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的变化的数据

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的变化的数据

发布时间:2020-12-07 22:59:43

Ⅰ 日本产业转移在60年代至90年代是什么产业类型

1.日本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政府通过《外资法》、《外汇法》、政府资金、租税特别措施等产业政策的实施,成功地将吸引的海外投资及国内的私人资本引向大型工业设备领域。凭借积极的设备投资,日本经济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化为以高附加值生产领域为核心的结构形式。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之快,无论是从整个产业还是从制造业,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系数都远远高于欧美主要国家,说明其结构变化剧烈。

2.日本制造业产业国际转移的演进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钢铁、电力、机械和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向巨型化、大容量化发展,增强日本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日本独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日益增多,在民用消费品领域(特别是高档家用电器等)尤为明显。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在生产技术上达到了世界水平。1965年以后,日本的对外贸易继续大幅度增长,在对外贸易方面已基本上可保持顺差局面,并呈稳定增长趋势。外贸顺差的结果导致了日本资本输出的迅猛增长。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日本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范围遍及轻纺、化学工业等,由于日本资源匮乏,缺乏重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品,所以,对采矿业的投资比重最大。日本向矿产资源丰富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资金,再将生产出的矿产品返出口到日本国内,扶助重工业的发展。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开始快速增长。
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尼克松冲击”、石油危机、总需求增长的减速使日本国内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条件逐渐丧失。日本重工业遭严重打击,耗能型的重工业向节能型改进,同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上升。二是由于贸易摩擦,如北美和欧洲汽车市场的案例,而将生产转移到海外。三是由于日元汇率走高而将生产向海外转移,特别是电气和电子产品的生产商,为寻求高质量、低成本的劳动力纷纷将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和中国。四是为了开拓需求增长潜力大的市场(如中国)而将生产设施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一时期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流向北美和欧洲。

4.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人口高龄化社会问题加深,劳动力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消费品市场增长乏力,日元升值且在国际汇率市场上币值极不稳定。上述种种因素导致老的组装加工业在日本渐失生存与发展的比较优势。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组装加工业开始加快向海外转移步伐,转移的方向是欧美和东亚。

5.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直接投资的重心已转移至东亚和中国。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日本对欧美投资不断减少,对东亚投资却逐年上升。自1993年开始直接投资表现为“清一色亚洲格局”。日本对亚洲的投资虽然在整体规模上不如其在美、欧的投资,但始终保持比较平稳的上升态势。这是因为日本在美、欧的投资存量很高。日本对亚洲海外投资的案例数在整体上高于日本对美、欧的投资案例数。这就表明,由于近年来东亚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东亚各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得亚洲吸引日资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对亚洲投资的案例数与日本对欧洲海外投资案例数的变化趋势成显著的反向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日本一改以往利用丰富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活动,开始转向偏重于注重亚洲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转化。此外,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海外投资,在产品特色化分工、工序间分工方面获得了实质性发展,并有将部分产品设计、研发中心转移到东亚、中国的趋势,而非欧洲、北美。

Ⅱ 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地位如何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地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1956年-1973年,日本进入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1956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6倍,对外贸易从1965年开始出现顺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长3.5倍。

这18年时间(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

(2)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的变化的数据扩展阅读

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日本经济崛起的一个最根本原因是调整生产关系,变革落后封建因素之束缚,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改革是日本经济兴旺发达的基础和前提,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铲除封建残余势力,这无疑将会为本国经济发展打造一片蔚蓝的天空,打通迅速前进的道路。正是有效的措施才使生产力越提高,经济跃居大国之首,这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根源。

2、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对军国主义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军国主义浓厚,正是这股势力的膨胀,最终酿成了亚洲文明遭到践踏。日本人民痛定思痛,大肆消除法西斯主义,虽然难动摇其根,残余犹在,但民主势力已占上风,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军国主义的抬头。

3、日本重视科技教育事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根据本国国情,日本政府把目光转向了科技教育,依靠科技来促进经济的伟大复兴,建立高科技高资本高附加值的新兴企业。通过一系列教育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使生产率大大提高。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只有科技才能兴国,只有科技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日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正是这样做的。

4、明治维新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二战后经济的再次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向帝国主义过程中,日本国家政权还与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这一切使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最大的债务国家变成债权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

5、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推动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属国,但由于美苏争霸需要,美国积极地调整战略,扶植日本经济,保留了日本的经济基础,使之不但未遭破坏,反而坐收渔利。此外朝鲜和越南的军事订货在更大程度上刺激其经济发展。

Ⅲ 日本发展历史

日本战后分为三个时期:战后初期、后昭和时代、平成时代。

1、战后初期

日本投降后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实君立宪制为虚君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日本投降诏书发出的同时,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铃木贯太郎内阁总辞,授意与皇族东久迩宫稔彦王组阁。东久弥宫内阁,是日本历史上唯一的皇族内阁。

当时,东久迩宫内阁中,有前首相近卫文麿任国务大臣、重光葵任外务大臣。后来重光葵因故辞职,由前奉天总领事,元老牧野伸显的女婿吉田茂继任。此时,盟军送来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麦克阿瑟,盟军总司令部要求罢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论的内务大臣山崎巖,东久弥宫内阁于是总辞。成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内阁,寿命五十四日。东久弥宫内阁倒台后,昭和天皇任命亲美英派的币原喜重郎组阁,1945年10月9日,币原内阁成立。币原令人熟悉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币原外交。

民主政体改革战后的政党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党(总裁鸠山一郎)、日本社会党(片山哲书记长)、日本进步党(总裁町田忠治)、日本协同党(委员长山本实彦)、日本共产党(书记长德田球一)也恢复活动。翌年一月,盟军总部公布公职追放令,所谓公职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战犯出任公职。

2、后昭和时代

日本经济的崛起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政党政治的勃兴鸠山一郎在促成日苏建交后退下来,由石桥湛山继任,然而石桥组阁不久,身体出现重大问题,又不得不辞职,最后由曾被指为战犯的外务大臣岸信介继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条约,为此,革新与保守两大势力进行最终对决,爆发日本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安保斗争”。

其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自然生效后,岸信介退任,由池田勇人继任。池田勇人提出“宽容与忍耐”口号。池田连续三次组阁,甚至与同属吉田茂门下的佐藤荣作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竞争,最后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辞职。佐藤荣作继任。佐藤组阁后,把冲渑县回归日本。

经济放缓与国际地位的提高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年、1977年和1978年度各为4.0%、4.4%和5.3%,与高速增长时期比,还不及1965年经济危机时5.7%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

中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动不大,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国家,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稳定增长时期。

在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在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从1983年贸易黑字超过西德、资本输出超过英国以来,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贸易黑字大国、经常收支黑字大国和资本输出大国。

另外,从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国,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债权大国,而美国则开始沦为世界最大的海外债务大国。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而且还开始被称为“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这样,日本经济就达到了战后的顶点。

3、平成时代

昭和天皇于1989年1月7日驾崩,子明仁继位,驾崩次日(1月8日)起改元平成,称为平成时代。198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1986年底海外净资产一千八百零四亿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资产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亿美元,估计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万亿美元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应国,东京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正在扩大。

(3)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的变化的数据扩展阅读:

日本历史是指日本从日本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政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Ⅳ 明治时期日本三大产业结构比重

第一产业重 第二产业轻

Ⅳ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有什么启示

(1)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
(2)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大力专发展战略性属新兴产业;
(4)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稳步推进的基础上;
(5)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产业发展绝对不能走产业空心化道路。

Ⅵ 日本经济泡沫后的产业结构是什么

日本经济泡沫后的产业结构制造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商业、房地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最高,合计占全部增加值的45.9%。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压力,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至 6%.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
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跌幅达40%以上,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紧跟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货币政策突然收缩,中央银行刻意挑破泡沫,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 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
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Ⅶ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85—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继日本三

(1)产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2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的政策;侨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邻港澳、近东南亚。(答出其中任意三点,给3分。)
(2)占领中国市场;避开关税壁垒;土地及劳动力价格低;经济发达,制造业基础好;社会协作条件好。(答出其中任意四点,给4分)
(3)劳动力价格上涨;房租、地价上升;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答出其中任意三点,给3分)

Ⅷ 日本的产业结构

日本工业概述
自然资源:由于日本为岛国,资源极度贫乏,是世界上进口资源,对外依赖程度最大的国家。 分布特点:临海分布。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主要有京滨(东京---横滨),名古屋(名古屋为中心),阪神(大阪--神户),濑户内(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业中心。 其工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 1、工业发展 日本工业在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战后,日本先后从美国等工业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确立了本国的技术体系,工业迅速发展。 2、日本工业和石油危机 正当日本工业顺利发展时,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上升,对以进口原料进行生产的日本工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积极开发省燃料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终于度过了石油危机的难关。 3、制造业的海外生产 日本工业产品性能优良,在海外市场十分畅销。进入80年代,随着日本工业产品大量销往国外,日本的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和各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减少贸易顺差,日本企业开始进军欧美市场,在当地成立公司,当地采购、当地生产。1985年以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相对下降,出口厂家纷纷将工厂迁往人工费低廉的亚洲各国,降低生产成本,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大幅增加。但是,随着工厂逐步向海外转移,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即所谓的“产业空洞化”。 4、发达的工业 目前,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之一。日本的重工业包括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包括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制窑业、纸和纸浆及其他工业。1997年机械工业占工业总生产的44.7%,金属占12.4%,食品占10.9%,化学占10.3%,纺织占2.8%,其他占18.9%。
编辑本段日本的工业地带和工厂
一、工业地带 日本有京滨、东京、阪神三大工业地带。以前日本的大工业地带还包括北九州工业地带,称为四大工业地带,但是目前上述三大工业地带已远远超过了北九州工业地带的规模。 京滨工业地带机械工业发达,出版、印刷业繁荣,川崎和横滨有很多石油精炼所。 中京工业地带主要以机械工业为主,特别是汽车工业发达。陶瓷等制窑业也主要集中在该地带。 阪神工业地带金属工业发达,纺织工业比率较高。 1997年日本工业生产额3,265,157亿日元,其中三大工业地带的生产额达1,275,961亿日元。在1997年全国工业生产中,京滨工业地带的生产占14.0%,中京占13.9%,阪神占11.3%。 日本的工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地带,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工厂过密、大气污染、工厂用地和工业用水不足、交通堵塞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新工厂开始向工业地带周边、大工业地带的间隙以及内陆地区转移,形成了一些新工业地带。 除三大工业地带和北九州工业地带以外,日本还有其他一些工业区,主要包括关东内陆工业区、京叶工业区、鹿岛临海工业区、东海工业区、北陆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等。 二、大工厂和中小工厂 1997年日本共有工厂61.3万家,其中人数在300人以上的大工厂仅占0.6%,剩下的99.4%均为中小工厂。日本的制造业主要靠中小企业支撑。 日本工厂的分布特色是在大工厂的周围,成立了很多中小工厂,主要向大工厂提供零部件,形成了许多工业区。 日本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较高,能够生产出优质零部件和产品,其中还有许多中小企业独立进行技术开发。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小,生产量少,加之许多中小企业靠接受大工厂的订货进行生产,受大工厂经营情况的影响较大,经营不够稳定,如果大工厂景气下滑,就会要求中小工厂降低产品价格,加之海外产品价格便宜,日本的许多大企业纷纷购买国外产品,一些大企业将工厂转移到人工费较低的亚洲国家,直接进行零部件生产,日本中小企业的处境变得艰难。近年日本经济持续不振,中小企业破产增多。
编辑本段日本的重工业
一、金属工业 金属工业的中心为钢铁,是建筑、汽车、船舶、电气机械不可缺少的材料。1997年日本粗钢消费量8,600万吨,人均685公斤。1998年日本粗钢生产量9,355万吨,继中国、美国之后列世界第3位,在特种钢等高附加值钢铁产品方面,日本的技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80年代以后由于日元升值,日本钢铁原料进口增加。1998年日本进口铁矿石12,078万吨,其中澳大利亚占52.7%,巴西占21.3%,印度占13.2%,南非占3.8%;进口原料煤6,063万吨,其中澳大利亚占50.4%,加拿大占24.5%,美国占7.2%,印度尼西亚占5.9%。 截止1999年7月,日本主要钢铁企业有新日本制铁、日本钢管、川崎制铁、住友金属工业、日新制铁、神户制钢所、北海制铁等。 除钢铁外,日本还使用大量铜、锌等金属进行工业生产。 二、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是日本工业的中心。1997年日本有13.5万家机械工厂,从业人员398万。日本机械技术水平高,汽车等运输机械、电视等电器电子机械、照相机和手表等精密仪器、计算机等一般机械闻名于世。近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性能优良的高科技产品和有利于环保的产品不断增加。 日本的机械产品大量出口,1998年日本机械出口总额372,678亿日元,进口111,953亿日元。 1、汽车 1970年起日本汽车产业取代了钢铁产业,成为日本的第一大产业,对日本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首次超过了1,000万辆。1990年达到1,349万辆,创历史最高,此后呈下降趋势。1996年,日本汽车制造领域就业人员达78万人,汽车生产额达41万亿日元,占整个机械生产的29%。1998年日本汽车生产1,005万辆,占世界汽车生产量的19.3%。在1998年日本汽车对外出口中,对美汽车出口比例为29.0%、德国为7.0%、澳大利亚为6.8%、英国为4.2%。由于日本汽车对外出口增长,贸易顺差扩大,各国纷纷要求日本减少汽车出口,日本在海外生产汽车增加。1998年日本在海外生产汽车586.7万辆,其中在中国生产50.2万辆。截至1999年3月,日本的汽车工厂主要分布在爱知、静冈、神奈川、北海道、群马。 为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防止大气污染,日本正在加紧研制电动汽车,但电动汽车完全普及尚很遥远。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力、内燃两用汽车,在市内行驶用电动,在郊区行驶用内燃机,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减一半,氮氧化合物排放可减少到1/10,这种两用汽车从1997年末开始销售,目前已普及10,000辆以上。 2、造船业 战后,日本造船业迅速发展,1956年至今日本造船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70年代日本造船业曾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产量下降,90年代得以恢复。日本造船技术发达,能够生产各种规格和要求的船舶。1998年日本新接造船订单1,098.0万吨,比上年下降438万吨,占世界造船量的41.6%。 3、机床 机床显示着一个国家的加工技术水平和工业发达程度。日本的机床大部分采用数控装置(nc),技术优良。1998年日本机床生产额90.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00万美元,但仍超过德国和美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出口额60.7亿美元。 4、家用电器 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在日本的家庭中十分普及。日本的家用电器质量好,在海外很受欢迎。特别是电视和摄像机等的72%对外出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日本不断开发新家电产品。 5、半导体 半导体技术在机械和家电产品等所有领域几乎均被广泛运用。日本半导体技术发达,特别是集成电路(ic)的研究和开发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日本ic的特点是小、轻、优质。其开发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ic)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机械,而且大量用于超小型计算机、计算器、游戏机等日常用品。1998年日本半导体生产额43,507亿日元。 6、计算机 日本的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所、大学、公司、银行等各个领域,其用途包括信息分析和管理、事务处理、通信等方方面面。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日本的计算机逐渐小型化,性能进一步提高,家用笔记本电脑十分普及,日本的家庭电脑普及率极高。1998年日本计算机生产量990万台,其中个人电脑964万台,占97.4%;计算机生产额31,295亿日元,其中个人电脑生产额20,934亿日元,占66.9%。日本的计算机大量出口,主要出口对象为美国、德国、荷兰、新加坡等,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台湾、新加坡等。1998年日本计算机出口总额35,030亿日元,其中对华出口808亿日元,占2.3%;进口总额20,753亿日元,其中自华进口1,370亿日元,占6.6%。 7、产业机器人 产业机器人是尖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组合。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发达,是世界上使用产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大小工厂均有使用。日本生产的产业机器人主要用于焊接、涂装、加工、组装、检查等领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998年末,日本使用的产业机器人达41.2万台。1998年日本生产的产业机器人6.1万台,金额4,654亿日元。 三、化学工业 日本化学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等原料进行生产。日本生产的化工产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肥料、硫酸、药品、涂料、化妆品、胶卷等。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水平要求高,因此科研在化学工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化学工业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化学工业的进步对汽车、信息和生物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7年日本化学工业的就业人员达42万人,生产额达34万亿日元,其规模超过了钢铁业。 石油化学工业是日本化学工业的重点,化学工业生产的一半是由石油化学工业创造的。日本的石化产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胶、化学纤维等。日本的石化工业实行集约化生产,对石油等原料进行多次提炼、综合利用、进行一条龙生产。截至1998年末,日本的石化联合企业主要有:日本石油化学、三菱化学、出光石油化学、三井化学、旭化成工业、住友化学工业、丸善石油化学、东燃化学等。最近随着国际石化产业竞争的加剧,为加强竞争力,日本石化工业不断进行合并和合作,日本石油和三菱石油已合并成新的日石三菱公司。 1998年世界塑料产量为14,431万吨,日本占9.6%。 硫酸主要用来制造肥料,1997年日本生产硫酸683万吨。 1996年化肥年度(当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的氮肥生产量为88万吨,磷肥28万吨,钾肥807万吨。
编辑本段日本的轻工业
一、纺织工业 纺织产业是战后日本的主要产业,对日本经济的振兴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日本工业中心向重化学工业转移,加之海外纺织产品价格低廉,日本的纺织产品销售不振,纺织工业的地位下降。在1997年工业产品生产中,纺织产品的比重仅为2.8%,纺织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2.0%。 1998年日本的线产量118.4万吨,其中棉线、毛线等天然纤维产量22.2万吨,占18.8%,化学纤维产量96.1万吨,占81.2%。 1998年日本织物产量323,200万立方米。 1998年日本棉花进口33.5万吨,主要进口地为美国、澳大利亚。 二、食品工业 1997年日本食品产业就业人员128万,生产额35.4万亿日元。在1997年食品生产额中,面包、糕点等占12.1%,水产食品占11.6%,香烟占7.0%,啤酒占6.8%,乳制品占6.5%,汽水类饮料占6.4%,肉制品占5.7%,调料占5.2%,其他占38.7%。 最近,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含热量和盐份少的健康食品盛行。 三、窑业 日本的窑业主要生产水泥、玻璃、陶瓷等。日本的水泥和玻璃主要由大型企业进行生产。1998年日本水泥产量8,133万吨,出口761万吨,截至99年4月1日,日本的水泥企业有19家,工厂44个,主要集中在关东和九州一带。1998年日本平板玻璃产量2,603万箱,出口55万箱,玻璃制品产量293万箱。1998年日本陶瓷销售额4,330亿日元,生产者主要为中小企业,其中爱知和岐阜2县的生产占50%以上。 四、造纸和纸浆业 日本纸张消费仅次于美国。1998年日本纸生产量2,989万吨,其中纸张占60%,板纸占40%;纸浆生产1,092万吨,其中99%用于造纸。1998年纸浆原料消费量3,612万立方米,其中木屑占96.6%,原木占3.4%。用于造纸的原料2,976万吨,其中废纸占54.5%,纸浆占45.4%。最近,由于复印机和电脑普及,纸张消费增加。为保护森林,节省能源,日本大力推行纸张再利用,废纸的回收率和废纸占造纸原料的比率均超过了50%。 五、其他轻工业 除上述工业外,轻工业还包括木材和木制品工业、家具制造业、出版印刷业、皮革产品制造业和玩具工业等。其中,出版印刷业的生产额已超过了制窑业和纸及纸浆业的生产额。
编辑本段日本的电力、核能和工业用水
战后,日本的发电主要以水力发电为主。60年代随着中东石油开发,日本火力发电大幅增长。70年代发生2次石油危机,日本开始研制核能发电,日本核能发电大幅增长。日本同时还在研究利用地热、燃料电池、太阳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但是由于费用高、发电量小,进展不大。 1998年日本发电量1.05万亿千瓦,其中水力发电占9.8%,火力发电占58.1%,核能发电占31.8%。 1998年12月末,日本共有原子炉52座,发电设备容量4,508万千瓦,核能发电顺利发展。日本核能技术在世界上评价较好,但是茨城县东海村发生的核原料泄漏事件使人们对核能发电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水是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资源。特别是冷却水占工业用水的77%左右。化学、钢铁、纸和纸浆业用水消耗巨大。日本的工业用水61%为回收再利用水,目的是为了节省水资源。近年由于气候时有异常,夏季雨水不足,工业用水下降,解决夏季用水不足问题已成为一大课题。

Ⅸ 日本在二战后是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问题。

二战来后,日本源实行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经济发展路线,在太平洋沿岸建设了京滨(东京、横滨、千叶)、中京(名古屋)、阪神(大阪、神户)等多个临海工业地带。以这些地区为中心,日本不仅建设了大批钢铁、炼油、石油化工、造船、发电等工厂,而且兴建了为它们服务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从而导致各种公害的发生源头集中到了这些特定的地区。

加之,日本由于国土面积狭小,人口集中,人口密度2874人/平方公里,为西欧的二、三倍,美国的20倍,俄罗斯的26倍,使得公害对于居民身心健康的损害也以空前严重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日本,公害的受害者除了城市居民,更多的是农民、渔民等低收入阶层,因此,公害问题又与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密切相关而变得更为引人注目。

Ⅹ 简要分析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最近日本将产业结构转向动漫业,这个原因是因为以前那个经济结构不合理,不适应日本现状. 调整后 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相关的一些产业领域的发展.

与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的变化的数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