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全文
只有找到这个:://ke..com/link?url=--_T_--9ePDCydB-,打开就能看到。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我的回答。
② 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规划
交通网络
京津石三条高速路线连接,周边区县公路与高速路都有对接口内。相邻城市形成容1小时到2小时的交通圈。
资源充分发挥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的生态优势和滨海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环境
建立健全京津冀联防联控协作机制,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
产业
向周边转移北京部分产业,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
人口
周边城市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向周边城市分散500万人口。
受益区域
燕郊区域、廊坊区域、保定区域
③ 京津冀三年计划是什么
北京市发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2020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要高质量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任务,初步形成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的起步之年。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2020年行动计划将聚焦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两翼”建设、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对接协作、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改革等8个领域,扎实有序推动各项工作任务。
“北京市坚持瘦身健体,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制定实施了全国首个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制定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7月26日,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人民日报主办的2018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表示。
根据2018-2020年行动计划,北京市要坚持疏控并举、政府与市场两手用力,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持续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将加快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退出步伐,到2020年再退出1000家左右一般制造业企业,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基本完成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
舍得放弃、舍得转移,才能为可持续发展腾出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介绍,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全市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95万件,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465家,动物园、天意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完成撤并升级和外迁。
根据2018-2020年行动计划,北京市要全方位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开局起步,高水平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共进、两翼齐飞的生动格局。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将紧密对接雄安新区各项规划,全面落实与河北省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把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坚持雄安新区需要什么我们就坚决支持什么。京冀两省市研究制定“交钥匙”项目实施暂行办法,以“交钥匙”的方式支持雄安新区高水平建设3所学校和1所综合医院,让雄安人民享受到北京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抓好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京雄城际等建设。
建成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及配套设施,有序推进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建设。推动城市副中心由行政办公区建设为主向城市功能建设为主转变,全面增强城市副中心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
根据2018-2020年行动计划,北京市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生态环境联合治理和协同保护力度,全力打造京津冀区域绿色生态屏障,携手构建山川秀美的京津冀。
此外,北京市将实施新一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协调推进北运河、潮白河等跨界河流水环境治理和生态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京津冀区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构建“廊道+斑块”的生态格局。
“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首都地区环线高速、京秦高速全线贯通,北京市域内3条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消除。”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1小时交通圈”让空间上的“一体化”变成了时间上的“同城化”。
根据2018-2020年行动计划,北京市以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为目标,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络化交通格局。
北京市将建成京张高铁、京沈客专等国家干线铁路,加快建设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城际铁路,建成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飞行区、场内市政交通工程以及新机场外围“五纵两横”综合交通网络。积极推进承平高速、国道109新线等高速公路建设,完善便捷畅通的公路交通网。
根据2018-2020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将坚持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相统一,更加注重强化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全区域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形成产业链有机衔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加快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首钢京唐二期、金隅曹妃甸示范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实现竣工投产。积极支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完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共建共管机制,加速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集聚。推进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起步区建设,基本建成口岸物流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加快推进京津合作示范区、北京·滦南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
根据2018-2020年行动计划,北京将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外溢能力;健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引领创新链、产业链、资源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为增强区域竞争力注入新动能。
北京将打造“三城一区”北京创新发展高地,加快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宝坻中关村科技城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根据2018-2020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将坚持优质公共资源输入与带动当地公共服务提升并举,加强规划和政策统筹衔接,合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除了交通的日益便利、产业的协同发展,北京还有序输出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等。2017年8月,北京世纪坛医院、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口腔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分别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保定市第二医院、保定市儿童医院、保定市传染病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推动在北京和石家庄之间形成具有一定医疗辐射能力的区域中心。
此外,北京市还将深化京津冀高校联盟建设,持续推进与河北保定等地区开展的重点医疗卫生合作项目。深化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京西南生态旅游带建设。全面抓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完成国家速滑馆等新建场馆建设,满足2020年测试赛和冬奥会、冬残奥会需求。
④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改革蓝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细化清单和路径设计后,还得三地踏石留痕的执行力,并重视改革驱动的作用,用改革为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势能动能。
有了规划纲要,意味着京津冀地区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会被纳入到体系化、全局性设计中。这有利于在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生态结构,建立一体化市场,将首都“健体”做减法和区域联动算加法结合。京津冀区域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北京有“大城市病”,津冀则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而协同发展、协调迈进,则是化解的不二良方。至于怎么协调,有了极具针对性的细化清单和路径设计后,还得三地的主动作为、踏石留痕的执行力,并重视改革驱动的作用。
这种改革,是囊括多方面的,它旨在形成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多向反哺。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政策松绑及由此带来的巨量资金流均不成问题。前不久,北京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天津自贸区已经挂牌,河北优势产能也正在“走出去”。而据财政部此前估算,三地协同发展仅在未来6年内,就可能撬动42万亿元的投资。京津冀成为资本青睐的热土,已成定局。
但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放眼长远,不能只是成为资本的盛宴,还得重视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它要在“新常态”语境下形成新增长极,就得在行政规划先导的环节,以改革提升并改善政府治理,通过建设法治、责任、阳光政府来避免走弯路。
一方面,三地应在协同发展框架下谋划各自发展,完善落实京津冀协议责任机制,清理和废除妨碍区域统一市场形成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切实做到平等互补、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在政府职能转变上,三地都摒弃高成本与低效率的治理模式。以环境为例,作为全国空气污染最重的区域之一,京津冀三地均面临着严峻的治理形势,所以区域联动治污当在制度、布局、技术等层面更好地破题。
协同发展,还应秉持“民众福祉改善”的导向。要保障京津冀全体公民能共享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在地区、城乡和不同人群之间实现均等化,其中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的目标尤为迫切。比如,消除人才在区域内的流动障碍,探索共享优质公用服务资源的新路径等等。
《纲要》落地,大幕开启。协同发展需要在改革助力下,形成更强大的势能与动能,唯有深化改革的铺路,才能消除落实中的诸多难题,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
2015年7月,在11日闭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的意见》。其中,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些重磅信息首次向社会披露:北京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控”与“疏”双管齐下,严控新增人口,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人口。
这将北京从单中心模式变为多中心模式,解决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的困扰,是政府和社会达成的共识。但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变化敏感而复杂。此次会议透露的信息意味着,北京真正在功能疏解方面实现历史性破局。
⑤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产业困扰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远非纸面上来的容易。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高明告诉记者:“北京市三地之间的经济、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存在诸多的问题。”
以京津为例,京、津两市虽处在一个经济区内,但行政地位、经济实力相近,缺乏珠三角区域系统行政同属一省那样的共同利害关系,也缺少长三角区域系统以上海为绝对中心来统领整个区域的内在凝聚力。
另一方面,京津在以往的产业政策上求大求全,均强调“一个不能少”,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使得产业结构趋同加剧,相互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过度竞争和封闭竞争严重,许多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不必要损失,还造成整个区域资源使用浪费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与此同时,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问题已经显现出来。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一体化要求分析,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尚未形成,同区域一体化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报告》称,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约束作用很明显,特别是在一些区域性港口、机场、跨地区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通道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统筹安排。另外,由于该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市场机制的作用还不足以对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格局重组产生根本作用,因此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应该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开始。
以港口建设为例,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京津冀各港口都在加大建设力度,同时又有新的港口出现。而每个港口规划的发展前景,通常都是向着高效益的综合性港口发展,未来港口功能将可能全面重复。这对于腹地共享、服务对象有限的京津冀都市圈港口体系的发展而言,无疑将是巨大的浪费。
报告指出,在该地区的港口建设中,要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以天津为枢纽港、其他港口各有分工的港口体系,并通过铁路、高速公路等把主要港口和以京津为核心腹地、以辽东和山东半岛为重要支撑的环渤海地区联系为一个整体,从而改变港口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与腹地联系薄弱,后方集疏系统不能合理配套的局面。
此外,科技创新优势在都市圈内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北京与天津和河北的合作则只占极少的比例,其55%左右的技术合同是面向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发达程度居全国前列,但京津冀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的通达性却并不理想。
⑥ 京津冀规划的发展重点
在《京津冀规划》中, 在现有加工制造业优势与港口优势基础上,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回、生物技答术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 河北8市定位在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
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成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⑦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制定了吗
据报道来,综观京津冀源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三地不约而同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为此,今年北京提出制定实施本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
今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按照政策精准化、措施精细化、协调机制化的要求,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统筹区域布局、优化要素配置,努力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⑧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吗
早出台了。抄
2015年03月23日,中央财袭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意味着,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