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食用菌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抄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国际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最早始于1947年荷兰的Bels菇厂,开了草腐菌工厂化生产的先河,进而推广到欧美国家。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首创了瓶袋栽木腐菌工业化生产模式,继而传播到了韩国和我国台湾。
B. 食用菌发展趋势
种植户没法转型 只能觉着不赚钱了就不干了 反正投资成本低 该赚的钱也赚了
工厂专化的食用菌绝大属部分公司是不赚钱的 最近几年ZF补贴的很多 还有公司老板自己想点门路 通过食用菌生产盈利的并没有几个有也是上海那些起家比较早 技术比较高的厂家 广东福建那边也有所谓的工厂化的 但是规模都比较小 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比较好的是他们成本低 可以赚钱
现阶段种植户就是考虑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并且减少资金投入 大面积降价随时可能到来 及时想好后路
C. 食用菌生产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食用菌生产发展趋势为:
生产规模上由零散性向集约化发展
生产流程上由手工向半版机械化权再向机械化发展(工厂化)
经营上由个体户向行会形式发展(全国式已经有了,现在主要是发展地方行会)
标准上由现在的国内初略分级(外形,主要靠人工)向国外的以品质分级
加工上由初加工(干制、酱制、盐渍等)向深加工(提取有效成分)发展
品种上由普通品种向珍稀品种、药用品种发展
D. 食用菌行业前景如何
2005年中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达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种植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全国的90%。中国虽然是食用菌产量最大的国家,但年人均消费量不足0.5公斤,美国年人均为1.5公斤,日本年人均为3公斤,全国年人均消费量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据海关提供的数据,2001年、2002年、2003年食用菌出口量分别为47.6万吨、38万吨、43万吨,换汇分别为6亿美元、4.6亿美元、6.2亿美元,出口量和总量相比才接近二十分之一,国外食用菌人均消费量每年正以百分之十三的速度递增,有大的国外市场空间可供开拓。中国内地食用菌人均消费量还不到香港的十分之一,
因此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有调查表明;北京每年的食用菌产量为15万吨,按固定人口1500万人计算,每人每年只能吃到10公斤左右的食用菌,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受此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所以对国内市场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及产业整合,扩大消费群体,提高消费总量,以拉动生产;对国际市场关键是提高产品各层面质量,以求增加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中国大农业的发展是三色农业,即绿色农业,兰色农业和白色农业.白色农业就是微生物农业,即食(药)用菌产业.这个小生物,大农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它不仅能解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蛋白质,而且还能用于医药上,解决与人们生命相关的重大疾病问题.从整个发展趋势看,将来的菌业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将来要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菌类.从食用菌价值上来看,食用菌将成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质的来源.如风尾菇和牛肉,猪肉含的各种成份基本相似.从销售情况看,食用菌的销售量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费量增加了223倍.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加之地方各级政府重视,栽培原料丰富,技术容易掌握,未来的食用菌产业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根据食用菌的发展情况,未来的食用菌将会出现以下几种可能情况.
工厂化杏鲍菇栽培
1,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为了保证菇农的稳定收入,菇农要适应市场要求,一种品种价格销量不好,另外的品种可以补充.
2,从生产方式上由人工向机械化发展.因为人工的代价会越来越高,加之难以保证质量,所以必须向机械化发展.
3,从小规模向大规模发展.小的规模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就是群众经常所说的"生意要成桩",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客商来本地收购,销售.才能保证市场的产品不积压.
4,从产量型向质量型发展.菇农生产出不仅是大量产品,而且保证质量,如香菇要多产花菇和厚菇,农药含量不能超标等.就从平菇而言,日本要求平菇不是大而厚,而是小而厚,只有5分钱人民币那么大.
5,从季节性栽培到全年型栽培.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一年只在旺季生产很难保证菇农的效益,而且大量的机械设备闲至,相对就减少了收入,可以采取多品种,多季节的栽培方法,保证每年各个季节都有菇出售.
6,从平地向立体化栽培.菇棚不只是地面上种植,而要搭架分层种植,以便充分利用空间.
7,从木材,料食向农副产品.下脚料和菌草上发展.根据国家森林法,木材的砍伐要限量并要有计划,所以有木材和锯沫为原料的品种要及时更换,可用农副产品下脚料和种植菌草来满足菌类生产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改变,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加之中国又是食用菌出口大国.中国每人每年吃2斤食用菌,就可以增加销售收入80多个亿,由此可看菇类市场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菇农生产者都有很大的收入.为了保证菇农的经济收入,发展食
用菌还必须认真的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定你种植的品种和生产规模.应做好以下几项调查.
1,做好本地市场调查与分析:根据当地市场的容量和饮食习惯,确定生产规模和种类.
2,做好国际国内市场调查.国内市场可根据你离城市的远近,所需的品种和数量,价格,国际市场可根据外贸,海关提供信息,签定合同,确定生产种类和规模.
3,生产因素和调查.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气象条件,能否生产,生产原料和来源,价
格,距市场的远近,土地,劳力资源是否充足,来确定生产与否.在食用菌生产之前,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和生产因素的调查,而后进行汇总分析,成本核算,市场预
测,计算出成本和收益,再开始生产.
E. 食用菌行业发展潜力怎么分析
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食用菌栽培做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食用菌产品曾一度供不应求,卖价不菲。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 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有些国家还建成了年产鲜菇千吨以上的工厂。1950年,全世界较大面积的栽培食用菌约5类,产量约7万吨,西欧一些生产蘑菇的国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平均产量约为2000克左右。到1980年,栽培种类已超过12类,产量约121万吨、有的国家每平方米的产量已提高到27千克。近年来,还发展了既供观赏又供食品的家庭种菇和用菌丝体液体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的技术。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1982年总产量约15万吨,在掌握选育优良品种、改进制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食用菌将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食品之一。 2005年我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达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种植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我国虽然是食用菌产量最大的国家,但年人均消费量不足0.5公斤,美国年人均为1.5公斤,日本年人均为3公斤,全国年人均消费量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据海关提供的数据,2001年、2002年、2003年食用菌出口量分别为47.6万吨、38万吨、43万吨,换汇分别为6亿美元、4.6亿美元、6.2亿美元,出口量和总量相比才接近二十分之一,国外食用菌人均消费量每年正以百分之十三的速度递增,有大的国外市场空间可供开拓。我国内地食用菌人均消费量还不到香港的十分之一,因此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有调查表明;北京每年的食用菌产量为15万吨,按固定人口1500万人计算,每人每年只能吃到10公斤左右的食用菌,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受此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所以对国内市场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及产业整合,扩大消费群体,提高消费总量,以拉动生产;对国际市场关键是提高产品各层面质量,已求增加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参考资料: http://www.ocn.com.cn/market/200902/shiyongjunchanye101444.htm
F. 国内外食用菌的发展现状
整体规模发展平稳
2014年以来,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平稳增长,2019年12月,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2018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该调查会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宁夏、青海、海南和港澳台等省区)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3842.04万吨,同比增长3.50%。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罐头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G. 食用菌的发展前景!!!
食用菌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公害。而且食药兼用的优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健康食品。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大消费者普遍青睐。市场消费量逐年扩大。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国的食用菌生产由1978年的年总产5万吨,发展到2008年食用菌总产1600万吨。30年时间,增长了300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它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我国的食用菌商品出口量达到世界的70%左右。在国内,食用菌产品也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主要食品之一。市场逐年扩大。广大农民群众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绿色营养健康食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作为一个长期创业投资项目是前途光明的,而且国内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良好的典范。数千万的食用菌企业各地都有。而且日本,韩国,以及香港,台湾的很多人到中国大陆来投资建菇厂。就是看到了中国的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土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H. 食用菌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怎样
不知你说的这个食用菌行业是指的食用菌种植。还是现在炒作的食用菌保健品。如果是种植的话。它的市场前景是很好的。如果是所谓的保健品的话。前景堪忧。
I. 当今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是什么
据国内有关食用菌专家分析,当今食用菌业的发展方向趋于以下几个方面:
(1)品种多样化
目前,我国规模栽培的食用菌有20余个品种,近年来还有些新品种驯化栽培成功。要在目前品种结构基础上,积极推广具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大的新品种。
(2)资源持续化
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菇耳专用林,充分利用果、桑业下脚料及农作物秸秆,扩大袋料栽培;通过对食用菌营养生理及原料成分的分析,研究合理的栽培配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菌种优良化
我国食用菌生产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倾向,致使一些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同时,在菌种选育方面的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相对缓慢。加快优质、高产、抗病、抗虫、耐贮等优良菌株的选育,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要不断通过国际交流,引进国外新菌种和先进的育种技术,并开展野生菌种的驯化研究,研究有我国知识产权的菌种。
(4)生产规模化
食用菌生产将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转变,采用合作经营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有条件的地区要搞“一乡一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有实力的企业可进行工厂化栽培。统一供应原辅料、统一培育供应菌种、统一加工流通,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
(5)质量标准化
产品的市场流通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菌种和产品质量都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检验,菌种要实行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制度;产品要进行注册商标,零售要有包装,树立品牌意识。
(6)管理严格化
栽培管理要有技术操作规程,尤其要加强预防杂菌污染和对生产投入品的限制,每个环节建立责任制,严格管理。
(7)加工增值化
加大对食用菌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增值,向保健食品、药用品方向开拓新产品。
(8)市场网络化
主产地区培育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出口创汇;产区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在销往地城市建立批发、仓储公司,在菜市、超市设立食用菌专柜,健全信息与市场体系。
(9)菇餐大众化
广泛宣传食用菌的营养及食疗价值,开设食用菌专业餐馆、连锁店,在饭店餐馆有食用菌菜谱,食用菌进入家庭餐桌,扩大消费。
(10)贸易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创汇,还可以到国外办菇场。
J. 食用菌发展的历程
中国食用菌机械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机械化、工业化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发展的共同趋势,是进入21世纪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最大主题,这是市场的呼唤,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从食用菌产量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中国食用菌生产机械化的探索与研究正逐步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道路。
一、中国食用菌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食用菌机械化的研究起步较晚。美国在二战之前就已广泛应用简单机械于双孢菇生产,二战后率先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并迅速带动了其它发达国家。我国食用菌生产机械的研究开发从无到有,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始开发阶段(50年代—70年代)
这一阶段我国的食用菌主要完成了野生采集到木段栽培,木段栽培发展到代料栽培。这个阶段的食用菌机械厂家主要是当时的农机厂、校办厂生产的用于木段生产的打眼机、制作菌种用的装瓶机、小型的灭菌设备。应用的省份主要是福建、浙江等省。70年代代料栽培兴起后,食用菌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枝桠切片机、秸杆粉碎机、切粉两用机、拌料机、装袋机和一些简易的灭菌和喷灌设备及烘干设备。
2、引进吸收消化阶段(80年代—90年代末)
这一时期,我国食用菌产量迅速增加,品种不断增多,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一些食用菌集中产区和生产大户及龙头企业逐步出现,社会化分工已露雏形。这些变化促进了食用菌机械的发展。
我国先后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双孢菇生产线,我国台湾省菇农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建起了金针菇工厂。还有一部分从业者为改变等季节生产保证鲜菇常年上市而上马的简易生产线或出菇房。近年上海的天厨,丰科等菇厂引进国外设备,自行投资建厂。他们为中国食用菌产业走向工业化、标准化率先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3、质量提高阶段(2000年以后)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业已成为我国一些市县的支柱产业,传统的、分散的、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状况所创造的效益已达极限,单单靠消耗资源和拼劳力取得的简单、初级栽培效益正在被行业所淘汰。
采用机械化、工业化生产符合标准的食用菌已引起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重视,这既是市场的呼唤,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进入新世纪,中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建设正在加快,各级政府也在资金政策上培育龙头企业,完成原始积累的菇农正在向机械化生产转变。在别的领域完成原始积累的投资者从事食用菌的越来越多,这些人一上马就是高起点、工业化。乐观地讲,中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已到了质量提高阶段。
这个阶段的食用菌机械已覆盖了食用菌制种、栽培、加工等各个环节,包括菌种发酵、空气净化、培养基制作、菌包生产、环境控制、产品干制、保鲜及深加工提取等,形成了由原料生产到菌种制作和菇房温湿光风自动控制及加工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中国食用菌机械的现状
我国食用菌机械生产起步晚、起点低,发展中有先天不足,也有近二十年我国食用菌快步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承认不足,把握机遇才能使中国食用菌机械生产走向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我国食用菌机械生产存在很多先天不足:
一是食用菌机械研制生产单位良莠不齐、规模小、实力差、科研人员和设备设施不到位,停留在简单农机水平状态上的多,模仿复制的多,有很多企业生产的食用菌机械竟连标准都没有。笨重、低效、不安全,严重制约着食用菌机械的发展。
二是食用菌从业人员对食用菌机械化生产认识不够,缺乏投资意识,宁可重复投入没保证,不一步到位标准化,造成大量原料和劳动力的浪费,产品没标准,效益没保证。
三是行业没标准。一些粗制滥造的伪劣假冒设备靠广告,靠低价格去赢取行业买便宜货的心理。因这些设备没标准、没质量、没服务造成用户的损失,扰乱了食用菌机械的市场。
我国食用菌机械生产正呈现如下趋势:
1、多元化:
一是开发主体多元化。既有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又有企事业单位,既有国家研究机构又有民间科研组织,既有国内投入又有外资企业投入。
二是适应品种的多元化。目前世界各国食用菌机械化栽培品种较单一,欧美是双孢菇,日、韩是金针菇、秀珍菇,我国有四十多个食用菌商品化栽培品种,每个品种又有多种模式,既有草生菌模式又有木生菌模式,既有床栽模式又有袋栽模式,既有室内栽培模式又有园田式栽培模式。
三是自动化水平的多元化。我国食用菌生产处于小农生产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型期,我国食用菌生产主体生产方式十分复杂,既有千家万户手工作坊式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场,又有自动化现代菇厂,菇厂规模从小到大相差悬殊。
2、标准化:
食用菌机械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正逐步建立,开发单位大力申办国家专利,食用菌生产企业法规的逐步健全,使食用菌机械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比如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仅食用菌机械方面向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申办的企业标准达20多项,注册商标10枚,专利30多项,并开始向国外注册专利。
3、国情化:
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机械,投资和运行成本昂贵,自动化水平高,特点是大、洋、贵,且品种单一。很难适合中国的国情。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食用菌生产机械,使之适于中国的投资者、适应中国的多品种,特别重要。
4、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研制的许多先进机械设备不断被世界各国引进。发达国家要逐渐发展多品种栽培,一些发达国家食用菌生产水平与我国相近,都需要中国小、精、廉的食用菌生产机械,比如全禾菌业的液体菌种培养器及标准化菌包生产线已销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机械化、标准化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强大的必由之路
中国食用菌业随着市场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革,到了战略转折和革命的时候了,单纯追求产量的时代正在结束。我们采用传统思维、传统模式、传统技术,靠透支资源,拼劳动力追求产量的方式必将被淘汰。中国食用菌的出路就是工业化、标准化,在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业中,最易工业化的是食用菌业,他不像植物天天需要阳光,不像动物天天需要饲料,制好培养基,分解吸收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正在拉动食用菌产业的革命,催生新的产业模式。
中国食用菌只有实现了机械化才能实现标准化,中国食用菌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之日就是中国食用菌产业腾飞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