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业大全 > 供给侧文化产业

供给侧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20-12-05 17:58:45

1. 如何理解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

需要明确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经济命题,文化产业是这一命题的一个环节,所以,理解文化产业的供给侧问题需要从文化产业的宏观角色和文化产业自身内容两个视角,这里我们是从是后一种视角进行解读。
首先,需要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关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只不过因时因地关注重点不同罢了。从中长期发展角度,关注供给侧是必然逻辑。供给侧问题最终要体现在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从文化产业看,“供给创造需求”似乎最明显,因为大部分类型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都是在生产之后被创造出来。二十多年来,出于刺激文化产业发展的考虑,政府对意识形态痕迹明显的产品的进行严格监管,但对其他文化产品的供给事实上是放任的,对文化产品供给的放任事实上就是对文化消费的放任。而这正应了“供给创造需求”的定律,已经形成了并不良好的消费形态,反过来已经构成了对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产品供给的约束。从这个逻辑进行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会落到产品本身和产品监管层面上,如果因此通过简单粗暴的内容监管强化回归到一元主导模式,又必然形成死循环。
减税是另一个常被涉及的话题。无论是自由主义的美国供给学派还是后来的供给管理理论,核心都是财政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新供给经济学汲取了传统供给理论的有价值的部分。例如拉弗曲线对文化产业依然有意义,因为文化产业的确存在负担过重导致供给乏力的现实困境。在这个角度,新供给经济学提出了结构性减税和减少行政干预的“双减”政策主张,这一主张应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但是,税负毕竟主要体现为企业的财务压力,还无法证明目前的税负水平对整体产业的资本形成、劳动供给和生产率形成了根本影响,简单减税或全面减税是无法达到有效供给目的的。况且,从政府角度而言,区别对待的减税政策毕竟需要谨慎采用,因为我们需要扶持的产业太多了。
其次,需要明确产品供给的背后是要素供给,要素供给的背后是制度供给,这是供给侧三层递进结构,也是问题的根本。从要素性投入看,文化产业的总体状况是:资本供给明显薄弱,与文化产业增加值3.7%的GDP占比不匹配,资本市场体系也不完备;土地资源供给与产品产出关联性不强,很多土地供给并未用于生产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不足、人才资源匮乏、技术创新乏力,知识积累不足等等。新供给经济学主张制度供给应内洽于要素供给体系,这对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尤其重要。2003年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推动的制度供给,密度和质量可圈可点,但这是在空白基础上的补课,还处于机械排列阶段,制度和机制还未内化于文化产业,还需要精细化整合创新。坚持“双效统一”与坚持文化产业的市场导向是不相悖的,直接监管不如间接监管,事前监管不如事中监管,硬监管不如软监管。文化产业的制度供给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建立以市场为主要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规则、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要素市场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等。
最后,需要明确文化产业供给侧的核心是改革和创新。文化产业的要素供给不仅基于传统的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更基于技术、知识这些具有创新特质的要素上。从经济发展要素出发,技术、知识、制度、文化、管理和人才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创新要素。传统要素的创新体现在利用方式上,而这六个要素的创新体现在其本身,即其本身产生质变并带动产业创新,这种“要素性创新”是最直接的供给侧创新,这一模型对文化产业也是适用的。所以,坚持供给侧改革和创新这一核心,就要通过改革进行顶层设计,通过创新在文化产业深层次、全要素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全要素创新。

2. 文化旅游供给侧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供给大国的历史性跨内越。旅游业综合带容动功能全面凸显。旅游业全方位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加有效的产业政策,文化旅游供给结构将得到优化,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升级。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旅游业被国家确立为幸福产业,推动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文化旅游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业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3.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请用通俗的话讲讲,别太专业

供给就是提供,供给侧就是 提供产品的一方,消费者就是需求的一方 叫做“需求侧”。

“供给侧改革”的意思是什么呢,做个最简单的比喻吧, 康师傅这家企业都知道,在前十几年 他是怎么壮大的呢,产品是单一的,就几种水,通过搞营销,先卖台湾人,慢慢发现在台湾越来越卖不动了,他就开发大陆市场,诶,卖了好几年,大陆也发现卖不动了,这就怪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消费者也就是需求端是没有问题的,人没有大规模减少,人素质还有所提高,还卖不动了。问题出在“供给侧” ,供给出现了问题啊,说明公司的产品是有问题的,没有注重产品本身。

所以企业 实业要转型升级啊,不转型不升级就得被市场淘汰,彻底淘汰,所以作为企业你得 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的投入;你得提高员工的技术,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管理能力;通过教育培训体系,发展壮大研发团队,技术队伍;

政府在这方面的改革包括,给予减税、简政放权等、通过扶持一些有优势的企业,有创新的企业促使市场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

(3)供给侧文化产业扩展阅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 如何从供给侧释放文化经济活力

具体而言,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是杜绝低俗供给。既要警惕封建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又要防止自身成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虏,建立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为市场经营划出清晰的“红线”和“底线”,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建立惩戒机制约束低俗供给。
二是减少低端供给。减少低端供给首先应当通过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横纵联合,创新文化业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全产业链的大文化发展格局。此外,还应通过强化产业融合度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黏度,延长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领域供给水平。
三是淘汰过剩供给。这需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消除体制性过剩和绝对性过剩、化解结构性过剩、力避周期性过剩上。包括以创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过剩供给,以新增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挤出过剩供给,以创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过剩供给。
四是清理僵尸供给。一方面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进民营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蓄动能。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
五是盘活呆滞供给。可以通过梳理、分类对呆滞供给的进行盘活,减少新增呆滞供给,盘活存量呆滞供给。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再次,以增加有效市场要素供给为“落脚点”。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关键是供给主体的结构问题。因此,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应着力于增加人才、科技、资本、规划及全球资源等市场要素的有效供给。
创新是供给侧动力结构改革的关键。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创新人才培养、文化领域智库都是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同时要以文化发展需求和人才双创需求为导向,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满足双创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形成“市场牵引、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要素协同、产业辐射”的全链条、全要素的运行模式。科技创新是供给侧全要素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提升有效的科技供给,一方面要加大文化科技创新投入。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转化,释放放知识创新体系的巨大潜力。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实现创新价值、创新驱动发展。有效的资本供给是打破条块分割、市场分割、释放市场投资主体活力的重要手段。优化资本供给,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文化领域双效统一特殊性的前提下,在一些特殊文化领域实现政府引导,分类对待。优化文化资本市场环境,完善文化领域资本市场机制。加强长期规划供给同样必不可少。其核心是由注重眼前的短期规划逐渐向寓短于长、以长促短的设计规划的供给进行转变。做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供给侧的改革还亟需注意提升国际市场的供给水平。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布局思路的文化产业全球布局至关重要。“讲好中国故事”不是让人“昏昏入睡”的说教,而是让人“津津有味”的乐道,是以世界通行的话语体系,实现文化领域的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着力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国家文化品牌,塑造世界通行的话语体系,以“中国故事”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最后,以优化制度改革供给为“支撑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制度供给”,即通过政策支柱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通过长期持久的宏观政策营造稳定的文化经济环境,是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适度简政放权和因地制宜的微观政策,是弥补市场失灵、引导市场行为,为文化产业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长的有效支撑。同时应制定务实的改革政策,通过在“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之间搭建顺畅沟通的桥梁推动产业政策落地是文化产业解决“供需错配”的重要路径。因此,产业政策要以文化产业基本规律为出发点,着力于优化文化市场结构,提高文化企业发展效率。
通过“二元动力”到“混合动力”的结构性改革,激发文化市场活力,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是文化产业寻求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的核心。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坚守文化发展红线和文化民生底线,制定以保障基本文化权益、改善文化民生基本需求为重点的托底性社会政策,立足于“从实际出发”,既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和“社会效益”,又要特别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商品属性”和“经济效益”;既要体察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的整体实践,也要注重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产生的经验和教训。

5. 供给侧改革大潮下 文化产业怎么做

当前,我国正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对文化产业来说,虽然近年来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5%,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文化产品数量多、精品少;产业结构落后,数字类、创意类业态较少;文化消费与需求不匹配等等。因此,文化产业也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发挥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树立精品意识
我国文化市场充斥着大量同质和山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产品附加值低,文化品牌还不够强大,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粗放。以动漫产业为例,国家自2004年开始重视动漫产业,一年批了9家动漫产业基地。政策利好期间,受益者包括以打造动漫产业园为概念的地产商和靠生产大量低质动画来获得国家补贴的企业。到2012年,政府补助对动漫企业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为42.35%。优质动漫产品和企业严重缺乏,动漫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发展乏力。
对比来看,迪士尼此前出品的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火速成为内地动画电影票房冠军。鲜为人知的是,这部作品历时5年筹备,项目启动前花了约18个月进行研究,有近500位工作人员参与制作,共绘制了19.7万张草图。为了使电影中的64种动物的毛发更加形象逼真,一个几秒的镜头可能耗时数月制作。
用急功近利代替精品意识,成为文化产品粗制滥造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文化供给的质量,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用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匠人精神贯彻始末,才能真正创造出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打磨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建立市场核心
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和“两个效益”,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如果不恰当地介入往往会导致企业的专业水平低、市场能力差、产品竞争力弱、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因而,培育优质文化产品、释放文化产业动能,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激活市场主体,建立公平开放、良性竞争的文化市场。
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速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减轻赋税等,提高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和规范程度。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管理体制,打破长期以来文化管理职能割裂、政出多门的情况,实现文化资源跨体制的自由流动整合。
同时,维护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还需要依靠法律手段。目前,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法律建设还相对滞后,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提高文化立法内容的覆盖面和前瞻性,加快推进依法行政。
创新要素驱动
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发挥文化产业创新要素的驱动作用,要重点抓好人才、科技、知识产权和资本四大要素。
文化产业是以人力资源带来创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这使得人才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要求与人才储备存在较大缺口,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制定文化人才战略,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的体系与机制,落实保险、奖励等经济激励制度。
在科技方面,要发挥科技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积极对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环节进行科技化改造,加速推动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博会展等传统业态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互联网文化、动漫游戏、数字出版、3D打印、虚拟现实等新兴战略科技文化业态。
同时,盗版等侵权行为制约了文化产业主体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应当要进一步健全和强化知识产权制度,推动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和应用。建立知识产权登记、评估、质押、交易的机制,保障和鼓励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流通。积极实践知识产权资本化新模式,探索知识产权登记、转让、交易的机制,开发探索版权金融、版权资本化等金融手段,吸引活跃的社会资本进入。
此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当前,文化领域与金融资本融合不足,破解金融难题、补齐金融短板,实现文化与金融的有效对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不断创新和丰富文化金融产品,扩大融资渠道,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通过制度创新,营造宽松金融政策环境,引导各类资本参与文化领域的PPP模式。建立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等瓶颈领域的建设,如推动版权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机制,建立项目数据库、投融资服务平台、技术金融孵化机构等。

6. 如何理解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重要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供给侧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是五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供给侧的改革是根据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从现实出发做出的一个重大部署。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通过改革的办法来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是五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方面,准备先从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入手,因为钢铁和煤炭现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突出。至于僵尸企业的处置,各地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它的范围,采取具体措施,中央也会有一定的支持政策,来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
去库存方面,关键还是房地产库存,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昨天发布的消息应该是个利好消息,对去库存会起到促进作用,现今也正在鼓励新市民购房,推动保障房的建设,特别是货币化安置的政策。货币化就是享受保障房的这些群体,政府不一定去盖保障房,可以把现有存量的商品房收购集中起来,再安排给这些需要有保障性住房或者棚户区改造的群体,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化解房地产的库存。
去杠杆方面,主要是企业的杠杆,从金融系统一直到企业,都会非常稳妥地来处置。
降成本方面,现已在调查制定方案,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另外还有不合理的收费,还有其他一些过重的企业负担,都要降下来。
补短板方面,主要是通过加大投资的力度来补短板,促进结构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重要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7. 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是以创新形成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让市场及时出清,通过杜绝低俗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淘汰过剩供给、清理僵尸供给、盘活呆滞供给,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简而言之,就是“良币驱逐劣币”。
(一)杜绝低俗供给
杜绝低俗供给,首先要警惕封建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警惕自身成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虏;其次要从本质上解决低俗产品和服务,在受众层面提高大众审美水平,从文艺工作者的角度则要培育德艺双馨的创作者,对于管理者而言则要掌握负面清单,画出市场红线。杜绝低俗供给,首先要提高文化审美层次,使广大人民能够自觉拒斥那种以丑态“愚乐”观众、以病态刺激观众、以媚态迎合观众的低俗娱乐。其次应建立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为市场经营划出清晰的“红线”和“底线”,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建立惩戒机制约束低俗供给。
(二)减少低端供给
当前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端存在的显著问题,一是中低端产品生产过剩,企业产品积压;二是高质量、高科技产品需求增加,却生产不足。减少低端供给首先应当通过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横纵联合,创新文化业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全产业链的大文化发展格局。此外,还应通过强化产业融合度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黏度,延长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领域供给水平。

(三)淘汰过剩供给
要化解文化产业的过剩产能,一方面要分类、分级、分步进行分别处置,另一方面需要在处理方法上运用创新,把工作重点放在消除体制性过剩和绝对性过剩、化解结构性过剩、力避周期性过剩上。一是以创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过剩供给,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通过创新带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制度结构和布局结构的优化,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以新增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挤出过剩供给,强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新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三是以创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过剩供给,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四)清理僵尸供给
“僵尸供给”来自于“僵尸企业”。清理僵尸供给应当从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上寻找对策。一方面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进民营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蓄动能。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适应共享经济、长尾经济、零成本经济模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纵向上下游并购打通链条,生产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五)盘活呆滞供给
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形成了不少呆滞供给、呆滞资产。可以通过梳理、分类对呆滞供给的进行盘活,制定专门方案处理。一是要减少新增呆滞供给。建立文化领域负面清单制度,更新限制类新建项目和淘汰类项目,提高社会资金形成和配置效率。二是盘活存量呆滞供给。在确保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前提下,加强文化资源梳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8. 如何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创新人才供给
创新人才供给,还应当将文化领域智库建设提升到国家高度,将文化领域双创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战略。大力推动理论创新,突出应用对策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尊重规律、科学管理。还要以文化发展需求和人才双创需求为导向,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满足双创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形成“市场牵引、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要素协同、产业辐射”的全链条、全要素的运行模式。

(二)提升科技供给
一方面要加大文化科技创新投入。增加文化科技创新数据库和平台建设投入,加大对高校和其他文化研究机构的应用型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扶持文化创意研究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转化。充分释放以高校和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实现创新价值、创新驱动发展。
(三)优化资本供给
有效的资本供给是打破条块分割、市场分割、释放市场投资主体活力的供给。优化资本供给,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文化领域双效统一特殊性的前提下,在一些特殊文化领域实现政府引导,分类对待。如博物馆、图书馆等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文化行业,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的高雅艺术,如国粹京剧等,要在保证全方位投入、引导的情况下,政府重点扶持。

优化资本供给,还需要不断继续优化文化领域资本市场环境,完善文化领域资本市场机制。一方面要鼓励官产学研金共建创新联盟,促进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设备投资改造。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化负面清单制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落实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注重突出文化企业的特点,体现文化领域不同行业的发展范围、特征及其特殊性。
(四)加强长期规划供给
加强长期规划供给的核心是转变规划观念和规划实施思路,由注重眼前的短期规划逐渐向寓短于长、以长促短的设计规划的供给进行转变。长期规划的实施重点是在践行规划的过程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必须认识到,文化领域的规划落实,是以文化制度改革为龙头、文化发展结构优化为关键,攻坚克难地解放文化生产力、释放文化发展活力的一种长期行为。
(五)增加面向全球的资源供给
供给侧的改革显然不仅仅是拘泥于提升国内市场的供给水平,还包括了对国际需求的供给水平的提高。有效扩大需求,当然不仅仅是国内需求,也包含了增加的更多的国际市场的需求。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布局思路的文化产业全球布局至关重要。

阅读全文

与供给侧文化产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