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生活的诗歌
赞许,在此后蜀地诗人的诗篇中常常流淌。
“这次全球征集很有趣的一点,就是这些林盘都各有特点,没有作业可抄,我们希望给每一个林盘独一无二的解决方案。”2020年4月,在首届成都市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规划设计方案全球征集活动中,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师司敏劼与国内外设计师们一起参观游览川西林盘时,不禁发出感慨。
杜甫喜欢的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4700年前就有林盘雏形,2700年前秦朝时期川西林盘形成,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司敏劼感悟的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从而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是成都平原特有的、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
一个川西林盘往往以数个农村院落为圆心,形成直径50米至200米的圆,圆圈内层是环绕院落的高大树木,外层则是耕田。
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林盘散落在岷江冲积平原上,“川西林盘的散居形式,来源于古人逐水草而居,逐渐演绎为筑林盘而居。自李冰父子主持修建起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独特的环境、气候,构成了川西特有的林盘建筑。”成都亚林古建筑总策划师汪洋曾在2016年中国·成都第三届古建园林技术高级研讨会上如此解释川西林盘的散居格局。
敬畏和顺应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成都人在川西林盘中找到和创造了早期的宜居生活——林盘民居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住宅布局开敞自由,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契合川人随和豁达的生活态度。
川西林盘内,竹类、乔木、灌木、稻田构成了具有垂直空间梯度的复合植物群落结构,具有良好的视觉景观价值,呈现出宁静、自然、朴实的面貌。川西民居的建筑造型更是轻盈精巧,建筑风格淡雅飘逸,空间尺度亲和宜人。“川西林盘这种传统生态聚落,是世界上稀有的乡愁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珍视和保护。”一直关注和参与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作的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高级建筑师刘卫兵说。
恬淡、闲适、富足,林盘生活方式成为世代成都人的乡愁,合成古蜀生态哲学,亦合乎自然辩证法,故而成为成都人的集体记忆。当林盘整合了现代生活设施,加入了“农创”“文创”等现代创意,曾经在时代大潮渐趋沉寂的竹林,再度成为都市人追逐的新式林盘,焕发出新潮、鲜活的乡村宜居气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不变”与“变”的诗意:
更新人居环境植入产业
站在西安推介会的演讲台上,成都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如是介绍:川西林盘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
学者认为,一个川西林盘就是一个林盘体系,包括林盘和周围的道路、水系、耕地、林地、台地和丘陵、晒坝、祠堂等8个方面的内容,犹如一个个微型公园散布于广袤的田野之上。经过统计,成都全域有12.11万个林盘,面积为54185公顷,居住人口362万人。
2018年4月,《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充分依循传统川西林盘“田、林、水、院”空间格局,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整治,构建“林在院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在川西坝子逐步呈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
2017年11月,成都推出“十大重点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特色镇建设、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等纳入其中。根据规划,到2022年将建设100个特色镇(街区)、保护修复1000个川西林盘。3年中,成都共梳理基础条件良好可规划建设特色镇(街区)120个,梳理可以保护修复的林盘8000余个,近5年内拟实施保护修复的林盘1000个。
那么,川西林盘作为基本单元,该怎么做到保护修复?成都提出——遵循“多改少拆”“三原四不”(原生态、原住房、原材料,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过度设计、不冒进求洋)的原则,深化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规划设计,着力保留林盘“山、水、田、林、院”的原生肌理和集生产、生态、生活、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原乡生活场景。此可谓实施川西林盘有机更新的“不变”之规。
同时,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理念,着力将川西林盘融入全域旅游、融入天府绿道、融入农商文旅体产业功能,构建生产共营、生活共融、生态共享的川西林盘生产生活圈,绘就“开窗见田、推门见绿”的锦绣画卷。此可谓实施川西林盘现代化的“变”之理念。
实施3年来,成都采用“特色镇+林盘+产业园”“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林盘+景区”三种建设模式推进林盘保护修复;依托天府绿道,环城生态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特色资源,结合田园综合体建设等项目,统筹推进林盘保护修复。
截至目前,成都已启动建设特色镇57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546个,目前打造形成30个重点特色镇和132个高品质精品林盘。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 ——苏轼《记岭南竹》
❷ 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
杨绍斌“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文化与旅游融合首先要在思想理念上融合。恩施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我们不能坐拥“金山”不识“宝”,一个劲地打瞌睡,而是要将恩施的文化优势和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核心竞争优势。从恩施的实际出发,发展文化产业的最佳业态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养生的健康旅游产业,让文化产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使旅游产业有一个持续永恒的“助推器”。纵观近几年文化与旅游发展现状,虽然旅游持续火爆,文化产品精彩纷呈,但现状仍不容乐观,文化和旅游这两大集团军仍然是各打各的锣,各吹各的号。怎样让两者融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首先要具备的是融合的理念。比如,恩施市建设“仙居恩施”,打造“八大生态走廊”,笔者认为,要科学制定文化与旅游同步发展的规划,建立文化与旅游同步发展的机制,大胆地探索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的新思路,可以将部分体育运动和户外运动项目与景区的健康基地接轨,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有机结合,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真正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恩施可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地方整体发展战略,让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进重点工程的“笼子”,重要文化旅游基础建设资金进财政预算的“盘子”,重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进政府经济发展标志性工程的“圈子”,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审批优先、政策优惠、服务优良的最佳状态。结合恩施实际,推动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主要应把恩施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与现代化健康养生以及户外运动融合起来;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参与性强的娱乐项目结合起来;把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结合起来,把恩施红色旅游的功能发挥出来。突出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大项目、大整合。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已成型的景区连片成块、一线串珠,达到旅游“一票通”。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农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建设一批旅游专业村、专业镇,将文化创意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扶持一批旅游产业的龙头企业,如恩施玉露茶的加工生产、贡米基地建设、恩施白酒等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类的根雕、菊花石、西兰卡普等手工艺品,兴建一批展示民俗文化特色的展馆,以此转化一产业,提升二产业,带动三产业,满足各地游客和市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发挥文化旅游品牌优势。大力挖掘、整理、加工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建设民俗文化博览园;发挥生态文化品牌优势,强力推进“八大生态走廊”建设;建设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户外运动基地和健康养生场馆会所;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培养和起用文化旅游人才。大胆起用一批文化旅游全能人才,在招贤纳士时敢于打破传统用人观念。定期举办文化旅游培训班,培养一批文化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并将培养文化旅游人才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恩施的文化旅游发展蓝图已绘就,实现目标主要靠人才。加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互动融合,使文化因旅游而传播,旅游因文化更精彩。
❸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如何选择
专家预测:未来,文化旅游的市场空间将有望达到2万亿元。在这个背景下,把文化与旅游攥成“拳头”,既抓住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又顺应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规律。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1、聚焦“大融合”,在统筹兼顾上发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速增效,必须以统筹全局的视野加快推进“三个融合”,充实完善旅游产业内容、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
2、规划“大项目”,在强化支撑上发力。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个个项目的支撑。当前,正从点状开发、线路统筹向区域联动转变,必须通过区域内规划布局和实施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优化结构中的强大引擎作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发展,在更大时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发休闲、体验和度假型产品。
3、开发“大产品”,在有效供给上发力。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引领消费。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必须以“用户为王、体验至上”为核心,充实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更好地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快速增长的大众化、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
❹ 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吗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文化和旅游早就越走越近,文旅融合已成现实发展方向。“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与旅游相结合,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角度来讲,旅游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刘思敏观察到,在现阶段可开发自然旅游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越发重要,依托文化资源与创意发展旅游产业,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事实上,从国家层面,这些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文旅产业的结合。比如,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旅游,扩大休闲娱乐消费。再比如,在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要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在文化方面,要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
❺ 怎样做到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要想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树立鲜明的主题旅游形象,实现文化资源保值增值,必须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开发,沿历史发展脉络,融入蒙古族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意,以新型的旅游产品为载体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旅游产品;
要进一步挖掘知名旅游景点景区的文化潜力,对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景点景区,以迎合当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现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特色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其打造成引领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亮点纷呈,从不同层次向外界展示和宣传全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要引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热点地区建设,以名镇、名街建设为重点,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
另外,我区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体验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存在既重复又割裂的现象,品牌效益难以发挥。只有将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进行优化重组,才能使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优势,形成优质文化旅游产品链;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资源共享,才能满足游客对文化内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经济水平。
因此,有必要对全区文化旅游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发挥规模效益和联动效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注重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养,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把体现人文关怀、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文化旅游化需要培育多样的旅游载体,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拓宽游客的参与领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元素贯穿其中,让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一同肩负起我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使命和责任。
当前,内蒙古旅游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雄厚的产业基础,独特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十三五”宏伟蓝图的徐徐展开,我区必将迎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春天。
❻ 文化旅游+康体养生如何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在资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的均衡发展等方面,文化+康养产业特色小镇均独具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类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不能盲目融合发展,还需形成资源共享、短板互补、循序渐进的发展格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资源共享、短板互补。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生态,既是做文化旅游的必要条件,又是打造优质康养基地的良好基础,一项条件同时满足二者之需,这就是资源共享带来的价值。短板互补则是指文化创意设计能够赋予康养产业更多文化内涵和趣味,从供给侧提升康养产业的品质,并且形成产业特色。
文化+康养产业特色小镇可以依托长寿文化,大力发展长寿经济,形成食疗养生、山林养生、气候养生为核心,以养生产品为辅助的健康餐饮、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功能集聚的健康养生养老体系;也可以依托医药文化发展医药产业,推动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产业发展的医养特色小镇;还可以原生态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发展核心,重点发展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生态种植等健康产业。
❼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哪家企业比较好
文旅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文化旅游化”和“旅游文化化”两大架构来实现,北京绿维文旅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双甲级”综合规划设计院,深耕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文旅融合落地项目开发建设十余年,提出了文化旅游化的“八化”方法,即通过文化业态化、文化产品化、文化主题化、文化品牌化、文化体验化、文化游乐化、文化互动化和文化情景化落实文化向旅游业态与产品的转化。通过“五法”实现旅游文化化,即在旅游开发与运营中,借力文化特色塑魂、文化品牌赋能、文化展演活游、艺术工艺创品、IP整合价值等方法,实现旅游中文化的创新应用。全国知名的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双甲级”综合规划设计院--绿维文旅,以“创意经典·落地运营”为理念,专注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文旅融合落地项目开发建设服务十余年,率先推出了《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导则1.0》,指导行业开展文旅融合规划编制工作的规范,并将于新书《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与规划方法》中发布。此外,绿维文旅提出文化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模式、旅游项目文化找魂三部曲,并在大遗址旅游、宗教旅游、工业旅游、文物旅游、文旅主题园区、文旅小镇、景区型博物馆开发运营等方面形成了创新规划方法和打造模式,出版了《文旅融合专刊》,可为市/县政府及文旅管理部门提供《文旅融合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并为遗址遗迹、文化遗产、影视演艺、文创体验、工业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民俗、地域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博物馆、文旅城镇园区等各类文旅融合项目提供创意策划、建设规划与落地设计。至今,已完成各类文旅项目规划设计数百个,其中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淹城春秋乐园、“古堰画乡”乡愁艺术小镇、宝峰禅韵小镇、丹泉洞天酒文化旅游区、水浒文旅小镇、邯郸成语小镇、插花艺术博物馆、大明宫遗址、洛阳隋唐遗址等,都已经成为业界经典和示范。’
❽ 如何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的牵引作用
文化旅游是文化与旅游碰撞和融合的产物,也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组成部回分。前瞻产业研究答院认为,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的牵引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掌握基本融合方式,精准把握融合方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关键词是融合,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融合的基本方式,才能精准把握融合的方向,从而为文化旅游产业深入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培育文化精神,增强产业融合内涵。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在于内在文化精神,特别是风俗、观念等非物质性的文化元素。所以,培育文化精神,就是提升地方文化特色。
最后,完善保障措施,确保产业融合质量。文化旅游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需要多方保障,才能顺利推进,才能令融合具有质量。完善保障措施,具体要完善资金保障、法律保障、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