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数学建模,汽车保有量问题…好像是哪年的建模竞赛题目
各位高手,请教此题的详细解题方法和过程。如果不能给出详细过程,请写出你的大体思路!非常感谢! 原题出处:第五届苏北数学建模联赛 http://www.math.org.cn/forums/index.php?showtopic=56610 题目: 问题1、根据附表中的相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影响该地区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因素,并预测到2010年该地区私人汽车保有量有多少? 问题2、自2007年以来,CPI指数累创新高,为了稳定宏观经济,控制投资与物价的过快上涨,防止过大的资产价格泡沫和过度的投机, 政府决定自去年开始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如,加息、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等等. 据统计, 2007年政府5次升息,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分析这些措施对该地区私人汽车保有量有什么样的影响? 问题3、 假设私人汽车的年运行公里数是公交车年运行公里数的五分之一。按照汽车废气国III排放标准(欧III)(要求CO排放量每公里不超过2.3克,HC+NOX排放量每公里不超过0.56克,PM排放量每公里不超过0.05克), 如何根据该地区的汽车废气的排放情况,来调控公交车和私人汽车保有量? 附表: 1996-2008年某地区相关的统计数据 年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运营公交车辆数(辆) 公交营运总数(亿人次) 城市交通干线噪音均值(分贝) 公交车营运总里程(万公里) 道路总长(公里)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居民储蓄款余额(亿元) 汽油(93号)年均价 (元/升) 私人汽车保有量(万辆) 1996 27000 297.35 327.53 2658 6.31 68.3 15948 737 16316 583.89 1.96 3.1 1997 30619 325.00 390.51 2763 6.94 69.6 17130 789 18600 707.67 2.28 3.6 1998 33282 423.00 474.63 2801 5.73 69.7 17866 894 19886 861.88 2.32 4.2 1999 33689 467.57 569.55 2887 7.76 69.8 18961 1015 20249 941.99 2.38 4.8 2000 0 538.17 616.25 2920 8.23 69.7 19688 1198 21626 1082.6 2.73 6.7 2001 43344 832.04 686.37 3495 8.87 68.3 24465 1361 23544 1373.4 2.89 9.1 2002 46030 941.94 788.15 3495 9.57 68.2 24814 1710 24941 1756.5 2.82 13 2003 53887 1095.13 969.1 4885 9.65 68.7 36149 2100 25936 2199.5 3.08 18.9 2004 59271 1250.64 1092.6 5376 10.11 69.2 43008 2314 26596 2625.4 3.56 29 2005 64507 1437.67 1176.1 6091 15.05 69.2 51946 2500 28494 3229.4 3.98 51.1 2006 70597 1671.29 1273.7 7305 16.81 69.2 65745 2614 29628 3744.7 4.98 78.2 07.1季 20505 528.67 342.25 7867 5.24 69.3 17700 2693 7309 874.5 4.90 93.4 07.2季 19619 487.75 336.98 7962 4.54 69.2 16720 2769 7412 908.7 5.01 100.6 07.3季 19874 479.79 333.52 8074 4.32 69.1 17094 2832 7731 968.2 5.13 107.1 07.4季 19223 408.82 332.25 8188 4.5 68.6 18832 2897 7611 1041.2 5.34 113 08.1季 19703 551.97 231.79 8328 5.13 67.9 17472 2964 7726 987.91 5.21 128 这种题目想当年我学校里经常做的 建立函数模型,汽车保有量和哪几个项有较强关系。首先你复制粘贴之后下面表格乱套了,数据看的眼睛都花了,我也懒得认真看,只能提供一下思路吧。一般是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类有较强关系 从紧的货币政策,如,加息、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等等. 对该地区私人汽车保有量有抑制作用。因为首先假如购买汽车需要贷款的话,由于利息提高,还贷额增加;其次,对居民来说,同样用于购买汽车的20w现金,由于加息,存在银行里获取的利息变高了,而汽车是贬值品,此消彼长这样老百姓的购车欲望就会下降 第三个问题还是建立一个函数,废气总量=(私人车数量×私人车年公里数×0.2+公交车数量×公交车年公里数)×排放量数值(这是一个固定数值,对函数变化没有影响) 谢谢采纳!
㈡ 数学建模汽车生产计划有人会做吗
你好,答案如下所示。
正好反了,应该是先看了题
才知道会不会做
没看题怎么知道会不会呢
希望你能够详细查看。
如果你有不会的,你可以提问
我有时间就会帮你解答。
希望你好好学习。
每一天都过得充实。
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日本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怎么写目的和意义
在网上找诶
㈣ 《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怎么写
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可为汽车产业中的众多课题(例如产业损害调查、贸易保护等)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入世以后,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要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如何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是摆在生产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建立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国际竞争力比较,揭示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势所在和存在的差距,系统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指导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全面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前提界定及研究方法概述
1.前提界定
(1)研究(评价)主体的界定
本次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评价)的主体是国内生产制造汽车整车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
(2)时间跨度的界定
定量指标选用2001—2002年数据;定性指标是基于2001年后对汽车产业现状的专家评分。
(3)评价参照对象的选择
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
(4)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根据汽车产业的行业特点和本文的研究目的,结合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对汽车产业竞争力作如下界定: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内外汽车市场上以较低的生产(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
2.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通过现有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结合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初步构建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指标重要性筛选模型对初选指标进行重要性筛选,从而最终确定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第三,在搜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和单项指标评价方法(对标方法)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二、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提出了一种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即通过现有的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如波特模型、金碚的“原因一结果”模型)和评价指标,结合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初步构建起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指标重要性筛选模型对初选指标进行重要性筛选。这种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可以使指标在形成过程中较为合理,有较强的说服力。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流程见图1。
图1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流程图
1.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本文从四大方面构建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即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初步选择了由26个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1)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由6个指标构成,即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生产要素供给水平、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和购买及使用环境。
(2)显示竞争力
显示竞争力由7个指标构成,即国际市场占有率、国内市场占有率、CMS指标、RCA指标、汽车年产量、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产品质量指数。
(3)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由10个指标构成,即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水平、生产制造能力、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营销水平、成本水平、生产一致性和投资水平。
(4)产品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由3个指标构成,即产品质量水平、价格水平和产品品牌价值。
2.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筛选
(1)重要性筛选模型
重要性筛选是指保留那些重要的指标,剔除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重要性筛选一般利用德尔菲法对初步选出的指标体系进行匿名评议。例如,设指标体系中某层次有M个指标,请户位专家评议。对评议意见可做两个方面的统计分析:
集中程度:用E%i表示
㈤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是什么
现阶段,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新的趋势为电动化、智能化。瑞典、挪威等国在2016年宣布从2030年开始停止销售燃油汽车,日本、美国、印度等国家也先后宣布了智能化、电动化的路线图,跨国汽车企业也相继推出了智能化、电动化的行动计划。2017年第八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提出了“EV30 30目标倡议”,即“到2030年有30%的汽车应该是新能源汽车”。
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进入新时代,我国汽车产业更要加强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业态创新、政策支持、产业升级,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把握好汽车智能化发展新机遇,要超前部署、精心规划和系统研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倡导稳步推进和大胆创新,争取自动驾驶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㈥ 如何做汽车行业分析特别是竞争结构方面的
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可为汽车产业中的众多课题(例如产业损害调查、贸易保护等)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入世以后,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要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如何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是摆在生产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建立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国际竞争力比较,揭示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势所在和存在的差距,系统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指导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全面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前提界定及研究方法概述
1.前提界定
(1)研究(评价)主体的界定
本次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评价)的主体是国内生产制造汽车整车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
(2)时间跨度的界定
定量指标选用2001—2002年数据;定性指标是基于2001年后对汽车产业现状的专家评分。
(3)评价参照对象的选择
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
(4)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根据汽车产业的行业特点和本文的研究目的,结合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对汽车产业竞争力作如下界定: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内外汽车市场上以较低的生产(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
2.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通过现有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结合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初步构建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指标重要性筛选模型对初选指标进行重要性筛选,从而最终确定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第三,在搜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和单项指标评价方法(对标方法)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二、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提出了一种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即通过现有的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如波特模型、金碚的“原因一结果”模型)和评价指标,结合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初步构建起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指标重要性筛选模型对初选指标进行重要性筛选。这种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可以使指标在形成过程中较为合理,有较强的说服力。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流程见图1。
图1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流程图
1.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本文从四大方面构建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即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初步选择了由26个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1)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由6个指标构成,即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生产要素供给水平、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和购买及使用环境。
(2)显示竞争力
显示竞争力由7个指标构成,即国际市场占有率、国内市场占有率、CMS指标、RCA指标、汽车年产量、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产品质量指数。
(3)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由10个指标构成,即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水平、生产制造能力、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营销水平、成本水平、生产一致性和投资水平。
(4)产品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由3个指标构成,即产品质量水平、价格水平和产品品牌价值。
2.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筛选
(1)重要性筛选模型
重要性筛选是指保留那些重要的指标,剔除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重要性筛选一般利用德尔菲法对初步选出的指标体系进行匿名评议。例如,设指标体系中某层次有M个指标,请户位专家评议。对评议意见可做两个方面的统计分析:
集中程度:用E%i表示
(1)
E%i:第i个指标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Ej:指标i第j级重要程度的量值,一般将重要程度分为5级,即j=1,2,3,4,5,分别代表极其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
nij:第i个指标评为第j级重要程度的专家人数;
E%i的大小确定了指标重要程度的大小,反映了P个专家的评价期望值。
离散程度:用标准差δ表示
(2)
δi表示专家对第i个指标重要程度评价的分散程度,分散程度的临界值可根据专家问卷的样本数及实际情况确定,δi大于临界值时,则需进行下一轮咨询。
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根据专家意见选择重要性指标,避免指标构建过程中的主观性。
(2)重要性筛选结果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设计专家问卷,发放26份,收回23份,回收率为88.5%。根据公式(1)、(2)计算出专家对各指标判断的集中度和离散程度。根据统计结果,以集中度2.0为临界值,即保留集中度≤2.0的指标,剔除集中度>2.0的指标。经计算,个别指标的离散程度有些偏大,但由于此次问卷调查的样本个数较少,因此这一结果可以接受,无须再进行第二轮的问卷调查。
此外,通过和专家面谈的方式,分别进行了完整性检验(指标体系是否已全面地反映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正确性检验(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一个由14个指标组成的三层评价指标体系。
3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图2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竞争力部分,只保留了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两项指标,其余5项指标专家评分的集中度不高,因此被剔除。这一筛选结果较为合理,充分说明了市场占有率是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评价指标,符合国内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普遍认知。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单项指标评价
本文分别采用指数综合评价方法、对标法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单项指标评价,其中使用AHP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5份,收回19份)。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在5个国家中排名最后,且差距明显。综合指数是美国的41.7%,日本的42.4%,德国的47.3%,韩国的61.6%。具体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4个评价指标中,我国汽车产业有12个指标排名最后一位,只有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二位,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则高于韩国名列第四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业不仅综合竞争力远远落后于美、日、德、韩等四国,在具体层面上也有较大的差距。
四、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的相关性检验
本文应用SPSS10.0软件对以下两方面做了Person双侧相关性分析:
第一,对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评价指数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第二,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经济规模水平、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成本水平、质量保障能力与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得出:
第一,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与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和0.931;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与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相关系数分别为0.772和0.705
从中可知,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对汽车产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而环境竞争力和显示竞争力相对次之。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弱于美、日、德、韩等四国,且差距很大,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首先应从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两方面入手,它们是影响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质量保障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978、0.982、0.944;而全员劳动生产率、经济规模水平、成本水平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从中可以说明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最大,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首先应从上述四方面入手。
五、中国汽车产品分车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单项指标的对标分析,主要是从整体上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的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我国汽车产业不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从不同的单项指标上,都与美、德、日、韩四国存在较大差距。但是由于汽车产品的种类复杂,所含车型众多,所以,不同车型的国际竞争状况、市场需求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即使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水平较低,却并不意味着所有产品的竞争力都处在很差的层面上,不同车型的国际竞争力可能会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汽车产品进行分车型的竞争力分析,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具体、科学地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对我国汽车产品分车型竞争力评价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为采用专家问卷方法,请专家对我国汽车产品不同车型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打分(10分制,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5份,收回19份),同时结合企业调研,分析各种车型在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种方法是,由于价格是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因此,重点从价格方面对我国汽车产品在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不同车型的竞争力。分析结果如下:
1.轿车
轿车(排气量≤1.5L)。专家评分:5.5。具体分析:中国该类车型产品的价格已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在2005年失去配额保护后,进口车加上25%的关税和运保费等其他费用,在国内市场上,国产车的价格仍会低于进口车价格30%-40%,因此,中国该类车型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同时该类车型不是国外汽车发达国家的主要生产车型,因此不会形成大量进口的局面,加上我国在该类车型上的市场需求很大,且有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可以说中国排气量小于1.5L的经济型轿车在国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较强。
轿车(1.5L<排气量≤2.5L)。专家评分:3.92。具体分析:目前中国该类车型产品的价格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2005年失去配额保护后,即使进口车加上25%的关税和运保费等其他费用,其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与国产车也能墓本相当,因此,中国该类车型在国内市场上并无价格优势。同时由于该类车型也是国外汽车发达国家的主要生产车型,所以有可能出现大量进口中国的局面,这必将加大竞争已很激烈的该类车型的市场竞争,同时附加上该类车型消费群体追求进口车的心理,可以说中国汽车市场上排气量在1.5-2.5L的中档轿车的国际竞争力不容乐观。
轿车(排气量>2.5L)。专家评分:2.25。具体分析:中国该类车型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即使失去配额保护后,进口车加上25%的关税和运保费等其他费用,国产车的价格仍高于进口车,因此,中国该类车型在国内市场上仍不具有价格优势,同时附加上该类车型消费群体追求原装进口的心理,可以说中国该类车型的国际竞争力很差。
2.客车
专家评分:大型客车为4.86;中型客车为4.83;轻型客车为4.69。具体分析:我国生产的客车基本属于中低档产品,由于客车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国有劳动成本优势,因此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进口客车大多属于高档型,虽然技术先进,但价位太高,同时高档客车的用户群相对狭窄,加之运营成本过高,因此,从总体上说,国产客车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结论:竞争力较强。
3.载货汽车
专家评分:轻型货车为5.11:中型货车为5.39;重型货车为5.08。具体分析为:国产轻型货车、中重型货车主要是低端产品,面向农村及中小城市市场,虽然在质量和性能上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比较大,但是具有很大的成本及价格优势,适合目前的国情和消费水平,可以说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但随着客户对货车舒适性方面要求的提高,进口车可能在该方面占有优势。结论:竞争力较强。
六、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很弱,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汽车产业强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未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走的是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发展之路,即在高关税保护下,通过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采取CKD的生产方式发展汽车产业的模式。但是我国汽车产业未能形成吸收、消化、最终开发出自己产品的发展模式,而是走进了引进一生产一再引进一再生产的怪圈。这一模式尽管使我国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却未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2.汽车企业超额利润所带来的弊端
我国的汽车产业一直处于高关税保护和多种非关税保护之下,过度保护虽然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主要是高关税使国内汽车厂商在价格上与国外汽车厂商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企业产生超额利润。2002年,·我国主要轿车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7%,远远高于国外5%的水平。虽然在2004年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是,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刺激了各地不顾条件盲目投资建厂,使得一些规模很小的企业得以生存,造成了我国大部分汽车厂商都未达到经济规模,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以及我国汽车产业散、乱、差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改变;另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使企业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太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产品开发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导致汽车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3.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落后
汽车工业是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零部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我国汽车产业走的是一条以主机厂为先导的路子,零部件及相关产业长期受到忽视,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汽车产业强国相比,我国的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如装备工业,钢铁及塑料、橡胶等材料工业,电子工业等)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㈦ 用指标数据什么的来分析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不会~!帮帮我啊!!
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可为汽车产业中的众多课题(例如产业损害调查、贸易保护等)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入世以后,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要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如何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是摆在生产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建立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国际竞争力比较,揭示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势所在和存在的差距,系统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指导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全面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前提界定及研究方法概述
1.前提界定
(1)研究(评价)主体的界定
本次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评价)的主体是国内生产制造汽车整车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
(2)时间跨度的界定
定量指标选用2001—2002年数据;定性指标是基于2001年后对汽车产业现状的专家评分。
(3)评价参照对象的选择
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
(4)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根据汽车产业的行业特点和本文的研究目的,结合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对汽车产业竞争力作如下界定: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内外汽车市场上以较低的生产(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
2.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通过现有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结合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初步构建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指标重要性筛选模型对初选指标进行重要性筛选,从而最终确定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第三,在搜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和单项指标评价方法(对标方法)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二、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提出了一种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即通过现有的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如波特模型、金碚的“原因一结果”模型)和评价指标,结合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初步构建起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指标重要性筛选模型对初选指标进行重要性筛选。这种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可以使指标在形成过程中较为合理,有较强的说服力。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流程见图1。
图1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流程图
1.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本文从四大方面构建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即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初步选择了由26个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1)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由6个指标构成,即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生产要素供给水平、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和购买及使用环境。
(2)显示竞争力
显示竞争力由7个指标构成,即国际市场占有率、国内市场占有率、CMS指标、RCA指标、汽车年产量、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产品质量指数。
(3)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由10个指标构成,即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水平、生产制造能力、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营销水平、成本水平、生产一致性和投资水平。
(4)产品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由3个指标构成,即产品质量水平、价格水平和产品品牌价值。
2.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筛选
(1)重要性筛选模型
重要性筛选是指保留那些重要的指标,剔除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重要性筛选一般利用德尔菲法对初步选出的指标体系进行匿名评议。例如,设指标体系中某层次有M个指标,请户位专家评议。对评议意见可做两个方面的统计分析:
集中程度:用E%i表示
(1)
E%i:第i个指标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Ej:指标i第j级重要程度的量值,一般将重要程度分为5级,即j=1,2,3,4,5,分别代表极其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
nij:第i个指标评为第j级重要程度的专家人数;
E%i的大小确定了指标重要程度的大小,反映了P个专家的评价期望值。
离散程度:用标准差δ表示
(2)
δi表示专家对第i个指标重要程度评价的分散程度,分散程度的临界值可根据专家问卷的样本数及实际情况确定,δi大于临界值时,则需进行下一轮咨询。
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根据专家意见选择重要性指标,避免指标构建过程中的主观性。
(2)重要性筛选结果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设计专家问卷,发放26份,收回23份,回收率为88.5%。根据公式(1)、(2)计算出专家对各指标判断的集中度和离散程度。根据统计结果,以集中度2.0为临界值,即保留集中度≤2.0的指标,剔除集中度>2.0的指标。经计算,个别指标的离散程度有些偏大,但由于此次问卷调查的样本个数较少,因此这一结果可以接受,无须再进行第二轮的问卷调查。
此外,通过和专家面谈的方式,分别进行了完整性检验(指标体系是否已全面地反映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正确性检验(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一个由14个指标组成的三层评价指标体系。
3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图2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竞争力部分,只保留了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两项指标,其余5项指标专家评分的集中度不高,因此被剔除。这一筛选结果较为合理,充分说明了市场占有率是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评价指标,符合国内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普遍认知。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单项指标评价
本文分别采用指数综合评价方法、对标法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单项指标评价,其中使用AHP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5份,收回19份)。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在5个国家中排名最后,且差距明显。综合指数是美国的41.7%,日本的42.4%,德国的47.3%,韩国的61.6%。具体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4个评价指标中,我国汽车产业有12个指标排名最后一位,只有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二位,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则高于韩国名列第四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业不仅综合竞争力远远落后于美、日、德、韩等四国,在具体层面上也有较大的差距。
四、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的相关性检验
本文应用SPSS10.0软件对以下两方面做了Person双侧相关性分析:
第一,对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评价指数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第二,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经济规模水平、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成本水平、质量保障能力与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得出:
第一,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与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和0.931;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与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相关系数分别为0.772和0.705
从中可知,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对汽车产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而环境竞争力和显示竞争力相对次之。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弱于美、日、德、韩等四国,且差距很大,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首先应从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两方面入手,它们是影响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质量保障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978、0.982、0.944;而全员劳动生产率、经济规模水平、成本水平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从中可以说明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最大,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首先应从上述四方面入手。
五、中国汽车产品分车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单项指标的对标分析,主要是从整体上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的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我国汽车产业不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从不同的单项指标上,都与美、德、日、韩四国存在较大差距。但是由于汽车产品的种类复杂,所含车型众多,所以,不同车型的国际竞争状况、市场需求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即使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水平较低,却并不意味着所有产品的竞争力都处在很差的层面上,不同车型的国际竞争力可能会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汽车产品进行分车型的竞争力分析,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具体、科学地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对我国汽车产品分车型竞争力评价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为采用专家问卷方法,请专家对我国汽车产品不同车型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打分(10分制,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5份,收回19份),同时结合企业调研,分析各种车型在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种方法是,由于价格是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因此,重点从价格方面对我国汽车产品在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不同车型的竞争力。分析结果如下:
1.轿车
轿车(排气量≤1.5L)。专家评分:5.5。具体分析:中国该类车型产品的价格已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在2005年失去配额保护后,进口车加上25%的关税和运保费等其他费用,在国内市场上,国产车的价格仍会低于进口车价格30%-40%,因此,中国该类车型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同时该类车型不是国外汽车发达国家的主要生产车型,因此不会形成大量进口的局面,加上我国在该类车型上的市场需求很大,且有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可以说中国排气量小于1.5L的经济型轿车在国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较强。
轿车(1.5L<排气量≤2.5L)。专家评分:3.92。具体分析:目前中国该类车型产品的价格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2005年失去配额保护后,即使进口车加上25%的关税和运保费等其他费用,其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与国产车也能墓本相当,因此,中国该类车型在国内市场上并无价格优势。同时由于该类车型也是国外汽车发达国家的主要生产车型,所以有可能出现大量进口中国的局面,这必将加大竞争已很激烈的该类车型的市场竞争,同时附加上该类车型消费群体追求进口车的心理,可以说中国汽车市场上排气量在1.5-2.5L的中档轿车的国际竞争力不容乐观。
轿车(排气量>2.5L)。专家评分:2.25。具体分析:中国该类车型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即使失去配额保护后,进口车加上25%的关税和运保费等其他费用,国产车的价格仍高于进口车,因此,中国该类车型在国内市场上仍不具有价格优势,同时附加上该类车型消费群体追求原装进口的心理,可以说中国该类车型的国际竞争力很差。
2.客车
专家评分:大型客车为4.86;中型客车为4.83;轻型客车为4.69。具体分析:我国生产的客车基本属于中低档产品,由于客车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国有劳动成本优势,因此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进口客车大多属于高档型,虽然技术先进,但价位太高,同时高档客车的用户群相对狭窄,加之运营成本过高,因此,从总体上说,国产客车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结论:竞争力较强。
3.载货汽车
专家评分:轻型货车为5.11:中型货车为5.39;重型货车为5.08。具体分析为:国产轻型货车、中重型货车主要是低端产品,面向农村及中小城市市场,虽然在质量和性能上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比较大,但是具有很大的成本及价格优势,适合目前的国情和消费水平,可以说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但随着客户对货车舒适性方面要求的提高,进口车可能在该方面占有优势。结论:竞争力较强。
六、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很弱,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汽车产业强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未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走的是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发展之路,即在高关税保护下,通过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采取CKD的生产方式发展汽车产业的模式。但是我国汽车产业未能形成吸收、消化、最终开发出自己产品的发展模式,而是走进了引进一生产一再引进一再生产的怪圈。这一模式尽管使我国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却未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2.汽车企业超额利润所带来的弊端
我国的汽车产业一直处于高关税保护和多种非关税保护之下,过度保护虽然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主要是高关税使国内汽车厂商在价格上与国外汽车厂商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企业产生超额利润。2002年,·我国主要轿车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7%,远远高于国外5%的水平。虽然在2004年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是,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刺激了各地不顾条件盲目投资建厂,使得一些规模很小的企业得以生存,造成了我国大部分汽车厂商都未达到经济规模,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以及我国汽车产业散、乱、差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改变;另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使企业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太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产品开发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导致汽车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3.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落后
汽车工业是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零部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我国汽车产业走的是一条以主机厂为先导的路子,零部件及相关产业长期受到忽视,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汽车产业强国相比,我国的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如装备工业,钢铁及塑料、橡胶等材料工业,电子工业等)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㈧ 急求数学建模论文《我国汽车市场饱和度分析》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文章结构的顺序依次叙述。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l报、第2报之类。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文章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与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处理方法等。这些按杂志规定办即可。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叙。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取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中。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白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文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
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本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与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文章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科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入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下面我举一个自己的经历。我在苏联做研究生时,发现可卡因引起的中枢阵挛性痉厥与大脑皮层的成熟有关。在兔胎儿期和新生兔期都没有这个反应,而是出生后才逐渐出现这个反应的,要到出生后21天,相当于性成熟期,才能与成年兔一样出现典型的阵挛性痉厥。这一发现当然很有意义。我的导师很高兴,说这一发现已足够作为你副博士论文的基础了。但不久,我在一本1940年德文的药理教科书中看到一段文字,记载着一位德国作者发现过与我观察到的同样现象,说明着同样的问题。我不加思索地拿着书给导师看。导师认真地从头看到底,突然拍着我的肩膀大声说:“好小伙子!我相信你一定能成才!但现在你必须从头再找新的发现。”待我又做了不少工作,论文答辩通过后,导师将那本德文书送给了我,说:“留下做纪念吧!为了你的诚实、勇敢和信心。”“诚实”是我当时就明白的,“勇敢”和“信心”是后来逐渐明白的。勇于否定自己的“发现”,有信心自己还会有新的发现,不图一时侥幸成功,尊重前人的工作,哪怕可能是无人知晓的记载,这些确实是成才必要的品德。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抄过家、毁过书、下放过五七干校,后来又多次搬迁,但这本书我一直留在身边。我不敢忘记导师对我的期望。
(九)致谢
指导者、技术协作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致谢对象。致谢应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致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致谢前要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全文。常放篇首。要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摘要就像看到了全文的缩影,或者看了摘要就想继续看全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㈨ 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怎么样
一、未来五到十年来,将是中源国汽车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关键时期。单纯从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导出对行业发展前景和利润水平的预期则显著低估了发展潜力;
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加入WTO和国内经济增速高位运行,汽车需求一直维持相当的热度。随着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商用车稳健成长且市场竞争结构趋向合理;乘用车价格的大幅下降和人均收入提高的综合作用,导致需求快速增长。
三、由于劳动力、资金、技术之间的比例关系明显改善,中国具备竞争力的产业和价值链环节不断扩大。对于汽车制造这样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并且兼具劳动密集的高端制造业,中国已经初步具备承接产业转移并有可能实现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㈩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浅析
想听实话呢,还是顺着说的呢。实话是竞争力很差,主要技术问题是一方面,另外更严重的回是市场秩序的法律规范,答还有就是业内标准问题,比如在国际上不能通过撞击试验,所以国际市场还是很不好的。好话是,在过几十年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