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稀土产业拥有哪些优势你对于稀土产业的发展有何看法
稀土是一种非常占重要的战略资源,它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资源界中有一句话,石油相当于工业的血液,而稀土相当于工业的维生素,有了稀土这个重要的因素,工业才能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有一个更加强壮的发展。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出台有效的管用的举措,加大稀土行业的整顿和规范的力度,同时,也将创新和完善有关稀土的相关管理机制,加快构建更加结构合理科技水平和更加先进的稀土资源保护、更加有效的行业发展格局,发挥好这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的特殊价值。通过以上的机制来规范稀土的开采形式,以及保护性的开采的理念。
B. 包钢稀土的发展优势
资源优势突出,成本优势明显。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稀缺资源垄断股,依托白云鄂博稀土与铁共生矿,稀土储量占全世界的接近50%,资源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公司冶炼稀土所需原料来源于包钢集团炼铁后的强磁中矿、强磁尾矿以及生产所需的部分水、电、汽等,均按协议价从包钢集团采购,2009年起公司与包钢集团签订了为期3年的《强磁中矿供应合同》,《强磁尾矿供应合同》和《水、电、汽供应合同》,矿采购价格基本与2006年相同,分别为中矿20元/吨,尾矿12元/吨,环水0.3元/吨,电0.47-0.55元/度,蒸汽采购价格达到25元/吉焦。相对于其他稀土企业而言,公司的原材料成本中不包括采矿、选矿等成本,而是直接从包钢集团购买矿浆,2009年年报显示,公司从包钢集团购买的矿浆总价款仅占同期营业成本的1.24%,公司成本优势明显,2009年公司生产稀土氧化物5.76万吨,占国内产量的48%,占全球产量的46.55%;其中稀土铈占比达51%,稀土镧占比达25%,稀土钕和镨分别为16%和5%(见图1)。公司在全球稀土行业地位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稀土储量占世界近50%,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由于公司直接从包钢集团购买矿浆,公司的原材料成本中不包括采矿、选矿等成本,公司相对于其他稀土企业成本优势明显。以2009年为例,公司从集团采购的中矿和尾矿共计4300万元,仅占销售收入的1.7%。
稀土应用产业链延伸,长期享受政策红利。公司正通过收购、联合和重组等手段向下游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深加工领域延伸,包括:稀土镨、钕-永磁材料钕铁硼、稀土镧-镍氢动力电池、稀土铈-抛光材料、稀土铕-荧光材料。稀土在低碳新材料产业的应用将逐渐成为稀土需求的主要方面,2009年稀土在新材料领域的应用比例已达一半以上,约为50.69%,未来有望发展到70%。其中永磁电机是推动钕铁硼需求的重要引擎,节能灯以及镍氢电池的推广也将推动稀土需求爆发性增长。
政策导向促稀土行业整合加速。包头稀土整合模式以统购统销方式有效控制了原料供应量和产成品销售,提高了对上游资源的控制力。包钢稀土设立国贸公司,意义不仅在收储,实际上还起着整合的作用。一方面稀土开采总量指标相对平稳。我们预计未来国家对开采总量指标的控制依然是保持小幅平稳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出口配额逐年下降。到2015 年,出口配额总量每年将控制在3.5 万吨以内,而且将对出口进一步施行细分管理,局部品种将被严禁出口。政策导向方面,已经通过审议的《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正在制定中的《稀土行业准入条件》、《稀土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等草案都在强调提高集中度,提高进入门槛,将中国近百家稀土分离企业重组至20 家,从而形成我国对稀土产品的定价权。因此,国家对于稀土行业管制加强将对稀土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C. 现在稀土行业前景如何
很好,很有未来
D. 如何实现稀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资源合理开发、清洁生产、高效利用,提高国际话语权,稀土材料终端产品应用等多方面考虑,要对我国稀土产业政策、产业规模、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稀土元素使用平衡等问题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对稀土产业进行准确定位。基本思路是既重视稀土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的扩张,同时更加重视产业发展的质量。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稀土产业发展战略应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构建系统稳定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稀土企业一体化战略
充分考虑中国稀土产业的比较优势、弱势及面临的威胁,从产业准入、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促进、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强管理,在稀土产业发展、演变和转型中抓住机会。通过“国内竞争,统一出口”的原则,掌握定价话语权,对稀土原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严格限制。
针对大多数稀土企业规模小,设施简陋,并购成本不高的特点,稀土企业应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使企业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施一体化战略。加快稀土企业的整合,加速企业的并购重组,培植若干大型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有利于深化专业分工协作,提高资源的深度利用和综合利用率。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可使企业通过行业价值链上的延伸来扩大业务范围;实施一体化战略可使企业获取规模经济、减少竞争对手和扩张生产能力。
(二)建立稀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稀土产业链的重要特点是产值沿产业链呈裂变式的增长[4],针对我国存在的终端应用产品技术落后、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快建立稀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改善稀土产品结构不平衡的现状,走精深加工之路。
稀土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的主体,其应结合自身生产特点,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稀土功能材料领域,高精尖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度的合作,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同时应系统全面地部署,加快新型技术工艺的产业化应用进程,迅速投入生产并尽快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三)推动资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具有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上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稀土产业集群的建立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区域自主研发能力、成果转化和消化吸收能力,同时降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将稀土生产环节内部的完整链条集群化,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同步研发、转换、生产,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和协调性,另一方面,产业链终端的引入使得企业可以迅速、充分地了解市场需求,不再盲目制定产量和产品种类,适应了市场竞争,大大增强稀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建立国家稀土资源战略,稳定管理和政策框架
中国的稀土资源管理一直缺乏统一、稳定、严肃、长期持续的政策框架,产业管理涉及诸多部门,不同时期主导部门侧重不同、作用迥异,部门协调没有理顺,稀土资源管理一直沿袭由工信部主管生产总量指标,由商务部主管出口配额的管理机制[5]。当前应该以国家“十二五”规划为契机,明确稳定国家稀土资源战略目标,理顺、明确稀土产业管理框架,把稀土这一重要战略资源的管理职能统一到中央具体部门,相关部门在国家战略目标的框架下,依据法律进行管理。对国家层面的稀土战略准确定位,是事关稀土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五)资源开采与保护环境并重,加强立法和监督管理力度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最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并使废物产生量和环境影响降至最小。鉴于稀土开采冶炼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现有稀土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例如改进资源开采方式、开发高效清洁生产技术等以降低资源消耗、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三废”排放。我们应该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循环利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中的有用矿物和各种废旧物资,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企业的建设,开发新型配套产业,形成从能源到中间产品,再到最终产品的闭路循环。
政策方面, 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监总局联合颁布《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稀土工业企业生产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作为控制项目,对“三废”和放射性物质的排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标准的实施,意味着稀土行业环保要求的大幅提高,将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升级、购买新型设备,从而逐步淘汰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的企业,同时提高行业进入壁垒。
(六)改进出口管理办法,建立稀土资源出口管制体系 政府应进一步细化稀土出口产品的分类。稀土资源及其产品的范围广、种类多,需要根据稀土开采、生产、应用的实际情况,对各个稀土元素及产品种类进行细分研究,需求量大、资源量小的要纳入管制清单进行严格保护。同时,根据资源储量情况、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适时更新纳入清单的稀土资源及其产品种类。鉴于稀土对国防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保障国家和产业安全的重要资源,政府应将具有军用价值的稀土元素分离出来,进行区别对待。对稀土产品的出口分别发放军用许可证和非军用许可证,从而实行不同的配额标准。
(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使管理和政策框架相对稳定
我国稀土行业协会一直由政府直接主办,缺乏基本的独立性和代表性,使其应有的功能无法完全发挥。因此,政府应该放开行业协会的主办和管制权,并给予其资金、法规等支持,帮助其迅速发展,统筹各地方稀土产业。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协会本身优势,另一方面也可效仿美日等国,实行国内生产力和购买力的最大限度的整合,获取价格优势,有利于夺回国际话语权。
E. 中国稀土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稀土金属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 作者:颜世宏,李宗安,赵斌,杨广禄,庞思明,王志强 转贴自:《稀土》2005年第2期 点击数:2695 文章录入:admin 〕
稀土金属产业在整个稀土产业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钕已成为拉动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主要元素,而钕主要是以金属形式应用到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之中,在钕铁硼产业的快速发展中,稀土金属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稀土金属产业是随着稀土火法冶金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发展起来的,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试验研究阶段( 1956 ~ 1966 年),这一阶段主要研究制备稀土金属工艺技术;( 2 )稀土火法冶金技术工业化阶段( 1966 ~ 1980 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用试验研究的工艺技术建立试验厂;( 3 )稀土火法冶金工业技术完善阶段( 1980 ~ 1985 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完善设备、优化工艺、稳定批量生产;( 4 )稀土火法冶金工业化技术提升阶段( 1985 年以后),这一阶段主要研究了新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1、稀土金属企业现状
从产品来分,生产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单一稀土金属、混合稀土金属、稀土硅铁合金。其中部分单一稀土金属生产企业同时也生产少量的混合稀土金属,部分混合稀土金属生产企业同时也生产少量的单一稀土金属。
F. 稀土永磁电机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稀土永磁同步电机的开发与应用扩大了永磁同步电动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稀土永磁电机最显著的性能特点是轻型化、高性能化、高效节能。高性能稀土永磁电机是许多新技术、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它与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控制技术相结合,可以制造出各种性能优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生产线,机器人,电动车,高性能家用电器,计算机等等。随着稀土永磁电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行业逐渐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向高效节能方向发展 稀土永磁电机又是一种高效节能产品,平均节电率高达10%以上,专用稀土永磁电机可高达15%~20%。 电动机的节能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革异步电动机的结构,提高效率和其他性能,异步电动机以其结构简单、价格便宜、适应各种工况条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各个领域。其次是发展永磁同步电动机,可以取得更高的节电效果。 国外提高电动机效率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异步电动机的优化设计,增加铜、铝、电工钢板等有效材料用量,降低绕组损耗和铁耗;采用较好的磁性材料和工艺,以降低铁耗:合理设计通风结构和选用高性能轴承,降低机械损耗;通过改进设计和工艺,降低杂散损耗,国外己开发出高效异步电机。根据我国国情,高性能的稀土永磁材料已实现产业化,钕铁硼的产量现已居世界第一位,钕铁硼的价格也趋向合理。所以发展永磁同步电动机是新世纪电机工业技术发展趋势之一。 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 要提升传统机电产品的水平,必须紧紧抓住机电一体化这个环节。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是发展各种机电一体化需用的各种高性能稀土永磁电机,如数控机床用伺服电机,计算机用VCM音圈电机。一台60把刀加工中心,要配备30台伺服电机。变频调速稀土永磁同步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向高性能方向发展 现代化装备向电机工业提出各种各样的高性能要求,如军事装备要求提供给各种高性能信号电机,移动电站,自动化装备用伺服系统及电机,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高可靠性永磁电机,化纤设备用高调速精度变频调速同步电动机,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用高调速比稀土永磁伺服电机,计算机用高精度摆动电机及主轴电机等等。 向专用电机方向发展 电机所驱动的负载千变万化,如全部采用通用型电动机,在某些情况下,技术经济很不合理。因此国外大力发展专用电机,专用电机约占总产量的80%,通用电机占20%。而我国恰恰相反,专用电机只占20%,通用型电机占80%。专用电机是根据不同负载特性专门没计的,如油田用抽油机专用稀土永磁电机,节电率高达20%。这方面的节能潜力很大。电机工作者不仅要研究电机本身,更应当研究所驱动负载的特性,设计出性能先进、运行可靠、价格合理的稀土永磁电机产品。 向轻型化方向发展 航空航天产品,电动车辆、数控机床、计算机、视听产品、医疗器械、便携式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等,都对电机提出体积小、重量轻的严格要求。永磁同步电动机以其体积小、 节能、 控制性能好、 又容易做成低速直接驱动, 消除齿轮减速装置, 可通过频率的变化进行调速等优点, 在电梯技术上得以开发应用。相信随着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稀土永磁同步电机技术会朝着高效节能、机电一体化、高性能、专用电机、轻型化的方向发展并日趋完善。
G. 稀土元素的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从1894年人类发现第一个稀土元素钇,至今已整整210年了。但17个稀土元素并不是一下子就被全部发现的,到1947年找到最后一个稀土元素钷,整整经历了153年的艰苦历程。而且在变漫长的发现进程里,充满了历史性的误会。
在关于化学元素发现史的书文中,对于稀土元素的最初发现都是这样描述的:稀土发现始于北欧。1987年,业余矿物学家、瑞典陆军中尉阿累尼乌斯(C.A.Arrhenius)在斯德哥尔摩附近一个名叫伊特比(Yteerby)的小村检到一块他从未见到过的黑色矿石,就借用这个村名将其命名为Yteerite。
1794年芬兰化学家加多林声称(J.Gadolin)从这种矿物中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钇土”,将其命名为Yteelium(钇)。大家都把这一年算作是发现了第一个稀土元素钇的年代。其实,这是一种误会。因为,加多林当初发现的“钇土”并不是一种稀土元素,而只能说是“钇组稀土”混合氧化物。后来的科学家,又从这种“钇土”中相继发现了镱、铒、铽等重稀土元素。原来是当初的化学家们把几个“孪生姐妹”都当成“一个人”了。同样的误会也发生在轻稀土身上。在发现“钇土”9年后的1803年,瑞典化学家伯采利乌斯(J.J.Berzelius)和他的老师黑新格尔(W.Hisingerr)提出发现了新元素“铈土”的报告,并将其命名为Cerium(铈)。其实,这个“铈”当初也不是比较纯的氧化铈,而只是“铈组稀土”的混合氧化物。其后的化学家们,又从其中分离出镧镨钕等轻单一稀土元素。他们同样是把几个面孔极为相象的轻稀土“孪生兄弟”误认为是“一个人”了。
这种艰难寻找和误会几乎充满了17种稀土元素发现的全过程。
1839年,也就是在伯采利乌斯发现“铈”之后经过36年,瑞典化学家莫桑德尔(Carl Mosander)发现了“镧”(其命名源于希腊语为“隐藏者”之意)。两年后的1841年,莫桑德尔又从“铈土”中发现了“迪迪姆”(Didymium,希腊语为“孪生子”的意思),其实他就是镨钕化合物。直到1985年,奥地利化学家韦尔斯巴克(C.F.Auer Von Welsbach)才发现原来这个“迪迪姆”并非只与镧孪生,而他本身正是一对孪生子镨和钕。从镨钕化合物到真正发现单一的镨和钕元素,竟然经历了整整44年。重稀土的发现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发现钇,经过发现铒(1894年)、镱(1878年)、钬(1879年)、铥(1879年),到1907年发现最后一个重稀土元素镥,竟然走过了113年。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最早发现者门捷列夫在世时,只发现了钇、镧、铈、铒和镨钕化合物(迪迪姆),他已经意识到稀土元素对他的周期表影响极大,但却无法安排好他们的位置。在他去世前曾痛苦地写道:“(稀土)这是周期表中最难的问题之一”。化学历史学家说,在1878年至1913年的35年中,各种科学杂志报道发现至少有100种稀土元素。当然,绝大部分后来都被否定了。甚至还有人在愚人节那天,声称发现了两种新的稀土元素,用稀土跟大家开了个玩笑,也算是给长期郁闷的稀土发现史添加一个滑稽的小插曲。
直到1947年,美国人马林斯克(J.A.Marinsky)和他的同事们在原子反应堆铀废料中分离出最后一个稀土元素钷,才算完成了17个稀土元素的全部发展史。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美国科学家发明了用离子交换法分离稀土,并由著名学者斯佩丁(F.H.Spedding)改进了离子交换法工艺,能制备出公斤级的纯净单一稀土,为研究各种单一稀土的本征特性和开发稀土的用途创造了基本的条件。使人们逐步对稀土丰富的光、电、磁和核性质有所认识,为各种稀土功能材料的研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由此,稀土才由充满误会的元素发现期,真正步入了产业化发展和作为战略元素的应用黄金期。稀土每个成员均有特性。它们个个身手不凡,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各显神通。特别是研究稀土元素特有的丰富的电子能级,利用其优异的光、磁、电、声、热性能可以开发出拥的优异功能特性的新材料和新器件。科家们一至预言,在21世纪六大新技术领域——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空间和海洋,稀土这个元素大家族一定会做出显赫的贡献。
H. 稀土的中国发展
中国的稀土储量最多时占世界的71.1%,目前占比在23%以下。
中国稀土储量在1996至2009年间大跌37%,只剩2700万吨。按现有生产速度,中国的中、重类稀土储备仅能维持15至20年,在2040-2050年前后必须从国外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中国并非世界上唯一拥有稀土的国家,却在过去几十年承担了世界稀土供应的角色,结果付出了破坏自身天然环境与消耗自身资源的代价。
日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寻找能够替代中国的稀土供应源。东京计划投资12亿美元用来改善稀土供应状况。日本已经与蒙古闪电达成协议,从本月起开发该国的稀土资源。另一稀土消耗大国韩国也有类似的计划。本月初,韩国宣布将投资1500万美元,在2016年前储备1200吨稀土。
产量
鉴于中国内稀土产业链的严重过剩,尤其是冶炼分离产能产能规模达到32 万吨,远超全球每年的消费需求近3 倍,而真实产量也远大于政府的生产控制总量。我们认为单纯分析全球供求平衡格局实质性意义不大,稀土未来投资机会关键在于寻找供给紧缩的事件驱动因素和下游需求的边际改善空间。
从2013 年以来,政府对稀土私挖盗采的打击逐步落到实处,同时稀土价格大幅回落,国内稀土的真实产量处于下降通道。
价钱低
当前纯度为99.9%的氧化铈为18元/公斤,过去最高卖到30元/公斤,有时稀土的价格甚至贱过猪肉。就拿提价的氧化钕来说,它的售价最少应该在110至120元/公斤之间,才能够补偿镧、铈、钇和部分重稀土元素积压造成的损失。
稀土行业协会人士的共识是:全国30种稀土产品平均出口价格虽然均有所提高,但这个价格只是表面的风光,因为从5月开始国家取消了稀土企业的两项出口退税,同时大量压缩了出口配额企业名额,如果折算这两种因素,加上原辅材料及水电、运输等价格上涨等因素,中国稀土价格仍徘徊在低谷。从1990年到 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在世界高科技电子、激光、通讯、超导等材料呈几何级需求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没有水涨船高。
一些来自稀土企业的代表说,按照当前的价格,稀土企业的利润一般在1%至5%之间。就是最高达到5%左右的利润,卖的也是土的价钱。
《中国稀土现状余政策》白皮书透露,中国稀土储量曾占全世界的71.1%,但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显示,我国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 从71.1%到23%,反映出的不仅是国内稀土生产行业的混乱与无序,同时,也有稀土后端产业链的欠缺。如何让稀土分离及其下游产业得到健康发展,仍然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中国稀土产业在世界上拥有多个第一:资源储量第一,占23%左右; 产量第一,占世界稀土商品量的80%至90%;销售量第一,60%至70%的稀土产品出口到国外。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价格话语权呢?
专家指出,中国稀土产品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受国外商家控制。国外一些有实力的贸易商和企业在低价时大量购进中国稀土产品,价格上涨时则停止采购、使用库存,待再次降价时再行购进。这就逼着国内企业竞相降价出售。国外都是大买家,而我们是100多家企业对外销售。中国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宝贵的稀土短线产品钕、铽、镝、铕等低价外销,而铈、镧、钇等大量积压,企业在微利线上挣扎。
中国2/3稀土已外流
中国是在敞开了门不计成本地向世界供应稀土。意大利稀土问题研究专家德古拉伯爵在其文章中称:中国稀土在世界的比例,不久前说的是85%以上,但是当前中国的实际稀土量已经不足世界的30%。德古拉伯爵的观点得到了中国官方数据的佐证:2012年6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该文件指出,我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 美、俄以及一些是有稀土资源的欧洲国家均为从中国进口稀土。日本已经囤积中国稀土足够其国内使用100-300年,从而掌握稀土的国际定价权。对比这些年国际铁矿石、石油价格不停的翻倍增长,中国稀土的浪费让人困惑。
稀土开采属于重污染行业,白云鄂博矿区的村民癌症比例很高,羊群的羊毛很难看,有些羊长着内外双重牙齿。对稀土企业应当收取高额的资源税、环保税,不能让资源出口,而把污染留给国内。而当前我们保护稀土的措施手段粗糙、政策愚蠢,没有遵守国际博弈的游戏规则,导致授人以柄,被欧美进行WTO诉讼,国际处境非常被动。我们要利用规则进行博弈,控制国内市场炒高资源价格并且建立国家的战略储备,国内使用稀土的企业,可以进行高科技的补贴。这才是符合国际游戏规则的措施,才是利用规则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关键。 出口禁止
既然过去几十年中,政府领导不可谓不关注,主管部门不可谓不尽心,专家学者们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但中国的稀土开发依然还停留在低水平,那么从长远计,最有效而且最容易实行的方式,莫过于立刻禁止稀土出口,只维持国内生产以及研发所需的产出规模,或者干脆从国际市场购买。
此好处有二:第一,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不可再生的稀土资源,从根子上杜绝地方对稀土的无序开发以及偷盗行为,因为这些年,稀土的大量流失,正是因为一些政府和个人被国际市场的蝇头小利所惑;第二,解决产业整合,淘汰生产。
稀土储备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在2009年9月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内蒙古正在和国家有关部门协商请示建立稀土储备制度,从而使稀土价格能够更加稳定。他同时表示,以包钢稀土集团为龙头对中国西部的稀土产业的整合基本完成。
包钢稀土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条贯穿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以包钢稀土为中心的北方大型稀土产业集团公司的已经初具雏形。当前,包钢稀土对内蒙稀土资源控制力很强,已占据垄断地位。
联合机制
稀土行业的七雄格局已经形成,包钢稀土、广晟有色、厦门钨业、赣州矿业;国字号的三雄有中色建、中铝公司、五矿集团。独占南方离子型中重稀土资源开采大权的广晟有色、赣州矿业尤其引人瞩目。但要监管、杜绝民采偷盗行为,单凭稀土龙头企业的作为是不够的,政府作为监管主体不可缺位。
2010年8月10日上午,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启动仪式在广东省河源市举行。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五省(区)15市共同签署《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方案》,共同规范中国稀土开发经营秩序,促进中国稀土产业协调发展。
稀土限采
国土资源部决定,2010年继续对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管理;2011年6月30日前,原则上暂停受理新的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勘查、开采登记申请。
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2010年全国钨精矿(三氧化钨含量65%)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0000吨,其中主采指标66480吨,综合利用指标13520吨。锑矿(金属量)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100000吨,稀土矿(稀土氧化物REO)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9200吨,其中轻稀土77000吨,中重稀土12200吨。
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土资源部下达的控制指标,认真做好指标分解和下达工作,做到控制指标到市、县、矿山企业。4月底前将指标分解和落实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签订开采总量控制责任书和合同书,落实专人对矿山企业控制指标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国土资源部将严格审核各地钨、锑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季报,并将组织开展钨、锑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检查。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稀土行业存在不少问题,中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稀土资源税
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首次下发通知,决定自当年4月1日起,统一调整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上调幅度逾10倍。当时调整后的稀土资源税税额标准为:轻稀土包括氟碳铈矿、独居石矿,60元/吨;中重稀土包括磷钇矿、离子型稀土矿,30元/吨。
商务部2015年元旦期间调整了出口许可目录,稀土被取消配额管理,只需凭出口合同即可申领出口,无需提供批文。这意味着稀土出口新政如预期中的逐步落地。
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我国稀土的现状、保护和利用情况、发展原则和目标以及相关政策,以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稀土的了解。
首次稀土战略收储工作启动
2012年7月稀土战略收储工作已启动,国家财政资金将通过企业进行收储。这是我国首次启动稀土战略收储。
针对国内稀土行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力差、稀土定价权缺失等问题,工信部提出稀土行业将加速整合,形成2-3家大型稀土产业集团。根据工信部2012年8月份发布的《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当前50%左右的冶炼分离企业达不到行业准入标准,面临着被整合或淘汰的命运。
国内首个稀土交易平台挂牌
2012年8月8日上午,我国第一家稀土产品交易平台将在包头挂牌。包钢稀土、厦门钨业等12家稀土生产和流通骨干企业,每家出资1000万,在北方的稀土重镇包头成立国内首个稀土交易平台。
虽然全国性的稀土交易平台是第一次建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卖的问题,但是产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国内深加工水平比较低,单靠一个稀土的交易平台并没有解决技术升级的问题,平台的建立和稀土深加工行业的发展会起到相互促进作用。
出口量统计
一季度稀土出口量增价跌,主要原因是国家配额增加使得出口量增多,而需求不振是制约稀土价格的主要因素。据悉,在商务部公布稀土出口企业首批出口配额中,包钢集团公司获得1811吨,其中包钢稀土553吨。与此同时,稀土业存在产能过剩状况,国际市场对中国稀土原料依赖度也有所减弱。
取消关税
中国宣布到今年5月1日已经取消了违反世贸组织规定的稀土出口关税。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也取消了对稀土的出口配额。
去年8月世贸组织在美国等伙伴国家提出申诉后裁决,中国对稀土出口实行配额和征收关税违法了世贸组织的规定 。
I. 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我国稀土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存在的问题:
①稀土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稀土研究和利用技术水平低;
②稀土资源利用和开发过度,产能过剩,致使出口价格一直处于低位;
③稀土资源行业秩序混乱,产业内部恶性竞争,处于行业监管的真空区。
J. 稀土金属的发展
1787年瑞典人阿伦尼乌斯(C.A. Arrhenius)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于特比 (Ytterby)小镇上找到一种不寻常的黑色矿石,1794年芬兰人加多林(J.Gadolin)从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物质。三年后(1797),瑞典人埃克贝里(A.G.Ekeberg)证实了这一发现,并以发现地名给新的物质命名为yttria(钇土)。后来为了纪念加多林,称这种矿石为gadolinite(加多林矿,即硅铍钇矿)。1803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M.H.Klaproth)、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J.J.Berzelius)和希辛格尔(W. Hisinger)分别从一种矿石(铈硅矿)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铈土(ceria)。1839年瑞典人穆桑德尔(C.G. Mosander)发现了镧。1843年穆桑德尔又发现了铽和铒。1878年瑞士人马里纳克发现了镱。1879年法国人布瓦博德朗发现了钐,瑞典人克利夫 (P.T.Cleve)发现了钬和铥,瑞典人尼尔松(L.F. Nilson)发现了钪。1880年瑞士人马里纳克发现了钆。1885年奥地利人韦尔斯巴赫(A. von Wels-bach)发现了镨和钕。1886年布瓦博德朗发现了镝。1901年法国人德马尔凯(E.A.Demarcay)发现了铕。1907年法国人于尔班(G.Urn)发现了镥。1947年美国人马林斯基(J.A.Marinsky)等从铀裂变产物中得到钷。从1794年加多林分离出钇土至1947年制得钷,历时150多年。