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镇江新区自1992年建区以来,经过19年的建设,已从初创阶段、完善阶段逐步迈入跨越发展和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目前新区已成为苏南开发区中的后起之秀,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全市投资密集度最高的区域;基本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亿元,在全省13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列第4位,在全国116家国家级开发区中列第8位;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在全省13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列第3位,在全国116家国家级开发区中列第9位。整体综合竞争力在全国116家国家级开发区排名第39位。截止2010年底,全区已累计实现合同利用外资总额超过120亿美元,到位外资超过60亿美元,引进外资项目599个,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78个。
1.创新载体建设
全区投入13亿元,新增科技创新载体面积58.35万平方米。科技园东园产业集聚区4.8万m2科技产业用房已全面交付使用;双子楼1号研发楼已交付使用;五星级商务酒店已进入营业;2号研发楼进入装修阶段。科技产业集聚区56幢独立研发楼、精英公寓及中心景观区正在加快建设。2.5次产业园、丁卯由由工业园、中小企业园、兴港科技创业园等标准厂房陆续建成。
2.科技人才和机构引进
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9个,引进高层次人才64名,引进科研院所6家。有6人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有14人入选第二批市“331计划”。
3.科技发展指标
2010年,新区全面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新区管委会连续四年荣获镇江市科技进步目标管理先进集体一等奖。江苏省镇江航空材料科技产业园、江苏省镇江光电科技产业园和镇江软件园被认定为首批省科技产业园;镇江科技创新园被认定为首批省十大创新型园区之一;镇江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镇江兴港
科技创业园和镇江鑫鼎茂科技创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19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56.1%,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7.54%。全年实际到位自筹科技投入5.71亿元,同比增长18%;财政投入科技拨款3160万元,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3%。当年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按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认定省创新型企业21家,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27家。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1个,认定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企业技术中心6家。新立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8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3项、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项目5项、市新兴产业科技专项16项,荣获市科技进步奖9项。争取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资金6519万元,同比增长35.2%。专利申请1395件,同比增长17.5%,其中发明专利274件,同比增长40.5%,专利授权805件,同比增长106.4%。实现软件产业营业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80.5%,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金额8048.7万美元,同比增长235%。
4.GDP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全区经济工作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政策机遇期,积极对接国家一系列扩内需、惠民生经济刺激措施,实施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推动经济转型战略,整体经济发展态势承接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势头,2010年运行质态良好,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2万元。全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呈现高开高走,优质高速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69亿元,按照可比价计算(下同),增幅达到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00.75亿元,同比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50.96亿元,同比增长20.9%。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到20%,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2010年我区人均GDP率先在全市突破10万元,达到11.98万元/人,按照年底汇率计算,我区人均GDP已达到18100美元,这标志着我区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中等发达地区水平,我区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5.工业经济
2010年,全部工业完成产值890亿元,同比增长33.62%;实现销售805.56亿元,同比增长36.64%;利税总额76.67亿元,同比增长41.59%。其中定报工业完成产值783.8亿元,同比增长33.49%;增加值181.6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销售712.05元,同比增长41.51%;利税总额73.21亿元,同比增长45.13%。2010年我区经济工作承接了去年下半年的良好势头,运行质态良好,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一是总体运行平稳快速。规模以上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加强,定报工业产值、销售、利润增幅均列全市首位。一是做好了工业新增长点培扶工作,今年完成新增规模定报企业33家。二是做好规模企业的培育工作。我区今年销售超亿元企业51家,同比增长18.6%,占规模工业企业的24%。全区销售亿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0.5%,51家中有46家产销同比增长,其中增幅30%以上就达29家,罗地亚化学、KYB液压、大成新能源等企业均实现倍增。亿元企业是新区工业经济领头羊。
二是运行质量持续提高。2010年全区工业实现利税7 3 . 2 1亿元、利润5 6 . 9 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13%、42.15%,增幅继续保持在全市排名前列。利税增幅高于产值和销售增幅;218家规模企业中有126家利税同比增长,达到总数六成。定报企业亏损企业面为11%,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同比下降了41.46%,环比继续收窄。亏损企业亏损额0.38亿元,同比下降38.71%,降幅继续扩大,企业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新兴产业实现营收367.68亿元,同比增长44.95%,高于全区规模工业销售增幅3.44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销售194.62亿元,同比增长33.18%;新能源产业销售14.62亿元,同比增长135.4%。新兴产业增长点不断涌现,大成新能源有限公司及时抓住市场回暖良机,迅速实施技改扩大产能,销售达4.93亿元。同比增长1.55倍,圣睿太阳能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模组,已获得德国TUV认证,首批产品已打入欧盟市场。
四是重点增长点进展顺利。今年以来我区在建大项目进展顺利。江苏宏达新材料有限公司长江分公司目前总投资6-7亿元,预计2011年6月份可建成投产。一、二期全部达产后可形成年销售50-60亿元。罗地亚(镇江)化学品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目前已试生产,达产后新增销售可超过8亿元。三期项目设计产能5000吨/年,预计2011年5月份投产,达产后新增销售4亿元。一、二、三期项目达产后,总销售可超20亿元。新昌源(江苏)有限公司一期第一套装置已投产。第二套装置计划将视第一套运行情况及原料采购形势于2011年实施。达产后可形成销售10亿元,一期两套装置达产后销售可达到20亿元,加上二期项目全部达产后,最终销售将超过50亿元。无锡格林艾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江分公司一期已开始试生产。二期工程预计2011年6月份投产。目前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预计2011年销售将达到15亿元,2012年销售将超过20亿元。
6.规模企业培育
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定报工业企业218家(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全年新增33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1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百亿元企业2家。定报企业中化工企业36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6家,造纸企业4家。
7.财政
今年以来,新区以“拼抢新苏南,提振精气神”为主题,按照“科技引领、低碳增长、民生优先、环境支撑、效能保障”五大类28项重点工作要求,不断强化财政收入组织工作,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为新区跨越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一、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1-12月,新区完成财政总收入480545万元,完成全年调整预算数47.5亿元的101.17%,新区奋斗目标48亿元的100.11%,比上年增长50.54%;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05005万元,完成全年调整预算数20亿元的102.5%,新区奋斗目标20.5亿元的100%,比上年增
长63.92%。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88.71%。其中:国税部门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0835万元,比上年增长49.6%;地税部门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01022万元,比上年增长59.44%;财政部门完成43418万元(含契税、耕占税),比上年增长105.06%。
二、收入预算执行主要特点
(一)全年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增幅一直保持全市第一。今年财政收入从1月份开始就处于高速增长态势,增幅一直保持全市第一。收入增幅从1月份的64.21%一路狂奔到5月份的97.39%,6月份回落到65.15%后,7月至10月份稳定在70%以上,11月份回落至65.16%,12月份最终实现全年增长63.92%,超出全市平均增幅近28个百分点,位列各辖市区首位。全年财政收入一直处于高增长,主要由于今年以来我区抢抓升格国家级开发区的战略机遇,不断加大项目招引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全区经济呈现迅速扩张、爆发式增长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列全市第一,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收入结构较优,对全市财政收入贡献增大。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为14.8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中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88.71%,超过全市平均数8.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上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收入总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三)各税种全面增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农业两税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明显。主力税种中,增值税完成3 4 1 9 0万元(2 5 %部分),比上年增长12.52%,增幅偏低,主要由于金东、奇美、联成、泰克西等存量企业增值税有增有减,相互消涨,整体略有增长,而近年来新引进企业由于固定资产购置进项税抵扣较多,延缓增值税产出;营业税完成59890万元,增长67.81%,其中建筑安装营业税完成24413万元,增长144.47%,主要得益于今年以来新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企业所得税完成29872万元(40%部分),增长145.21%,一方面,今年新区整体经济快速增长,企业基本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效益处于较好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企业所得税同比增幅为-43.66%,基数相对较低。其他工商税收中,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资源类税收因税基固定,增长稳定,但土地增值税由于今年土地增值税的预征率提高,表现突出,全年完成11710万元,增长150%。农业两税累计完成20012万元,增长70.11%,其中契税因土地上市量增加、上市价格提高和房产交易量及完证面积增加,全年实现10001万元,同比增长68.94%。
(四)服务业税收增长迅速,对财政收入贡献度加大。三产服务业一般预算收入58459万元,同比增长51.06%,建筑安装业一般预算收入29280万元,同比增长148.83%,工业一般预算收入73934万元,同比增长38.39%。三产服务业和建筑安装业增幅高于工业,占全部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2.8%,比上年同期提高2.45个百分点。
三、镇(街道)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1-12月,新区镇(街道)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71285万元(上报数),完成年初计划的107.21%,同比增长55.46%。其中:丁岗镇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738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71.64%,同比增长3.89%。大路镇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894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72.33%,同比增长4.87%。姚桥镇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418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70.76%,同比增长2.6%。大港街道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6215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07.63%,同比增长56.06%。丁卯街道完成一般预算收入40020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14.07%,同比增长65.4%。
8.服务业
2010年,我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0.96亿元,占GDP比重20%,比2009年提高3.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8亿元,同比增长58.7%;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同比增长150.5%。各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市第一。
今年以来,我们紧盯国家、省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及早谋划、及时沟通,高水准定位、高质量包装,全年共组织区内15家企业,申报争取国家、省、市服务业引导资金,共有8家企业获得456.5万元的扶持资金,争取资金总额创历史新高。港口物流园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已获得省发改委批准。
为进一步发挥区级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作用,我们出台了《镇江新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并组织了第一次申报工作,下达了200万元的引导资金,对包括物流业、商贸业、科技服务业、旅游业等服务业行业的15个项目进行了引导扶持。
9.固定资产投入
2010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1亿元,同比增长61.4%,其中:全社会工业性投入192.2亿元,同比增长44.8%;全社会技改投资84.9亿元,同比增长26.7%。完成规模固定资产投资292.9亿元,同比增长68.9%,其中:完成规模工业投入172.1亿元,同比增长42.8%;完成新兴产业投入60.1亿元,完成量列全市第一,同比增长70.7%;完成服务业产业投入24.6亿元,同比增长75.3%;完成城建基础设施投入127.7亿元,同比增长249.9%。
10.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投入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7.7亿元,同比增长249.9%。
加快路网框架建设,全力推进238省道、瑞山路、港中路南延等总长达99公里的65条道路建设,当年完成新建、改造瑞山路、五峰山路、盛岗路等道路28条,道路总长36公里。全年完成道路建设投入14.8亿元。
加快产业化载体建设,全力推进丁卯科技园产业集聚区、航空产业园、中小企业园、轻纺园等14个园区开工建设95万平米,当年竣工82万平方米。全年完成载体建设投入18.04亿元。
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全力推进万顷良田安置房、张许安置房、瑞城花园等总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设工程,当年竣工15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安置房建设投入47.51亿元。
加快公建项目建设,实施并完成了大港中学南校区、丁岗中心小学、消防大队等22个,建筑面积47.29万平方米的社会公用设施建设,其中已交付使用16.39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1.6亿元。
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各类场平、供电、排水等项目进区“七通一平”要素资源配置,方便进区企业如期建设;完成8条总长约40公里,总投资达2.5亿元的3.5万伏以上高压杆线迁移工作。累计完成投资9.4亿元。
加快推进拆迁工作,全年实际实施拆迁8456户,实施面积197.16万平方米;实际完成拆迁7350户,完成面积170.89万平方米,是2009年拆迁总量的1.7倍,是前四年拆迁量总和的1.02倍。
11.重点工业项目推进
全年在建项目共210个,项目总投资462.1亿元,本年新开工项目72个,总投资225.32亿元,同比增长123.7%,其中:工业项目53个,总投资147.96亿元,同比增长54.9%;服务业项目19个,总投资77.36亿元,同比增长近13倍。全年新竣工产业项目47个,总投资101.68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9.9亿元,同比增长204.6%。其中:工业项目43个,总投资92.9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7.2亿元;服务业项目4个,总投资8.7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7亿元。
12.产业项目招引
外向性经济
2010年,全区新注册外资企业48个,增资转股企业25个,其中: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7个,同比增长34.3%,完成工商注册合同外资10.6亿美元,剔除金东增资项目因素,同比增长20%,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完成合同利用外资3.6亿美元;完成工商注册实际到位外资商务部确认数8.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到位外资总量继续列全市第一。实现进出口总额33.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01%,其中:出口11.33亿美元,同比增长18.12%。到位外资实现重大突破。全区实际到位外资完成量占全市份额的54.4%,比上年比重提升7.1百分点,在全省13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排第3位,同比提升2位。
利用内资
2010年,全区新批内资项目72个,合同利用内资116.1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6个,合同利用内资94.1亿元,同比增长108.2%;实际利用内资93.7亿元,同比增长61.6%。
产业项目引进
2010年,全区累计签约项目78个,总投资405亿元,其中:内资项目39个,总投资180亿元;外资项目39个,总投资34亿美元;全年引进重大产业节点项目18个,其中:外资项目12个,内资项目6个,新兴产业节点项目8个。
13.现代农业
2010年我区完成农业总产值45056万元,同比增长5.46%,完成计划39500万元的114.07%。其中完成农业产值24746万元,同比增长13.98%,完成林业产值563万元,同比下降0.88%,完成牧业产值9585万元,同比下降15.22%,完成渔业产值1751万元,同比增长4.72%,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411万元,同比增长12.6%。
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2010年全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75万亩,设施农业1.08万亩,高效渔业0.156万亩,其中农业规模经营面积2.54万亩,分别完成下达指标的104.2%、108%、104%和115.5%。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规模基地6个,分别是投资1700万港币新农基智能立体化农业示范园、1300万元的宏润金针菇工厂化种植项目、与中国水务合作计划投资15亿元的中华茶文化博览园项目、兴和梅花鹿养殖场、2500亩留村花卉苗木基地和560亩的三桥中华鲟养殖基地。
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区引进各类农业产业化项目23个,协议利用资金20.3亿元,其中外资项目4个,协议利用外资15893.8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205.97万美元,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的147%;目前香港上市公司新农基投资1200万元建成4500平方米的高科技光伏大棚已投产,投资4个亿的重庆天目湖啤酒项目正加紧生产场房建设,预计2011年下半年建成投产,总投入3080万美元的海清生物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14.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06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工资性收入7027元,同比增长12.3%;家庭经营纯收入2895元,同比增长10.1%;财产性纯收入85元,同比增长11.6%;主要增长点为拆迁的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以及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转移性纯收入599元,同比增长10.2%。
15.节能减排
用电量情况
我区全社会用电量累计为33578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5.36%;其中工业用电量累计为31502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4.82%。今年前8个月,我区全社会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量均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用电量月度同比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幅,与生产形势不断好转、经济形势持续回暖的趋势相一致。从9月份开始,随着节能限电工作的展开,我区工业企业纷纷采取各种各样的节电措施,通过检修、轮修、限产、停产、技术改造等各种手段,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生产用电,严格控制非生产性用电,用电量环比呈现小幅下降的态势,但全年用电量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节能降耗
2010年,我区单位GDP综合能耗为1.124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4.5%,超市计划降幅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0.83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9%,达到市计划要求。组织7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7家重点用能企业完成了能源审计工作,16家企业开展了能源监测工作。原有的7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顺利地通过了年检和重新认定工作,新增1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各企业淘汰落后设备8台/套,完成市计划的200%。
16.全民创业
区全民创业办组织编印创业导航,在新区风采、新区网站开辟了全民创业专栏,成功举办了全民创业网上互动活动、金融单位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担保对接活动、社区创业现场推进会、全民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等,顺利成立了镇江新区总商会及镇、街道商会,成功创建虹之谷动漫、亚太五金电器、兴港科技、甘露茶园等10个市级创业基地。全年新增私营企业805户,同比增长138.87%,完成区计划的117.69%;新增个体工商户3707户,同比增长265.22%,完成区计划的168.5%;新增民营注册资本59亿元,同比增长618.31%,完成区计划的287.8%。上半年我区私个发展综合得分全市第一,下半年在全市净增私个注册资本超千亿竞赛中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人均净增私个注册资本全市第一,全年私个经济发展质量全市第一。
加强创业载体和基层平台建设,开展全民创业的创业意识、技能、SYB培训,大力扶持创业者,全区创业意识培训6337人,就业再就业培训653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53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957人,城镇失业登记率始终保持在3%以下,开展SYB培训12期,培训541人,开展创业技能培训3期,培训167人,扶持创业2371人,创业带动就业9712人,超额完成全年下达目标任务。
② 镇江市金融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抄江苏省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陆江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登记状态:在业登记机关:镇江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地址:镇江新区丁卯智慧大道466号双子楼B座06-F300
法定代表人:张伟
成立时间:2013-03-26
注册资本:14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2119140000004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镇江新区丁卯智慧大道466号双子楼B座06-F300
③ 镇江主要是什么产业
支柱产业是化工产业啊,金东纸业,大东纸业,道达尔这些都是大型的化工企业,其次就是制造业了,还有一些电子产业的企业
④ 请问镇江丹徒新区以后发展会好吗
那个地方最适合居住 高档小区很多
⑤ 镇江新区的经济发展
2009年全区GDP达到212.6亿元,相比1993年,新区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90多倍(现价),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3.5%。人均GDP、工业销售收入、全口径财政收入也分别从1993年的6273元、4.33亿元、679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97523元、612.8亿元、31.9亿元,分别累计增长15.5倍、141.5倍、4698倍。2009年,全区完成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分别为591.6亿元、147.3亿元,销售、利税分别为502.7亿元,50.5亿元;高新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56%。完成工商注册实际到位外资7.25亿美元,同比增长89.8%,绝对值列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第5位;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增长23.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1亿元,同比增长54.7%,绝对值列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第6位。
2014年完成GDP517.08亿元,同比增长12.2%,比全市增速高出1.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393.29亿元,同比增长21.6%;工业应税销售758亿元,同比增长6.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91亿元,同比增长3%,税收占比82.64%,其中制造业税收10.42亿元,同比增长17.5%;进出口总额41.2亿美元,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额16.74亿美元,同比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08亿元,同比增长12.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2%,比2013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1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55%,比2013年提高2.7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13.62亿元,占GDP比重2.64%,比2013年提高0.01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2114件,专利授权量1115件;单位GDP能耗下降率6.9%,超市计划2.4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50元,同比增长9.2%,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05元,同比增长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80元,同比增长10.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上年的2.08倍缩小至2.04倍,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009年,推广品种改良、发酵床养殖、特种种养等技术,使镇江新区高效农业面积增至6.2万亩,基本实现了“镇有千亩片、村有百亩方”的目标。全区新增高效农业种养面积1.22万亩,其中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060亩;新增高效渔业面积2500亩;完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40万亩。完成农业总产值42723万元,同比增长4.62%;其中完成农业产值21710万元,同比增长4.07%;完成林业产值568万元,完成牧业产值11305万元,同比增长6.99%;完成渔业产值1672万元,同比增长3.98%;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468万元,同比增长3.3%。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15元,同比增长11.1%。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80元,同比增长11.8%。
2014年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8亿元,同比增长4.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37亿元,同比增长2.4%。 截止2009年底,全区累计实现合同利用外资总额超过110亿美元,到位外资超过50亿美元,引进外资项目551个,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47个。
2009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7亿元,同比增长20.05%。作为全市东部商业中心的沃得购物广场和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已经正式投入营运,极大地拉动了居民购物休闲服务。作为商业中心主要载体的五大专业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亚太五金市场和亿都建材全面开工建设,其中义乌小商品市场已部分开业,五金市场基本竣工,建材市场一期基本竣工,这将打破我区在专业市场发展方面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形成市场、人气的集聚效应。
丁卯“汽贸一条街”汽车销售企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有力支撑了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持续快速增长。丁卯片区汽车销售商家已达27家,其中4S店20家,比同期增加4家。2009年,汽车销售额近23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市汽车销售总额的70%左右。
⑥ 镇江新区跟泰兴市哪个发展好一点
镇江新区比泰兴发展得好一点。
⑦ 镇江新区大港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来 其前身为大港开发区经源济发展总公司,是新区管理委会下属的国有独资企业。 镇江新区大港开发总公司已更名为镇江新区大港开发有限公司。 2015年5月19日,镇江工商行政管理局新区分局准予大港开发注销登记。
法定代表人:王东晓
成立时间:1992-12-14
注册资本:83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2119100000117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镇江新区大港镇通港路东(金港大道98号)
⑧ 镇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江苏省注册资本:10000万元法定代表:练敏企业类型:有限回责任公司登记答状态:在业登记机关:镇江工商行政管理局新区分局注册地址:镇江市新区丁卯经十五路99号(科技产业发展区)
法定代表人:李建
成立时间:2014-12-31
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2119100007286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镇江市新区丁卯经十五路99号(科技产业发展区)
⑨ 镇江新区大港有发展前景吗
现在新区弄的蛮好的,公园啊马路啊弄的都挺漂亮的,就是人气少了点,那边化工厂比较多,怎么说,发展前景应该是有的吧
⑩ 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前瞻性思考
0引言
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按照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方案》的要求,依据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新区城市规划,通过对农村村庄、道路、水系、农田、生态的综合治理,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从2009年3月开始编制规划方案,在广泛宣传、深入调查、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组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上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审批,《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已于2009年7月底获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的正式批准。
1镇江新区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思考
1.1是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镇江市2006~201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预下达的指标体系,镇江新区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是13.09万亩,其中基本农田6.72万亩,而镇江新区现有耕地仅有12.68万亩,保护耕地的压力显而易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不仅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进一步落实了保护耕地的责任,而且通过对工程区内土地的综合整理,可以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借助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为实现镇江新区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1.2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彰显以民为本的需要
镇江市自开发区成立,经过16年的开发建设,已成长为镇江市投资密集度最高的地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初显雏形。但广大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农民居住环境差、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这与开发区的发展形成很大反差,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差距甚远,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现状。
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镇江新区按照城乡统一规划,产业合理布局,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项目区拆迁农户集中安置到城区,新建安置面积15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拆迁补偿安置按照新区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安置暂行办法执行,安置农民可直接办理安置房的房产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实现从“小产权”房到“大产权”房的转换,农民资产效益明显。同时,引入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配套建设8万平方米的超市、菜场、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最大限度地考虑群众生活、学习、娱乐的便利,这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而且也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垃圾处理、秸秆焚烧、河塘整理、改厕改水等问题。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就业帮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等办法,让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和回报。镇江新区已成立新农发展公司,负责对项目区土地进行整理和市场化运作,在土地所有权和农民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宣传引导,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集中流转。按照承包合同面积,给予农民每年每亩800元的定额租金,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标准。对整理区新增耕地面积确权给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统一经营,收益按经济合作组织章程进行分配,确保农民能得到合理的回报。
1.3是有效集聚资源,破解发展难题的需要
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方向。镇江新区的土地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相对匮乏,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不仅有效地集聚农村的耕地资源,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而且通过对分散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拆除复垦,除用于安置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外,其余部分可统筹用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三集中”还将促进农村水、电、路、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优化配置,减少重复建设,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把分散在各村的企业统一搬迁到工程集中区,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有利于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2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基本情况及进展
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涉及丁岗镇、姚桥镇、大路镇和大港街道办事处18个行政村,总面积为5.59万亩,人口2.3万人,共需拆迁7875户,拆迁面积约139万平方米,工程区分丁岗片、姚桥南片、姚桥北片和大路片4个项目区,建设周期为3年(2009年6月~2012年6月),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整理丁岗片区,涉及章村、华墅等5个行政村,总面积1.92万亩,人口8565人,需拆迁2812户,拆迁面积47.8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二期工程整理姚桥南、北片区和大路片区,总面积3.67万亩,人口14435人,需拆迁5063户,拆迁面积91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工程实施后,通过复垦宅基地、独立工矿用地等,可增加农用地面积8277亩,同时形成挂钩指标8277亩;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3957亩,可用于占补平衡。
新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从2009年3月开始启动,工程的各项工作正积极有序地推进。
(1)规划方案获得批准。镇江新区委托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编制工程规划方案,同时集中全区规划、建设、拆迁和国土等部门最精干的力量,加快制定有关政策,确保工程规划合理、政策适用得当。在此过程中,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专家组来到镇江新区进行调研和评审,对规划方案和前期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意见,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保证。7月份,国土资源部和江苏省领导先后来镇江新区指导此项工作。8月24日,镇江市市委书记许津荣带领江苏省人大代表来新区调研,对工程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宣传引导卓有成效。先后组织工程范围内的群众代表赴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先进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带给农民的实惠。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工程实施的目的和意义。6月16~18日,新区召开群众听证会,来自各项目区的村民小组代表、村委会代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代表以及各级人大代表听取了工程规划方案的说明介绍,表示对工程的极大支持和热切期盼。
(3)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安置房建设方面,我们邀请了4所知名设计单位参与设计,通过公开比选,最终选定常州市规划设计院的安置房设计方案和苏州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所的邻里中心及幼儿园设计方案。安置房住宅小区充分借鉴和吸收周边城市先进住宅小区的建设理念,在全市范围内也属一流设计。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安置小区、邻里中心、中小学及幼儿园的选址和拆迁工作,一期中64.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工程完成招投标,进入开工建设阶段。预计10月底,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及邻里中心、幼儿园将全面开工建设。企业搬迁方面,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范围内的189家企业进行了详细调查和汇总,同时完成了三镇工业集中区的选址,集中区标准厂房力争9月份开工。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工作方面,一期工程范围内土地二轮承包已完成85%,其他土地正在调查和公示中。帮扶农民就业方面,7月29日,新区举办“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城乡劳动力专项就业招聘会,共有91家中外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近1600个,约有3000人进场求职,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400余人。
3下一步工作措施
3.1超前考虑,有效防范项目风险
(1)算好投入产出账。工程总投入33亿元。产出方面,通过实施项目可调整出建设用地面积8300亩,按照工业和房地产项目用地每亩均价35万元计算,可实现收益29亿元。同时,实施该项目可新增耕地面积3900亩,如果向外地购买指标,按照每亩1万元计算,可收益3900万元。另外,江苏省对工程的专项补助有1亿元。这样总收益共有30.4亿元。从目前看,总投入多于总收益2.6亿元,但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由于解决了产业和城市发展空间问题,长远的利益是巨大的。
(2)采取多种办法,切实解决农民长远生计问题。在帮助农民就业方面,镇江新区将建设以新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街道社区、乡镇劳动就业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组织农民进行免费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召开专场招聘会。同时,加大政府安置力度(主要提供城市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岗位),对残疾和生理缺陷者实施特别安置、特殊照顾,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安置农民就业。
3.2强化招商,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土地整理后,按照“谁投资、谁整理、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农田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引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专业公司经营管理,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目前,我们正与有关企业洽谈合作。2009年,镇江新区与江苏省滩涂开发投资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共同建设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并融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2万亩。
3.3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工程建设
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稳步推进的要求,制订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主体,细化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做好一期中7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邻里中心和各工业集中区标准厂房的建设。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底,完成丁岗项目区的工程建设;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完成姚桥南、北项目区和大路项目区的工程建设,安置房小区建设和农民房屋拆迁同步进行,标准厂房建设和企业搬迁同步进行,尽可能减少被拆迁群众和企业的腾仓过渡时间和费用。
3.4筹措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目前,镇江新区正在与有关金融单位洽谈融资事宜,争取近20亿元的贷款。下一步,镇江新区将结合国家支持农业的各项政策,通过抵押贷款、财政担保贷款等形式,落实启动资金和后续资金,确保此项工程有序运作。
总之,“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利民工程,也是加速镇江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工程实施后,必将极大地提升新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构建和谐新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