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江畜牧业的起源,畜牧习俗,习惯,以及决定因素
1.1规划编制背景及依据。内江市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畜牧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生猪和水禽生产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畜牧业已成为内江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需要,畜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必然。2008年,内江市启动了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畜牧业现代化成为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这对于实现丘陵地区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加快畜牧经济强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动作用,现代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省人民政府的肯定,2011年11月17日,省人民政府把内江市正式列为现代畜牧业试点市,要求内江市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速度、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成完备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为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成功经验和实现途径,为内江市实现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此,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四川省人民政府深化试点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的意见》(川府发〔2011〕41号)、《内江市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等,结合内江实际,特编制《内江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1.2 规划结构。《规划》包括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环境分析、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发展原则、主要目标、区域布局和产业体系、重点项目投资及效益估算、保障措施和扶持政策等部分。
1.3 规划范围和期限。本《规划》立足内江市情,在2区3县范围内结合当地畜牧业基础、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现代畜牧产业,建设年限为2012年至2015年。
2.发展现代畜牧业机遇和挑战
2.1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利因素
2.1.1独特的地理区位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自然资源。内江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区,地理位置东经104°15′--105°26′,北纬29°11′--30°2′,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左右,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降雨量丰富,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具有冬暖夏热、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为生猪、小家畜禽、牛、羊等畜禽的生长繁育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自然气候环境和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成就了内江市畜牧业发展的悠久历史。内江市位于四川省东大门,辖2区3县,幅员面积5386平方公里,人口425万,其中农业人口338万人,耕地27.18万公倾、园地2.72万公倾、林地9.01万公倾、草地0.53万公颂,是全省丘区农业大市,也是畜牧业大市。根据四川省畜牧科学院建立的农区耕地畜禽承载能力分析数据模型(N-LSCM)估算,内江市耕地畜禽承载能力在非约束条件下为16687504个猪单位,在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状态下的畜禽承载能力为7509377个猪单位, 2011年畜禽承载实际数量为5262020个猪单位,负荷预警值0.32(无污染级别临界值0.45),可承载新增畜禽生产数量为2247357个猪单位,在不对环境构成威胁的情况下,我市畜禽养殖的发展潜力可在2011年基础上增加42.7%的产量。
2.1.2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现代畜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把现代畜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08年,内江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内府发〔2008〕8号)开启了内江市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大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1〕1124号)和《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8号)等文件相继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战略部署,掀起了建设现代畜牧业新高潮。作为成渝经济区域规划的3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之一和全省现代畜牧业3+1试点市,内江市畜牧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有利于向上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
2.1.3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自十六大我们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民对物质的需求开始由解决温饱问题向更多地要求质量的安全和种类的丰富转变。内江市位于成渝两个特大城市的中心,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854.68亿元,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比重为16.35%,其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47.7%,农民人均纯收入663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02元;预计,2014年成渝高速铁建成通车之后,内江市将成为成渝两个特大城市的半小时经济区域范围,随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十二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为内江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为优良的发展机遇。
2.1.4畜牧业完善的生产链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内江市畜牧业生产链条已基本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完整,畜牧业生产成效显著。2011年末,全市有种猪场43个,其中:纯外种猪场4个(包括1个资源场),二杂母猪场36个,本地猪场3个;种羊场3个;种禽场6个;猪人工授精站6个,人工授精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生猪人工授精面达62.1%,生猪三元杂交面达75%;牛良种面达63%;肉羊良种及改良面达82.61%;家禽良种及杂交改良面达98.4%;兔良种及杂交改良面达98.6%;内江猪获得了国家内江猪地理标志认证;存栏生猪319.6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5.59万头,存栏家禽2415.94万只,存栏兔536.23万只,存栏牛8.33万头,其中存栏奶牛3128头,存栏羊55.63万只;2011年全市出栏生猪413.02万头,出栏家禽4364.93万只,出栏兔1184.65万只,出栏牛5.91万头;出栏羊84.17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40.07万吨、5.58万吨、0.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110.4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7%;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1119元左右;全市生猪规模出栏比重达53.33%,家禽规模出栏比重达40%。
2.1.5畜牧配套产业快速发展为现代畜牧业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近年来,内江市饲料、兽药、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和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不断探索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新途径。2011年末,全市有饲料加工企业34户,生产覆盖猪、禽、兔各生长时期所需的产品,年产值达18亿元;有兽药GMP生产企业7家,产品覆盖所有剂型,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年产值到5.25亿元;饲料销售产品实行了备案制度,兽药销售积极推广GSP;有生猪屠宰加工企业11户,年屠宰能力420万头;有家禽屠宰加工企业3户,年屠宰能力5300万只;畜产品冷库容量3万多吨,产品深加工能力大幅提升,产品销往全国各大销区及香港、澳门和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产业化经营有了开端,有国家、省、市畜禽产业化龙头企业25户,带动农户达8万户;有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34个,会员16877户;畜禽养殖小区320个。在众多畜牧企业和专合组织的积极参与下,全市实施了“公司+基地+农户”定单养殖模式、畜禽“托养、寄养”模式、“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集中建圈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畜牧专合组织带动农户模式等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2. 泸州未来在四川的地位如何
泸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现辖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三区四县,面积12236.2平方千米。 在《成渝城市群规划》的大背景下,泸州的未来无疑是光明的。
4.城市建设
泸州金融中心至泸县高铁站的有轨电车于2018年开工,建成后,将加快泸县融城速度。张坝桂圆林附近的260m综合体项目是四川地级市第一高楼。
四川地级市首个华润万象汇已于2016年开业。步步高新天地、摩尔国际广场也于近日开业。万达广场、天远广场、万诚国际广场等商业综合体也在加紧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