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氧化铝陶瓷的现状及趋势
一、现状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陶瓷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 WTO,建筑陶瓷工业又面临着一次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建筑陶瓷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如广东的佛山、福建的晋江、浙江的温州、河北的唐山、山东的淄博和潍坊等地。企业过分集中于少数地区,这种现状虽然具有有利的一面,但我们也决不能忽略其不利的一面。第一,这种过于集中的特点会造成严重的局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不利于我国建筑陶瓷工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二,容易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我国建筑陶瓷工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容易造成产品的局部供大于求,而过剩部分的产品要外销特别是销往较远的(如东北、西北等)地区,销售成本无疑会增加;第四,容易造成主要原材料的缺乏,这些原料长期大量外购,也会增加生产成本。
二、发展趋势
氧化铝陶瓷作为先进陶瓷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材料,伴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技术装备水平将快速提高: 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先进陶瓷材料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诸如自动控制连续烧结窑炉、大功率大容量研磨设备、高性能制粉造粒设备等净压成型设备等先进的成套设备有利地推动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也都明显改善;(2)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微晶氧化铝陶瓷制品从无到有,产业规模从小到大,产品质量从低到较高,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程;(3)产业规模将迅速扩大:微晶氧化铝陶瓷制品作为其它行业或领域的基础材料,受着其它行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限制。从氧化铝陶瓷的应用情况看,应用范围越来越宽,用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防磨工程和建筑陶瓷生产方面的用量增加将更为显著。
❷ 中国瓷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大多的情况不是很好。业内甚至有“魔咒”说法,不过也是看具体的原因。比较有名的有斯米克,目前正在调整;有鹰牌,后来退市了,但退市后的发展也不错;比较极端的是ST高陶吧,曾经两年亏损,后来摘帽了,后来资产重组又出了问题……记得《陶城报》有做过类似的报道,或者你可以搜搜。
❸ 瓷器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瓷器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实际上这两种情抄况在我袭国的历史上已经出现过,比如官窑、民窑,这两种情况与私营和官营是一模一样的,但是现在私营是没有问题的,他能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热情,解放生产力,但是官营就有问题了,作为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适合官营。古时候为什么可以那是因为在哪种体制下,国家可以不计成本的聚集劳动力来进行某一种的产品的生产,现在不行。所以瓷器这方面的手工业商品以私营效果是较好的。谢谢
❹ 中国陶瓷的背景概况~
原始时代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徵,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了不同的内容的形式。
纵观中国彩陶的技术与艺术,历时四千八年。其实它的上限年代还是个难以考据的迷,随考古发掘工八的不断进行,可能还会出现不同的新认识。就目前现有的资料而言,可以说原始陶器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
商、周时期
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当时长期定居在中原一带的夏部族,通过联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统治的奴隶制国家。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地下考古发堀实物可以印证,在商代之前而存在的夏代是一个历史史实而非传说。加之后来的商代、西周和东周(包括春秋、战国),被统治为“夏、商、周时代”,其间约二千年左右。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由原始氏族部落发展为奴隶社会,也成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其时,各种手工业渐进渐繁,开始有分工制度,制陶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诸工种中最重要的一种。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人施以简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 等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其造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才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至少于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夏代人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一带,据考古发现可断定在河南豫西与山西晋南地区。商代的统治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陶瓷工艺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区的特徵,制陶业从其他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西周在北至北京、南至广东、东抵海滨、西达陕、甘的广大地区,原始瓷器蓬勃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文字铭记,据推测可能与制造者或使用者有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
夏、商、周时代的烧窑技术也有所改进,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品质有利。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不同产品,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进入西周以后,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制,烧成温度可达1200oC。所以说,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秦、汉时期
秦赢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将以往各藩王制度废弃,分天下为郡县,但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
秦始皇于即位之初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旁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o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 “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oC1000oC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从公元 200年至581年。公元200年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现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三国”。
从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西晋灭亡之后。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着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的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在我国,众所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出现当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和材料制成,在1200oC1300oC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剥离。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而且面广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比如越窑,又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其基本分部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瓯窑,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宜兴窑等等。
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中国人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此风蔓延迅速,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室豪门的时尚。据古籍的记载,当时的茶饮方式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经研究考证,当时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一种茶具,这种造型延至隋唐以后就不再有了。
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窑,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
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东、舞蹈、宗教、蓄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之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尽管现时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都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迹象。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品质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较大差异。
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全,中原地区大批员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品质水平,这无疑是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❺ 高安陶瓷发展现状
高安建筑陶瓷业在短短1年时间里,合同引进资金达110亿元,引进陶瓷及配套企业50家,拟建生产线153条,成为全省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如此庞大的资本金冲击未来市场,必然会重整高安经济格局,促成各类要素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市场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 从去年上半年的运行趋势看,高安虽持有国内一系列知名品牌和王牌军,可以应对未来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和生存风险,但受全球经济形势低迷、油煤价格持续上涨、资源能源危机日益突出、房地产市场缩水等因素影响,生存空间萎缩,企业后续投资风险加大,发展不容乐观。 从大环境上看,国家政策性调控预期的出现已经给建筑陶瓷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政策调整使得企业前期发展的弊端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受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的影响,大部分陶企面临选择性困境。 从局部环境上看,高安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后勤服务保障。随着新明珠、新中源、英皇卫浴等国内外名企的进驻,高安在区域化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能源涨价、成本上扬、市场萎缩、产品提价难的状况下,缺乏先进管理经验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转产危险。所以,在前期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本地企业有暂时性的依托优势,但随着规模龙头外企资本金的不断注入和产品入市,这一优势会丧失殆尽,根本性的变革势在必行。 目前,高安产区已形成相当规模,产业转型升级处于绝佳时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虽面临危机和压力,但只要调控管理适当,企业积极参与,仍可保大盘不失。从已入驻基地的50家企业来看,5亿元以上项目有8个,亿元以上有17个,占产区项目的34%;省外企业25家,省内企业25家;高安以外的企业32家,本地企业18家;从资本构成上看,亿元以上项目占资本金总量的90.9%,亿元以下占9.1%。强弱并存,优劣不一,各有所长,是前期中国建筑陶瓷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微观显现,是梯队和团队创业的动机反映。 根据国内陶瓷产业布局走向,沿海高能耗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规模转移仍将持续两三年,之后进入稳定的创业期。在这次产业转移升级过程中,高安无疑是最大赢家,高安产区将成为对接广东佛山瓷海国际等国际外贸平台的重要基地之一。届时,时空的概念会在两地频繁的贸易互动中消失。高附加值产业要素的聚集,创新型交易模式的建立将为高安未来走向世界舞台插上腾飞的翅膀。如何打造两地良性互动平台,破解产业布局、环保、物流、配套建设等高端策划难题,疏通发展瓶颈,是各级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的命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只有从体制内外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高安经济才会有迅速崛起的可能。 去年7月14日,高安产区荣升为国家级产业基地,意义非比寻常。在这种局部激进式扩张和国际国内经济一度低迷的形势下,高安产区如何杀出乱局,冲出重围呢? 把握宏观经济走向,制定积极稳健的应对策略。高安产区融合了多元发展元素,体现了国内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诉求。高端研发、中低并存的产业市场正处在结构性转型的重大关口,中国制造正逐步向中国创造过渡。夸大危机和盲目乐观均不是思维定性的导向,关键是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全面客观分析,做出正确决策。为此,政府应加强宏观导向运作,企业应积极主动介入市场,摸清家底,找准战略投资方向,企业间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探求新一轮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和完善政府宏观发展计划和行业内部策划,创新创建行业协会,深度促进专家、高管、协会、媒体对话机制,强化团队意识,积极应对风险。 从市场角度看,城市一级市场角逐激烈,大型品牌企业研发能力和竞争力强,持有较大份额的市场占有度;中等品牌和小型企业相对较弱,无法和大型企业硬拼,未来只能起到填充和市场辅助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大型企业可以在维持国内市场份额的前提下,继续走高中端路线,同时关注国内市场动荡和宏观经济走势,为各级政府施政提供决策参考。 农村市场是现今及未来中小企业和本地企业关注的重点,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必将更大地刺激农村消费市场,释放出广泛的发展空间。因此,强调性价比的低附加值产品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适合农村消费者的胃口。侧重挖掘农村市场,走中低路线,避开发展暗礁,在房地产市场整体缩水和经济形势低迷的今天,这一对策无疑是生存突围的绝佳良策。尤其是本地企业,要利用地缘优势,借鉴身边典型,扩大思维视野,尽快实现原始积累型向科技创新型、依托型向自主型企业的过渡。 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寻求国际生存的更大空间。我国建筑陶瓷产品的出口80%集中在亚洲地区。要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伸品牌魅力的基础上,提高国际市场的调查分析能力和捕捉国际风云变化信息的能力,策划和构建跨国营销网点,为进军国际目标市场打好铺垫。企业内部、行业协会应介入智囊策划、法律咨询、传媒中介等服务系统,优化网络升级,完善整体运营机制,构建团队精神,创建行业文化,为后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国内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和国家外经贸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积极应对挑战,提出对策,理顺产业链发展脉络,疏通国际贸易瓶颈,打开国际贸易大门,使国内日趋饱和的扩张潜能高效释放。高安产区虽处于国际贸易仓储后端,但依托大型企业品牌带动力和广东沿海等地创建的国际贸易舞台,进军国际市场指日可待。 进行服务观念的大解放,积极引导社会自由元素的最优化整合。10多年的工业体制改革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力量崛起的主流,在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工业体制改革政策驱动下,政府直接掌控营销领域的策略几乎没有可能。这就决定了构建高效、绩优、和谐的服务市场将成为政府辅佐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❻ 唐宋元明清陶瓷的发展状况
中国陶瓷从新石器时代至南北朝,重点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如陕西西安半坡的人面、鹿、鱼纹盆;河南陕县庙底沟的花瓣纹盆;甘肃永靖马家窑的漩涡纹罐及半山、马厂类类型的几何纹罐。 它们只用红、紫、黑等简单色调描绘出精 奇瑰丽的彩陶,形成完美的统一体,至今仍令人赞美不绝。陕西秦始皇兵马俑也是优秀陶器的代表作品,以及南京出土的青瓷羊、大莲花尊等,都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烧制水平。 在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处于繁荣发展时期,唐代浙江越窑青瓷, 河北邢窑白瓷驰名于当代,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特点。花瓷与绞胎等装饰手法也在北方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唐代瓷器的品种。 而唐代三彩陶器是受汉代以来单色釉的影响,到唐代发展为黄、绿、白、蓝、紫、 黑等多种色彩,因为使用最多的为黄、绿、 白三种色彩,故称为唐三彩。在宋代是我国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地涌现了数以千计的瓷窑,有汝、官、定、钧、耀、龙泉、哥窑等以其独树一帜的特殊成就成为宋代最著名的瓷窑。它们对后世制瓷艺术有深远影响。
而元明清时期,北方一些著名瓷窑有的停烧,趋向衰落,可是江南地区制瓷业则有很大发展,工匠来自四面八方,以景德镇为中心,制瓷技术逐渐上升为全国制瓷的代表。到明代我国瓷器已达到成熟阶段。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明代以青花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宫廷和民间用瓷均为青花瓷器为主,器型轻巧玲珑,淡雅优美。在明代还出现了斗彩、五彩等,反映了明代釉上彩绘的丰富装饰品种。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础上也有很大发展, 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蓝彩及金彩也出现在五彩瓷器画面上,并创造了珐琅彩、 粉彩等一些新的装饰品种,色彩淡雅是它的特点,从而丰富了清代的瓷器装饰,使中国陶瓷走向了辉煌。
❼ 我国陶瓷业是怎样发展的
瓷器是我国发明的,复这是举世制都公认的。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万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
陶瓷业成为一个专门的工种是在商代和周代,当时已经有人专门从事陶器生产。商代的白陶是以用瓷土作为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度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的具有瓷器基本特征,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至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东汉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我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至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发展打下了基础。
❽ 陶瓷的发展和进步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陶瓷瓦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成元素,它伴随着皇家建筑而生,是我国古代建筑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陶瓷瓦在形制标准化、制作技艺及使用方法方面有很多独特性的创造。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古代低温釉陶烧制技艺的进步,二是我国古代制瓦技艺的发展。 陶瓷瓦的历史源流。据考古发掘,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和皇家寺庙建筑已开始使用陶瓷瓦,历经隋、唐、宋、元,陶瓷瓦的种类不断增加,烧制技术已臻成熟,出现了专门烧制陶瓷瓦的窑口。至明清时期,陶瓷瓦的烧制技艺达到了顶峰,陶瓷瓦件制作已经趋于标准化,陶瓷瓦的生产也初具规模化。
在类型学的分析中,主要是明代的陶瓷瓦,因为在明代,陶瓷瓦进入了它的全盛期。这一时期陶瓷瓦的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瓦的色彩、题材均有严格规定,因此对明代陶瓷瓦的分型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
关于陶瓷瓦的窑业技术。主要从陶瓷窑、陶瓷瓦的烧造流程以及陶瓷瓦的主要产地分布三方面阐述了陶瓷瓦窑艺技术的硬件基础与发展状况。据已经发掘的琉璃窑资料,以南京聚宝山明代陶瓷窑为代表,剖析了陶瓷窑的结构以及烧窑方式。在陶瓷瓦的烧造流程这一部分中,详细介绍了陶瓷瓦的制胎、配釉、烧成各个流程。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考古实物资料,梳理了明代及以前的陶瓷瓦的主要产地分布。
建筑礼制。陶瓷瓦至少在明清时期已形成系统的建筑礼制。这一部分主要从陶瓷瓦的使用范围、陶瓷瓦的色彩等级、陶瓷瓦的构件规制等三方面阐述了这一礼制的具体内涵。陶瓷瓦的使用和封建等级制度是紧密相连的,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封建王朝的建筑礼制体系。
❾ 战国、秦汉时期陶瓷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战国、秦汉这一时期,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浙江、陕西、四川等地均发现密度高、规模大的战国和汉代窑址,在浙江绍兴甚至发现在同一地点上互相叠压了5座战国时期的窑址,说明陶瓷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