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庆阳苹果产业发展规划

庆阳苹果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0-12-09 04:28:20

❶ 我是甘肃庆阳的苹果种植户,我处现存大量红富士、秦冠苹果,急寻收购商。

你是庆阳哪的,租个气调库存起来,过年能卖好价钱,绝对划算,我是政府农口的,主管林果

❷ 庆阳苹果的品质特点

庆阳市是全国苹果最佳适宜栽培区之一,所辖县区大部分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是甘肃省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市。
所产苹果硬度较大、果面洁净、色泽鲜艳、酸甜适度,品质优良。据测定,庆阳红富士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6.5%,维生素C含量4.2mg/kg,总酸量0.21%,均高于国家鲜苹果GB1051-89标准。另据甘肃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感官、营养及卫生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温带水果》(NY/T 884-2004)标准要求,贮存5个月后,硬度为7.5kg/cm2,高于其它地区。
一是色泽艳丽。庆阳苹果着色早、易着色、色度艳、着色面大。在自然栽培条件下,庆阳主栽苹果的着色指数均较高,红富士着色指数≥80﹪,秦冠着色指数≥85﹪,元帅系着色指数≥90﹪,乔纳金着色指数≥70﹪,嘎拉着色指数≥70﹪。在市场上,消费者通过外观色泽就能辨认出庆阳苹果。
二是蜡质层厚。庆阳苹果皮层厚、果面光洁无锈、果胶含量高。据对庆阳苹果测定,红富士苹果角质层厚度达20微米,新红星苹果角质层厚度达25微米,与陕西渭北高原苹果品质相当,明显高于辽宁、山东、河南、河北诸苹果产区。这一特色的形成与西北黄土高原地域特征直接关联,是庆阳苹果有别于其它果产区的显著特征之一。
三是风味浓郁。庆阳苹果糖分高、果肉脆、香气浓、营养丰富。据测定,庆阳红富士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6.5﹪,维生素C含量为4.2毫克/公斤,总酸量为0.21﹪,这些指标均高于国家鲜苹果GB1051-89标准。
四是耐贮耐运。庆阳苹果果皮厚,果面蜡质多,果实致密,硬度大,耐贮藏。红富士苹果采收时的硬度为每平方厘米9.8公斤,贮藏5个月后硬度为每平方厘米7.5公斤,均高于其它地区所产的苹果。这一特性决定了贮藏时间长,损伤率低,品质变化小。第二年5、6月份,品质维持最好的为渭北高原和甘肃庆阳产的苹果。
五是食品安全。苹果食用安全性能是保证市场准入和消费者安全放心食用的首要条件。庆阳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优越,生产出的苹果无污染,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离子均低于国家苹果标准规定的限制指标,食用安全。

❸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以苹果产业开发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苹果是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之一。庆阳地处世界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是国家区划的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域。加快苹果产业开发,是市委、市政府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周边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我市的生产实践证明,苹果产业经济效益良好,市场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是我市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我们要以战略的眼光审视庆阳苹果产业发展,认真学习先进经验,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庆阳苹果产业加快发展。

产业开发既要找准方向,又要锲而不舍。庆阳苹果产业与陕西省咸阳、延安和我省平凉等市都起步于80年代初,20多年后,其他市州苹果产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精品高效和内涵发展,形成了众多名符其实的基地县,而我市苹果产业虽有发展,但规模不大、管理不善、效益不高,全市总面积甚至不及陕西一个基地县。差距如此之大,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信心不足、决心不大、坚持不够,缺乏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今后,庆阳苹果产业开发要有一个大发展,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规模扩张。没有规模就无所谓产业。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采取现场观摩、算帐对比、典型示范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自觉投入结构调整,加快苹果产业扩张速度,坚定不移地在短期内把基地规模做大。二是坚持集中连片。要规划建设规模片带,发展千亩村、万亩乡,实现连片栽植,展示规模效应,促进群防群管。要采取租赁、入股等形式,积极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三是坚持抓点带面。市、县、乡都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示范园,瞄准国际一流目标,整合资源要素,突出科技含量,开展试验示范,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果业生产。

质量是产业竞争的生命,质量管理是产业开发成败的关键环节。要着力研究加强苹果产业管理和果园管理两个方面的工作。产业管理要建立健全7种长效机制。一是布局规划机制。规划是产业开发的大纲和蓝图。市、县都要制定苹果产业布局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做到长远有目标,近期有任务,形成上下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并按规划组织实施,坚决防止随意变更。二是品种优化机制。在主打红富士、澳洲青苹的同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积极引进筛选适合本地生态条件的新品种,形成早中晚熟品种、鲜食果与加工果合理搭配的种植结构和“栽植一代、引进一代”的动态发展格局,从品种上抢占果业发展的制高点。三是苗木繁育机制。市、县都要建立苗木繁殖中心,大力发展果树无病毒苗木,严把质量关,集中向农民提供各类果树苗,努力实现苹果生产无毒化、良种化。四是队伍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市、县果树站、果业局的职能,聘请专家教授,吸收林果专业大中专毕业生,造就一支为苹果产业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五是质量认证机制。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积极开展绿色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出口注册果园认证,提升庆阳苹果知名度。六是技术培训机制。下功夫整合培训项目,切实开展苹果栽培管理技术全覆盖培训,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果农队伍。七是财政支持机制。市、县财政每年要列支专项经费,支持苹果产业开发,保证各项发展措施落到实处。

果园管理要借鉴“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经验,加强技术组装配套与推广普及,重点研究优质苹果生产的8项关键技术,总结制定出符合庆阳实际的果园管理模式。一是树形修剪。主推疏散少层型和小冠疏层型,试验开心型。

二是栽植密度。主推稀植园,避免矮化密植弊端。三是生态配套。推广“畜、草、果、沼、窖”五配套的路子,增施有机肥。四是病虫防治。研究病虫害规律,制定周期防治表。五是定花定果。确定具体合理的密度和技术措施。六是果实套袋。确定套袋、取袋时机及相关配套措施。七是测土配方施肥。制定苹果栽植土壤肥力标准,因园制宜,按需施肥。八是新园抚育。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力争三年开花、四年挂果。只有以上这7种机制和8种规范建立了、落实了,庆阳苹果产业核心竞争力才会大幅度提高,开发水平才会迈上新的台阶。

效益是衡量产业开发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市场营销是实现生产效益的根本所在。果品营销必须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研究终端需求,吸引高端客户,着力构建五个体系,力促销售上层次。一是宣传推介体系。加大在中央及主销区媒体广告宣传力度,策划专题报道,增设庆阳苹果网页,主动参加各类果品展销活动,让更多的客商和消费者了解庆阳苹果。二是品牌包装体系。加强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提倡清洗打蜡,严格分级分等,扭转目前“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现象。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和品牌包装,实行强强联合,避免分散经营,提高果品的商品率。三是加工储运体系。认真落实中央、省上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改进技术,开发产品,建设基地,搞好产销衔接。按照订单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经营组织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张苹果加工、储藏、运销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市场开拓体系。建设专业批发市场,为果品贸易搭建服务平台。采取直销、果行代销、设立专店、进军超市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拓展销售渠道。积极争取出口资格认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自营直接出口规模。五是专业合作体系。引导建立果农协会、行业协会和果业商会等组织,把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合起来为果农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行果农协会代表果农与企业签订合同,防止压级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果农利益。

当前是我市苹果产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搞好苹果栽植是产业开发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村和农业生产中的头等大事。各级党政组织要充分认识苹果产业开发的重大战略意义,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做到资金投入到位,农民培训到位,技术扶持到位,管护责任到位,监督检查到位,切实提高苹果栽植质量。要迅速组织力量,尽快调运苗木,加快栽植进度,在全市上下掀起大抓苹果栽植、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的高潮,确保完成全年30万亩的栽植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自觉深入到产业开发第一线,研究具体问题,解决具体困难,逐项逐条抓落实,真心实意地助农增收,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❹ 苹果产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部分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也是惟一一个苹果收获面积上百万公顷、产量上千万吨的国家,产量占全球苹果产量的一半还多。但是,随着苹果种植面积和苹果产量的迅猛扩大与快速增长,苹果价格跌多升少,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在国内外消费需求增长跟不上苹果产量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苹果市场供求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苹果产销战略,把产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把苹果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就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产业发展趋势和现状

1. 栽植面积由快速扩张向平稳发展

根据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的调查研究,1982~1989年期间和1991~1996年期间,我国苹果产区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扩张,但自1996年后,环渤海湾优势产区苹果面积以每年平均5.1%的速度持续下降,而黄土高原优势产区在1997~2002年种植面积减少后,从2003年至今保持年均
4.53%的速度平稳增长,到2013年我国苹果栽植面积达到225.14万公顷,近三年苹果收获面积相对稳定,但产量却呈稳步增长态势。

2. 区域布局由分散发展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

我国苹果主产区地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环渤海湾地区,海拔高、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苹果生产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但在这些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宜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只有其中的优势产区更适合发展苹果产业。目前,从苹果区域布局来看,环渤海湾苹果产区种植面积保持动态平衡,逐步向本区域优势产区集中;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优势产区陕西、山西、甘肃发展较快。目前,全国苹果生产面积在10万公顷以上、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有陕西、甘肃、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和辽宁等7个省。我国苹果产业布局持续向劳动力丰富、病虫害少、生产成本较低的西北高海拔地区迁移扩张。

3. 产量水平由“大小年”明显变化向逐年稳步增长发展

过去,在苹果生产上,由于基础设施和栽培投入少,果园土肥水综合管理跟不上;传统栽植修剪果树,树体密闭通透性差等原因,年际间产量水平差异较大,出现“大小年”周期变化的现象。近年来,受苹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技术进步、果农对果园投入与管理增加、经济效益良好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苹果产量年际间呈持续稳步增长趋势。2013年全国苹果产量3849.07万吨,比2012年增加6.96%,约占世界苹果产量的52.3%。

4. 栽培模式由传统栽培向高效集约化发展

我国的苹果树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发展时期栽植的,主要采用以乔砧密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制度,果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果园管理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机械化作业困难。导致果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降低。

近年来,通过间伐减密、提高栽植标准等措施,推广应用了既省工、省力、优质、高效,又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宽行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2013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达2.6万公顷。果园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推动我国苹果栽培制度与国际接轨、集约使用土地,实现苹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 出口贸易竞争加剧,近年形势有所回暖

自2004年以来,我国就一直稳居全球鲜苹果出口第一大国地位,出口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在2010~2012年出口量逐年下降,到2013年苹果出口形势有所回暖,出口苹果数量为111.22万吨(同比增长1.9%),金额为11.5亿美元(同比增长7.3%),平均单价为1035.6美元/吨(同比增长5.3%)。尽管目前苹果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但我国苹果出口所面临的发展约束因素渐增,一是国内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因素,导致出口竞争力逐步减弱;二是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加上贸易保护加剧国际市场竞争,使我国出口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三是质量标准与海关检验检疫也是约束我国鲜苹果扩展发达国家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苹果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国外苹果的产业化处于较高的水平,如日本批发市场与农协、农民结成紧密的一体化联合体,形成以批发为龙头、以农协为纽带、联合众多农户的一条龙体系。而我国的苹果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产业化程度低。虽然也建立了果农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但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并未完全形成。

2. 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前些年对苹果发展宏观调控不力,果农盲目引种,加之果苗市场品种混乱,造成在非适宜区发展了不少果园,在适宜区栽培了一些不适宜品种。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品种单一,传统品种缺乏。目前,全国红富士苹果栽培面积约占苹果总面积的50%以上,新选育推广的品种也多是富士系列,而受消费者喜爱的金帅、青香蕉、黄香蕉等传统品种在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二是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长期以来,形成了“早熟较缺、中熟不足、晚熟过剩”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品种结构。三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失调。发达国家,如美国45%、日本25%的苹果用于加工,而我国鲜食苹果则占到总面积的
90%以上。

3. 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慢,果品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普遍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中老年人,科技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有限,致使果园标准化技术无法很好地推广应用、生产的果品质量参差不齐。在苹果采后加工处理上,发达国家90%的苹果经过机械化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后才投放市场,而我国目前能达到这种标准的苹果仅有5%左右,多数是直接采摘进入市场。从生产到加工,果品整体质量不高,这也是我国苹果难以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果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是农药使用大国,年使用量80万~100万吨,属世界首位。目前,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农药应用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依赖化学农药,且由于农药的不科学(剂量、时间、次数)使用,导致农药残留量超标。还有些果农安全意识淡薄,随意加大农药使用量和采前用药不注意安全间隔期等,导致人畜中毒问题的发生。化肥仍是目前果园使用肥料的主流,农家肥、沼肥、生物肥比重相对较少。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等问题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这些都给果品质量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也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重大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发展对策

1. 调整结构,发展优质果品

根据近几年国内外苹果产业发展和市场形势来看,我国苹果栽培面积不宜再扩大,而应保持基本稳定。苹果产业发展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发展优质水果上来。一是在区域布局上,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尽量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优化品种结构,在调减富士系列的同时,适当增加金帅、嘎拉等优良品种种植比例,把早、中、晚熟苹果种植比例调整到2∶2∶6的较合理范围内。三是适当发展加工品种,如有计划地种植高酸度苹果或通过高枝换头等方式将部分苹果改造成专用酸苹果,逐步建设果汁加工专用苹果种植基地。

2. 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

一是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借鉴国内外有关果品协会、合作社建设的经验,将分散的千家万户果农组织起来,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以利于形成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苹果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二是发展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与生产者的土地优势、果园优势结合起来,扩大规模化生产经营,解决分散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提高苹果产业现代化水平,按照不同苹果品种特点,分别做好清洗、分级、打蜡、包装等工作,提高果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现代化电子报价、电子信息发布、电子统一结算和检测检疫系统等功能的果品批发市场。

3. 正确处理果品质量安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优质、安全是当今世界果品生产和消费的总趋势,针对我国苹果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与国际不能接轨等问题,应大力抓好果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标准化生产,全面实现苹果质量安全达标。坚持以标准控制质量、以标准规范生产、以标准引导果农,加快果业标准化步伐,尽快形成适应现代果业发展的果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果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启动果品例行检测项目,确定强制检测的农药残留种类限量,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对果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建立并严格执行果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三是全面推行果品基地认证,积极发展有机果品。

4. 不断提高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首先要认识到提高苹果出口竞争力必须在果品质量上下工夫。先进技术是生产高档优质苹果的保证,因此,应重视各个环节的技术操作和先进技术的运用。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果农的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苹果的质量安全。果农在苹果种植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苹果生产标准进行各项操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从而保证苹果生产品质。其次要建立健全苹果出口检验检疫标准体系,对出口苹果生产、价格、储运和销售进行全程控制,不断优化苹果品质,从而提高我国苹果国际竞争力。最后要在巩固东南亚和俄罗斯等传统低端苹果销售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欧盟、北美等高端苹果销售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苹果出口市场。

❺ 2020年产业规划该如何做

产业规划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除了产业发展选择和细分行业定位,还要关注对市场形势、产品需求、资金平衡等方面的研究分析。

产业规划之前,必须根据产业资源状况,对可能的企业或项目进行面对面交谈,了解其发展规划、落地要求,从而分析产业主题的可行性。

确定核心产业与重点产业的方法:

(1)洞悉园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了解区域产业基础和拥有的产业资源,划出可以重点发展的全部产业范围,即园区意向产业。

(2)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看哪些产业属于国家重点鼓励的,哪些产业属于国家明确限制的,对划出的园区意向产业范围进行缩小集中。

(3)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势与行业市场发展情况,掌握意向产业是否存在市场潜力和市场风险,同时分析技术发展趋势,看意向产业的技术是否存在替代转型的风险。

(4)根据各方面的研究分析情况,聚焦某个或某几个产业,将其作为园区的重点产业,并将其中最具发展潜力且最适合自己园区的产业定为核心产业。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❻ 甘肃哪里的苹果好营养价值呢甘肃庆阳的苹果好不好求详细描述

庆阳市,正宁县的苹果硬度高,比较脆,利于运输和长期保存,由于温差大甜度高,冰糖心。特别是正宁县三嘉乡的口感特别好。

❼ 庆阳苹果的产地环境

庆阳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于苹果等果树生产,群众素有在庄前屋后栽植果树的习惯。

❽ 东南亚成为甘肃省庆阳市苹果出口创汇的主要市场原因

东南亚成为甘肃省庆阳市苹果出口创汇的主要市场原因,你说这种苹果市场的一个原因吧,不过我这边也不太了解这个是什么样的原因,因为苹果市场这么大,所以帮我们解答不了,希望你谅解。

❾ 花牛苹果能在甘肃庆阳地区栽培吗

花牛苹果不能在甘肃庆阳地区栽培。

因为花牛苹果之所以肉质细,致密,松脆,汁液多是因为其所在地甘肃省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南北气候条件兼而有之,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天水的年均温、年降雨、1月中旬均温、年极端最低温、夏季均温、<35℃天数、夏季平均最低气温等7项生态指标均达到最适宜区标准。这些条件都是甘肃庆阳地区所不具备的重要条件。

花牛苹果

花牛苹果,甘肃省天水市特产。系指产于该市大部分地区的元帅系优良品种苹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品肉质细,致密,松脆,汁液多,风味独特,香气浓郁,口感好,品质上。被许多中外专家和营销商认可为与美国蛇果、日本富士齐名的世界三大著名苹果品牌。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第一个获得正式商标的苹果品牌。2016年10月20日,国家工商总局认定“花牛苹果”为“中国驰名商标”

产地环境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南北气候条件兼而有之,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天水“花牛”苹果栽培区的年平均气温8.5℃-10.8℃,年极端最低温<-17.4℃,一月份平均气温-2.4℃,6-8月份平均气温18.4-23℃,年降水量500-600mm,海拔高度1000-1600米,北部的陇中黄土高原山地,南部的南秦岭山地,东北部的陇山山地,构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天水地处高海拔区,山多川少,大部分果园位于山地,具备土层深厚,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1700-2300小时),雨水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的独特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果实正常生长、着色;花期、花后气温稳定,有利于果实座果;在果品成熟期昼夜温差大(8—10月份昼夜温差达10℃—15℃),非常有利于果品糖份的积累,符合国家农业部优势苹果区域布局规划和生态指标要求。是中外专家公认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1987年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新红星开发组发表的《对我国新红星苹果栽植区划和初步意见》一文中,对全中国各地进行比较,把天水列为发展新红星苹果最适宜栽植区。按照农业部《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中苹果生态适宜指标衡量,天水的年均温、年降雨、1月中旬均温、年极端最低温、夏季均温、<35℃天数、夏季平均最低气温等7项生态指标均达到最适宜区标准。

天水“花牛”苹果栽培区的年平均气温8.5℃-10.8℃,年极端最低温>-17.4℃,一月份平均气温-2.4℃,6-8月份平均气温18.4-23℃,年降水量500-600mm,海拔高度1000-1600米,这里土层深厚,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1700-2300小时),在果品成熟期昼夜温差大,8-10月份昼夜温差达10-15℃,非常有利于果品糖份的积累,是中外专家公认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1987年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新红星开发组发表的《对我国新红星苹果栽植区划和初步意见》一文中,对全国各地进行比较,把天水列为发展新红星苹果最适宜栽植区。按照农业部《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中苹果生态适宜指标衡量,天水的年均温、年降雨、1月中旬均温、年极端最低温、夏季均温、>35℃天数、夏季平均最低气温等7项生态指标均达到最适宜区标准。

阅读全文

与庆阳苹果产业发展规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