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油石化行业的产业链
石油石化产业链的构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整个加工工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行业和油品的销售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通常可以将石油石化产业分为:石油开采业、石油炼制业、石油化工、化工制品和化肥行业等。
“石油开采”指的是将原油和天然气从地下采出的过程,并将原油和天然气分离。“石油炼制”指的是将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脑油、重油等油品的过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和石化中间品加工成石化中间品的过程。
而“化工制品”指的是将石化中间品加工成制品的过程。“化肥行业”指的是将石油产品合成为化肥的过程。每个过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具体分类和特点如下:
石油工业包括全球的勘探、开采、炼制、运输(通常利用油轮和管道运输)和油品销售等。石油也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包括医药品、熔剂、化肥和塑料等。该行业通常被分为三个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通常将中游纳入下游之内。
(1)中间产业链扩展阅读
石化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1、价格传导的过程
鉴于化工领域广泛存在着“中间体”,而国内又缺少交易“中间体”的现货市场。因而我国石化终端产品的价格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受到上游价格垄断的影响。
产业链图显示了石化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其产业链末端产品的价格经由各自产业链的加工环节传导形成。
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
三烯三烃经与无机产品反应可获得“中间体”,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内酰胺、对二甲苯等,也就是产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产品的原料。
通常价格的形成主要受两种因素主导:一是消费拉动,二是成本推动。在这两种类型之间,价格传导的过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费拉动型
在消费拉动的情况下,受下游需求增长的影响,价格开始上涨。此时,该加工环节的边际利润也随之增长,进而拉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中重复,至传导至产业链的源头石脑油)。某一环节受到阻碍,特别是在产能远远大于产量或者需求的环节。
(B)成本推动型
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产业链源头原材料价格首先上涨,其结果要求将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转嫁到该加工环节的产品价格之中。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重复,直至传导至产业链末端的终端产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动不如需求的拉动那么顺利。
(C)消费萎缩
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的是,消费萎缩和成本下降时的传导过程。当消费萎缩时产品开始积压,企业开始减产,导致该加工环节的原材料价格下降。这一过程逐渐向上游传导,最终迫使产业链源头产品价格回落。该上游产品有可能是其他产业链的上游。
(D)成本下降
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润,还可以降低产品价格,扩大市场。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个传导过程中,加工企业却很难应对。面对不断降价的原材料,无论以何种价格买入,企业都要面临亏损。
『贰』 为何理发店所使用的洗发水,超市基本都没有卖
由于成本的问题,理发店所使用的洗发水,肯定是在保证洗干净头发的基础上尽可内能的价格便宜。容一般都是在淘宝上购买的。而超市卖的洗发水已经被现在的几大销售巨头垄断,价格都是他们之间相互确定,相互竞争。所以很难在超市买到理发店的洗发水。
『叁』 文化产业包括哪些
1.文化产业的概念
关于文化产业,截至目前世界各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日本政府则规定,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包括传统的演出业、展览业、新闻出版业,以及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的休闲娱乐业、广播影视业、体育业、旅游业等。美国则根本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
2003年9月,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概念表述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产业分类仍分为提供文化服务的活动和从事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活动两个大类。
2.文化产业的范畴及分类
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编制说明中特别指出,为反映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可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三个层次。
文化产业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产业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产业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显然,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类,而是按照“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从文化事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基于产业链构建原理,我们可将文化产业分为内容产业(上游产业,即内容的创意、设计与制作)、通道产业(中游产业,即文化传播与销售服务)、制造产业(下游产业,即文化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制造)三大类。这一分类方法基本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取向,即内容产业(上游产业)附加值最高、竞争力最强,而制造产业(下游产业)附加值最低、竞争力最弱。
『肆』 绍兴的印染厂主要集中在什么工业区
一、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基本概况
(一)滨海工业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位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杭州湾南岸,位于绍兴县东北部,东至曹娥江,南连绍兴市袍江工业开发区,西与杭州市萧山一塘之隔,北至钱塘江,是绍兴人民经过50多年,16次滩涂围垦,在杭州湾出海口南岸最终形成新的投资开发热土。随着绍兴跨海大桥的开工建设以及滨海出海码头和曹娥江口门大闸的建成,交通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将真正成为接轨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黄金带的开放型窗口。
滨海工业区规划用地总面积95.80km2,建设用地74.60km2,其中一期23.35平方公里,二期41.4平方公里,三期31.05平方公里。2007年,滨海工业区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5.5亿元,工业总产值376.0亿元,近三年均增幅达40%以上,2007年财政收入7.39亿元。短短五年间,入园企业和项目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2003年底新入园企业只有26家,到2007年底已经达到147家,累计引进项目133个,协议投资253.6亿元,合同利用外资7.93亿元,引进的项目也从传统的纺织印染企业,转向高科技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以及农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能耗、水耗和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二)滨海工业区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滨海工业区经过五年多的开发建设,已初步形成现代纺织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新型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牧和食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如图1所示)。
1、现代纺织制造业。滨海工业区的大纺织产业比重占了50%左右,产业基础坚实,产业优势明显。初步形成了化纤原料—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业体系。通过引导化纤差别化、织造高端化、印
图1:滨海工业区产业结构情况
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为中国(绍兴)轻纺城的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提供了产业支撑,成为全国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滨海工业区是绍兴市、县印染行业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大量印染企业向工业区迁移,实现了印染工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了印染技术的层次和水平。
2、石油化学工业。华联三鑫是滨海工业区石化工业的龙头企业,精对苯二甲酸(PTA)的年产能达30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PTA纺织原料生产基地。并拥有以滨海石化、赐富化纤、世创石化等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化纤工业,形成了年产100万吨聚脂纤维的纺织原料生产能力。
3、新型材料工业。滨海工业区的欧亚薄膜、东亚工程玻璃等企业形成了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钢构件和玻璃深加工为主形成了新型建材基地,以BOPET薄膜和高档纸业为主的包装材料基地,以新型染料、助剂、有机硅为主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以长江精功钢构、波磊涂料、大名玻璃、东亚玻璃等企业为龙头,在钢构件、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玻璃、汽车用玻璃、超薄化和功能化玻璃方面正在形成优势和特色。
4、高新技术产业。滨海工业区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研究开发能力强、产业化基础好、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的高技术项目,形成了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和环境保护等高技术产业。以赐富医药、亚太医药、华纳药业为龙头,推进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规模化、生物医药产业化、医药制剂新型化、中成药加工现代化。
5、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以中大饲料为龙头,公司现拥有年产50万吨规模的8条绿色环保饲料生产流水线,主要生产各档畜禽饲料、水产饲料、特种水产饲料、水产膨化饲料和预混料等。中大畜牧是绍兴县饲养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全部饲料由中大饲料公司提供。工业区积极发展循环型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引导传统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集约型、观光型“生态大农业”转变,打造循环型农业。
6、现代服务业。滨海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贸易、流通、旅游、物流、金融和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引进商业银行,构建金融体系;打造滨海工业区的商贸中心,建设星级商务酒店,大型综合商场和超市,形成工业新城的基础;建立学校、医院、公交客运和物流中心,规划贸易居住区和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等功能配套,加快形成城市形态合理、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生活舒适、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三)滨海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自2002年成立以来,经过五年多的建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达51.5亿元,完成配套基础设施达到了36.7平方公里,路网扩展到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不仅供电、供水、供热系统完备,而且“三废”(废气、废水、固废)处理系统也十分健全。具体表现在:
1、热电联产实现100%的集中供热。滨海工业区用热企业众多,尤其是印染企业需要大量蒸汽,集中供热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现有浙江天马热电有限公司和绍兴远东热电有限公司为工业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热源。目前,投资30亿元的滨海热电厂正在筹建之中。建有220KV变电所1座,110KV变电所2座,50万伏和22万伏变电所正在建设中。
2、工业区的污水实现100%集中处理。建有目前国内较大的日处理能力达60万吨的污水处理中心。工业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附近内河,污水则由区块的污水管网统一收集,排入污水处理厂。企业废水经预处理达到进管水质标准后,最终纳入绍兴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3、工业固体废弃物实现回收处理和再资源化。工业区内现有垃圾填埋场一处,位于新三江,占地面积30000m2。工业区附近建有绍兴市资源综合利用热电工程项目,可进行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目前正在筹建工业区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中心,实现工业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和再资源化。2007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量)22.5吨,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7.9%。
二、滨海工业区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基础和主要问题
(一)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工作
滨海工业区根据企业的特点,制定了各项政策,狠抓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企业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目前,工业区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已有11家。园区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万元GDP能耗强度下降。尽管自2003年以来,许多企业建成投产,随之能源的消耗总量在不断地增加(如表1所示),由2003年30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122.6万吨,增长了4倍多。滨海工业区及时关注招商选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引进了大量能耗低、污染少的企业和项目,推动了滨海工业区的GDP产值
表1:2003-2007年滨海工业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变化情况
主 要 指 标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能源消耗总量(折算为万吨标煤) 29.5 57.5 89.9 109.5 122.6
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 2.76 2.51 2.44 1.96 1.63
数据来源:2003-2007年滨海工业区工业统计年度报表(滨海工业区经贸局)
的快速增长的同时能耗强度不断。如GDP产值从2003年的10.7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75.5亿元,增长了6倍多,而万元GDP综合能耗处在下降通道。从2003年的2.76吨标煤/万元下降至2007年的1.63吨标煤/万元,下降了44.8%。
2、万元GDP的SO2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滨海工业区的二氧化硫(SO2)排放源主要来年燃煤火力发电厂和印染企业的导热油锅炉。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仍然不断增长,但是,万元GDP的SO2强度在不断下降(如表2所示)。
表2:2003-2007年滨海工业区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和强度变化情况
主 要 指 标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吨) 1165 2106 3164 4236 5339
万元GDP的SO2排放(kg/万元) 9.5 9.2 8.6 7.5 7.1
数据来源:2003-2007年滨海工业区环境统计年度报表(滨海工业区环保局)
3、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污水排放总量在下降。滨海工业区的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总量近几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新开工企业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石化企业和印染企业是COD排放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企业重视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在废水中提取有效成份,进行资源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COD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将得到遏制(如表3所示)。
表3:2003-2007年滨海工业区COD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主 要 指 标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万元GDP的COD排放(kg/万元) 10.3 10.1 9.7 9.0 8.4
COD排放总量(吨) 1120 2313 3569 5021 6265
数据来源:2003-2007年滨海工业区环境统计年度报表(滨海工业区环保局)
与此同时,滨海工业区的污水排放总量已经出现下降“拐点”(如表4所示),从2006年的5012.6 万吨的水平,到2007年下降至4887.4万吨,下降了2.5%,尽管下降幅度并不大,但是,有效地遏制了过去每年上升20-50%的势头。
表4:2003-2007年滨海工业区污水排放总量变化情况
主 要 指 标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工业区污水排放总量(万吨) 1012.1 2346.8 3949.5 5012.6 4887.4
数据来源:2003-2007年滨海工业区排污统计年报(滨海污水处理中心)
(二)高度重视资源节约、资源回收和再资源化
滨海工业区管委会大力推进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打造企业层面的小循环。管委会引导区内企业积极探索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废水、废气和余热、废料等的循环回用技术。重点做了几方面工作:一是做好中水回用,从原来的10家,扩大到现在的30多家,90%以上企业均在开展并扩大中水回用。二是做好淡碱回收,有淡碱的印染企业建起了淡碱回收装置,一年就可收回投资。三是做好定型机废气整治,对工业区内所有定型机全部安装废气收集装置。四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如天马、金祥惠、华南等印染企业纷纷淘汰旧设备,添置了30多台气流缸,近期计划订购70多台,可节水70%以上。五是做好废物回用。如天明纸业、仁昌纸板年回收6万吨废纸,对纺织化纤企业的纸管、纸箱全部回收。六是加强节能管理,实施奖罚制度。采用节水型笼头和高压水枪、洗桶改用布擦、冲地改拖地等,节水成效非常明显。
(三)加强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近年来,滨海工业区的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探索先进、适用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滨海工业区印染企业具有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特征,一个印染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能迅速地在其它印染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形成共性技术,并得到完善和提高。目前,滨海工业区已形成一批可重点推广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如表5所示)。
表5:滨海工业区重点推广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技术
序号 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技术 产业领域
1 推广电机变频器节能技术、电机相控器节能技术、电网三相布控节电器节能技术,节电15-20% 全工业区企业
2 推广节能灯照明技术,推广半导体LED绿色照明技术 全工业区企业
3 推广印染过程的蒸汽冷凝水循环利用技术(节水技术) 印染企业
4 印染轻度污染水回用和热量回收技术、(节能技术) 印染企业
5 推广印染过程中淡碱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技术(减排技术) 印染企业
6 印染导热油锅炉烟道余热利用和能量回收技术(节能技术) 印染企业
7 推广印染过程含碱重污水油锅炉除尘技术 印染企业
8 印染企业中水回用综合技术 印染企业
9 印染企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技术 印染企业
10 膜分离法处理活性染料废水技术 印染企业
11 PTA高压尾气中有机物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技术 三鑫PTA企业
12 回收醋酸甲酯(MA)、降低醋酸消耗技术 三鑫PTA企业
13 PTA生产过程中的Co、Mn催化剂、CTA母固回收利用技术 三鑫PTA企业
14 PTA母液中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技术 华鑫环保科技
15 PTA残渣(液)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 华鑫环保科技
16 豆粕提取酶解多肽技术 中大生物科技
17 污水处理中心污泥回收和再资源化技术 污水处理厂
18 推广污染物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 企业和环保局
19 推广畜牧粪便集中处理、沼气化技术和沼气发电技术 农畜牧业
20 推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农村(工业区)
(四)制定循环经济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
滨海工业区管委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区的建设。2004年就启动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委托浙江大学编制《滨海工业区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并于2005年被浙江省发改委和环保局认定为浙江省首个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7年11月,委托浙江工业大学编制了《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8-2015年)》。2007年,被列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的试点单位后,工业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并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试点工作的要求,滨海工业区在《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基础上,委托浙江工业大学编制《浙江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08-2012年)》。
同时,滨海工业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如制定和出台了《滨海工业区企业排污收费管理规定》、《滨海工业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办法》、《新上企业和项目开展环境评价的规定》、《滨海工业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通知》、《滨海工业区企业节能减排考核和奖励办法》、《滨海工业区环境监测管理条例》、《滨海工业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关于成立工业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多项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对推进工业区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区起了积极的作用。
(五)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企业能耗高,节能任务重。目前,滨海工业区集聚着石化企业、热电企业、印染企业、化工企业等等,尤其是印染企业近40家,所占总能耗比重高达40.4%(如表6所示)。根据2007年企业能源消耗总量的统计,年能耗总量超过5万吨标煤的有6家,其中热电企业2007年能源消耗总量达到49.5万吨标煤,占总能源消耗量的39.6%。年能耗总量在1-5万吨标煤的有14家,占近四成,年能耗总量在5000-10000吨标煤的有14家。目前,已投产的企业有100家左
表6:2007年滨海工业区分行业能源消耗量情况
主 要 指 标 热电 印染 石化 材料 其它 总计
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煤) 49.5 50.5 15.9 4.7 4.5 125.1
所占比例(%) 39.5 40.4 12.7 3.8 3.6 100
右,年能耗总量超过2500吨标煤的有近一半,因此,滨海工业区企业的节能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滨海工业区印染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也很高。根据2007年印染企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统计,印染企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平均能耗高达近3.5吨标煤/万元,是2007年滨海工业区企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平均能耗(1.93吨标煤/万元)的1.8倍。一方面反映了节能任务重,另一方面说明节能工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2、污水排放量大,减排任务重。滨海工业区印染企业近40家,占已投产企业数的40%左右。印染企业的技术和工艺决定了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特点。据统计,2007年滨海工业区的印染企业的污水排放量为3068.1万吨,占工业区企业污水总排放量的62.8%(如表7所示),不仅给工业区的污水处理中心造成压力,也给周边的生态环
表7:2007年度滨海工业区分行业污水排放情况
主要指标 热电 印染 石化 材料 其它 总计
污水排放总量(万吨) 162.1 3068.1 812.8 510.2 334.2 4887.4
所占比例(%) 3.3 62.8 16.6 10.5 6.8 100
资源来源:2007年滨海工业区能耗年报和排污月报(2008)
境带来影响。因此,滨海工业区污水减排的重点是印染企业。2007年工业区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达6265吨,而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COD的排放总量的控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到2010年将达到工业区的峰值7425吨,随后才进入下降通道。
3、循环经济产业链不够完整。尽管近年来滨海工业区努力在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许多值得努力的领域。如大纺织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仍然不够完善,生态化和循环化的产业链的“对接”和“延伸”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如纺织原料型产业和纺织印染型产业比重过高,导致能耗高、污染大,而化纤、织造、服装、纺织机械制造等能耗低、污染小的产业比重相对低。
4、工业区的固废和废水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2007年滨海工业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总量达22.5万吨,其中热电企业产生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粉有16.9万吨,占76.1%,主要是外售生产水泥和建筑材料。目前,滨海工业区污水处理中心每年产生的污泥为3.5万吨左右,约占15.5%,还没有做到资源综合利用。经过试验,污泥的热值较高,低位发热量有2700大卡,相当于标煤的一半,可用于焚烧发电(目前正准备实施此项目)。目前,滨海工业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中水回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园区污水再生利用率都偏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31.6%,园区污水再生利用率为14.5%,主要原因是绍兴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成本低,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中水回用工作滞后等。因此,一方面要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和再资源化工作,另一方面要把工业园区的中水回用、污水再生利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