-2个新区”的说法有可能。武汉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是中部单体最大的城市,但是,郑州、长沙在全力追赶。2003年郑州、长沙的经济总量分别为武汉的 66.3%和55.8%,2004年分别为 70.3%和56.7%,2005年则分别高达73.7%和67.9%。郑州圈从2002年起在中部一直领先。2004年中原城市圈的经济总量超过武汉城市圈1100亿,2005年超过1900亿,2006年超过近2500亿。关键的问题是武汉卫星城市规模小。经济学中有一个“狮狼之争”:一群狼肯定能够打败由一头狮子带领的羊群。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GDP:郑州2001亿,洛阳1331亿,许昌717亿,焦作698亿,平顶山671亿,新乡633亿,开封472亿,漯河377亿,济源180亿,共计7080亿(一年增加1166亿)。而2006年武汉城市圈的GDP分别为:武汉2590亿,孝感404亿,黄冈391亿,黄石401亿,咸宁234亿,鄂州168亿,仙桃162亿,天门122亿,潜江125亿,共计4597亿(一年增长596亿)。

为使圈内8个城市与武汉同步发展,建议结合武汉新区的争取和建设,采取以下措施:武汉城市圈应该1+8+3,即增加岳阳、信阳、九江,相当于原来的武汉经济协作区,打破行政区的局限;发挥武汉科教实力,实行1+1战略,即一所著名大学帮助一个地级市;大圈套小圈,如黄冈、黄石、鄂州,或者天门、潜江、仙桃本身就是一个小经济圈,目前合作不足,竞争有余。

⑧ 湖北提出“一主两副”新战略具体指什么请参照中国中三角商务网回答

武汉、襄阳、宜昌3个城市,连起来就像一个等腰三角形;以这3个城市为圆心,以三角形的腰为半径画圆,这3个圆几乎可以覆盖整个荆楚大地。打造湖北“金三角”,现实条件具备,发展前景可期。

“十二五”期间,“一主两副”3座城市加速快跑。武汉经济总量时隔22年重返全国前十,宜昌、襄阳在全国城市排名均提升了20多位。但湖北省其它地级市体量与“一主两副”相比,经济层级相差较大。

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教授邹薇说:“要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统筹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形成以武汉为龙头,宜昌、襄阳为双翼,一批‘小虎队’城市龙腾虎跃的局面。”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厚植协调发展新优势。

从“一主两副”到“一主两副多极”,从“两圈两带”到“两圈两带一群”,汇聚荆楚共建支点的强大合力。多极带动,多点突破,湖北阔步迈入协调发展新境界。

(8)湖北省产业发展战略扩展阅读

多极发展,也带动了“一主两副”之外其它城市对自身特色的重新审视,更是区域间良性互动的生动演绎。

“中国农谷”辉耀荆门。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荆门不断探索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之路,亮点纷呈。如今的荆门,农产品加工业已跻身千亿产业,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万家,稳居全省首位。

随州崛起“专汽走廊”。以特色突破带动全市转型跨越,随州形成了30公里专汽长廊,专汽生产和出口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在专汽产业强势带动下,随州铸造、风机、食用菌等产业跻身全省重点产业集群,香菇出口稳居全国第一,茶叶出口、新能源发电全省第一。

鄂州建设全省地级市综改示范区;黄冈全力推动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咸宁打造“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十堰突出写好“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大文章;

仙桃、天门、潜江各自发力,向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冲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华中屋脊”神农架林区扬长避短,建设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

⑨ 湖北省当前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我认为主导产业是农业,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回农产品生产基地。湖答北的支柱产业应该是钢铁,因为钢铁工业增幅最高。
但是我现在有自己的想法了,湖北的支柱产业可能要更高一层了,因为现在是2011年光谷高新技术发展区那边,还有武汉光谷金融港已经见建工中了。
光谷金融港力争用5到6年时间,成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我国中西部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示范基地;国际知名的现代金融服务产业园区。

阅读全文

与湖北省产业发展战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