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转基因土豆的商业现状及产生的效益
你好,jia个V友吧 ( bingningnaixi ) 功成不居
❷ 世界马铃薯生产的情况怎么样
马铃薯是粮、菜、饲和工业原料兼用的主要农作物,由于其适应性广、专丰产性好、营养属丰富和经济效益高,在世界上成为继水稻、小麦和玉米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在146个国家有栽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常年栽培总面积1900万hm2(发展中国家占总面积的30%)总产量3.08亿t,平均单产为16t/hm2,单产最高的国家是荷兰达45t/hm2(表12-1、表12-2)。自1960年以来,欧洲的马铃薯生产处于下降的趋势,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马铃薯生产的增加幅度足以弥补这种下降,因此就全球而言,马铃薯的生产仍然处于增长的趋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在未来的十几年内,全球马铃薯生产量将以每年2.0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全球马铃薯生产量将从目前的3亿t左右,增加到4亿t以上。因为人口增加、马铃薯作物本身的优势、粮食供应危机和经济发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将成为世界发展马铃薯的热点区域。
表12-1世界马铃薯生产情况(2002)。
表12-2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家的生产情况(2002)。
❸ 国内外对马铃薯中花青素研究现状
你好!!
花青素的多种保健作用
花青素为人体带来多种益处。从根本上讲,花青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它能够保护人体免受一种叫做自由基的有害物质的损伤。花青素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是维生素E的50倍,也是维生素C的20倍,花青素可被人体100%地吸收,服用20分钟后,血液中就能检测到,并在体内维持长达27小时。与其它抗氧化剂不同,花青素有跨越血脑屏障的能力,可以直接保护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花青素还能够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和增进皮肤的光滑度,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一、下面列出花青素的部分功效:
(1)有助于预防多种与自由基有关的疾病,包括癌症、心脏病、过早衰老和关节炎;
(2)通过防止应激反应和吸烟引起的血小板凝集来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
(3)增强免疫系统能力来抵御致癌物质;
(4)降低感冒的次数和缩短持续时间;
(5)具有抗突变的功能从而减少致癌因子的形成;
(6)具有抗炎功效,因而可以预防包括关节炎和肿胀在内的炎症;
(7)缓解花粉病和其它过敏症
(8)增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弹性;
(9)保护动脉血管内壁;
(10)保持血细胞正常的柔韧性从而帮助血红细胞通过细小的毛细血管,因此增强了全身的血液循环、为身体各个部分的器官和系统带来直接的益处,并增强细胞活力;
(11)松弛血管从而促进血流和防上高血压(降血压功效);
(12)防止肾脏释放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所造成的血压升高(另一个降血压功效);
(13)作为保护脑细胞的一道屏障,防止淀粉样β蛋白的形成、谷氨酸盐的毒性和自由基的攻击,从而预防阿尔茨海默氏病;
(14)通过对弹性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的抑制使皮肤变得光滑而富有弹性,从内部和外部同时防止由于过度日晒所导致的皮肤损伤等等。
❹ 山东省滕州市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发展状况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加快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 张广收
面向二十一世纪,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调整产业结构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避免结构雷同,又是国家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因此,西部各省区必须从各自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准确定位,把握关键,突出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分析和认识内蒙古的各种自然资源以及区域特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情况认为,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须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
一、内蒙古产业结构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到200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3.4:40.4:36.2,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已具备了生产粮食280亿斤、饲养牲畜7000多万头(只)的能力,每年可提供商品粮100亿斤、商品肉100万吨、羊毛6万吨、羊绒4000吨、羊皮1900万张、牛皮110万张和鲜奶109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工业重型化结构得到改善,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扩大,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达到97亿元,成为自治区第一支柱产业,涌现出了鄂尔多斯、伊利、仕奇、鹿王、兴发等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稳步发展,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原煤产量、发电量、钢产量分别达到8163万吨、465亿度和459万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内蒙古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农牧业、能源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稀土工业、生物高技术产业、草原文化旅游等行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牧业:内蒙古横跨“三北”,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1700多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8,居第二位。其中,草原、人均耕地和森林面积居全国首位。丰富的土地资源,各异的自然条件,以及多样的动植物分布,为发展特色农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呼盟的奶牛和大豆,兴安盟的水稻,通辽、赤峰的玉米,锡盟的牛羊肉,乌盟的马铃薯,巴盟的小麦,伊盟、阿盟的绒山羊等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目前,这些特色农牧业均在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乌盟的马铃薯,年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产量达到400万吨,实现增加值10亿元,占全盟农业增加值的28%,同时还带动了加工、保鲜、贮运等发展,目前有1.2万个马铃薯储存大户,有3.5万人、5万辆车从事马铃薯运输,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共10户,年加工马铃薯100万吨。全盟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实现增加值15亿元,占全盟国内生产总值的16.4%,已成为全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外,内蒙古有13亿亩草原,2.8亿亩森林,环境容量大,污染相对小,绿色产品是一大特色。2000年,全区已有65家企业开发绿色食品,登记注册绿色食品176种,占全国绿色食品总数的10%以上,未来开发潜力很大。内蒙古从东到西还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沙区总面积11.2亿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3%,结合生态治理,发展沙产业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农畜产品加工业:农畜产品是内蒙古的特色和优势,马铃薯、羊毛、羊绒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羊肉、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位。依托农畜产品资源发展起来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内蒙古第一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区轻工业产值的80%以上,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2%。特别是在马铃薯、羊肉、牛奶、羊绒等农畜产品加工行业优势明显,并具备了相当实力。2000年,全区羊绒产量近4000吨,已形成年梳绒1.5万吨、生产羊绒衫1200万件的生产能力,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利税4.5亿元,并拥有鄂尔多斯、鹿王等驰名品牌,羊绒产量、加工规模、工艺技术、出口创汇等方面均居全国首位;牛奶产量近80万吨,已形成年加工鲜奶近8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区乳品加工企业109户,生产十大类近300个品种,乳制品产量达到6.6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利税超过3亿元,伊利集团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利税超过2亿元;马铃薯产量700万吨,大中型加工企业12户,年加工马铃薯150万吨;羊肉产量32万吨,草原兴发集团已形成年加工100万只羊的生产能力。
能源工业:内蒙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煤炭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储量在100亿吨以上、适宜露天开采的特大型煤田有五处,现已形成年产原煤1亿吨的生产能力。同时,内蒙古靠近水源,发电成本低,输电线路短,具有煤转电的良好条件,目前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6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465亿度,向区外转电186亿度,是我国外输电量最多的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田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几个为数不多的陆上特大型气田,天然气蕴藏量10.7万亿立方米,其中内蒙古境内蕴藏量4万多亿立方米。目前,内蒙古境内的苏里格、乌审和大牛地三个气田已在内蒙古境内探明储量7200多亿立方米,并建成了年产天然气25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经过“九五”以来的快速发展,能源工业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增加值已占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8%。
另外,受电价的影响,近年来高载能工业已开始向能源基地转移。内蒙古有丰富、廉价的能源资源,为发展高载能工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自治区政府还批准在乌海及周边乌斯太、棋盘井地区建立高载能工业园区,并实行了优惠电价,大大促进了高载能工业的发展。全区电解铝、电石、烧碱、铁合金、工业硅等高载能工业产品快速增长,高载能工业正逐步成为全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稀土工业:稀土是内蒙古具有相对垄断的优势产业,稀土资源总量居世界之首,工业储量占全国的85%、占世界的50%左右;稀土科研、技术力量雄厚,包头稀土研究院是全国最大的稀土研究院;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惟一以“稀土”冠名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全国第一家稀土上市企业。经过近40多年的开发建设,内蒙古稀土工业已具备了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外稀土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全区稀土生产企业100多户,其中稀土骨干企业近20户,年生产稀土精矿能力已达到10万吨,年处理稀土精矿达到能力12万吨,能够生产80多个品种、220多个规格的稀土产品。单一稀土分离能力达到6.3万吨(按处理氯化稀土计),稀土合金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稀土金属生产能力达到1.2万吨,磁性材料生产能力达到160吨,打火石生产能力达到400吨,镍氢电池合金粉生产能力达到1500吨,稀土抛光粉生产能力达到3200吨,基色荧光粉生产能力达到10吨。稀土精矿产量占全国的60%、占世界的40%,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稀土原料基地。同时,还发展了稀土永磁电机、磁选机、电表阻尼器、稀土多元复合肥、稀土抗旱保水剂等大量技术含量较高的稀土应用产品,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稀土项目和应用项目正在筹建之中。目前,全区稀土行业形成固定资产近15亿元,从业人员1.2万余人,年产值超过15亿元,利税达到2.5亿元。
生物高技术产业:生物产业的发展一靠技术,二靠资源。内蒙古虽不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但具有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一是有多种野生植物资源,现已投入开发的有山杏、沙棘、苁蓉、苦豆子等;二是有多种中蒙医药资源,像甘草、麻黄等;三是有多种动物脏器资源,如羊胎盘等。这些资源具有良好的保健和药用性能,开发利用价值很高。
草原文化旅游:内蒙古是个绚丽多姿、极富传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胜景,别具北国风采,塞外情韵,是旅游的理想之地。内蒙古地跨“三北”,毗邻八省,面向京津唐,还具有发展旅游业优越的地理位置。随着交通条件、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旅游景点的增多,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旅游人数超过了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内蒙古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和重点
根据内蒙古实际和现有经济发展基础,未来特色经济的发展要以资源转换为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优势资源、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把内蒙古建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开发区、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开发区、稀土科研、生产和出口开发区,通过“三区”建设,实现资源转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
(一)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
以名牌产品和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为依托,继续加强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积极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以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以绿色品牌为主的农畜产品及其加工业,重点开发羊绒、牛奶、羊肉、牛肉、皮革、马铃薯、玉米、小麦等主导产品产业化系列,巩固和扩大羊绒、牛奶、羊肉深加工产品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同时,要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沙产业,营造绿色环境。
特色农业: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各地气候、土壤等不同特点,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按照合理布局、各有侧重、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建设区域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性的名优特产品。重点建设具有内蒙古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农产品基地和绿色产品基地。
畜牧业:要充分发挥天然草原的优势,按照增草、增畜,改良草场、改良畜种,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双增双改双提”的指导方针,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努力提高畜牧业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到“十五”末期,牛肉产量达到32万吨,羊肉产量达到45万吨,牛奶产量达到148万吨,继续保持全国的领先地位,力争使畜牧业占农业比重提高到40%以上。
沙产业: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是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中,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加强生态建设,要把防治和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恢复生态植被的基础上,适度进行产业化开发,发展沙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近期重点进行沙棘、沙柳、山杏、麻黄、甘草、苁蓉、有毒灌草、风积沙、荒漠藻类等的产业化开发,发展沙棘药品、化妆品和保健品、沙柳挂面箱板纸、杏仁饮料、风积沙微晶材料、麻黄素、苁蓉酒、苁蓉养生液等产品,力争使沙产业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畜产品加工业:以资源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和羊绒加工业。要充分发挥内蒙古独特的绿色食品原料资源优势,以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运用现代加工、保鲜、包装技术,大力发展市场容量较大的牛奶、羊肉、牛肉、马铃薯、玉米、优质小麦等加工产品,使内蒙古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羊绒加工业要立足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以压缩、调整、创新、提高为核心,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改造现有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继续培育和发展壮大鄂尔多斯、鹿王羊绒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精梳羊绒面料、衬衣面料、高支精纺羊绒内衣等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内蒙古成为全国主要羊绒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二)能源和原材料产业
要立足煤炭资源优势,加快转换步伐,大力发展煤转电、煤转油和洁净煤生产。实施煤电转换,加快“西电东送”,重点建设托克托、达拉特、元宝山等8大电源项目。同时,加快建设向区外送电的通道,完善自治区内电网网架,完成达拉特—永胜域、丰镇—张家坊等电力外送主通道工程和区内220千伏及110千伏主网架工程。力争到“十五”期末,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700亿千瓦时,向区外送电量达到370亿千瓦时。加快煤炭液化技术产业化步伐,积极配合神华集团尽早建成年产250万吨煤转油项目。积极发展洁净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利用天然气,建设鄂尔多斯气田乌审旗至呼和浩特天然气输气管道和呼和浩特、包头、东胜等城市配气工程,以及天然气化工基地;推广利用洁净煤,大力开发风能、光能和地热资源。
依托丰富、廉价的电力资源,发展高载能工业,实现煤电冶、煤电化联营,促进煤炭、电力行业发展,重点建设乌海及周边地区高载能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新材料,着力开发生产纳米材料合金粉、纳米碳酸钙、稀土改性MC尼龙等新材料产品,形成新的产业规模。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原材料工业的升级、改造,努力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把内蒙古建成国家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三)稀土产业
稀土产业的发展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内蒙古轻、中稀土的优势,扬长避短,根据市场需求,一是适度集中并优化和稳定发展稀土上游产品,加强、巩固、提高稀土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二是在优化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稀土中游产品,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全区稀土氧化物、混合稀土金属、单一稀土金属等中游产品的生产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不同层次的需要,成为世界稀土中游产品的集散地。三是有选择的发展稀土下游产品和应用产品,继续抓好稀土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发展稀土钢、稀土铝以及金属材料和稀土抗旱保水剂、稀土饲料添加剂、稀土微肥等产品,加大开发稀土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力度,发展稀土贮氢合金、稀土抛光粉、钕铁硼永磁材料、镍氢动力电池、稀土永磁电机等高科技应用产品。四是要充分发挥稀土科研人才的优势,建立以包头稀土研究院为主的骨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稀土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力争在稀土科学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研制开发方面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到“十五”末期,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稀土原材料及储氢材料、镍氢动力电池等稀土应用产品的科研、生产和出口基地。
另外,生物高技术产业、草原文化旅游业等是内蒙古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也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
生物高技术产业:要立足丰富的中蒙药材资源和动物脏器资源,研制开发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蒙药、现代生化药品和微生物工程产品。以蒙药二次开发为重点,应用现代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成方蒙药现代产品开发,建设蒙药开发生产基地,创造民族品牌。利用微生物和酶工程技术,开发生产新型工业微生物粉剂、酶制剂、功能食品及添加剂、微生物饲料、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等产品。继续加强羊胎盘素、免抑肽制剂、金双歧制剂、双歧转基因抗癌新药等生物药品的生产。
草原文化旅游业:要充分利用内蒙古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围绕草原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三大主题,开发草原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旅游、边境旅游、沙漠旅游、冰雪旅游六大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旅游区、锡林郭勒草原民俗旅游区、鄂尔多斯成陵民族风情旅游区等八个特色旅游开发区,到“十五”期末,力争使旅游总收入达到77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促进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创造特色经济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内蒙古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恶劣,应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为特色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继续争取中央财政性资金更多地投入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中多安排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三是积极争取商业银行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信贷投入;四是自治区本级财政也应加大投入比例。
(二)制定产业导向政策,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为了防止一哄而起,造成新一轮重复建设,有关部门应适时制定产业发展导向政策。根据各盟市资源特点、自身优势和发展基础,制定各行业区域布局规划,提出各地的发展重点,并从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等方面加以引导,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规划的重点区域进行流动,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特色经济形成规模
发展特色经济,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离不了投资、金融、税收、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吸引人才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在投资政策上,应加大对特色产业项目投资的倾斜力度,通过设立特色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或银行贷款贴息,支持和引导特色产业的发展。在金融政策上,应加大对特色产业的信贷投入,对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色产业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在税收政策上,对特色产业应给予减税或免税优惠。在利用外资政策上,应鼓励外商投资于特色产业,并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方式。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应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生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自主权,并在出口退税、出口配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吸引人才政策上,应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引导专业人才的合理流动。
❺ 青海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现状
党委书记总经理:韩选民
青海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2008年连续五年评为青海省50强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7.55%,净资产收益率9.13%。经省国资委综合评定,青海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绩效评价等级为(PRB+),为全国国有农业企业-----中型企业良好偏上水平。
一、 马铃薯产业
集团公司下属威思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威思顿粉业公司、青海三江薯业公司、湟中威思顿精淀粉厂依托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有益微生物生态恢复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引进国际国内先进马铃薯产品加工设备,深加工马铃薯生物系列产品,为青藏高原发展生态农业和我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集团公司在省内西宁、民和、湟中、互助建有精淀粉生产线4条,1万吨马铃薯全粉生产线一条,11500平方米现代化恒温库一座和年产2000万株各类抗逆微生物容器苗车间和年产5000吨微生态制剂厂,年可加工马铃薯原料20万吨,带动周边马铃薯种植户7万多户,建成互助、湟中、湟源、化隆、海西等核心原料基地6万多亩,设有收购网点30多个,覆盖了20万亩的马铃薯种植区。
二、 农牧(畜)产业
三江集团下属青海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青海省门源种马场、青海省湖东种羊场、青海省河卡种羊场、青海省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青海省英得尔种羊有限公司、青海省三江畜产品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省三江集团商品储备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省牧工商公司乐都丰源仔猪繁育场等农牧业企业,每年可繁育仔猪1万多头,年存栏各类猪2900多头;存栏牛羊28万多只(头),商品率34%左右,承担国家种马100多头。参股企业青藏高原绿色肉食品有限公司从德国引进全套羊屠宰线每年可屠宰羊50万只/年;从德国进口牛屠宰线一条,年可屠宰牛5万头,产品均取得清真食品鉴质和绿色食品认证。
三、粮油产业
集团公司参股的丁香粮油集团公司是青海省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公司生产的“丁香”牌青海专用粉、特一粉、特二粉和菜籽色拉油、二级菜籽油于2002年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选为首届“放心油、放心面”;2009年完成投资多元化改造,整合后,当年底可恢复正常生产。被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青海省名牌产品”称号。
四、 中草药
藏菌陈类药材是治疗热症、肝胆病及血病方面最具特色的一大类药,主治消化不良、胆囊炎、各类肝病、急性骨髓炎、急性菌痢、急性黄疸炎、急性咽喉炎等病症。此类病症属人类易患疾病,以藏菌陈为主原料生产的药品和保健品拥有庞大多的社会消费人群,产品需求量逐年增大。
集团公司依托我省丰富的中藏药资源,通过对中藏药材特别是藏菌陈类药材的规模化种植,扩大了中藏药材的生产能力,提高了药材品种的质量,满足了药品生产企业的原料需求。目前已建立藏菌陈、黄芪、大黄等药材种植基地500亩,年产藏菌陈等药材50吨,该公司致力于藏菌陈类药材标准化种植(GAP)基地的建设,人工种植基地的建设,将对中藏药材野生资源保护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 花卉
集团公司所属宏润牧业有限公司,依托青海省特殊的气候条件,繁育、生产郁金香种球和盆花重苗,对缓解国内郁金香种球大量依赖进口的现况,不断提高种球的自给率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青海花卉业的发展,为城郊设施农业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六、 青藏高原珍惜土著鱼类繁养 虹鳟鱼
集团公司下属青海省鲑鳟渔业有限公司利用李家峡水库得天独厚的冷水资源和依托南门峡工厂化种苗基地,开展网箱、流水、工厂化养殖虹鳟,建成了以虹鳟为主养品种的种苗培育、成鱼养殖、技术培训、产品销售一条龙的综合渔业基地。今年该公司从保护三江源水域或珍稀土著鱼类入手,开始了对部分高原珍稀土著鱼类的人工驯化、繁殖、饲养等工作。主要品种包括:厚唇裸重唇、拟鲶高原鳅、黄河裸裂尻等,另外,青海湖裸鲤的人工养殖和仿自然繁殖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七、 旅游业、房地产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黑河的发源地,这里雪山耸峙、江河奔腾、湖泊清澈;这里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民风淳朴,是自然与文化相辉映的旅游胜地。集团公司拥有众多牧场,自然风光秀美壮丽,人文景观独具风格,特别是湖东旅游业拥有小泊湖、海神亭、耳海、沙山、普氏原羚栖息地和门源湿地、雪山风景、永安古城等一批独特景观,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眯。
集团公司在省会西宁拥有多处土地资源,通过房地产开发,盘活公司存量资产,使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同时也改善了公司职工的居住条件。
❻ 我国马铃薯生产的概况是什么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为我国的七大主要农作物之一。由专于耐干旱、耐瘠属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成分全、产业链长,马铃薯在贫困地区作为主要粮食、经济收入和环境资源利用的优势作物,而在经济发达地区作为蔬菜和出口创汇作物,种植地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据统计2002年栽培面积为440万hm2,总产量6660万t,占全球种植面积的25%左右、亚洲种植面积的60%左右。单产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15t/hm2左右。1998年到2002年期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年均增长4%,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对马铃薯的需求日益增大,我国的播种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