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延安生态产业与人如何和谐发展
近两年来,延安市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中,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本着生态与产业、产业与人的和谐发展理念去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
目前,延安围绕延安苹果、洛川苹果等苹果产业品牌,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很快,有效提升了价值链、延伸了产业链、优化了供应链,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契约形成要素、产业、利益的紧密连接,集生产、加工、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2. 陕西省延安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延安市坚持“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6.2亿元;粮食总产6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财政总收入18.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全市生产总值713.27亿元,增长15.7%,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全国6.7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市中居第四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15亿元,增长7.1%,拉动总体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第二产业增加值575.61亿元,增长17.0%,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6%。第三产业增加值85.51亿元,增长12.7%,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三次产业的结构为7.3:80.7:12。人均生产总值达33332元,折合4831美元,较上年净增4657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一位。 ——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七五”以来,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大垄沟种植、适时早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粮食产量先后跨越了6亿公斤、7亿公斤、8亿公斤和9亿公斤四个台阶,2000年在遭受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村人均生产粮食仍稳定在500公斤左右,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烟、果、羊、薯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2000年,全市烤烟产量1.95万吨,苹果总产43.68万吨,羊子存栏91.64万只,薯类总产74.19万吨,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个国定贫困县全部实现越线目标,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启动,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快。引进外资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誉。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200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5.1%,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4亩,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开发为主体的工业布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9亿元(现价),增长4.9%。石油、煤炭、卷烟、电力四大骨干产业继续发挥了支撑经济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产量246万吨,原油加工量306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48.52万吨;卷烟产量14.49万箱;发电量3.39亿千瓦时。市编31户国有工业企业全年实现税金1.8亿元,利润4.19亿元,保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财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市场日趋活跃。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8.02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9亿元。全市商业网点1.43万个,其中个体1.4万个,集贸市场19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亿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延安机场经过扩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飞机,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线保持畅通。西延铁路于1992年8月全线开通营运,神延铁路年内将建成通车。铜川至黄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邮区中心即将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村村通电、村村具备通程控电话条件”的“三通”目标。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先后与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无锡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宝山区,北京石景山区,深圳龙岗区等市区缔结了友好关系,与上海市卢湾区达成了建立友好市区意向。引进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世行资金实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世行贷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项目、德援造林项目、比利时援助的农村人畜饮水项目,联合国扶贫项目和日元农业综合开发、城镇供水等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与德国埃尔富特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开始启动。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18所,在校学生51.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3%。196个乡镇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务,7个县完成了“普九”任务,全市提前两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初级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健全,长期危害群众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节、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8‰。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13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2亿元,电话总数达15.38万户,电话普及率8.2部/百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8.7%和91.2%。 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延安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延安人民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显特色”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缩小差距两大任务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城市化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延战略等工作重点,加快特色经济开发步伐,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开放的新延安。
3. 延安经济怎么样
2016年互联网主要代表马云做客延安、为延安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动力。新型的购物方式使实体店面生存面临困境。只要很好的搭上互联网这个便车还是可以坚持。希望未来几年延安发展会更好。
4. 延安主要什么经济发展的好
命老区延安经济发展的“核动力”
——百万吨乙烯项目推动延安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李忠强 记者宋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革命老区延安因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实现了第一次经济崛起。石油工业也因此成为拉动延安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光阴似箭,二十多年过去了,延安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00万吨乙烯项目落户延安,为延安经济的发展安装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新的“核动力”。
2006年4月由陕西省政府主持杨舒化工新区开工典礼仪式隆重举行;今年5月13日,陕西省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延安签订了建设100万吨乙烯项目的合作协议,标志着100万吨乙烯项目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同时宣告延安工业经济结构进入优化开放的战略性调整期。
一、乙烯工业——推动中国十一五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国制定并发布了乙烯工业确立的发展规模是基地化、大型化、园区化;指导思想是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加快发展,实施扩能降耗,提高竞争能力,统筹兼顾区域发展,扩大原料来源,加快技术创新和装备国产化,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目标是依托千万吨级炼油基地,2006年启动了四川、天津、抚顺、镇海四大乙烯工程,神华包头煤制烯烃和中国化工沈阳重油制烯烃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拉开了我国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序幕。
二、“核动力”将产生巨大带动作用,让延安经济和社会实现科学发展
有关专家对100万吨乙烯工程落户延安的广阔前景作出这样的判断:
延安经济社会经过“十五”时期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常需要有更高层次和级别的带动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建设100万吨乙烯项目正是延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由之路——走能源化工兴市之路。
10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可以完全改变我市石油工业单一燃料型局面,使石油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更加显著,将极大地提高我市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延安的石油工业确实为延安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单一的燃料型局面,不能完全利用石油资源价值,深藏在其中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因此,石油工业急需转型为化学工业,才能更好地增加其高附加值。100万吨乙烯项目恰是解决石油工业升级的最佳项目。
10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对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商机。
追求“绿色”GDP,已成为延安经济科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经济总量正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据统计,2006年延安生产总值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增速高于全国、全省5.5和3.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48亿元,人均财力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60.3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延安的“绿色”GDP就是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建设石油能源化工基地,是延安经济跨越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坚强后盾。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延安人始终不忘环境生态的保护。
近年来,延安先后投资几十亿元实施环境生态保护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保护延安群众用水的安全,2006年,在延河上游一次性关闭油井上百口。如今,在延安看到的是绿化、管理一流的油区,林立的井架和绿树鲜花相辉映,呈现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在石油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延安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战略,努力开创城市、农村、工业、农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也放在了重要位置来抓。到2006年,延安市共退耕还林草845万亩,居全国第一,林草覆盖率达42.9%,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995平方公里。全市有28万户,120万群众直接受益。去年,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25元,连续四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延安还加大了对以果、蔬、畜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的投入和开发,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已形成气候,延安苹果这个世界上唯一达到优质苹果7项绿色指标的品牌,已享誉天下。草畜产业和棚栽产业正迅速在全市发展起来,成为今天延安农民的朝阳产业。延安生产的优质新鲜蔬菜,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延安农业走向全国的新品牌。
5. 延安市哪个县发展的好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市坚持“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6.2亿元;粮食总产6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财政总收入18.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全市生产总值713.27亿元,增长15.7%,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全国6.7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市中居第四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15亿元,增长7.1%,拉动总体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第二产业增加值575.61亿元,增长17.0%,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6%。第三产业增加值85.51亿元,增长12.7%,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三次产业的结构为7.3:80.7:12。人均生产总值达33332元,折合4831美元,较上年净增4657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一位。 ——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七五”以来,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大垄沟种植、适时早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粮食产量先后跨越了6亿公斤、7亿公斤、8亿公斤和9亿公斤四个台阶,2000年在遭受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村人均生产粮食仍稳定在500公斤左右,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烟、果、羊、薯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2000年,全市烤烟产量1.95万吨,苹果总产43.68万吨,羊子存栏91.64万只,薯类总产74.19万吨,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个国定贫困县全部实现越线目标,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启动,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快。引进外资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誉。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200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5.1%,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4亩,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开发为主体的工业布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9亿元(现价),增长4.9%。石油、煤炭、卷烟、电力四大骨干产业继续发挥了支撑经济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产量246万吨,原油加工量306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48.52万吨;卷烟产量14.49万箱;发电量3.39亿千瓦时。市编31户国有工业企业全年实现税金1.8亿元,利润4.19亿元,保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财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市场日趋活跃。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8.02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9亿元。全市商业网点1.43万个,其中个体1.4万个,集贸市场19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亿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延安机场经过扩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飞机,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线保持畅通。西延铁路于1992年8月全线开通营运,神延铁路年内将建成通车。铜川至黄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邮区中心即将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村村通电、村村具备通程控电话条件”的“三通”目标。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先后与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无锡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宝山区,北京石景山区,深圳龙岗区等市区缔结了友好关系,与上海市卢湾区达成了建立友好市区意向。引进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世行资金实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世行贷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项目、德援造林项目、比利时援助的农村人畜饮水项目,联合国扶贫项目和日元农业综合开发、城镇供水等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与德国埃尔富特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开始启动。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18所,在校学生51.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3%。196个乡镇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务,7个县完成了“九”任务,全市提前两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初级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健全,长期危害群众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节、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8‰。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13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2亿元,电话总数达15.38万户,电话普及率8.2部/百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8.7%和91.2%。 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延安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延安人民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显特色”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缩小差距两大任务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城市化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延战略等工作重点,加快特色经济开发步伐,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开放的新延安。
6. 延安市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地理条件
自然资源 延安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全市土地总面积5556万亩,人均29亩,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在广袤黄土的深处,蕴藏了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万吨,为延安工业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历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轩辕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雄奇壮美的壶口瀑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时期开凿的清凉山万佛洞和钟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历时千年开凿的钟山石窟,专家们称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举世闻名的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旧址,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这一孔孔土窑洞、石窑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挥千军马的司令部。 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淳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无不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市坚持“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6.2亿元;粮食总产6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财政总收入18.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 ——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七五”以来,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大垄沟种植、适时早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粮食产量先后跨越了6亿公斤、7亿公斤、8亿公斤和9亿公斤四个台阶,2000年在遭受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村人均生产粮食仍稳定在500公斤左右,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烟、果、羊、薯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2000年,全市烤烟产量1.95万吨,苹果总产43.68万吨,羊子存栏91.64万只,薯类总产74.19万吨,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个国定贫困县全部实现越线目标,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启动,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快。引进外资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誉。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200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5.1%,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4亩,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开发为主体的工业布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9亿元(现价),增长4.9%。石油、煤炭、卷烟、电力四大骨干产业继续发挥了支撑经济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产量246万吨,原油加工量306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48.52万吨;卷烟产量14.49万箱;发电量3.39亿千瓦时。市编31户国有工业企业全年实现税金1.8亿元,利润4.19亿元,保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财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市场日趋活跃。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8.02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9亿元。全市商业网点1.43万个,其中个体1.4万个,集贸市场19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亿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延安机场经过扩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飞机,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线保持畅通。西延铁路于1992年8月全线开通营运,神延铁路年内将建成通车。铜川至黄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邮区中心即将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村村通电、村村具备通程控电话条件”的“三通”目标。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先后与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无锡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宝山区,北京石景山区,深圳龙岗区等市区缔结了友好关系,与上海市卢湾区达成了建立友好市区意向。引进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世行资金实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世行贷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项目、德援造林项目、比利时援助的农村人畜饮水项目,联合国扶贫项目和日元农业综合开发、城镇供水等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与德国埃尔富特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开始启动。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18所,在校学生51.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3%。196个乡镇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务,7个县完成了“九”任务,全市提前两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初级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健全,长期危害群众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节、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8‰。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13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2亿元,电话总数达15.38万户,电话普及率8.2部/百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8.7%和91.2%。 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延安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延安人民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显特色”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缩小差距两大任务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城市化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延战略等工作重点,加快特色经济开发步伐,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开放的新延安。摘自: http://ke..com/view/24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